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 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屢遭焚毀,多次重建。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臺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
那麼今天我們說的是關於太和殿屋角蹲著的那幾個神獸,他們都是什麼?太和殿的神獸又有哪些區別?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動物,重脊的排頭是一個騎著鳳凰的小人,其後是一排小獸,最後面有一個較大的獸頭,便是「垂獸」。仙人與垂獸之間的小獸統稱「走獸」。走獸的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數量的多少是依宮殿的大小、建築的等級而定的。走獸最多可達九隻,隨著建築等級的降低而遞減。小獸的減少是從最後一隻依次往前減的。
第一位,仙人騎獸
騎著鳳凰的小像叫仙人,又稱真人或冥王。據說這位仙人是齊閔王的化身,民間有「日曬閔王,走投無路」的說法,說東周列國時的齊閔王,被燕將樂毅所敗,倉皇出逃四處碰壁,走投無路,危急之中一隻鳳凰飛到眼前,齊閔王騎上鳳凰渡過大河,逢兇化吉。在屋簷的頂端安置這個「仙人騎鳳」大概還有絕處逢生,逢兇化吉的含義。
鴟吻
鴟吻,又名螭吻、鴟尾,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為鱗蟲之長瑞獸龍之第九子。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
鴟吻是中國古代建築屋脊正脊兩端的一種飾物。初作鴟尾之形,一說為蚩(一種海獸)尾之形,象徵闢除火災。後來式樣改變,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名鴟吻,又稱「龍吻」。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鴟吻,能避火災。
鳳,比喻有聖德之人。據《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這裡放鳳,說明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
獅子,代表勇猛、威嚴。
天馬,我國古代神話中吉祥的化身。
海馬,也是吉祥的化身。
狻猊,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也有說法說其為龍的九子之一。
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神。
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異物志》中說「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
鬥牛,傳說中是一種虯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嫡(蟲旁)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雨鎮物。
行什,一種帶翅膀猴面孔的人像。由於除太和殿以外的所有中國建築,最多的也只有九個小獸,所以一種說法說這行什完全是為了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創造出來的神獸——排第十位,所以叫行什。
中國的古建築物是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統稱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種人造的獸,合稱「五脊六獸。
據中國古書記載:正脊兩端的獸叫「龍吻」,垂脊上的五條獸分別是:狻猊、鬥牛、獬豸、鳳、押魚。
這五條獸合稱為「螭吻」。對螭吻,古書解釋說:「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也「。
中國古代先民稱五脊上的六獸為神獸,並頂禮膜拜,說這六獸可以「護脊消災」,是鎮脊神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