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太和殿,後面四四方方的建築就是中和殿,這是主要是皇帝參加活動前休息、準備工作的地方,這裡小編就不細談。小主兒們累了話,可以在旁邊的臺階上休息一會,當然這個角度拍故宮的景色也是最佳的。
三大殿最後一個大殿為保和殿,清朝時候作為高級的宴會廳,每到重大的節日宴請文武百官,少數名族的領袖西藏的高僧,內蒙王爺進北京的時候設宴款待的地方。
保和殿還是古代讀書人心目中羨慕嚮往的地方,因為這是科舉最高一級殿試的考場。能來到這裡參加考試的人已經很不容易了。
【古代的仕途之路】
第一步為每三年各縣考選其俊秀諸生,認為有應鄉試資格的,送之於省,稱為「郡試」中式者為「秀才」。從社會地位來說,相當於今天的重點大學畢業生。從考試難度來說,相當於考起了今天普通的985大學。從名聲來說,相當於大學研究生。
第二步在各省會舉行,叫做「鄉試」,中式者為「舉人」;中舉人後,社會地位發生巨變,普通人立即從被統治者變成了統治者。跟今天相比,從社會地位看,中舉相當於考起了副處級幹部。從考試難度來說,相當於今天考起了清華北大。從名聲上看,相當於今天的博士學位。
第三步在京師舉行,由禮部(國子監)主持,稱為「會試」;第四步會試中試者,皇帝親自在朝廷策試,稱「殿試」。殿試取中者叫做「進士」。
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
殿試分一、二、三甲發榜以為名第之次:第一甲僅三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從社會地位說,考中進士,相當於考上正處級幹部。從考試難度看,可能與考博差不多。從名聲上看,比當今高校的博導還高。
看到以上一系列的科舉考試,你還會抱怨高考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