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如果要問剛剛度過了自己600歲「生日」故宮裡是誰一直站在「C位」,相信很多粉絲都會脫口而出「太和殿」。但如果真要問起這座「巨無霸」的前世今生,「身高」「三圍」,能回答清楚了就屈指可數了。別急,北京世紀文景新出的這部《太和殿》,這就把它「拆開」來給你看個究竟。
進深(寬度方向)5間、面寬(長度方向)11間,太和殿作為故宮中體量、等級都無出其右的建築,除了宏偉的造型、華美的裝飾賦予它極高的審美價值之外,從整體的柱架、屋頂,再到局部的榫卯、鬥拱,每一個環節都體現著中國古建築的高超技巧與智慧。這也意味著,對絕大多數遊客而言,去一趟故宮很難窺見它的真正全貌,遑論個中細節。
太和殿的隔扇花紋都有很多種
所以把它「拆開」來看,對讀者來說就很有必要了。《太和殿》的作者周乾,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博士後合作導師,故宮古建專家,他曾參加太和殿的大修工作。在書中,他可以說是由內到外、由上到下、由整體到局部地詳細講解了太和殿設計和建造的巧妙之處,以及這座巨無霸宮殿的設計、布局、構造、色彩之美。書中還搭配了500幅彩圖和歷史背景介紹,從視覺和文化層面將太和殿更為豐滿的呈現在讀者眼前。
太和殿歷史上曾遭遇5次火災
資深故宮粉絲肯定清楚太和殿最早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殿。先後經歷了五次火災後,大家目前看到的太和殿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所建。受制於歷史原因,其營建主要材料為木材。《太和殿》裡就介紹了建設太和殿所用木材的詳情:明初建時所用木材是楠木。儘管楠木的強度與其他木材相近,但是它有獨特香味、不怕蟲蝕、不怕糟朽、不易變形,是營造宮殿建築的絕佳材料。太和殿所用楠木尺寸碩大,最大直徑可達2米。
據周乾在書中披露,營建紫禁城所用楠木主要來自四川、雲南、湖南、湖北、貴州、浙江、山西等地的深山老林中。「由於派採楠木數量多、直徑大,多半位於深山老林之中,因此砍伐之後,首先要解決牽拉出山的問題。然而由於地形條件複雜多變,天時陰晴、水枯水榮不易把握,加上產木之所有些在瘴癘毒霧之鄉,都增加了採運的難度。百姓冒險進山採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說法,形容採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
而木材運到北京後,主要放在北京城內東西兩個大木儲存場「神木廠」和「大木倉」存放。「神木廠」之所以叫這個名字,也有來頭。周乾在書中提到,據《明史·成祖本紀》記載,永樂四年(1406),被派往四川尋找木材的禮部尚書宋禮向永樂帝朱棣稟報,說某天晚上看到了很多大木料自峽谷漂到了長江。朱棣認為這是神的旨意,因此把開採這些大木的山稱為神木山,並派遣官員進山祭祀。這些大木運到北京後,存放它們的地方被稱為「神木廠」。
太和殿上的各種瑞獸
作為參與過太和殿大修的專家,周乾自然也在書中詳細介紹了2006年—2008年太和殿大修的詳情。據介紹,那次太和殿大修的主要內容包括:屋頂揭取瓦面,更換糟朽的椽子和望板,再重新鋪瓦;支頂局部下沉的梁架,並緊固鬆動的鐵箍;檢修鬥拱,填配補齊局部缺失的鬥拱構件;修補鬆動的牆體,並對局部脫落的牆皮重新抹灰;對與牆體相交的柱子進行檢查,採用傳統方法替換柱根糟朽的位置;對鬆動、挪位的臺基石進行修補、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外簷重新作油飾彩畫等。今天大家看到的太和殿,就是2008年大修後的樣子。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