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水獸、防火獸、避雷獸,最豪華神獸陣容,在故宮太和殿屋脊上

2020-12-20 自說文史

近幾年來,有個熱門的學科專業叫「土木工程」,其實就是搞建築學的,比如設計建造大橋、博物館、高樓大廈、地下室、水電站、隧道等等。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建築再不濟也得是混凝土結構,為何卻叫「土木工程」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一種沿襲的稱呼。要知道古代可沒有水泥混凝土,再高大的建築也都是靠夯土和木材,因為主要材料就是「土」和「木」,故而稱之為「土木工程」。

當然,後來也採用了石頭材料,但也不過是作為基礎是用,上部還是需要木材。無論是漢代的長樂宮、未央宮,唐代的大明宮,還是明清的紫禁城,都是這樣。

老祖宗的聰明不止於此,他們利用榫卯結構以及鬥拱來完成宮殿等宏偉建築,這樣不但結實美觀,而且能夠有效防止地震,儘管有時候連一根釘子都用不到。中國許多保存了上千年的古建築,經歷了不止一次地震,仍能完好如初,原因就在於此。

不過,木建築並非完美,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不能防火。從古至今,許多宮殿包括今天的故宮,都發生過不止一次火災。而一旦發生火災,宮殿常常被焚燒殆盡,造成的損失相當大。宋代時,還有專門的救火隊,他們在望火樓裡日夜巡視,利用梯子、唧筒、水囊等工具救火,效果明顯。

故宮之中自然也有專門的巡邏隊,為了便於救火,各個宮殿門口還都放有一兩個很大的銅缸,裡面盛滿水,以備不時之需。除此之外,人們為了祈禱不會發生火災,宮殿的屋脊上還會安排一些神獸坐鎮。

這些神獸數量不一,有多有少,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的屋脊上,不算最前面的「騎雞仙人」,一共有10個小動物,它們各有作用。

從騎雞仙人後面開始,第一位神獸是龍。龍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不需多說,尤其是唐宋以後,龍已經成了皇帝的代表,明清時期尤甚。皇帝的身體叫龍體,皇帝的臉面叫龍顏,皇帝的寶座叫龍椅,皇帝的衣服叫龍袍。以前還有個叫葉公的人敢用龍的圖案,但對於後來者說,若非皇親國戚,斷然不敢。

第二位神獸是鳳凰。其實鳳凰本沒有性別,不過後來人把雄性稱為鳳,雌性稱為凰,也有人把雌雄合體,統稱為鳳凰。鳳本來也是瑞獸,但後來多象徵皇家女性,比如太后、皇后、公主等等。

第三位神獸是獅子。中國本土原本沒有獅子,但漢代時,由於中國和西域打通聯繫,於是西域開始向中國進貢獅子。因為獅子威猛,後來逐漸就成為神獸,一般象徵著威嚴,可以用來作為武將服飾的補子,也可以用來鎮墓。

第四位神獸是天馬。天馬也叫神馬,是天上的馬,不是孫悟空養的,是古人想像中的。「天馬行空」常用來形容想像力,但實際上在古人意識中,天馬是存在的。「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可以用來表現帝王的傲視群雄,唯我獨尊。

第五位神獸是海馬。這個海馬可不是我們常說的海洋動物,而是一種神獸,可以掌控大海。海馬很像傳說中的海龍王,雖然不會降雨但可以吐水,把它放在房子上,就是希望發生火災時,它可以吐水滅火。

第六位神獸是押魚。押魚也叫狎魚,和海馬一樣,它也是海中神獸,與龍王一樣它可以興雲吐霧,布雲施雨,滅火消災。

第七位神獸是狻猊。狻猊(音酸尼)是傳說中龍的第五子,喜歡煙霧也喜歡坐著,能布雲降雨,人們也用它來坐鎮宮殿,希望能消除火災。狻猊還象徵威武,水滸有位好漢叫「火眼狻猊」鄧飛,就是用狻猊來表現勇猛。

第八位神獸是獬豸。獬豸(音謝智)不是龍的兒子,但一樣是神獸,他雖然體型如牛羊,但有一樣本領,那就是能區分好人壞人。遇到好人它會很溫順,遇到壞人它就會用頭上的角把人頂倒。

第九位神獸是鬥牛。鬥牛不是遊戲,而是傳說中的鎮水獸,能鎮守房子,防止水災。沒錯,前面有幾位海獸了,水多了也是個問題,所以用鎮水獸來平衡一下。

第十位神獸是行什。行什看起來像個猴,但不是孫悟空,而是雷震子。要知道許多火災都是由雷電引起的,高大的建築也容易引來雷電,雷震子是傳說中的雷神,所以人們用它來為房屋避雷,算避雷獸。由於雷震子在這個陣容中排行第十,所以稱之為「行什」。

綜上你就可以發現,這些神獸能防水、防火和防雷,還能提現皇帝的等級、尊嚴,實在是個豪華陣容,自古神獸陣容,大概沒有比這還多了。其實數量也代表等級,除了太和殿之外,其他宮殿最多9個神獸,按等級依次遞減為7個、5個和3個。某種程度來說,這些神獸確實很盡職盡責,他們與人類一起努力,為我們留下了600歲的故宮。

相關焦點

  • 故宮太和殿上的屋脊六獸
    屋脊六獸典故  在中國古建築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小獸, 這些小獸排列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而有數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上的裝飾(共有10個),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  在其他古建築上一般最多使用九個走獸。
  • 屋脊獸之太和殿的屋脊獸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 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 故宮太和殿有10隻屋脊神獸,其中獨一無二的那隻叫什麼?
    太和殿民間俗稱「金鑾殿」,位於故宮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是故宮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太和殿在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始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太和殿。
  • 故宮太和殿屋脊神獸的起源和獨特意義
    頤和園宮殿細心的讀者一定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何故宮之類的達官顯貴家的屋頂都要設計上神獸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古代宮殿屋頂構成上說起。我國古代殿堂多少是磚木結構,屋頂由上等木材作骨架,其上覆蓋瓦片。這要的結構導致屋簷處最前端的瓦片要承受其他瓦片的「推力」很可能會被大風吹落。聰明的古代先人,就用木釘來固定最前端的瓦片。而後,隨著人們對審美和身份象徵的需要,逐漸用更美觀的屋脊神獸來代替木釘。
  • 故宮開放!讓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故宮屋脊上的「神獸」世界!
    作為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之一,故宮氣勢恢宏,紅牆綠瓦上,飛簷雕壁間無不顯示著中國古代建築的極高水準。站在金水橋上,屋頂那一排排屋脊獸映入眼帘。這些故宮裡的小怪獸是不是也有著秘而不宣的往事?今天,讓我們來重新認識一下故宮屋脊上的這些「神獸」世界!
  • 故宮太和殿上的神獸
    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二十四位皇帝在這裡生活居住治理國家。而在故宮裡面有著很多有特殊寓意的動物。今天來聊一聊故宮太和殿上的那些動物。太和殿太和殿是故宮裡最大的宮殿,是明清兩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宮殿建築。太和殿的屋頂房脊兩端有兩個全國現存最大的螭吻(chi,wen)。
  • 故宮600年大展來了!紫禁城屋脊上的神獸搬下來給你看!
    這次大展,紫禁城裡的著名「小獸」,也從屋脊上「搬到」了展廳裡。據正樓展廳策展人張杰介紹,「這套小獸是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太和殿時的原件,每件小獸都有美好的象徵寓意,尤其是最後一件——行什,只在太和殿出現,是個孤例,也是太和殿建築無上等級的體現。太和殿初建時名為奉天殿,後多次燒毀。
  • 端坐屋頂的守護神:屋脊獸背後的深意您知道嗎?
    「屋脊獸」,古稱蚩尾、鴟尾,別稱鴟吻、蚩吻、鰲魚、龍吻。是一種在中國傳統古建築房脊上常見的雕塑作品,它通常被放置在房屋、宮殿等房脊上。屋脊獸既美觀,具有修飾作用,又具有區分社會地位高低的社會性質,屋脊獸分布在房屋兩端的垂脊上,在皇帝居所故宮屋脊獸數量多達十個,由下至上的順序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 、鬥牛、行什。屋脊獸為何會存在呢?
  • 太和殿屋脊上的10個神獸叫什麼名字,分別有何寓意?
    我們到故宮去遊覽,在很多建築細節上往往會發現一些讓人看不明白的東西。比如說古代的帝王都以「九」為尊,而偏偏在太和殿的屋脊上卻有十個「小獸」。與這些小獸相對應的是屋頂正脊兩端高高翹著尾巴的大傢伙,更看不出是哪路神仙。
  • 故宮屋頂上的小動物都是啥
    原標題:故宮屋頂上的小動物都是啥 故宮太和殿屋脊上的這隻龍,能走,能飛,能遊泳,能翻江倒海,吞風吐霧,興雲降雨。 明清將龍視為帝王的象徵,皇帝稱為真龍天子,因此,這個龍是皇權的象徵。
  • 古代建築屋頂的神獸都叫什麼,有何寓意?
    每個古代建築屋頂上的神獸(屋脊獸)數目、種類不一定相同,屋頂上的神獸越多就代表著建築越高級。就拿故宮的太和殿來說吧,太和殿是唯一有十個神獸的建築,所以它的地位是超然的,它上面的神獸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狎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其中騎鳳仙人不屬於神獸(屋脊獸)行列,它的作用是固定住垂脊下方的第一塊瓦片,防止瓦片脫落,騎鳳仙人也有著"逢兇化吉"的寓意。
  • 故宮太和殿的10隻脊獸都有什麼寓意?最後一個為何是太和殿獨有?
    我國的古代建築的簷角或者屋脊之上常常都有一些小神獸出現,它們被稱為屋脊走獸、簷角走獸、仙人走獸、垂脊吻、吻獸等,小獸的數量直接體現住宅的等級,一般總數為單數。(太和殿垂脊10個神獸)去過故宮的朋友肯定對太和殿上的10個小獸有很深的印象,在散發著耀眼光芒的琉璃瓦上蹲坐著這些小獸,它們是至高無上的象徵,也意味著只有至高無上的皇帝才能享受這樣的
  • 太和殿神獸出沒,藏在家宅中的守護神!
    今年剛好是故宮建成的第600年,故宮那邊也在9月10號開放了周年特展,而太和殿的建築屋頂、以及罕見的十方神獸,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編輯太和殿隸屬於故宮前朝的三大殿之一。在明朝初建成,被命名為奉天殿,但也因為各種原因曾多次被燒毀。
  • 你注意過道觀屋簷上的「仙人」和「神獸」嗎?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道觀特有的風景,而是在中華傳統建築中普遍存在的屋脊裝飾,除了道觀外,其他古建築如皇宮、園林等的簷角屋脊上都常會排列著這些數目不等的「神獸」作為裝飾,民間稱之為吻獸、跑獸或屋脊獸。在使用上,屋脊獸是有嚴格標準的。
  • 細數中國古建築屋頂上的呆萌神獸
    中國古建築大多都是土木結構,屋脊是由木材上覆蓋瓦片構成的,簷角最前端瓦片處於最前沿,要承受上端整條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個「推力」,如毫無保護措施也易被大風吹落。因此,人們用瓦釘來固定住簷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對釘帽的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動物形象,這就是脊獸。脊獸又可分為垂獸、鴟吻、仙人及跑獸四種。
  • 故宮屋脊上的飛禽走獸,和尋常百姓家的就是不一樣
    去過故宮的人們就會發現,在宮殿屋脊的四角都有一排飛禽走獸做裝飾。如果留心的話,每座宮殿上怪獸的數量還是有區別的。故宮作為皇權的中心,是有要嚴格的等級制度。建築上顏色和數量的使用都非常有講究。屋頂上鋪滿了各色的琉璃瓦,主殿以黃色為主,皇子們的宮殿則用綠色,其他如藍、紫、黑、以及寶石藍等顏色的琉璃瓦則多用在花園或玻璃壁上。而屋頂的怪獸也是很有講究,如太和殿屋頂的正脊的兩端各有一個玻璃吻獸,用來壓住大脊。製作的吻獸造型精美,不僅是建築構件,而且可看作是裝飾物。這些構件被做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如龍鳳、獅子、海馬等動物的形象,象徵著吉祥和威嚴。
  • 沉默屹立,威嚴守護——中國古建築屋脊上的吻獸
    吻獸是中國傳統建築屋脊上的一種特殊飾件,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神獸和仙人,被安放在屋頂的正脊,垂脊或岔脊上,其作用在於對建築屋頂正脊兩端的木質構建施加壓力使其緊密結合,通常還起到避震、防火、闢邪、守護家宅平安之用,並有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福壽綿延的吉祥含義。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吻獸的形象也逐漸變得更為豐富,更增添了文化藝術價值,各類吻獸各司其職,根據其特點和功用,代表著不同的寓意。
  • 北京古建築房簷上的仙人走獸:故宮太和殿為何比其他地方多一個?
    故宮太和殿上面的「一排小動物」在古代建築上,這些仙人走獸代表了建築的級別。一般除了前面的騎鳳仙人,後面的脊獸都是奇數,數量越多表示級別越高,三到五個為王公貴族,九個表示皇家建築。故宮太和殿作為皇帝上朝的地方,更是有十個脊獸來顯其地位的尊貴和與眾不同。仙人走獸又稱走獸,蹲獸,是古代中國宮殿建築廡殿頂的垂脊上,歇山頂的戧脊上前端的瓦質或琉璃的脊獸。分仙人和走獸兩部分,其數量和宮殿的等級相關,最高為11個,每一個獸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仙人走獸最早出現於漢朝的明器上。
  • 故宮房頂五脊六獸前面的老人是誰?有什麼寓意?看完明白背後真相
    故宮房頂五脊六獸前面的老人是誰?有什麼寓意?看完明白背後真相如果你去故宮遊覽,你一定會注意到,宮殿屋頂上排列著一隊呆萌的神獸小精靈。這些屋脊獸最前端是一個騎鳳仙人,它的身後等距離排列著數目不等的各種神獸。也許你會疑問,最前端的騎鳳仙人是誰呢?有什麼寓意呢?
  • 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脊獸
    經過查看,原來是屋頂上殿脊獸「龍鬚」被擊落下來。有人把其中一根「須」稱了一下,竟有十五斤重。大家十分驚奇,平時不為人注意的殿脊獸,它的「須」竟是這麼巨大。不過,鼓樓的這對脊獸,還不及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脊獸宏大。太和殿的脊獸高三米四,重三千六百五十公斤,由十一塊構件拼裝而成,黃色琉璃,瑩晶絢麗,氣勢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