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生 圖/文
中和殿位於太和殿之後,形制特殊,為四角攢尖頂方亭式建築。攢尖之處,立一銅質鍍金圓形寶頂,如天墜寶珠熠熠生輝。古時,皇宮以外建築矮小,每當紅日當空,寶頂反射的燦爛光芒可照射五裡開外。圓形寶頂聚四角攢尖交匯之處,建築結構上的功能可保護殿頂木質構件,文人又造了一個說法叫做「四方歸圓」,寓意帝王的大一統天下。
每遇古代建築術語,必字斟句酌而不得其意,沒見過實物,詞的表述也古奧艱深,說不清楚念不順溜也情有可原。如攢尖頂,有多種形式,四角、六角以至八角,圓形,形式各異,特點如一,即頂部都是交匯集中點,最常見的亭式建築,多為攢尖頂。京城最大的圓形攢尖頂建築是祈年殿,最大的四角攢尖頂即為紫禁城中和殿。
中和殿是太和殿的後臺,皇上是角兒,正式開演前要在這裡候場,換換衣服背背臺詞之類的瑣事,都事先在中和殿完成。有時皇上也召集近臣在這裡擺上一桌,讓御膳房弄幾樣可口的小菜,屬於中場加餐的性質,皇上拉攏人心的一種手段。明崇禎十四年皇帝朱由檢在此為十三位輔臣設宴,大鮑翅席,用金蓮花杯飲酒,空前絕後,是明清兩朝眾臣從未有過的待遇。當時大明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崇禎皇帝中興無望,大有託付江山社稷的意思。
祭天、祭地、祭先農、祭歷代帝王、祭孔、祭社稷、祭太廟,朝日、夕月之前一天,皇帝在中和殿閱視祝版——一種寫有祝禱詞句的文書,如學生考試前最後一次準備功課,也是讓皇帝有一種端然整肅、畢恭畢敬的心態。中和殿在使用功能上可有可無,在建築表現上必不可少。
保和殿對於皇帝無足輕重,對於古代文人則是決定其一生命運的重要歸宿,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級別最高的「殿試」在保和殿舉行,狀元誕生的產房,鯉魚跳龍門的龍門,即使沒有取得名次,也可以獲得「進士」名位,成為文人稱頌的「天子門生」。皇上的學生,何等榮耀!只要能跨進保和殿拿起毛筆,寫上一個字這輩子就算有著落了,及不及格都沒關係。所以,古代讀書人以「殿試」為終身奮鬥目標,「學而優則仕」的終極裁判。
明代及清乾隆五十四年以前,「殿試」在太和門前廣場舉行,每年三月一日或十五日。有時天氣寒冷或遇風霜雨雪,影響考生發揮,乾隆皇上聖主英明,大開愛才之心,讓考生進保和殿,眾考生無不歡呼皇恩浩蕩,如當今給高考的學生們裝空調安電扇警車開道,算是一份人文關懷,保和殿也是物盡其用。
保和殿很難拍,建築龐大前後左右都沒有足夠的距離將保和殿收進鏡頭,我曾十數次拍攝保和殿,都沒有理想的片子,只好以空間的襯託和雪景氣氛的渲染來說事兒,保和殿也終究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而已。平面無法施展曾想垂直發展,用航拍的方法解決平面上無法處理的角度。然京城空中飛過一隻鳥都要受到監控,航拍談何容易,意欲為之而不能,只得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