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金鑾殿」上,行使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時,才是人性與神性的最大分離,皇帝的威嚴也盡在於此。不知不覺間,「金鑾殿」不再僅僅是一座建築,而是凝聚了帝靈王氣的象徵,無時無刻不在散發著足以令人膽戰心驚的威懾力,逼迫著人們畏懼和退縮。但是,哪座宮殿呢是金鑾殿呢?
紫禁城中清故宮的太和殿經常被視為「金鑾殿」 ,然而,金鑾殿的出處卻在是唐朝長安的大明宮。當時唐長安城有一太液池,而太液池旁邊有一個小山坡,名「金鑾坡」,而這個坡上就有一個宮殿叫做「金鑾殿」,因坡得名嘛。由於比鄰大明宮西邊的翰林院,金鑾殿是文人學士等待皇帝詔命應對之所,因此極有名氣。
宋代時仍沿襲唐制,也在京城建有金鑾殿。而唐宋時期出現許多文人雅士,在寫作中都把皇宮正殿稱為金鑾殿,再加上之後的一些民間戲曲小說中,也有相同的稱呼。因此,皇宮的正殿稱為金鑾殿的俗稱也就日漸形成。
但是目前因為明清宮殿保存完好,所以一般就把太和殿視為金鑾殿。
紫禁城裡的宮殿確是非常多,而且每一座宮殿都有著自己的職能、功用,並非隨意修建。明永樂時期,自紫禁城始建成後,隨著歷朝歷代的不斷修建,逐漸形成了外朝與內廷兩大相對獨立的建築群。外朝是皇帝平時處理政務的地方,而內廷則是皇帝及其家眷日常居住之所。從人們對「金鑾殿」的印象看,這座宮殿是皇帝與眾大臣議政的處所,由此可見,這座宮殿應該是位於外朝的一所宮殿。
外朝的主要建築是處於中軸線上的三大殿,自永樂十八(1420)年建成後,稱為奉先殿、華蓋殿和謹身殿,次年焚毀後重建。嘉靖四十一(1562)年,三大殿改名為皇極殿、中極殿和建極殿。大清入主中原後,於順治二(1645)年,將三大殿更定名稱為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此後延續至今。其中,太和殿就是人們所說的「金鑾殿」。
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1695 )年重建後的形制,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太和殿在設計時是按照最高級別設計和建造的,紫禁城內任何一座建築都不得超過太和殿的規格,足以顯示出太和殿的尊貴。
根據現存的太和殿,面闊十一間, 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米、重約4300千克的大「龍吻」。與其他宮殿不同的是,該殿的簷角安放10個走獸,其餘都是9個,成為紫禁城建築中的孤例。太和殿共有72根大柱,其中頂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1.06米,高為12.7米。明代時的大殿用的是楠木,採自川、廣、雲、貴等地;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採自東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在太和殿室內外的梁枋上,繪著金龍和璽彩畫,這種彩畫等級最高。殿正面當中7間,全部安裝大隔扇,僅於兩端用格窗,窗下用彩色龜背錦琉璃磚貼面的欄牆,欞花格芯、雕龍群板、鎏金面頁,在殊漆油飾的襯託中,形成一派端莊而華貴的氣勢。殿內「金磚」鋪地,共鋪二尺見方的大「金磚」四千七百一十八塊,故名曰「金鑾殿」。
明間設九龍金漆寶座,即「金鑾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米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前左角置日晷,右角置嘉量。日晷是利用照射方位,通過指針投影於晷面的子醜寅卯等刻度,求得時間。嘉量上下有斛、鬥、升、合等幾種量度。每當皇帝來到太和殿時,銅鼎、龜與鶴內又可點燃檀香,使太和殿在一片煙霧繚繞中,更顯神秘之感。
太和殿自建成後,歷經滄桑,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動中心,順便說一下,皇帝辦政事也不經常在這裡,因為太和殿規格太高,一般是典禮比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等。此外,每逢每年的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要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平時在乾清門、養心殿等等這些地方辦公。
清代初期,太和殿還是舉辦科舉殿試的所在,直至乾隆五十四(1789)年,殿試改在保和殿舉行,但「金殿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