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在故宮建築群中擇一殿作代表,非太和殿莫屬。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世界上現存體量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
在帝制時代,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冊立皇后、冊封太子、接受各國朝拜等等全在這裡,代表一國之門面。
它被尊崇為中國古建築營造的典範,一磚一瓦之間,都藏著古人的智慧和數不盡的過往。
有人評價道:「懂此一殿,便可知萬殿。」
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太和殿總是略顯神秘。
因著文物保護的需要,我們去故宮玩時,最多只能湊到太和殿大門口,遠遠地使勁往裡面瞅兩眼。
因此,我敢打包票,你肯定沒有見過這樣的太和殿↓
半透視的大殿外部,每一處小細節都被標了出來。
連太和殿門前廣場上的「老古董」都來了個大集合和百科式介紹。
太和殿裡依次都擺了啥?
給你來個上帝視角,比龍椅上的萬歲爺看得都清楚。
甚至連屋頂都不放過。
透視圖一放,配上專業的文字,你立馬就能明白:古人所用的抬梁式木構架是啥原理,這種抬梁式木構架又是如何形成太和殿屋頂坡面的。
這些難得一見的圖片,皆出自一本叫做《太和殿》的書。
它從專業的建築視角,把故宮第一大殿——太和殿,來了個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的透徹分析。
本書作者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專員、古建專家周乾博士,他曾參與太和殿大修工作,對太和殿的研究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常人罕有的實際修葺經驗。
全書涵蓋裝修、柱架、鬥拱、屋頂、陳設、色彩、地面和牆體、基礎9個方面,細微講解。
輔以精美難得的圖片、深入淺出的語言,同時貫穿對太和殿歷史的介紹,帶出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是建築、歷史,甚至傳統文化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好書。
有讀者評論道:「圖片非常詳盡和精美,幾乎是一磚一瓦地拆解了太和殿的所有細節,門窗、梁柱、鬥拱、脊獸、地板,乃至於色彩、線條和陳設,都展示得一清二楚,比親身去看能看到的更多、更詳細。」
今天,這本《太和殿》在一條生活館獨家首發,我們把它推薦給你。
限時特惠¥86(日常銷售價¥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集中華建築智慧於一身的大美太和
太和殿長64米,寬37.2米,高26.6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屋頂形式為建築等級最高的重簷廡(wǔ)殿頂,僅屋脊兩端的大吻,就高達3.4米,重約4300公斤。
這般恢弘的建築,在中華建築史上都罕見,其背後的故事更是說不盡、道不完。
現代的老百姓去售樓處買房時,都要看看樓盤模型。
那你有沒有想過,古代君主作為當時至高無上的甲方爸爸,在決定自己住什麼房子之前,難道就不要過一遍模型嗎?
當然要!
這些萌萌的小模型,叫做「燙樣」,也稱「燙胎合牌樣」,指古建築的立體模型。一般按照擬造建築等比例縮小。
在清代,出現了製作燙樣的皇家機構,叫做樣式房。樣式房猶如現在的建築設計院,紫禁城古建築燙樣最開始由皇家指定的民間工匠製作。
西苑勤政殿燙樣
燙樣的製作包括:梁、柱、牆體、屋頂等部分,不用部分用到的原料皆不相同。比如梁和柱使用秫秸和木頭,屋頂使用黃泥等等。(具體方法書裡有介紹)
故宮博物院現藏燙樣80餘件,涵蓋圓明園、頤和園、北海、中南海等多處。它們是研究紫禁城歷史、文化、工藝的重要資料,也是部分古建築修繕或復建的重要參考。
太和殿屋頂與天花之間的架空層
作為故宮第一大殿,太和殿的保溫、隔熱、排水技術是紫禁城古建築中的典範。
太和殿屋頂有著優秀的保溫與隔熱性能,主要得益於屋頂的泥背層、架空層和挑簷做法。
太和殿屋頂泥背
厚厚的泥背層由泥背和灰背兩部分組成。灰背位於木板基層(望板)之上,泥背層位於灰背之上。
二者的導熱係數都比較小,這使得古建築猶如穿上了厚厚的保暖服,溫度的變化很難影響到建築內部。
挑簷和架空層更是將光線變化的原理用到極致。
夏天早上溫度較低時,太陽照進太和殿內部。隨著室外溫度升高,太陽照射室內的範圍逐漸減小。到了正午,太陽幾乎位於建築正上方,熱量無法傳入建築內部,使得屋內始終保存一絲涼意。
冬天時,太陽的路徑則相反。古代建築人的智慧,足以見得。
還有,太和殿的窗欞在圖案和形狀上有什麼講究?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為何共用一個基座?
鬥拱的巧妙為何人人稱讚?
屋脊瑞獸的講究。
大殿的「頂梁柱」們咋都歪歪斜斜?
讓萬千人為之流血爭鬥的皇帝龍椅,是咋做出來的?
這背後的原因,還請移步書裡一探究竟。
限時特惠¥86(日常銷售價¥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還有更多珍貴的歷史故事
除了專業乾貨,作者還很擅長在說故事中傳達知識,將厚重的歷史娓娓道來。
你知道嗎?1915年袁世凱篡權稱帝時,他曾撤去太和殿雕龍寶座,安放了一張椅背高、座面矮的西式大椅。(據說這是為腿短的袁世凱量身製作的)
直到1959年,原來的雕龍髹漆寶座才重回太和殿。
太和殿也曾見證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布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當時,全國設立了15個受降區。其中,日本華北方面軍向中國第11戰區投降的儀式,被選在了太和殿前進行,時間為當年的10月10日的10點10分。
那一天,據說太和殿廣場擠了約10萬民眾。受降儀式開始,首先,景山上軍號長鳴,會場上禮炮響起,全體人員默哀,紀念抗戰中犧牲的烈士。孫連仲將軍籤署了「同意受降」的意見後,全場掌聲雷動、歡呼聲響徹雲霄。
10點35分,受降儀式結束。儘管整個儀式只有25分鐘,但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廣場上民眾情緒激昂,久久不願離開,孫連仲將軍走出會場,驅車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呼「萬歲」。
除此之外,太和殿還見證了:
明朝的滅亡(1644年)
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1908年)
八國聯軍在太和殿胡作非為(1900年)
袁世凱破壞太和殿的建築風格(1915年)
萬人矚目的太和殿大修(2006~2008年)
可以說,中國歷史或輝煌或重大或失意的時刻,太和殿都始終陪伴在側。歲月更迭中,物是人非,但太和始終屹立。
書中還有許多珍貴的老照片。
比如這張,一名清朝男子在太和殿試圖抱住寶柱,兩手完全伸展開,也只將將抱住一半,側面反映了太和殿的雄偉。
限時特惠¥86(日常銷售價¥128)
特惠至12月27日23:59
全書內頁採用優質銅版紙,色彩呈現好,閱讀體驗佳。
還暗藏太和殿維修前後的對比折頁,配有細緻圖標,方便學習。
可180度平攤。
建築是人類大地上長出的史詩,經得起歲月洗禮的國民建築更是一國之人乃至世人應當了解的偉大作品。
打開這本書,領略太和殿的獨特魅力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