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故宮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是皇權的象徵。
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建築主體及核心空間,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三層漢白玉臺基,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達11件,開間十一間,均採用最高形制。殿前設有廣場,可容納上萬人朝拜慶賀,整個宮殿氣勢恢宏。
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為乾隆皇帝御筆。 太和殿建築莊嚴堂皇,殿內中央擺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直立6根蟠龍金柱,上為穹隆圓頂,稱為「藻井」,有鎮壓火災之意。「井」內巨龍蟠臥,口銜寶球,稱為「軒轅鏡」,十分精美。
太和殿外左右安放四隻大銅缸,象徵「金甌無缺」;東有日晷,西有嘉量,象徵皇權公正平允;另有銅龜、銅鶴各一對,象徵「龜鶴千秋」。
太和殿進深五間,建築面積為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是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
殿下高達8.13米。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