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和殿要比太和殿、保和殿小很多

2020-12-20 歡喜的北上廣

中核電,故宮外朝三大殿是位於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間。始建於明永樂是吧?中核電是我們沿著北京故宮中軸線,穿過太和門,轉過太和殿後看到的第二座大殿。這座大殿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皇帝舉行大典前的休息室,它始建於明朝,最開始叫華蓋殿,後更名中極殿,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將它改名為中核電。我們第一眼看到中核電,就會發現它的建築風格非常獨特,與太和殿保和殿有許多不同之處。

中核電它遠比其它兩座大殿要小,中和殿有19米高,面積為580平方米,接近太和殿的1/4,不到保和殿的一半,它的形狀也與其他兩座大殿不同。太和殿保和殿的平面都是長方形,都有著氣勢宏偉的雙層屋簷。太和殿的屋頂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這種屋頂叫做武殿頂,在中國是屋頂樣式中等級最高的。保和殿的屋頂共有九條屋脊,屋頂前後兩面兩坡,兩側山面上部為陡直的山花,夏桀傾斜的坡沿叫做歇山頂,這種屋頂的等級僅次於太和殿的屋頂樣式,而中核電的平面是長寬均為24.15米的正方形,單層的屋簷,四條垂脊,下端向四個眼角延伸,上端承託起正中的鎦金圓形寶頂。

這種建築形式的屋頂在中國古建築中的學名叫做傳尖頂。當我們走進中核電內部觀看,還會發現中和殿四面都是門窗,沒有牆,而在太和殿與保和殿內都是前後開門,兩側封閉,這與其他兩座大殿的風格也形成了區別。同樣作為故宮三大殿之一的中和點,為什麼在建築的大小設計風格上與其他兩座大殿的差別如此之大?我國的古代建築審美如同我國的書畫藝術,講求多變,避免雷同!中和殿位於兩座宏偉的大殿中間,它雖然小卻精美絕倫,無論內部的裝飾,精細入微的雕刻,鋪設滿地的金磚,金碧輝煌的簷下彩繪,都讓人感受到它的富麗堂皇。

他的小正襯託出太和殿與保和殿的宏大壯麗,一大一小的高低設計,構成了起伏錯落的曲線布局,避免了人們的審美疲勞。如果說故宮三大殿如同一首慷慨激昂的史詩樂章,必須十隻眼角走獸才能顯示其尊貴地位的太和殿就是恢弘磅礴的交響曲。小而美的中和點,就好像這篇偉大樂章裡的慢板!在這首樂曲的高潮之處轉向平緩,讓人陷入悠長的沉思。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中核電與其他兩大店截然不同的形狀,雨汙頂設計。中核電平面是正方形,殿頂是金色圓形,寓意是天圓地方。

天圓地方代表著世界萬物靜與動的平衡,陰與陽的交替。天源是說我們的心性要圓融通達,地方是說我們行事要嚴謹有度,如同自然界的日月輪轉,如同我們文化的天人合一,如同中和殿在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保持的和諧與平衡。進到中和殿內,我們會看到中核電是四面開門,內部分為九個房間,正面有12扇門,東北西三面各是四扇門,可以說中核電沒有強,除了門就是窗。為什麼中核電會這麼設計?如果說中核電的小而美,是為了建築布局上的美觀,那麼中和殿四面皆是門窗的設計,則是為了遵循古制,所謂骨質就是古時的法事制度,在言必稱孔孟,寫詩作文必須每句都要有典籍出處的封建時代,即使是房屋也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去建造的,尤其是皇家的建築,中核電作為前朝三大殿,不僅是一座供皇帝在舉行大典前休息的大殿,更是一座禮儀建築。

什麼是禮儀建築呢?就是一個建築物,不是為了生活需要而建造的,而是為了宗教政治或者經濟原因而特別建造的一種複雜的建築。中和殿的建築形式出自中國漢朝一本名為大戴禮記的典籍。這本書不僅記述了從戰國到漢代的儒家學派言論,更記錄了古代的諸侯理智。中核電就是參照了大戴禮記明堂第67中所述的名堂而建造,明堂也叫天宮,是在儒家的禮儀制度影響下形成的建築典範。祭祀潮惠慶賞選是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傳說在遠古時代始於黃帝,是專為祭祀上天而特地設立的。

我國東漢時期流傳下來的古書,大戴禮記中曾記載,明堂灸是,緣者向天,方者則D也。明堂者上圓下方,中和殿。從大殿內的房間數平面的形狀,屋頂的圓形,寶鼎門窗的四通八達,無不符合大戴禮記中名堂的要求。我試試中和殿裡四面都能打開的門窗,可以達到充分的採光目的,象徵著帝王們想要不受蒙蔽,能夠向著光明治理。國家的目的。他們希望自己在這裡能與天地溝通,希望自己的精神能夠從這裡出發,到國家廣袤土地的每個角落,去看到那些遙不可及而不能聞目不可及的事情,讓他們能夠了解所有事情的真相,讓他們不被奸臣蒙蔽,任用賢臣,保證自己的盛名,維護一個王朝的久盛不衰。

站在中和殿內,我們的目光從這正方形房體四面打開的門窗望出去,看到太和殿,看到保和殿,看到古老的宮牆,看到從近600年前而來的宮殿,看到王朝在這裡的興衰交替,看到天圓地方的平衡,看到這個曾經主宰動與靜,進與退治與亂,掌握天下和諧的前朝三大殿的中心點,它的存在一如他的名字,中和中天下之本和天下之道.

相關焦點

  • 聚焦故宮太和殿
    太和殿盛裝迎客六大亮點     ☆太和殿重新開放 推出10個重量級展覽       三大殿初名奉天殿、華蓋殿和謹身殿,明代中葉重建時改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清初改為現在的名稱。三大殿均有「和」字,象徵天地人陰陽平衡,萬物和諧有序。三大殿的名稱源自《周易》乾卦的彖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這段話的意思是天的法則時刻都在變化,在此變化中,萬物各依其本性生存。只有保持宇宙的大和諧,才能使萬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使天下萬國都得到安寧。
  • 「三寶殿」指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別讓導遊誤導你
    單霽翔說:「考試絕對不是走過場,要對觀眾負責。」眾所周知,故宮是一座世界矚目的博物館,每年有1500萬人從世界各地趕來參觀。據故宮統計,大部分人是通過導遊了解這座無與倫比的傑出建築,欣賞宮廷收藏的180餘萬件珍寶。然而導遊繪聲繪色地講解中難免會有戲說成分,其中最經典的段子就是「三寶殿」。
  • 為何古代的皇帝在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等主殿的周圍都不種樹?
    圖為故宮 為何古代的皇帝在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等主殿的周圍,連一顆樹都不種? 1.避免火災。故宮是木質結構,種樹的話更容易引發火災圖為故宮 2.維持天家威嚴。舉行盛大慶典的時候,樹的存在會影響儀仗隊的整體的效果,進而影響到皇家的威儀和慶典的莊嚴圖為故宮 3.防止刺客行刺。種樹的話能給刺客提供很好的遮蔽效果,讓守衛防不勝防圖為故宮 4.在風水學上來講,三大殿屬土,樹屬木,木克土。
  • 故宮太和殿比太廟高出兩米,為何說太廟要高三尺?答案振奮人心
    ——喬治·屈維廉(英)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918,閱讀約2分鐘眾所周知,北京故宮有三大殿,分別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其中,太和殿等級最高,俗稱金殿。太和殿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是北京故宮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水平。然而,如此高規格的太和殿,卻被另一座建築「超越」。北京自古就有「太廟比太和殿高三尺」的說法。祠堂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用的家廟。始建於永樂十八年,按古代「敬天法祖」禮制建造。資料顯示,祠堂是天安門廣場等級最高的建築,是舉行祭祀的重要場所。
  • 老照片說故事|從中和殿到保和殿
    紫禁城外朝中路(含外三門)前兩次的分享已經給大家講述了午門和太和殿的故事。今天,我們來看看太和殿之後中和殿到保和殿的舊時影像。紫禁城外朝地域廣闊,建築大氣,尤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最為輝煌壯麗,處處體現了帝王「九五之尊」的威嚴和肅穆。《康熙南巡圖》局部(清·王翬等繪,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在位61年間,曾六次巡視江南。
  • 故宮核心建築太和殿進行最大規模修繕 暫別遊人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三十一日電 (記者 應妮)從二00六年一月六日起,故宮博物院中的核心建築太和殿將暫別遊人根據故宮古建築保護修繕計劃,太和殿將於明年進行全面修繕,整個修繕工作預計在二00七年年底結束,期間中和殿、保和殿照常開放。
  • 中和殿(雄偉壯觀)
    中和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今名,位於太和殿後。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跪拜,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
  • 故宮三大宮殿各具特色,中和殿為何成為三大殿中的奇葩?
    眾所周知,故宮三大宮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但在這三大殿中,有一個大殿被稱作「殿中奇葩」,你知道是哪一個大殿嗎?它就是中和殿,為什麼這麼說呢?中和殿從建築格局,藝術上太和殿大不一樣,非常有特色,它有哪些特色呢?
  • 被稱為「金鸞寶殿」的太和殿究竟有多尊貴?
    太和殿,是人們俗稱的「金鸞寶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之一,這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此舉行盛大典禮。,但其實剛開始太和殿並不是這個名,而是「奉天殿」 ,順治時改名為太和殿,我們都知道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的宮殿,那太和殿到底有多尊貴呢,這幾點說明一切。
  • 比故宮太和殿還牛的建築——太廟
    皇帝坐在金鑾殿上,一邊要想著江山社稷,一邊要想著祖宗。對老百姓而言,皇帝是最大的,但是和江山社稷比起來,皇帝就小了;和祖宗比起來,皇帝就小了。從面積上來說,故宮的太和殿皇帝的金鑾寶殿。太和殿從面積上來說,略大於太廟的大殿。
  • 中和殿與保和殿
    梅生 圖/文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之後,形制特殊,為四角攢尖頂方亭式建築。攢尖之處,立一銅質鍍金圓形寶頂,如天墜寶珠熠熠生輝。古時,皇宮以外建築矮小,每當紅日當空,寶頂反射的燦爛光芒可照射五裡開外。圓形寶頂聚四角攢尖交匯之處,建築結構上的功能可保護殿頂木質構件,文人又造了一個說法叫做「四方歸圓」,寓意帝王的大一統天下。
  • 太和殿大修竣工今開放
    昨天,隨著殿內寶座除塵完畢,太和殿大修圓滿結束,遊人終於可以再一次近距離欣賞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     從2006年1月5日起,太和殿就被保護罩團團包圍,停止對外開放。歷時2年半的修繕時間裡,在高達35米的保護罩下,太和殿有什麼變化?     外簷彩繪原樣「拷貝」內簷      彩繪是此次太和殿大修的重頭戲。
  • 建築物越高越易遭到雷擊,午門比太和殿高,為何遭到雷擊次數卻少
    太和殿午門雖然要比太和殿高,但太和殿遭遇雷擊的次數卻更多根據歷史記載,明清時期故宮一共大約經歷了二十餘次雷擊,其中太和殿多達6次,保和殿多達然而,在故宮建築物中,午門(37.95米)雖然要比太和殿(35.05米)更高,但太和殿卻比午門遭遇的雷擊次數更多,就連保和殿(29.5米)遭遇的雷擊次數都要比午門多,這又是為何呢?
  • 從五脊六獸說太和殿脊獸順序
    此時的太和殿與最初的奉天殿相比,看上去臺大屋小,兩邊以防火牆佔居著臺面兩側空曠的部分。由於明嘉靖年間即開始將大殿體量縮小,使得此時太和殿的面闊不及長陵享殿稜恩殿的面寬66.75米和太廟前殿面闊68.20米,但太和殿的高度和進深遠大於這兩殿,所以總體上比較,太和殿依然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今天的太和殿即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 太廟享殿比太和殿高大?「位尊權高但不可壓祖」
    故宮太和殿  由68根金絲楠木柱支撐的太廟享殿  太廟享殿    提到老北京最高大的殿宇,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確實,紫禁城的「金鑾殿」在體量、規模、形制、用材上,都堪稱第一。但如果不算太和殿下面8.13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僅從大殿本身的高度來看,太廟的享殿則當數高大「之最」——比太和殿高出2米多。而且,太廟享殿殿柱的柱高、柱徑也是老北京所有殿宇中最高大的。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理應至高無上,讓祭祖的太廟享殿高過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反映出中國古代禮制中皇帝雖「位尊權高但不可壓祖」。
  • 城薦|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當年有多難建?
    若要在故宮建築群中擇一殿作代表,非太和殿莫屬。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世界上現存體量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  在帝制時代,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冊立皇后、冊封太子、接受各國朝拜等等全在這裡,代表一國之門面。
  • 二女開車進故宮與太和殿合影,太和殿同意了嗎,知道它的地位嗎?
    有關此事件的起因、經過和最新進展,相信大家了如指掌,不過有一個被忽略的問題是,照片中雄偉的太和殿顯得很失落,它有話要對兩位美女說,也想對所有人說。太和殿自述我叫太和殿,很多人對我這個名字有點陌生,但是說起我的俗稱相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金鑾殿,在大明朝的時候我叫奉天殿、皇極殿;改朝換代到了大清國,才給我改名叫太和殿。我還有兩個親兄弟,一個叫中和殿、一個叫保和殿,我們仨都站在漢白玉石砌成的三重臺基之上,看王朝興替,觀天下蒼生。
  • 故宮太和殿年初大修(圖)
    國新圖片  據新華社電  (記者楊玉峰、容安才)記者日前從北京故宮博物院了解到,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據悉,目前太和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畢,修繕方案也已獲得國家主管部門批覆。
  • 太和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可以值得遊玩
    北京故宮最有名太和殿也是比較知名,故宮從明清開始已經成為皇帝登基的地方之一,那麼故宮的太和殿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皇帝從太和殿開始,第一次來北京,掌柜覺得大家就應該去故宮。故宮是北京,應該說故宮是北京最有名的建築,不是之一,是最有名。
  • 太和殿大修首砌「防火牆」(圖)
    晨報訊(首席記者楊玉峰)自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後,全國至今為止最大的單體建築——故宮太和殿經歷了四次焚毀因此,防止火災已經成為即將於下月啟動的太和殿大修工程的重點。昨天,故宮博物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首次通報了太和殿保護維修工程的具體方案。記者了解到,舉世矚目的這座大殿將採用防火材料等多種措施,力求為太和殿構建起穩固的「防火牆」。大修將歷時一年半時間,到2007年底、2008年初,經過修繕的太和殿將重新開放。另據了解,到去年年底,故宮共完成17項維修工程,投資2028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