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上朝去太和殿是走雲龍浮雕還是走臺階?

2020-12-20 忻天與秀容司道

做不了大家,標籤上卻有文化愛好者這樣五個榮耀的漢字。生活的衣食住行、勞累奔波,只留下零星的散碎時光,用來修築屬於一個凡夫俗子的精神世界。 --司旦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學過一篇課文叫《故宮博物院》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簷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簷鬥拱、額枋、梁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這正是紫禁城的最高規格、皇權威嚴最無上體現的地方。

這篇小論文,不做其他高大上的說明與解釋,單單針對我們許多小學生和古建歷史文化愛好者做一個最簡單的講述:

第一、正如我們學的那篇課文,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

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太和殿雲龍浮雕

皇帝登基、生日、大婚和元旦等都在這裡受朝賀。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臺基上下跪滿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著儀仗,皇帝端坐在寶座上。大殿廊下,鳴鐘擊磬,樂聲悠揚。臺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裡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繚繞。

第二、明清帝王上朝的地方

明成祖朱棣,建立內閣制度。大明王朝有了絕對的中央辦公室。早朝似乎不那麼重要了,對於早朝的明朝皇帝一道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 明英宗繼位後,明政府的政事處理模式已經開始向「案牘主義」轉變,通過各種奏章的處理來解決政事。所以說不上朝,不等於不處理政事。

太和門廣場

清朝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而是由內閣向皇帝匯報政務。總的說來,不過是讓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權實際上都操在內閣大臣手中。

乾清門

當時未成年的順治、康熙,早起還要上學,因此召見或者覲見,都安排在皇帝放學之後、午飯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務,則隨時召見,地點並不固定,一般選擇就近召見。康熙成年之後,沿襲明制進行「御門聽政」,冬春季早上六點,夏秋季早上五點,先在乾清門,後來改在太和門聽取官員匯報。這倒是有點兒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間著名的抗擊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平三藩等重大決策,其實都是在「御門聽政」中決策的。康熙、乾隆之後的帝王逐漸疏懶,到鹹豐年間,「御門聽政」完全廢止了。

第三、單說皇帝舉行大典進入太和殿時候,如何走?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其實正面通往太和殿,有三條臺階。發個圖吧,直觀一點。

太和殿

皇帝也是人,也喜歡走好路,讓他走雲龍,那不得硌死他。

所以他也是走臺階,各位就不要糾結這個問題了。真的是走中間的雲龍浮雕旁邊那個臺階的。清朝皇帝平時在內宮由尚乘轎的太監抬輦,皇帝鑾駕是從雲龍浮雕上面抬著走的,但抬的人是從兩邊的臺階上走的,如果是皇帝步行,則是走西側(靠左)的臺階。

相關焦點

  • 如懿傳中皇帝走的「浮雕路」叫啥?名字很尊貴,走的方式也很特殊
    文|安聯如懿傳中皇帝走的「浮雕路」叫啥?名字很尊貴,走的方式也很特殊中國古代宮殿的臺階中間都會有一塊石板浮雕,石板上雕刻著飛鳥壽山,龍鳳祥雲之類的圖案。景區中這些石板是禁止遊客上去的,而且這些浮雕看著很是光滑不適合攀登。可是在《如懿傳》中卻出現了這樣一幕,皇上走在浮雕上登基,大臣們走在兩旁的臺階上去。人們不禁疑惑,有好好的臺階不走,皇帝為什麼非得走在浮雕上,難道這其中有什麼特殊意義?
  • 太和殿有幾處鮮為人知的細節,去過故宮十次的人也未必知道
    故宮是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宮,它匯集了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太和殿位於故宮中軸線上最顯要的位置,是故宮當之無愧的核心。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故宮三大殿之首。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太和殿是明清兩代帝王上朝聽政的主要場所,其實不然。太和殿的主要用途是舉行國家重大典禮,比如新皇登基要在太和殿舉行加冕儀式。而平日裡皇帝辦公主要是在乾清宮、養心殿等場所,太和殿基本不使用。我們在參觀故宮的時候,太和殿往往是必去的場所。但關於太和殿的一些細節,即便去過故宮十次以上的人也未必會知道。
  • 明清皇帝究竟在哪裡上朝?故宮太和殿裡能容的下文武百官嗎?
    其實,金鑾殿,也就是故宮的太和殿,面積有2300多平米,盛下文武百官不是問題(能進屋的也是有數的,芝麻官們都跪在門外面),但它的作用不是辦公室,也不是會議室,而是皇權的象徵,皇上的屁股不是每天都要蹭那張龍椅的。金鑾殿主要是舉行國家大典用的,比皇上登基啊、冊封皇后啊、出兵徵討啊,以及在國家重大節日(皇帝生日、元旦和冬至)接受大臣們的朝賀用的。
  • 故宮太和殿是紫禁城裡最彰顯皇帝至高無上皇權的「金鑾殿」
    位於前朝三殿之首,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先後被稱為「奉天殿"、"皇極殿」,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太和殿。自唐朝起,因「金鑾」二字的尊貴與霸氣,人們只把皇宮裡最彰顯帝王皇權至高無上的大殿稱為「金鑾殿」,而太和殿就是紫禁城裡的「金鑾殿。只有和「天子」皇帝有關的大事件,才能在這兒舉行儀式和慶典。太和殿和沿故宮中軸線依次往北的中和殿、保和殿,是明清皇帝處理國事的前朝。
  • 故宮太和殿,曾經紫禁城最神聖的地方,清朝末年失去了應有的光芒
    太和門前嘉量,嘉量是中國古代對體積的標準量器,乾隆年間仿照王莽時期嘉量鑄造,宮殿前設置嘉量,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統。門前這座廡殿頂的石亭就是用來放置嘉量的。太和門石望柱,鳳凰祥雲造型,雕工精美絕倫。太和殿前陛石,太和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臺階上,中間的丹陛石曾經是皇帝的御道,如今也已早草叢生。太和門前陛石,整個太和殿基座都是由漢白玉組成的,極為壯觀。太和殿基座,漢白玉雕刻須彌山造型,俗稱須彌座。太和殿門扉,龍是皇家裝飾最多的形象,太和殿門上雕刻有二龍戲珠,圖中可看出門上有壞損,油漆有所脫落。
  • 為何古代的皇帝在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等主殿的周圍都不種樹?
    圖為故宮 為何古代的皇帝在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等主殿的周圍,連一顆樹都不種? 1.避免火災。故宮是木質結構,種樹的話更容易引發火災圖為故宮 2.維持天家威嚴。一般的宮殿建造都會有風水大師的輔助,所以在宮殿建造之初,「在主殿內種樹」這種方案根本就不會被採納圖為故宮 5.再從測字上來講,幾大殿皆呈「口」字,口裡種樹就成了「困」字,而皇帝以「龍」自居,受困之龍……堂堂天子當然是不會接受這種事情的
  • 太廟享殿比太和殿高大?「位尊權高但不可壓祖」
    故宮太和殿  由68根金絲楠木柱支撐的太廟享殿  太廟享殿    提到老北京最高大的殿宇,很多人會脫口而出: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確實,紫禁城的「金鑾殿」在體量、規模、形制、用材上,都堪稱第一。但如果不算太和殿下面8.13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僅從大殿本身的高度來看,太廟的享殿則當數高大「之最」——比太和殿高出2米多。而且,太廟享殿殿柱的柱高、柱徑也是老北京所有殿宇中最高大的。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理應至高無上,讓祭祖的太廟享殿高過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反映出中國古代禮制中皇帝雖「位尊權高但不可壓祖」。
  • 太和殿進不去,有個宮殿就不要錯過了,和太和殿一樣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東方三大殿 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每次去故宮都只能被圍欄擋在外面觀望太和殿,太和殿裡華麗的裝飾,以及神秘的「金磚」,我們只能站在殿外感受它的藝術魅力。
  • 被稱為「金鸞寶殿」的太和殿究竟有多尊貴?
    太和殿,是人們俗稱的「金鸞寶殿」,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之精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之一,這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此舉行盛大典禮。,但其實剛開始太和殿並不是這個名,而是「奉天殿」 ,順治時改名為太和殿,我們都知道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的宮殿,那太和殿到底有多尊貴呢,這幾點說明一切。
  • 建築精美且面積很大的木構架建築-故宮太和殿
    聽到太和殿,是不是腦海裡浮現出來了還珠格格裡面皇帝上朝的大殿,其實不然,這座大殿並非是如電視劇一般用來上朝。這座大殿更多的用途是用來舉行一些重大的典禮,比如皇帝的登基儀式,皇帝大婚,冊立皇后等等,實際的使用次數少之又少。
  • 故宮,你往人群裡走只能看到人,跟著我走,帶你看最美的故宮
    ,跟著我走,帶你看最美的故宮在北京故宮可謂是一處非常標誌性的景點,而且相信不少的外地遊客多多少少應該都去過北京吧,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來到北京遊覽故宮的遊客數量也在與日俱增,但是對於故宮的參觀路線,很多遊客是非常迷糊的,那麼下面就一起來看一下來到北京,如果想要去參觀故宮的話,那麼應該遵循哪些線路呢?
  • 太和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可以值得遊玩
    北京故宮最有名太和殿也是比較知名,故宮從明清開始已經成為皇帝登基的地方之一,那麼故宮的太和殿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皇帝從太和殿開始,第一次來北京,掌柜覺得大家就應該去故宮。故宮是北京,應該說故宮是北京最有名的建築,不是之一,是最有名。
  • 比故宮太和殿還牛的建築——太廟
    話說北京有這麼一座大殿,比故宮的太和殿還牛。朋友們驚呼,是誰,這麼大膽,敢超過皇上的金鑾殿。回答:皇帝他爸爸,他祖宗。啊!驚出一身汗,我說的呢?除了皇帝他祖宗,誰還敢呢?皇帝坐在金鑾殿上,一邊要想著江山社稷,一邊要想著祖宗。對老百姓而言,皇帝是最大的,但是和江山社稷比起來,皇帝就小了;和祖宗比起來,皇帝就小了。從面積上來說,故宮的太和殿皇帝的金鑾寶殿。太和殿從面積上來說,略大於太廟的大殿。
  • 二女開車進故宮與太和殿合影,太和殿同意了嗎,知道它的地位嗎?
    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在石座上斜放一個石圓盤,盤上刻出時刻,中間置銅針一根和盤面垂直,利用陽光映出的銅針陰影位置斷定當時的時刻。我的這個日晷小夥伴說,我站在這已經600多年了,也算飽經滄桑。嘉量是象徵性量器。
  • 聚焦故宮太和殿
    太和殿盛裝迎客六大亮點     ☆太和殿重新開放 推出10個重量級展覽            ☆首次放「鎮物」        封蓋、塗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一個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是故宮首次安放鎮物。
  • 「走」進故宮太和殿,領略「老祖宗」的智慧
    有鑑於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木質結構的代表之作——故宮太和殿為例,從最基本的構造角度出發,來對隱藏在中國古建築裡邊的美及其「智慧」進行一番深入的探索。毫無疑問,太和殿內梁和柱的連接方式也是採用了榫卯連接,那麼筆者為何要將這一連接方式喻為太和殿的「阻尼器」呢?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 老照片說故事|太和殿外走一走
    太和殿 / 1915-1937年太和殿在明代稱奉天殿,居於紫禁城中軸線的核心,面闊十一間,重簷廡殿頂,是整個紫禁城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殿宇,處處體現著帝王的「凡皇帝登基、大婚、冊封皇后、上皇太后徽號、命將出徵以及萬壽、冬至、元旦「三大節」等,皇帝均御太和殿;清初,科舉考試的最高一級「殿試」在這裡舉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試改在保和殿後,宣布考試結果的「傳臚」典禮仍然安排在太和殿內。
  • 電視劇裡都是騙人的,故宮裡最重要的太和殿竟不是上朝的地方?
    太和殿是故宮裡最重要的宮殿,這一點無需質疑。但是我們印象中萬官朝拜還有上早朝的地方竟然不在這裡?讀歷史漲知識,解疑惑,真是誠不欺我啊!在故宮的宮殿中太和殿規模最大,高達二十七米,有五個籃球場那麼大。但是它並不是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皇帝上朝、處理政務的地方,而是舉行盛大慶典儀式的地方。一般在皇帝繼位、過生日、春節等時候才會在這裡集會,並且在周圍的十八個香爐裡全部焚香,所以每到重大的節日,太和殿就籠罩在雲霧中,好似置身仙境一般。那麼上朝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呢?每個朝代習俗還不太相同,比如說明朝是在太和門進行,清朝時候在乾清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