太和殿渙然一新。
擺放在太和殿正中的龍椅「除塵完畢」。來源: 北京日報
太和殿終於「鬆綁」了,鑽出保護罩,脫下層層「腳手架」的包圍,重新亮相的金鑾殿仍是那般雍容大氣。15日,隨著殿內寶座除塵完畢,太和殿大修圓滿結束,遊人昨天(16日)終於可以再一次近距離欣賞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
故宮大修首次安放「鎮物」
封蓋、塗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一個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是故宮首次安放鎮物。
「『龍門』是指正脊中心的位置,將寶匣放入正脊的過程就叫『合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首先解釋了一串術語的含義,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築都有寶匣,它們就是俗稱的「鎮物」。
按傳統,安放寶匣時要舉行相應儀式,反映出古人趨利避害的心理。一般,寶匣為銅、錫或木盒子,內放經卷、五香、五穀等。
安放在太和殿正脊中心的寶匣會有什麼不同麼?這個銅鎏金質地,抽屜樣式,表面雕有龍紋,長30釐米、寬25釐米、高8釐米的精美匣子裡裝了什麼呢?
據康熙年間《太和殿紀事》記載,匣內應有金錢、金銀銅鐵錫錁、金銀銅鐵錫牌、五色寶石、五經、五色緞、五色線、五香、五藥、五穀。民國時,寶匣曾被取出過,解放後被放回。上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取出並登記。除金錁外,其餘物品存放在古建部資料室。
由於年代久遠,部分匣內物已碎成粉末,無法辨認。此次,工作人員將金錁、五經、五色緞等物的殘餘用紙包好註明,外套一隻黃絲袋,塞入匣筒。另外,一份詳細記述了此次修繕經過的《太和殿修繕工程紀事》也被放入匣內。 (節選自:北京日報 )
故宮重新開放添溫馨人文關懷 殘疾人暢遊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