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太和殿,曾經紫禁城最神聖的地方,清朝末年失去了應有的光芒

2020-12-20 文史逆旅

太和門前嘉量,嘉量是中國古代對體積的標準量器,乾隆年間仿照王莽時期嘉量鑄造,宮殿前設置嘉量,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統。門前這座廡殿頂的石亭就是用來放置嘉量的。

太和門石望柱,鳳凰祥雲造型,雕工精美絕倫。

太和殿前陛石,太和殿坐落在三層漢白玉臺階上,中間的丹陛石曾經是皇帝的御道,如今也已早草叢生。

太和門前陛石,整個太和殿基座都是由漢白玉組成的,極為壯觀。

太和殿基座,漢白玉雕刻須彌山造型,俗稱須彌座。

太和殿門扉,龍是皇家裝飾最多的形象,太和殿門上雕刻有二龍戲珠,圖中可看出門上有壞損,油漆有所脫落。

太和殿寶座後方藻井,藻井就是天花板,宮殿建築藻井多有裝飾,可看到精美的鬥拱、和璽彩畫。

太和殿寶座,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故宮三大殿之一,古代宮殿最高等級建築,用來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太和殿內的中央,金柱之間,高臺之上,安設著象徵統御萬民、無上權威的皇帝寶座——雕龍髹金大椅。龍椅之上是乾隆皇帝御筆匾額「建極綏猷(jiàn jí suí yóu)」,意思是:天子承擔上對皇天、下對庶民的雙重神聖使命,既須承天而建立法則,又要撫民而順應大道。

太和殿寶座側面

太和殿龍紋柱,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一米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

太和殿寶座藻井,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相關焦點

  • 故宮太和殿是紫禁城裡最彰顯皇帝至高無上皇權的「金鑾殿」
    故宮裡大小房間號稱9999間半,據考證8000間左右,能叫宮殿的有70多間,其中最大最高最重要的一間,就是太和殿。位於前朝三殿之首,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先後被稱為「奉天殿"、"皇極殿」,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太和殿。
  • 故宮太和殿的10隻脊獸都有什麼寓意?最後一個為何是太和殿獨有?
    (太和殿垂脊10個神獸)去過故宮的朋友肯定對太和殿上的10個小獸有很深的印象,在散發著耀眼光芒的琉璃瓦上蹲坐著這些小獸,它們是至高無上的象徵,也意味著只有至高無上的皇帝才能享受這樣的這些小獸最開始的作用是固定屋頂上的瓦件,防止掉瓦,同時它們也體現宮殿等級,傳達著皇家宮殿文化的寓意。太和殿作為紫禁城之中最高等級的宮殿,裝飾和其他宮殿上的裝飾不同,最為明顯的就是正脊和垂脊的裝飾,從樣式和數量上都是特殊的。太和殿正脊上的裝飾叫作「鴟吻」,以13塊中空黃琉璃瓦件拼搭而成,故而也被人們稱為「十三拼」。
  • 聚焦故宮太和殿
    太和殿修繕歷程回顧     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  太和殿盛裝迎客六大亮點     ☆太和殿重新開放 推出10個重量級展覽       除了太和門,故宮還在箭亭、昭德門及貞度門等設立諮詢臺,能夠為觀眾提供地道的英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語種服務。
  • 故宮太和殿百年大修工程過半(圖)
    封蓋、塗灰泥……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標誌著金鑾殿百年大修工程完成近六成。」昨天,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透露,明年奧運前,彰顯皇家氣派的太和殿有望重新迎客。
  • 穿越600年看紫禁城:"太和殿脊獸"亮相
    張瓊介紹,「這是一種雙殼綱貝類,貝殼形圓而薄,扁平透明,在東南沿海和江南園林裡曾經做窗貝使用。」未來,被揭下的明瓦是否要回到原位?「我們一直在尋找更適合的替代品。」張瓊說,養心殿使用的海月尺寸碩大,出產十分稀少,現在已經很難找到。「但是我們不會放棄的。」絕不因瓦輕而將就。這或許也是故宮六百年如故的原因之一。
  • 故宮太和殿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
    擺放在太和殿正中的龍椅「除塵完畢」。來源: 北京日報    太和殿終於「鬆綁」了,鑽出保護罩,脫下層層「腳手架」的包圍,重新亮相的金鑾殿仍是那般雍容大氣。15日,隨著殿內寶座除塵完畢,太和殿大修圓滿結束,遊人昨天(16日)終於可以再一次近距離欣賞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     故宮大修首次安放「鎮物」     封蓋、塗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一個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是故宮首次安放鎮物。     「『龍門』是指正脊中心的位置,將寶匣放入正脊的過程就叫『合龍』。」
  • 故宮太和殿完成修繕重開放 閉關兩年殿外長荒草
    墩接修補腐朽木柱 更換破碎琉璃瓦 故宮太和殿完成修繕今天重新開放  閉關兩年太和殿外長荒草  本報訊(記者李潔陳斯)今天上午,故宮太和殿在經過歷時兩年半的修繕後,恢復清朝鼎盛時期的面貌,重新向遊客開放。
  • 故宮太和殿正脊正式合龍驅邪寶匣歸位
    2006年3月28日,一名記者在拍攝即將開工修繕的太和殿殿頂。日前,正在進行大修的故宮太和殿正脊正式合龍,殿頂用於避邪的「鎮物」寶匣也被放回了正脊正中的「龍門」位置。據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介紹,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築都有寶匣,它們被安放在正脊正中的脊筒內當作「鎮物」。傳統上,在安放寶匣時要舉行相應的儀式,反映出古人趨利避害的一種心理。部分物件已經缺失晉宏逵稱,太和殿作為等級最高的皇家建築,放置「鎮物」的是銅鎏金的抽屜式寶匣,表面還鐫雕有精細龍紋。
  • 浙江宮廷廟宇,仿造故宮太和殿,以「江南紫禁城」而聞名
    鹽官鎮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當地流傳最廣的就是鹽官鎮和清朝皇室的故事,更有人稱這裡為乾隆故裡,歷史上乾隆曾六次下江南,四次居住在鹽官鎮「陳家」,當時被稱為江南第一世家,被稱為「三閣老,六部尚書」,這也是乾隆一生中最神秘的地方。在鹽官鎮,當然還有一座和清王朝有關係的建築,那就是海神廟。
  • 故宮太和殿完成正脊合龍 「鎮物」寶匣被放回
    紫禁城主要建築都有寶匣放在正脊作為「鎮物」 故宮大殿此種物品已被歸位 除金錁和五經外——  「太和殿修繕紀事」入「鎮物」寶匣  太和殿正吻已安裝完成 但「十一」還不能參觀 其餘建築寶匣也將復位 體現保護古建本體與傳統文化
  • 故宮太和殿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組圖]
    擺放在太和殿正中的龍椅「除塵完畢」。來源: 北京日報  太和殿終於「鬆綁」了,鑽出保護罩,脫下層層「腳手架」的包圍,重新亮相的金鑾殿仍是那般雍容大氣。15日,隨著殿內寶座除塵完畢,太和殿大修圓滿結束,遊人昨天(16日)終於可以再一次近距離欣賞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   故宮大修首次安放「鎮物」  封蓋、塗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一個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是故宮首次安放鎮物。
  • 故宮太和殿大修竣工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圖)
    談起曾經的「錯誤」,李永革解釋說,原來繪製彩繪是創作,工匠只是按照大概模樣畫,細節全靠自己創作。但是此次故宮大修追求「原真」,因此將彩繪「糾正」回歷史原貌。  10萬多塊琉璃瓦「對號入座」  「太和殿有扇瓦4萬多塊,底瓦10萬多塊,如今除了變乾淨,簡直和沒拿下來過一樣。」
  • 紫珍軒仿故宮太和殿江山永固寶座屏
    在紫禁城內至尊的「金鑾寶殿」太和殿內的中央,金柱之間,高臺之上,安設著象徵統御萬民、無上權威的皇帝寶座——雕龍髹金大椅。在紫禁城內至尊的「金鑾寶殿」太和殿內的中央,金柱之間,高臺之上,安設著象徵統御萬民、無上權威的皇帝寶座——雕龍髹金大椅。
  • 《我要去故宮》:太和殿浴火重生,經歲月洗禮後最珍貴的歷史見證
    其實這只是個迷信,但是也給太和殿留下了更讓人驚訝的龍圖,但是太和殿著火的真正原因還是人們的防火意識不夠全面。在後來,很多皇宮中的一些修建師就發現了這個原因,也對其進行了改善,在太和殿的很多地方都有了突破性的改進。
  • 100年前紫禁城老照片,太和殿陳設精雕細刻,院子裡的雜草野長
    100年前紫禁城老照片,這是太和殿皇帝專用通道門口的裝飾,雕刻可謂是鬼斧神工,非常的精美,在一束光的照射下,盡顯皇家氣概,文化氛圍濃厚!100年前紫禁城老照片,紫禁城一處院落的人口出,能看到後面山上的塔頂,院中中間的長廊上有一群人在那裡乘涼,此時的時間應該是1900年前後,慈禧太后此時應該是在前往西安的路上!100年前紫禁城老照片,大殿看起來氣勢恢宏,建築非常的大氣,但是一種陰沉的氣息不言而喻,臺階上好像已經有很多日子沒有清理了,滿園的雜草已經淹沒了臺階!
  • 故宮半解之等級僅低於太和殿,之前還能入內參觀,現在不行了
    皇極殿、故宮太和殿在明家庭年間被稱為皇極殿。現在說的「皇極殿」是指靈壽宮區的主力。寧壽宮區是乾隆為自己的養老而建的,手絕對狠。在相對狹窄的空間裡,應有的殿、宮、堂、憲、閣、樓、廳等所有功能都有。例如,皇帝雖然有了善舉,但皇帝的父親仍然受到尊敬和參拜是必不可少的。
  • 故宮太和殿牌匾發現塗抹痕跡,前朝牌匾皆為滿文,唯獨後宮有兩種文字
    2006年,故宮博物院對太和殿進行了一次大修。在修繕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之處——在大殿的木牌匾上仿佛有滿文的痕跡。太和殿眾所周知,清朝入關,明朝滅亡,滿族皇帝成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在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修整後,三大殿的牌匾上便刻上了兩種文字:滿文和漢文。前朝三大殿據小哇了解,三大殿還有過曾用名。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皇帝駕崩,朱厚熜繼位,改年號嘉靖。
  • 故宮核心建築太和殿進行最大規模修繕 暫別遊人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三十一日電 (記者 應妮)從二00六年一月六日起,故宮博物院中的核心建築太和殿將暫別遊人根據故宮古建築保護修繕計劃,太和殿將於明年進行全面修繕,整個修繕工作預計在二00七年年底結束,期間中和殿、保和殿照常開放。
  • 歷史中的紫禁城——故宮
    提起故宮,很多人會沉迷於他的輝煌,然而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當人聲鼎沸歸於平靜,這時的故宮便回到原本的紫禁城,「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正是描寫了故宮往日的悽涼。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比故宮太和殿還牛的建築——太廟
    話說北京有這麼一座大殿,比故宮的太和殿還牛。朋友們驚呼,是誰,這麼大膽,敢超過皇上的金鑾殿。回答:皇帝他爸爸,他祖宗。啊!驚出一身汗,我說的呢?除了皇帝他祖宗,誰還敢呢?當時修建故宮的時候,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則而修建,右邊就是社稷壇。右邊就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老百姓家叫祠堂,而皇家呢?就叫太廟,最大的廟!看出來了吧!皇帝坐在金鑾殿上,一邊要想著江山社稷,一邊要想著祖宗。對老百姓而言,皇帝是最大的,但是和江山社稷比起來,皇帝就小了;和祖宗比起來,皇帝就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