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稱華蓋殿、中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今名,位於太和殿後。
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跪拜,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
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先農壇、社稷壇之前,也要先在這裡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裡審視一下耕具。
中和殿曾歷經三次火災,現存建築為明天啟七年(1627年)重建。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三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為580平方米。
屋頂為單簷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隔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隔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雲龍紋御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牆,上置瑣窗。殿內外簷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
殿內設地屏寶座。門窗的形制則取自《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