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歷史美文)

2020-12-22 雲中動漫

太和殿 故宮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是皇權的象徵。

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建築主體及核心空間,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基,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達11件,開間十一間,均採用最高形制。殿前設有廣場,可容納上萬人朝拜慶賀,整個宮殿氣勢恢宏。

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為乾隆皇帝御筆。 太和殿建築莊嚴堂皇,殿內中央擺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直立6根蟠龍金柱,上為穹隆圓頂,稱為「藻井」,有鎮壓火災之意。「井」內巨龍蟠臥,口銜寶球,稱為「軒轅鏡」,十分精美。

太和殿外左右安放四隻大銅缸,象徵「金甌無缺」;東有日晷,西有嘉量,象徵皇權公正平允;另有銅龜、銅鶴各一對,象徵「龜鶴千秋」。

太和殿進深五間,建築面積為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是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

殿下高達8.13米。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相關焦點

  • 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歷史北京【太和殿的「前世今生」】太和殿在永樂年間建成時名為奉天殿,嘉靖時期更名為皇極殿,清初順治朝改名太和殿。大殿落成僅百日,就遭雷擊起火,三大殿盡毀。之後在嘉靖、萬曆、康熙年間又三次毀於火災,現存建築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當時,由於巨型楠木稀缺,重建的太和殿在規模上明顯縮水,面積大約只有永樂年間的一半。
  • 《如懿傳》乾隆於太和殿登基,歷史上皇宮中各個宮殿的用途是什麼
    導演聲稱這部電視劇是尊重歷史的。的確,劇中的一些細節都儘量貼合歷史,比如如懿脖子上的蝴蝶結;在場景中大量使用的壁瓶;乾隆時期流行的色彩搭配等等。不過有一個細節卻被故宮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抨擊。因為在《如懿傳》中,乾隆登基時從太和門出發,親自登上八米高的月臺,在太和殿接受叩拜。但是在歷史上卻並不是這麼簡單,而且皇帝是被轎夫抬到太和殿,而不是自己走。
  • 太和殿
    太和殿(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俗稱「金鑾殿」,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御筆。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簷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 拆開太和殿,你會看到什麼?
    >▽太和殿屋頂梁架| 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屋架主要由縱橫的步梁、架梁和豎立的童柱、瓜柱相互搭建而成▽太和殿屋架圖解| 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屋架之上架設桁架、角梁接著鋪設椽子、望板、灰背等▽太和殿屋面結構| 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這些構件的鋪設
  • 北京故宮太和殿將關閉大修
    為此,自2006年1月6日起關閉太和殿,進行施工前期準備工作。整個修繕工作預計在2007年年底結束。施工期間,中和殿、保和殿照常開放。在太和殿施工區域將增添有關太和殿歷史和保護修繕的知識展示,並在維修保護遮蔽棚上用大幅噴塗形式再現太和殿的雄偉景象。  目前進行的古建大修,是故宮近百年來首次大規模、高規格的全面修繕。
  • 《太和殿》|紫禁城美學精華,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太和殿》一座宮殿展現紫禁城美學精華,500幅彩圖拆解太和殿建築細節細微之處展現古人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日前,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博士後合作導師、故宮古建專家周乾先生所著《太和殿》出版。
  • 故宮太和殿上的神獸
    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宮裡最大的宮殿,是明清兩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宮殿建築。太和殿的屋頂房脊兩端有兩個全國現存最大的螭吻(chi,wen)。太和殿垂脊十個神獸太和殿屋頂四條垂脊上裝飾著十個神獸。第一個是騎鳳仙人,在其後分別有一龍二鳳三獅子,天馬海馬和狻猊,狎魚獬豸和鬥牛,還有一個是行什。
  • 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脊獸
    不過,鼓樓的這對脊獸,還不及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脊獸宏大。太和殿的脊獸高三米四,重三千六百五十公斤,由十一塊構件拼裝而成,黃色琉璃,瑩晶絢麗,氣勢磅礴。 更有甚者,號稱我國現存最大佛殿的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的殿脊獸,竟高達四米五,相當於一層半樓房的高度,又超過了太和殿。而且,其中有一隻是金代遺物,經歷了八百餘年的歷史風雨,仍然光燦奪目,完好如初。
  • 太和殿不是一天建成的
    就以故宮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例,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站在太和殿廣場看臺基上的太和殿,總覺得廣場太大,大殿的威嚴和高大被削弱了很多。朝鮮人樸趾源1780年隨使團參加乾隆皇帝70壽誕時就對太和殿產生過疑問, 「大抵太和殿乃天子出治之所,而不甚高大,問諸他人,則所見略同,初頗訝之」 。
  • 北京:故宮對太和門、太和殿地面保養維修月底完工
    故宮博物院太和門至太和殿廣場地面保養維修工程施工進入衝刺階段,預計五月底完工。自開工以來,項目部根據工程實際情況,翻閱大量歷史資料,並邀請古建專家現場指導,提高工藝水平,在保護性拆除時挑選保存比較完好的原有地磚,用到其它局部揭墁區域,減少地原有地面幹預,最大限度地確保修舊如舊。據了解,太和門和太和殿廣場,因年久失修,地面大面積坑窪不平,造成局部積水,遊人行走不便。
  • 紫禁城中的小瑞獸之太和殿上的10個脊獸
    每天與您分享優質文章~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紫禁城這一名稱被賦予了神聖的歷史意義,那麼除了歷史意義之外的紫禁城,還有些什麼其他有趣的符號呢?本期推文我們將要一起來看看紫禁城中都有哪些瑞獸,而他們又代表了哪些有趣的傳統文化。
  • 故宮六百年︱李文儒:幾度興廢太和殿
    這份記錄,也收入哈菲茲·阿不魯的編年史《歷史精華》中,他記道:這場火災,迅速地延燒至妃嬪的住宅與朝中的衙門以及寶庫,總計燒毀了「250間房子」,並燒死了「很多男人跟女人」。大火無法控制,終夜肆虐,直至第二天下午才撲滅。《日下舊聞考》記:「三殿災,火勢猛烈。奉天門東廡切近秘閣,學士楊榮麾武士三百人,將御書圖籍舁至東華門河次。」
  • 紫禁城太和殿的鎮物
    圖:圖四:小獸中的行什,為太和殿所獨有  趨利避害、祈福迎祥是人們普遍的精神追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小獸的數量一般最多不超過九個,而太和殿在九個之外又增加了行什,不僅是紫禁城內宮殿建築中的特例,也是全國古建築中僅有的孤例。太和殿行什出現於何時、原因為何、有何功用,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太和殿原名奉天殿,嘉靖時改稱皇極殿,清順治時改名太和殿,自明永樂時建成後屢遭火毀又多次重建。
  • 太和殿的龍椅為何一般人不敢坐?背後原因耐人尋味
    01太和殿龍椅的歷史太和殿的龍椅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從明朝嘉靖年間就已經開始有了,直到後來袁世凱想要當皇帝的時候,自己擔心自己的命壓不住這個龍椅從此以後,太和殿的龍椅就不知下落,建國之後,為了還原故宮的樣貌,故宮工作人員以及各方專家通過藉助溥儀之前在太和殿的龍椅上的照片,在故宮中四處搜尋這個龍椅,最後終於在一個倉庫中發現了已經破舊不堪的龍椅。專家將這個龍椅經過一段時間的還原修復,才再次把這把龍椅放到太和殿上固定的位置。
  • 這部《太和殿...
    《太和殿》如果要問剛剛度過了自己600歲「生日」故宮裡是誰一直站在「C位」,相信很多粉絲都會脫口而出「太和殿」。但如果真要問起這座「巨無霸」的前世今生,「身高」「三圍」,能回答清楚了就屈指可數了。別急,北京世紀文景新出的這部《太和殿》,這就把它「拆開」來給你看個究竟。
  • 最高的重簷廡殿頂建築,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如今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
  • 在紫禁城裡,太和殿是一座什麼樣的宮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 宮苑雜談|民國初年故宮太和殿的三次「換匾」
    作為帝制時代中心的紫禁城太和殿,在民國初年經歷了三次易名、三次換匾,見證了近代中國的社會動蕩與政治變遷。太和殿始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首。因歷史上的數次焚毀,太和殿曾多次重建、修繕,並在明嘉靖朝更名曰「皇極殿」、清順治朝更名曰「太和殿」。
  • 故宮太和殿修繕工程年底啟動
    據京華時報報導昨天,故宮博物院負責人向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委員匯報工作時表示,今年年底將啟動太和殿的修繕工程。  據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張克貴稱,太和殿修繕工程將於年底啟動,其它兩大殿也將進行修繕。三大殿的修繕工作將輪流進行,不影響遊客參觀。
  • 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