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夏天,一個風雨之夜,北京鼓樓附近的居民突然聽到一陣震耳的雷聲,第二天發現在鼓樓牆根躺著兩根精鐵鑄造的巨大鐵條。經過查看,原來是屋頂上殿脊獸「龍鬚」被擊落下來。有人把其中一根「須」稱了一下,竟有十五斤重。大家十分驚奇,平時不為人注意的殿脊獸,它的「須」竟是這麼巨大。不過,鼓樓的這對脊獸,還不及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脊獸宏大。
太和殿的脊獸高三米四,重三千六百五十公斤,由十一塊構件拼裝而成,黃色琉璃,瑩晶絢麗,氣勢磅礴。 更有甚者,號稱我國現存最大佛殿的山西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的殿脊獸,竟高達四米五,相當於一層半樓房的高度,又超過了太和殿。而且,其中有一隻是金代遺物,經歷了八百餘年的歷史風雨,仍然光燦奪目,完好如初。
殿脊獸是我國古建築的特有的飾物之一,最初叫鴟尾,早在西漢李時期就出現了。據《青箱雜記》說,海中有魚,虯尾似鴟,用以噴浪則仁降雨。把鴟魚的形象,安放在屋脊遠上,藉以為鎮火災的吉祥物。其實,它是一個重要的加固、防水構件,因為它位於正脊與二條垂脊的交合點,除此之外,還使殿宇更加壯觀,更富有神採。
鴟尾的形象,現在可從東漢及北魏的一些石刻藝術品和唐代所建的五臺山南禪寺正殿見到。中唐以後,開始出現張口的獸頭,兩獸口相對緊咬正脊,故名「吻」,俗稱「吞脊獸」,宋遼金元曾出現鴟吻合一的形象,到明清官式建築,定型為獸吻,也叫正吻或喳吻。按《懷麓堂集》載:「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蜜吻是九子之一,好吞,屋脊上的獸頭是其形象。
龍是我國原始氏族社會的一種圖騰,其實誰也沒見過「龍」的真正樣子,把龍子的造像設於殿脊,同樣是作為鎮物來克制火災的。九子說法不一,向無定論,各說相加,有十七八種名稱。明清時代的古建築,除喳吻吞脊的造型外,還有望天形的脊獸,如北京鼓樓、德勝門正脊兩端就是,據說這是「螭吻」的形象。 故官太和殿的喳吻是明、清的典型樣式,雙面浮雕,狀如龍首,獠牙巨齒,目眥俱裂,張著血盆大口,吞著屋...
而且,龍的頸部深深插進一柄寶劍,劍柄露在外面,十分奇特。原來,它還有著一個神奇而殘酷的故事呢。據說,古代東海龍王駕崩,大太子與小太子爭奪王位,互不相讓。小太子提出比賽本領,以吞屋脊為繼承王位的條件。大太子心生毒計,讓小太子先吞,趁其吞脊無服防備時,拔出寶劍把它刺殺。於是小太子被哥哥活活釘在屋脊上,成為今天這副模樣。
你看它巨口未合,怒目猶張,悲痛和憤想之情仍溢於形色。關於蜜吻的另外一些傳說,就更為神奇有趣了。北京西山潭柘寺,寺內大雄寶殿的一對蠻吻好高二點九米,製作精美、色澤鮮豔,為金元時期的遺物。傳說,潭柘寺寺基原是一潭,潭內有一神龍,每日聆聽華嚴祖師講經說法,漸受感化。一日,忽起風雨,潭移至後山,兩鴟尾從潭中湧出,奇偉異常,遂化身為寺。
及至清代,康熙皇帝遊潭柘寺,一個風雨之夜,電閃雷鳴,只見鴟尾搖頭舞尾,似欲凌空飛去,便敕命工匠打造「鎦金劍光鴟帶」,將其鎖鎮,此後才相安無事。今天,人們去潭柘寺,還可以在屋脊上看見狀若騰飛的蛟龍,身披金光閃閃的鎖鏈,壯美而富於情趣。作為神話傳說,荒誕在所難免。作為建築藝術富有特色的裝飾文物,卻是耐人觀賞一番的。
那麼你們對此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