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薦|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當年有多難建?

2021-01-15 網易

  若要在故宮建築群中擇一殿作代表,非太和殿莫屬。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世界上現存體量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

  在帝制時代,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冊立皇后、冊封太子、接受各國朝拜等等全在這裡,代表一國之門面。

  

  它被尊崇為中國古建築營造的典範,一磚一瓦之間,都藏著古人的智慧和數不盡的過往。

  有人評價道:「懂此一殿,便可知萬殿。」

  

  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太和殿總是略顯神秘。

  因著文物保護的需要,我們去故宮玩時,最多只能湊到太和殿大門口,遠遠地使勁往裡面瞅兩眼。

  因此,我敢打包票,你肯定沒有見過這樣的太和殿↓

  

  半透視的大殿外部,每一處小細節都被標了出來。

  連太和殿門前廣場上的「老古董」都來了個大集合和百科式介紹。

  

  太和殿裡依次都擺了啥?

  給你來個上帝視角,比龍椅上的萬歲爺看得都清楚。

  

  甚至連屋頂都不放過。

  透視圖一放,配上專業的文字,你立馬就能明白:古人所用的抬梁式木構架是啥原理,這種抬梁式木構架又是如何形成太和殿屋頂坡面的。

  

  這些難得一見的圖片,皆出自一本叫做《太和殿》的書。

  它從專業的建築視角,把故宮第一大殿——太和殿,來了個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的透徹分析。

  本書作者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專員、古建專家周乾博士,他曾參與太和殿大修工作,對太和殿的研究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常人罕有的實際修葺經驗。

  

  全書涵蓋裝修、柱架、鬥拱、屋頂、陳設、色彩、地面和牆體、基礎9個方面,細微講解。

  輔以精美難得的圖片、深入淺出的語言,同時貫穿對太和殿歷史的介紹,帶出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是建築、歷史,甚至傳統文化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好書。

  

  有讀者評論道:「圖片非常詳盡和精美,幾乎是一磚一瓦地拆解了太和殿的所有細節,門窗、梁柱、鬥拱、脊獸、地板,乃至於色彩、線條和陳設,都展示得一清二楚,比親身去看能看到的更多、更詳細。」

  今天,這本《太和殿》在一條生活館獨家首發,我們把它推薦給你。

  限時特惠¥86(日常銷售價¥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集中華建築智慧於一身的大美太和

  

  太和殿長64米,寬37.2米,高26.6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屋頂形式為建築等級最高的重簷廡(wǔ)殿頂,僅屋脊兩端的大吻,就高達3.4米,重約4300公斤。

  這般恢弘的建築,在中華建築史上都罕見,其背後的故事更是說不盡、道不完。

  

  現代的老百姓去售樓處買房時,都要看看樓盤模型。

  那你有沒有想過,古代君主作為當時至高無上的甲方爸爸,在決定自己住什麼房子之前,難道就不要過一遍模型嗎?

  當然要!

  

  

  這些萌萌的小模型,叫做「燙樣」,也稱「燙胎合牌樣」,指古建築的立體模型。一般按照擬造建築等比例縮小。

  在清代,出現了製作燙樣的皇家機構,叫做樣式房。樣式房猶如現在的建築設計院,紫禁城古建築燙樣最開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間工匠製作。

  

  西苑勤政殿燙樣

  燙樣的製作包括:梁、柱、牆體、屋頂等部分,不用部分用到的原料皆不相同。比如梁和柱使用秫秸和木頭,屋頂使用黃泥等等。(具體方法書裡有介紹)

  故宮博物院現藏燙樣80餘件,涵蓋圓明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等多處。它們是研究紫禁城歷史、文化、工藝的重要資料,也是部分古建築修繕或復建的重要參考。

  

  太和殿屋頂與天花之間的架空層

  作為故宮第一大殿,太和殿的保溫、隔熱、排水技術是紫禁城古建築中的典範。

  太和殿屋頂有著優秀的保溫與隔熱性能,主要得益於屋頂的泥背層、架空層和挑簷做法。

  

  太和殿屋頂泥背

  厚厚的泥背層由泥背和灰背兩部分組成。灰背位於木板基層(望板)之上,泥背層位於灰背之上。

  二者的導熱係數都比較小,這使得古建築猶如穿上了厚厚的保暖服,溫度的變化很難影響到建築內部。

  

  

  挑簷和架空層更是將光線變化的原理用到極致。

  夏天早上溫度較低時,太陽照進太和殿內部。隨著室外溫度升高,太陽照射室內的範圍逐漸減小。到了正午,太陽幾乎位於建築正上方,熱量無法傳入建築內部,使得屋內始終保存一絲涼意。

  冬天時,太陽的路徑則相反。古代建築人的智慧,足以見得。

  

  還有,太和殿的窗欞在圖案和形狀上有什麼講究?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為何共用一個基座?

  

  鬥拱的巧妙為何人人稱讚?

  

  屋脊瑞獸的講究。

  

  大殿的「頂梁柱」們咋都歪歪斜斜?

  

  讓萬千人為之流血爭鬥的皇帝龍椅,是咋做出來的?

  這背後的原因,還請移步書裡一探究竟。

  限時特惠¥86(日常銷售價¥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還有更多珍貴的歷史故事

  

  除了專業乾貨,作者還很擅長在說故事中傳達知識,將厚重的歷史娓娓道來。

  你知道嗎?1915年袁世凱篡權稱帝時,他曾撤去太和殿雕龍寶座,安放了一張椅背高、座面矮的西式大椅。(據說這是為腿短的袁世凱量身製作的)

  直到1959年,原來的雕龍髹漆寶座才重回太和殿。

  

  太和殿也曾見證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全國設立了15個受降區。其中,日本華北方面軍向中國第11戰區投降的儀式,被選在了太和殿前進行,時間為當年的10月10日的10點10分。

  那一天,據說太和殿廣場擠了約10萬民眾。受降儀式開始,首先,景山上軍號長鳴,會場上禮炮響起,全體人員默哀,紀念抗戰中犧牲的烈士。孫連仲將軍籤署了「同意受降」的意見後,全場掌聲雷動、歡呼聲響徹雲霄。

  10點35分,受降儀式結束。儘管整個儀式只有25分鐘,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廣場上民眾情緒激昂,久久不願離開,孫連仲將軍走出會場,驅車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呼「萬歲」。

  

  除此之外,太和殿還見證了:

  明朝的滅亡(1644年)

  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1908年)

  八國聯軍在太和殿胡作非為(1900年)

  袁世凱破壞太和殿的建築風格(1915年)

  萬人矚目的太和殿大修(2006~2008年)

  可以說,中國歷史或輝煌或重大或失意的時刻,太和殿都始終陪伴在側。歲月更迭中,物是人非,但太和始終屹立。

  

  書中還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

  比如這張,一名清朝男子在太和殿試圖抱住寶柱,兩手完全伸展開,也只將將抱住一半,側面反映了太和殿的雄偉。

  限時特惠¥86(日常銷售價¥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全書內頁採用優質銅版紙,色彩呈現好,閱讀體驗佳。

  

  還暗藏太和殿維修前後的對比折頁,配有細緻圖標,方便學習。

  

  可180度平攤。

  

  建築是人類大地上長出的史詩,經得起歲月洗禮的國民建築更是一國之人乃至世人應當了解的偉大作品。

  打開這本書,領略太和殿的獨特魅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故宮核心建築太和殿進行最大規模修繕 暫別遊人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三十一日電 (記者 應妮)從二00六年一月六日起,故宮博物院中的核心建築太和殿將暫別遊人根據故宮古建築保護修繕計劃,太和殿將於明年進行全面修繕,整個修繕工作預計在二00七年年底結束,期間中和殿、保和殿照常開放。
  • 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單體體量排名,故宮裡的太和殿只能屈居第三
    如果問你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群是哪個?你一定會自豪地回答:故宮。如果再問你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單體體量排名第一的是哪個?你一定會再次自豪地回答:太和殿。作為東方三大殿之首,太和殿體量確實是國內最大的,咱們可以用數據說話。
  • 聚焦故宮太和殿
    太和殿修繕歷程回顧     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首先解釋了一串術語的含義,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築都有寶匣,它們就是俗稱的「鎮物」。
  • 故宮太和殿百年大修工程過半(圖)
    寶匣半個世紀後「回家」  此次安放在太和殿正脊中心的寶匣為銅鎏金質地,抽屜樣式,表面雕有龍紋,體積大約是25釐米×30釐米×8釐米。  晉宏逵介紹,據康熙年間《太和殿記事》記載,匣內應有金錢、金銀銅鐵錫錁、金銀銅鐵錫牌、五色寶石、五經、五色緞、五色線、五香、五藥、五穀。民國時,寶匣曾被取出過,解放後被放回。上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取出並登記。
  • 為何故宮太和殿級別最高?有個秘密一直隱藏至今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 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
  • 全球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不在中國,故宮太和殿只能排第三!
    提起木質建築,大多數人都會先想到我國古代的輝煌建築史,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之瑰寶,是記載在了人類的發展史當中。但你們知道嗎?全球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卻並不在我們中國,甚至我們中國故宮的太和殿只能夠排名第三。排名在我們中國之前的,都是我們的鄰國日本。
  • 比故宮太和殿還牛的建築——太廟
    話說北京有這麼一座大殿,比故宮的太和殿還牛。朋友們驚呼,是誰,這麼大膽,敢超過皇上的金鑾殿。回答:皇帝他爸爸,他祖宗。啊!驚出一身汗,我說的呢?除了皇帝他祖宗,誰還敢呢?太廟位於天安門東側,是一座重要的皇家建築。當時修建故宮的時候,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則而修建,右邊就是社稷壇。右邊就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老百姓家叫祠堂,而皇家呢?就叫太廟,最大的廟!看出來了吧!皇帝坐在金鑾殿上,一邊要想著江山社稷,一邊要想著祖宗。
  • 上遊薦書|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到底什麼樣?這部《太和殿...
    進深(寬度方向)5間、面寬(長度方向)11間,太和殿作為故宮中體量、等級都無出其右的建築,除了宏偉的造型、華美的裝飾賦予它極高的審美價值之外,從整體的柱架、屋頂,再到局部的榫卯、鬥拱,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中國古建築的高超技巧與智慧。這也意味著,對絕大多數遊客而言,去一趟故宮很難窺見它的真正全貌,遑論個中細節。
  • 故宮太和殿完成正脊合龍 「鎮物」寶匣被放回
    紫禁城主要建築都有寶匣放在正脊作為「鎮物」 故宮大殿此種物品已被歸位 除金錁和五經外——  「太和殿修繕紀事」入「鎮物」寶匣  太和殿正吻已安裝完成 但「十一」還不能參觀 其餘建築寶匣也將復位 體現保護古建本體與傳統文化
  • 故宮太和殿維修工程將步入實施階段計劃工期兩年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28日於此間介紹說,故宮太和殿維修工程「將運用傳統材料工藝技術和現代科技保護材料技術相結合進行保護維修」,工程將很快步入實施階段,計劃工期兩年。他表示,「有決心、有信心把太和殿保護維修工程做成名副其實的優質工程」。    位於紫禁城南北中軸線的最顯要位置的太和殿,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古代建築物,是明清兩朝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
  • 故宮太和殿年初大修 重繪彩畫更換琉璃瓦
    後年十月竣工  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明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  外部彩畫重新繪製  「太和殿內的彩畫保存完好,不會重新繪製,但外部彩畫將重新繪製。」李永革說,外部彩畫在歷史修繕過程中曾有些許改動,此次重新繪製彩畫,將對局部進行小的修改。
  • 故宮太和殿完成修繕重開放 閉關兩年殿外長荒草
    墩接修補腐朽木柱 更換破碎琉璃瓦 故宮太和殿完成修繕今天重新開放  閉關兩年太和殿外長荒草  本報訊(記者李潔陳斯)今天上午,故宮太和殿在經過歷時兩年半的修繕後,恢復清朝鼎盛時期的面貌,重新向遊客開放。
  • 被稱為「金鸞寶殿」的太和殿究竟有多尊貴?
    太和殿,是人們俗稱的「金鸞寶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之一,這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此舉行盛大典禮。,但其實剛開始太和殿並不是這個名,而是「奉天殿」 ,順治時改名為太和殿,我們都知道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的宮殿,那太和殿到底有多尊貴呢,這幾點說明一切。
  • 故宮太和殿將開始300年來首次大修 計劃工期兩年
    記者日前從故宮博物院獲悉,舉世矚目的太和殿保護維修工程即將進入實施階段。    此次工程,既有採用傳統古建維修的部分,也有現代科技的保護。由於當年的燒制技藝今天已很難達到,所以回爐上釉雖然要多花費時間和經費,但能夠更好地展現文物原狀。    下月初,太和殿將被一座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古建保護棚罩起來,這也意味著太和殿300年來的首次大規模修繕工程正式開始。預計今年冬天上凍前將完成屋頂部分的維修,明年底結束傳統維修部分,雖然室內部分的保護還需延續一段時間,但不影響開放。
  • 世界五大宮殿之一《中國故宮》世界上現存完整規模最大古建築之一
    景區簡介:中國故宮,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古建築之一,與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並稱世界五大宮殿。故宮舊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歷經14年建成竣工,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宮殿,也是中國古代漢族宮廷建築之精華,無與倫比的建築傑作。
  • 故宮太和殿年初大修(圖)
    國新圖片  據新華社電  (記者楊玉峰、容安才)記者日前從北京故宮博物院了解到,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據悉,目前太和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畢,修繕方案也已獲得國家主管部門批覆。
  • 舉世聞名的「金鑾殿」故宮太和殿有望於明年修繕
    舉世聞名的「金鑾殿」———故宮太和殿明年有望啟動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27日,記者從故宮博物院了解到,代表著皇家頂級規制的太和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成,修繕方案也已送報北京市及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據悉,2008年前這座中國最大的單體古建築將再現其恢宏、莊嚴風採。
  • 「走」進故宮太和殿,領略「老祖宗」的智慧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大部分古建築在地震中的破壞症狀往往表現在牆體破壞、瓦片掉落等可修復再利用的節點,而其木質構架基本保存完好;反觀以鋼筋混凝土作基礎的現代建築,部分直接完全倒塌,另一部分雖未倒塌卻也難以修復。由此可見,中國古建築的抗震性能之高。有鑑於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木質結構的代表之作——故宮太和殿為例,從最基本的構造角度出發,來對隱藏在中國古建築裡邊的美及其「智慧」進行一番深入的探索。
  • 太和殿有幾處鮮為人知的細節,去過故宮十次的人也未必知道
    故宮是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宮,它匯集了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太和殿位於故宮中軸線上最顯要的位置,是故宮當之無愧的核心。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故宮三大殿之首。太和殿的主要用途是舉行國家重大典禮,比如新皇登基要在太和殿舉行加冕儀式。而平日裡皇帝辦公主要是在乾清宮、養心殿等場所,太和殿基本不使用。我們在參觀故宮的時候,太和殿往往是必去的場所。但關於太和殿的一些細節,即便去過故宮十次以上的人也未必會知道。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太和殿中還有哪些鮮為人知的「秘密」。
  • 故宮太和殿發現神秘文物,專家看後趕緊放回原處不敢再動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2005年,距離太和殿上次重修過去了310年,故宮博物院對它進行全面修繕。在天花板的上面,還有一個空間,稱為:舉架。除了當年修建的工匠之外,很少有人走進。這次勘測中,有了一個意外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