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

2020-12-22 古建築設計師

如果您喜歡傳統古建築文化的,可以關作者「古建築設計師」,後面會長期更新,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民族精神!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之一。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殿門上豎匾「太和殿」三字是康熙時大臣勵杜訥的手筆。 「太和」出自《周易》,意即天地萬物和諧運行。

明朝永樂四年,即公元1406年,成祖朱棣正式下旨定都北京,營建北京宮殿。 自此,有了北京城;北京城內有了朝廷宮殿,又稱紫禁城; 紫禁城內太和殿由此誕生。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時,稱為奉天殿;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毀於雷火,三十八年(1559)九月又建成,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改稱太和殿。康熙十八年(1679)再次遭遇火災,直至三十四年(1695)開始重建,三十六年(1697)建成。現今保存的太和殿,即為康熙三十六年(1697)重建後的完整形制、結構、工藝。故宮博物院對太和殿的大修,恰恰起於2006年,完成於2008年8月。從1698年至2008年,整整310年。

太和殿是整個故宮建築群最高大的建築,太和殿高35.05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面積約2380多平方米。長寬之比為9:5,寓意為九五之尊。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眾多殿宇之中最大的一座,形制也是最高規格,最富麗堂皇的建築。

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面,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簷角有10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

太和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太和殿內部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7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仰望殿頂,中央藻井有一條巨大的雕金蟠龍。從龍口裡垂下一顆銀白色大圓珠,周圍環繞著六顆小珠,龍頭、寶珠正對著下面的寶座。皇帝的金漆雕龍寶座設立在兩面高的御座之上,御座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背後是雕龍屏風。

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每位新皇帝的登基大典都是在這裡舉行。此外皇帝的大婚,也就是說皇帝一輩子只有一次的與那個從大明(清)門抬進來的皇后的婚禮,皇帝的生日,每年的元旦等重要的慶典都在這裡舉行。

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臺基上按照官員品級的大小跪滿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著儀仗,皇帝端坐在太和殿中央的御座上。大殿廊下,鳴鐘擊磬,樂聲悠揚。臺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裡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繚繞。是的一個偉大的帝國是需要一個這樣重大的慶典場所的。

太和殿說其「大",首先,是因為它的地位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的「大」:從明永樂開始,到清朝末代,曾有24個皇帝在以太和殿為中心的皇宮裡,對天下發號施令且綿綿500年,在我國現存的、能體現這一極權的完整建築,僅有紫禁城中的太和殿; 其次,是因為在現存的古代宮廷建築中,太和殿的建築高度最高、體量最大、大木結構最複雜、建築技術最全面、裝飾最華麗、各項用材最好,且金碧輝煌依在,沒有建築可與之媲美。雖然說太和殿「大」,但是它也很「小」:這是因為在中華民族遍布全國的古代建築中,數量上它只是一座,面積只有2381平方米,所以說很「小」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對太和殿沒有進行過專門的研究,更沒有系統全雨的成果;而且,對它的研究,就像對整個紫禁城的研究,以及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一樣:它所展示的、蘊涵的、巳知的、未知的、將會被領悟的,或許永遠也領悟不了的,不會有終結。

現存太和殿建築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實測柱根面闊尺寸為:前後簷明間面闊8.47米,一(二|三次間5.55米,四次間5.56米,梢間3.62米,通面闊60.13米。 柱根進深尺寸為:山面明間進深11.18米,次間7.465米,梢間3.62米,通進深33.35米建築面積2381.44平方米。實測柱頭面闊尺寸為: 前後簷明間面闊8.47米,一、二、三次間5.55米,四次間5.56米,梢間3.56米。柱頭進深尺寸為:山面明間進深11.18米,次間7.47米,梢間3.56米。據《紀事》載:「太和殿一座,計九間。 東西二邊各一間,內明間面闊二丈六尺三寸五分,八次間各面闊一丈七尺三寸, 兩邊間各面闊一丈一尺一寸隨面闊十八丈六尺九寸五分。出明間闊三丈四尺八寸五分,兩次間各闊二丈三尺二好七分,前後小間各闊一丈一尺一寸,通進深十丈三尺五寸九分!」

總體看來太和殿柱網分布十分規整 。面闊與進深呈現出如下比例關係:

①通進深與通面闊比約為5:9。

②明間進深與明間面闊比約為4:3。

③從面闊上看,明間面闊8.470米> 一次間=二次間=三次間=四次間5.550米》梢間3.620米,明間面闊與次間面闊比為1.53:1(約為3:2) ,次間面闊與稍間面闊比值同樣為1.53:1(約為3:2),由此可見明、次,梢間面闊之間是等比遞減的關係

三、步架舉架

經實測,太和殿上層簷各步架舉高值為:簷步1540毫米,下金步1230毫米,中金步(下)1450毫米,中金步(上)1350毫米,上金步1640毫米,脊步1950毫米。上層簷各步架跨度值為:簷步3205毫米,下金步2150毫米,中金步(下)2100毫米,中金步(上)1885毫米,上金步1850毫米,脊步1870毫米。經計算,太和殿各步架坡度取值如下:簷步0.48,下金步0.572,中金步(下)0.69,中金步(上)0.716,上金步0.887,脊步1.043.古建築屋面曲線的確定,宋《營造法式》規定為舉折制,即先定舉高后做折法。明代早、中期建築多沿襲宋制,採用舉折制確定屋面曲線,明末清初則向舉架法過渡。所謂「舉架制」為清《工程做法》定製,即先定折法後定舉高。 其特點為各步架坡度取值多為整數比或整數加0.5,通常簷步五舉開始,逐步增加,至脊步增至九舉,如清代十一檁大木構架常見舉架取值為:簷步五舉,金步依次為:六舉、六五舉,七五舉,脊步九舉。

相關焦點

  • 旅遊:皇極殿,故宮內一顆璀璨的明珠,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太和殿(俗稱「金鑾殿」)。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太和殿(奉天殿或皇極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這是前朝的中心區域,仿照了乾清宮,太和殿的規制。皇極殿感覺是整個故宮裡面,漆最新最亮的地方,很輝煌,超適合拍照的。皇極殿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
  • 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單體體量排名,故宮裡的太和殿只能屈居第三
    如果問你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群是哪個?你一定會自豪地回答:故宮。如果再問你現存木結構古建築單體體量排名第一的是哪個?你一定會再次自豪地回答:太和殿。作為東方三大殿之首,太和殿體量確實是國內最大的,咱們可以用數據說話。
  • 拆開太和殿,你會看到什麼?
    ▽中國古建築屋頂形制| 製圖@張靖/可視化星球太和殿作為龐大帝國的宮殿自然享有所有屋頂形制中最頂級的規格那就是重簷廡殿頂加上皇家專用的頂級金色琉璃瓦使大殿看起來金碧輝煌▽太和殿屋頂示意,註:中國古建築把瓦的等級劃分為1-10樣瓦,一樣瓦只相傳在明代使用過
  • 太和殿(歷史美文)
    太和殿 故宮太和殿是「東方三大殿」之一,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俗稱金鑾殿,是皇權的象徵。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為乾隆皇帝御筆。 太和殿建築莊嚴堂皇,殿內中央擺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直立6根蟠龍金柱,上為穹隆圓頂,稱為「藻井」,有鎮壓火災之意。「井」內巨龍蟠臥,口銜寶球,稱為「軒轅鏡」,十分精美。
  • 太和殿
    太和殿(the Hall of Supreme Harmony)  俗稱「金鑾殿」,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御筆。  太和殿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00㎡,高26.92m,連同臺基通高35.05m,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m、重約4300kɡ的大吻。簷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 在紫禁城裡,太和殿是一座什麼樣的宮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
    從三十六年( 1771年)開始到四十一年( 1776年),對皇太后居住的寧壽宮的改建,則是乾隆年間最大的一項改建工程。仿照太和殿、乾清宮改建後的寧壽宮,作為乾隆皇帝退位後做太上皇時居住的宮殿,建築規模巨大,各項設施齊備,裝飾精美豪華,是乾隆盛世建築的代表之作。
  • 太和殿中的金絲楠木都是如何運住北京?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三大殿中的第一殿。太和殿也是紫禁城體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宮殿,老百姓口中的「金鳳金鑾殿」,說的就是太和殿,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木結構大殿之一。太和殿1420年建成,最初名為「奉天殿」,後改名為太和殿,大多數人們都以為太和殿是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其實這裡是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實際用的時間很少。
  • 最高的重簷廡殿頂建築,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如今很多人認為太和殿平時是用於上朝的,其實不是。
  • 上遊薦書|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宮殿建築到底什麼樣?這部《太和殿...
    《太和殿》如果要問剛剛度過了自己600歲「生日」故宮裡是誰一直站在「C位」,相信很多粉絲都會脫口而出「太和殿」。但如果真要問起這座「巨無霸」的前世今生,「身高」「三圍」,能回答清楚了就屈指可數了。別急,北京世紀文景新出的這部《太和殿》,這就把它「拆開」來給你看個究竟。
  • 太和殿進不去,有個宮殿就不要錯過了,和太和殿一樣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 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每次去故宮都只能被圍欄擋在外面觀望太和殿,太和殿裡華麗的裝飾,以及神秘的「金磚」,我們只能站在殿外感受它的藝術魅力。
  • 知道電視劇裡經常說的「金鑾殿」,是故宮裡的哪一個大殿嗎?
    皇帝在「金鑾殿」上,行使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時,才是人性與神性的最大分離,皇帝的威嚴也盡在於此。不知不覺間,「金鑾殿」不再僅僅是一座建築,而是凝聚了帝靈王氣的象徵,無時無刻不在散發著足以令人膽戰心驚的威懾力,逼迫著人們畏懼和退縮。但是,哪座宮殿呢是金鑾殿呢?
  • 屋脊獸之太和殿的屋脊獸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 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 因為這個原因 故宮三大殿「瘦」了一半
    明永樂十八年(1420)十一月紫禁城初建完工時,三大殿被稱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殿體量碩大,彼此間距僅為10米左右。據《大明實錄》卷四百四十七記載,奉天殿初建完工時長約95米(三十丈,一丈約為3.17米),寬約47.5米(十五丈),建築面積約為現存太和殿建築面積的2倍。在此後的200餘年裡,三大殿因過大的體量與過小的間距,在火災中多次互相殃及。
  • 全球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不在中國,故宮太和殿只能排第三!
    全球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卻並不在我們中國,甚至我們中國故宮的太和殿只能夠排名第三。排名在我們中國之前的,都是我們的鄰國日本。第二是京都東本願寺大師堂,榜首則是奈良的東大寺大佛殿,這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長約57米,寬約50米,高則約49米。東大寺迄今為止已有著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成為了南部七大寺之一。
  • 城薦|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當年有多難建?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世界上現存體量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  在帝制時代,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冊立皇后、冊封太子、接受各國朝拜等等全在這裡,代表一國之門面。
  •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道教木結構建築為何如此寂寥
    中國傳統建築大多使用木質材料,木結構雖然有很多優點,但在長久保存上比石材為主的建築就差得遠了。我們現在能輕易見到的木結構古建築以明清時期的為主,而且多半不是原構,經過了後世的歷次重建改建,而宋元建築基本屬於國保級的,至於唐朝木構全國只確認了三處,全部都在山西,至於中唐以前的木構已經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之中。這些幸運地保留到今天的古代木結構建築,一大半都是各種佛教廟宇,例如現存三大唐構中的南禪寺和佛光寺大殿都是如此。
  • 故宮太和殿修繕工程年底啟動
    據京華時報報導昨天,故宮博物院負責人向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委員匯報工作時表示,今年年底將啟動太和殿的修繕工程。  據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張克貴稱,太和殿修繕工程將於年底啟動,其它兩大殿也將進行修繕。三大殿的修繕工作將輪流進行,不影響遊客參觀。
  • 太和殿的「前世今生」
    歷史北京【太和殿的「前世今生」】太和殿在永樂年間建成時名為奉天殿,嘉靖時期更名為皇極殿,清初順治朝改名太和殿。大殿落成僅百日,就遭雷擊起火,三大殿盡毀。之後在嘉靖、萬曆、康熙年間又三次毀於火災,現存建築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當時,由於巨型楠木稀缺,重建的太和殿在規模上明顯縮水,面積大約只有永樂年間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