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大家,標籤上卻有文化愛好者這樣五個榮耀的漢字。生活的衣食住行、勞累奔波,只留下零星的散碎時光,用來修築屬於一個凡夫俗子的精神世界。 --司旦
上學的時候,大家都學過一篇課文叫《故宮博物院》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高28米,面積2380多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殿堂。在湛藍的天空下,那金黃色的琉璃瓦重簷屋頂,顯得格外輝煌。殿簷鬥拱、額枋、梁柱,裝飾著青藍點金和貼金彩畫。正面是12根紅色大圓柱,金瑣窗,朱漆門,同臺基相互襯映,色彩鮮明,雄偉壯麗。
這正是紫禁城的最高規格、皇權威嚴最無上體現的地方。
這篇小論文,不做其他高大上的說明與解釋,單單針對我們許多小學生和古建歷史文化愛好者做一個最簡單的講述:
第一、正如我們學的那篇課文,可以明確地告訴大家。
太和殿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
皇帝登基、生日、大婚和元旦等都在這裡受朝賀。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臺基上下跪滿文武百官,中間御道兩邊排列著儀仗,皇帝端坐在寶座上。大殿廊下,鳴鐘擊磬,樂聲悠揚。臺基上的香爐和銅龜、銅鶴裡點起檀香或松柏枝,煙霧繚繞。
第二、明清帝王上朝的地方
明成祖朱棣,建立內閣制度。大明王朝有了絕對的中央辦公室。早朝似乎不那麼重要了,對於早朝的明朝皇帝一道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 明英宗繼位後,明政府的政事處理模式已經開始向「案牘主義」轉變,通過各種奏章的處理來解決政事。所以說不上朝,不等於不處理政事。
清朝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而是由內閣向皇帝匯報政務。總的說來,不過是讓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權實際上都操在內閣大臣手中。
當時未成年的順治、康熙,早起還要上學,因此召見或者覲見,都安排在皇帝放學之後、午飯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務,則隨時召見,地點並不固定,一般選擇就近召見。康熙成年之後,沿襲明制進行「御門聽政」,冬春季早上六點,夏秋季早上五點,先在乾清門,後來改在太和門聽取官員匯報。這倒是有點兒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間著名的抗擊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平三藩等重大決策,其實都是在「御門聽政」中決策的。康熙、乾隆之後的帝王逐漸疏懶,到鹹豐年間,「御門聽政」完全廢止了。
第三、單說皇帝舉行大典進入太和殿時候,如何走?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其實正面通往太和殿,有三條臺階。發個圖吧,直觀一點。
皇帝也是人,也喜歡走好路,讓他走雲龍,那不得硌死他。
所以他也是走臺階,各位就不要糾結這個問題了。真的是走中間的雲龍浮雕旁邊那個臺階的。清朝皇帝平時在內宮由尚乘轎的太監抬輦,皇帝鑾駕是從雲龍浮雕上面抬著走的,但抬的人是從兩邊的臺階上走的,如果是皇帝步行,則是走西側(靠左)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