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瓦金鑾殿,皇上看不見。在各類清宮劇的影響下,我們可能會覺得皇上每天都要在金鑾殿召見文武大臣:文東武西,排班奏事。太監來一嗓子:皇上駕到。大家齊刷刷跪倒,然後有事早奏,無事退朝。
這是民間的想像,不是真實的歷史。其實,金鑾殿,也就是故宮的太和殿,面積有2300多平米,盛下文武百官不是問題(能進屋的也是有數的,芝麻官們都跪在門外面),但它的作用不是辦公室,也不是會議室,而是皇權的象徵,皇上的屁股不是每天都要蹭那張龍椅的。金鑾殿主要是舉行國家大典用的,比皇上登基啊、冊封皇后啊、出兵徵討啊,以及在國家重大節日(皇帝生日、元旦和冬至)接受大臣們的朝賀用的。
那明清兩代皇帝辦公在哪兒呢?
明朝:御門聽政
明朝每天上朝的制度是朱元璋定下的,作為一個創業者,老朱知道其中的難處,也特別愛護他的江山,因此,他非常勤政。他要求大臣們每天都要來朝見他,給他匯報工作。在哪兒匯報呢?不是在金鑾殿,而是在金鑾殿前面的大門裡,叫做「御門聽政」。你可別覺得,大門那麼小,能盛下那麼多人嗎?咱們家的防盜門只能容一人通過,皇帝的正殿外的大門還是很大的。故宮的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1300多平方米,大學裡的階梯教室一般也就400平米,皇帝老兒的這個門有3個階梯教室大,開個例會是沒問題的。
問題是,朱元璋很勤快,每天都堅持打卡,但是他的後世兒孫們就吃不了這個苦了。比如正德皇帝到處遊龍戲鳳,哪有時間上朝;嘉靖皇帝晚年崇奉道教,在宮裡大搞迷信活動,也沒時間召見群臣(但他還是通過奏章牢牢控制著權力);萬曆皇帝後期消極怠工,「萬曆萬曆,萬事不理」,大臣們一年到頭都見不到他的面;天啟皇帝每天和錛鑿斧鋸親熱的不得了,自己設計圖樣,鋸木釘板,把朝政都委託給了魏忠賢……
清朝皇帝:園子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清朝初年,皇帝登基時年紀都比較小(比如順治6歲繼位,康熙8歲登基),都是小屁孩,掌握實權的都是多爾袞、鰲拜這些權臣,因此,上不上朝都是個形式。康熙親政之後,沿襲了明朝制度,先後在乾清門、太和門舉行「御門聽政」。那時候上班早,夏秋5點,春冬6點就開始奏事。皇帝凌晨三四點就得起床,我們一般人都受不了,更何況「生於深宮之內、長於婦人之手」的皇帝,所以,到鹹豐年間,早朝就完全廢止了。
老家在東北的清朝皇帝們,對南方的園林很是喜歡,在北京搞了「三山五園」。相比於莊嚴肅穆的故宮,皇帝們顯然更喜歡山明水秀的園林。因此,很多皇帝都在暢春園、圓明園等皇家園子的小別墅裡處理政務。比如有人統計過乾隆皇帝1775年的「時間分配表」,這一年,乾隆有105天在紫禁城,有168天在圓明園(佔46.8%),還有66天在承德避暑山莊。
可見,金鑾殿再好再輝煌,也會有審美疲勞的時候。清朝皇帝們不是宅男,他們更喜歡到處走走,四處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