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故宮》:太和殿浴火重生,經歲月洗禮後最珍貴的歷史見證

2020-12-20 閔今文年

《甄嬛傳》、《延禧攻略》、《如懿傳》多部清宮戲那麼火,不僅是有好演員,還因為劇裡的故宮景,也為戲加了不少分。

而《上新了·故宮》是有史以來第一檔進宮拍攝的綜藝節目,由鄧倫和周一圍共同主持並擔任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跟隨故宮專家進宮識寶,探尋歷史文化。

現在故宮的開放面積已經達到80%,其實從空間上來說並沒有太多對觀眾保留的,但是很多人在遊覽了一遍宮殿後,就不記得哪些細節了。

故宮中的各大宮殿,雖以各種形式呈現在我們眼中,但是對於它們的構造我們仍只是看到了表面。而《我要去故宮》系列中的太和殿,以生動有趣的圖文,帶我們一起體驗古代匠人的建造之美。

01

"太和"是宇宙間所有的事物的關係都得到協調的意思,此殿又被老百姓稱為"金鑾殿",而它的存在也經歷了不少的磨難。

在明朝的時候管太和殿叫奉天殿,也是紫禁城裡最大的宮殿, 建於永樂年間。在 建成不久,朱棣就把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可誰知,他剛剛遷都一年多,一把大火就把這太和殿給燒了,這麼好的宮殿真是可惜了。

不料轉過年來乾清宮也失了火,燒得也是一乾二淨。永樂皇帝朱棣就很生氣, 索性不重修了。

過了十多年之後,正統皇帝朱祁鎮登基後,才開始命人重建和整修太和殿,樣子還是和之前一樣輝煌。

可剛過了一百多年,在嘉靖年間又是一場大火,再次把太和殿燒了個精光, 為什麼這麼容易?

這太和殿著火的次數也太多了,皇帝說是這皇城的風水被破壞了,缺少了避邪之物,他才被 "天火"燒了。

於是專門請來一位風水先生,讓他給出出主意,看 用個什麼法子能避"天火"之侵。

被請來的風水先生是京城裡有名 的"半仙兒",他進得宮裡就一頓神吹,嘉靖皇帝本來就愛信鬼神,聽他那麼一氣神侃, 還真信了。

他對嘉靖皇帝說道:"萬歲,這宮中失火都是那玉 皇大帝搞的鬼,他說他是'天龍',您是'地龍',他要壓著您, 所以降'天火'來燒您。

風水先生告訴皇帝:"那玉皇大帝的凌霄殿上有八千九百條龍,要避那玉皇大帝的 '天火'之侵,就是您在重建這奉天殿時,上面龍的數目要比天上的大。

於是皇帝就請來了能工巧匠,在太和殿上上設龍雕、龍畫一萬條,而且還只能多,不能少!

嘉靖皇帝建完後,太和殿的屋簷上琉璃勾頭和滴水上也是以圍龍、行龍為紋飾,共兩千六百零四條,璽彩畫繪龍紋兩千零六十八條,貼金的圍龍兩百條;前後簷窗上龍紋二十四條;隔扉和窗上的鎏金飾件上有龍紋三千四百四十條。

嘉靖皇帝看著太和殿裡,到處的龍圖甚是滿意,大臣們帶著他在裡外細數著每一條龍,這太和殿總共有造型各異的行龍、圍龍、蟠龍一萬三千八百四十四 條,比風水先生說的多了三千八百四十四條龍。

聽到這裡,嘉靖皇帝滿臉笑容:"正合朕的心思,這回就不怕那玉皇大帝的天火了!"

其實這只是個迷信,但是也給太和殿留下了更讓人驚訝的龍圖,但是太和殿著火的真正原因還是人們的防火意識不夠全面。

在後來,很多皇宮中的一些修建師就發現了這個原因,也對其進行了改善,在太和殿的很多地方都有了突破性的改進。

02

"水火無情人有情",在紫禁城內就發生了幾十次的火災,在太和殿就發生了四五次重大的火災。

剛開始在建太和殿時,就有想到防火系統,可是上天還是要考驗太和殿,而康熙爺的智慧,讓太和殿倖免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在很多的建築物上都設計了一些巧妙的裝置,將原有的木結構改為防火牆,一牆相連,遇火時,不會遭殃到其他地方。

建築物之間的連結就形成了一個防火體系,因為這樣的設計,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太和殿裡,很多的牆壁都連在一起的原因。

在太和殿上可以看到很多的鐵缸,其實也是救火工具,它被稱為"門海",顧名思義就是門前有大海。

在這些設備下,還有一些輔助的工具:岔子擊桶和西式擊桶。它們的工作原理就類似於現代的壓水井。

不止是這些東西的出現,在當時,太和殿的第一支消防隊也成立了,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滅火。

03

不止是這些防火建造,還有在太和殿上的所有東西,都有它存在的意義,和它有趣的小故事。

人們眼中的太和殿裡,遍地黃金。

在太和殿內都是以金磚墁地,而這裡的金磚並不是黃金,而是在蘇州特製的磚,其表面淡黑、油潤、光亮、不澀不滑。

這種磚專門為京城皇宮特製,而一塊磚的成本就相當於清代年初三個縣令一月的俸祿。

並且一塊磚需要近兩年的時間才能進到紫禁城,它被稱為"京磚" ,但是由於珍貴,後來人們就把"京磚"改為"金磚"。

"龍生九子"寓意皇族多子多孫。

在太和殿中有很多的龍騰圖,在梁柱、門扉等地方都繪有龍紋,是紫禁城中擁有最多龍紋的宮殿。

皇帝信古代神話,傳說有"龍生九子",小龍子各個能力出奇,威武鎮攝四方。

而皇帝的皇子又何止九個,這裡的九子其實就是個虛指數字,表示數量極多的意思。

甪端香爐,神通廣大。

甪端是一種獨角的神獸,在人們口中有著非凡無窮的力量,屹立在太和殿守護太平。

在皇帝眼裡,甪端是神物,能通曉多種語言,可日行千裡,為君主帶來廣博知識。

但是其實它只是象徵著君主賢明,雖在深殿寶座卻能知曉天下事,也寓意著皇帝健康長壽,國家長治久安。

太和殿經歷了多次的大火,然而這些東西依然保存完好,呈現在世人的眼中。古人的智慧,在這些稀物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讓後人遇見太和殿最美的文化遺產。

04

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在太和殿裡看到了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薄儀。

當時才四歲的薄儀,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親跪在寶座下,扶著他,可是溥儀卻哭喊著說:"我不在這兒,我要回家。"

他的父親只好安慰他:"別哭了,一會就完了。"典禮結束以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這不是個好兆頭。

果不其然,三年以後,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

二十來歲的年紀,即經歷了皇帝不是皇帝的波折。可儘管,關上紫禁城的大門,他在裡面依然故我。

而當時中國的各種變化是確實存在的,各種思想、各種派別、各個人物、各個國家,可以說,與同齡人相比,溥儀經歷得比任何人都多。

北京政變之後,薄儀逃到了日本公館,後又被日本人利用送到了天津,之後溥儀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

日本投降之後,溥儀準備潛逃去日本,但是卻在瀋陽被蘇聯紅軍給抓住了。後來溥儀被作為戰犯,被送到了撫順戰犯管理所勞改。

背負著罵名,薄儀做了十年的牢,後才被赦免,而他想回自己家時,卻也要一張門票。

當他排隊買票進故宮時,眼前的一幕讓他甚是懷念,已經過去了四十幾年了,至今他還記得在龍椅下的那個蛐蛐罐。

太和殿依舊如此,這個讓他曾經敬畏的地方,現在已經是每個人心中偉大的歷史象徵。

在薄儀的心裡,太和殿並不是家這麼簡單,一切的榮耀從這裡開始,也從這裡結束,它也讓世人見證歷史的存在。

現在的太和殿,被世界各地的人所瞻望,那是中國歷史宏偉的表現,它經過大火的洗禮,也見證了歷代皇帝的變遷。

風雨後的彩虹,也似故宮,雖然經歷了很多的劫難,但還是頑強的保留它該有的模樣。

我們雖然有五千年的歷史,然而 真正的隱秘是那些我們熟視無睹的歷史和歷史背後的內涵。

故宮的這些文化遺產以獨特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綿延不斷。

天災人禍無法避免,但事在人為,足以抵抗聽天由命,太和殿如此,中華民族亦是如此。

面對這次的疫情,只要大家都齊心協力一定能將病毒打敗,武漢也定會度過難關,祖國就是我們堅強的後盾。

在五千年的風雨中,故宮象徵著中華民族,依然偉岸,任何磨難和災害都無法摧倒。

從古至今,陰霾會過去,光明會來臨,歲月的洗禮,會讓我們成長與進步,就像太和殿一樣,頑強不息地保留最珍貴的歷史見證。

而打開這本書,讓太和殿重現眼前,帶著高遠深邃的神秘感 ,探索故宮的每一處細微,和中華民族的每一個精髓。

——end——

願這些文字和行間抒緩的氣息,能溫暖到你,我是閔今,謝謝你的閱讀,轉載也請聯繫我。

相關焦點

  • 城薦|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當年有多難建?
    若要在故宮建築群中擇一殿作代表,非太和殿莫屬。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世界上現存體量最大、建築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木結構古代宮殿建築群。  在帝制時代,太和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冊立皇后、冊封太子、接受各國朝拜等等全在這裡,代表一國之門面。
  • 聚焦故宮太和殿
    太和殿修繕歷程回顧     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  太和殿盛裝迎客六大亮點     ☆太和殿重新開放 推出10個重量級展覽       除了太和門,故宮還在箭亭、昭德門及貞度門等設立諮詢臺,能夠為觀眾提供地道的英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等語種服務。
  • 故宮太和殿年初大修(圖)
    國新圖片  據新華社電  (記者楊玉峰、容安才)記者日前從北京故宮博物院了解到,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據悉,目前太和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畢,修繕方案也已獲得國家主管部門批覆。
  • 比故宮太和殿還牛的建築——太廟
    話說北京有這麼一座大殿,比故宮的太和殿還牛。朋友們驚呼,是誰,這麼大膽,敢超過皇上的金鑾殿。回答:皇帝他爸爸,他祖宗。啊!驚出一身汗,我說的呢?除了皇帝他祖宗,誰還敢呢?當時修建故宮的時候,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則而修建,右邊就是社稷壇。右邊就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老百姓家叫祠堂,而皇家呢?就叫太廟,最大的廟!看出來了吧!皇帝坐在金鑾殿上,一邊要想著江山社稷,一邊要想著祖宗。對老百姓而言,皇帝是最大的,但是和江山社稷比起來,皇帝就小了;和祖宗比起來,皇帝就小了。
  • 故宮太和殿比太廟高出兩米,為何說太廟要高三尺?答案振奮人心
    它位於北京故宮南北中軸線上最顯眼的位置,始建於永樂十八年。起初,這裡叫奉天堂。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堂。清順治二年改為今名。太和殿是北京故宮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水平。然而,如此高規格的太和殿,卻被另一座建築「超越」。北京自古就有「太廟比太和殿高三尺」的說法。祠堂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用的家廟。
  • 故宮太和殿大修竣工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圖)
    但是此次故宮大修追求「原真」,因此將彩繪「糾正」回歷史原貌。  10萬多塊琉璃瓦「對號入座」  「太和殿有扇瓦4萬多塊,底瓦10萬多塊,如今除了變乾淨,簡直和沒拿下來過一樣。」李永革介紹,太和殿只有15%的瓦更新了,其餘均採取掛釉復燒、清洗等方式繼續利用。  為了保證「物歸原位」,數十個工作人員僅拆瓦就費了牛勁兒。
  • 故宮太和殿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
    擺放在太和殿正中的龍椅「除塵完畢」。來源: 北京日報    太和殿終於「鬆綁」了,鑽出保護罩,脫下層層「腳手架」的包圍,重新亮相的金鑾殿仍是那般雍容大氣。15日,隨著殿內寶座除塵完畢,太和殿大修圓滿結束,遊人昨天(16日)終於可以再一次近距離欣賞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     故宮大修首次安放「鎮物」     封蓋、塗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一個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是故宮首次安放鎮物。     「『龍門』是指正脊中心的位置,將寶匣放入正脊的過程就叫『合龍』。」
  • 故宮太和殿完成正脊合龍 「鎮物」寶匣被放回
    今天上午,記者從故宮博物院了解到上述消息。  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遊客將不能在「十一」期間參觀太和殿,其竣工時間應在年底。  回放物件包括金錁和五經  記者了解到,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築都有寶匣,它們被安放在正脊正中的脊筒內作為「鎮物」。傳統上,在安放寶匣時要舉行相應的儀式,反映出古人趨利避害的一種心理。
  • 故宮太和殿百年大修工程過半(圖)
    封蓋、塗灰泥……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標誌著金鑾殿百年大修工程完成近六成。」昨天,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透露,明年奧運前,彰顯皇家氣派的太和殿有望重新迎客。
  • 二女開車進故宮與太和殿合影,太和殿同意了嗎,知道它的地位嗎?
    我們三個可以說是北京故宮長得最威武、最霸氣、最帥氣的美男子,別人都說我們是最尊貴的。我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共有大柱七十二根,其中頂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一米零六,高為十二米七零。明成祖朱棣當年建造紫禁城的時候,對我最好,給我用的可是最昂貴的楠木,楠木都是從川、廣、雲、貴等地的大山裡找來的,不容易呀!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檔次降低了點,關鍵是楠木實在沒有了,這松木都是從東北三省的深山那嘎達整來的。
  • 故宮太和殿是紫禁城裡最彰顯皇帝至高無上皇權的「金鑾殿」
    故宮裡大小房間號稱9999間半,據考證8000間左右,能叫宮殿的有70多間,其中最大最高最重要的一間,就是太和殿。位於前朝三殿之首,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先後被稱為「奉天殿"、"皇極殿」,順治二年(1645年)改為太和殿。
  • 故宮太和殿年初大修 重繪彩畫更換琉璃瓦
    後年十月竣工  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明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主任李永革如此形容這次大修。根據此前的勘察,太和殿的一些木結構存在歪閃、變形問題,這主要是太和殿的結構部件荷載超大。此次大修將對這些信息進行核實,如果確實存在影響建築安全的狀況,將會毫不遲疑地進行修繕。  外部彩畫重新繪製  「太和殿內的彩畫保存完好,不會重新繪製,但外部彩畫將重新繪製。」
  • 舉世聞名的「金鑾殿」故宮太和殿有望於明年修繕
    舉世聞名的「金鑾殿」———故宮太和殿明年有望啟動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27日,記者從故宮博物院了解到,代表著皇家頂級規制的太和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成,修繕方案也已送報北京市及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據悉,2008年前這座中國最大的單體古建築將再現其恢宏、莊嚴風採。
  • 圖:大修後的北京故宮太和殿即將重新開放
    圖:大修後的北京故宮太和殿即將重新開放 2008年07月15日 19: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15日,工作人員在北京故宮太和殿內忙碌,為即將重新開放做準備。故宮太和殿大修工程持續兩年半,7月16日起,竣工的故宮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將重新開放。
  • 「走」進故宮太和殿,領略「老祖宗」的智慧
    有鑑於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木質結構的代表之作——故宮太和殿為例,從最基本的構造角度出發,來對隱藏在中國古建築裡邊的美及其「智慧」進行一番深入的探索。由於其建築材料的特殊性(易燃),導致自建成之後屢遭焚毀,爾後又多次重建,今天我們在故宮有幸能看到的太和殿出自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作為紫禁城的核心建築,太和殿在明清時期的地位可想而知,可以這麼說,它的存在不僅僅是用來舉行盛大典禮,更重要的則是象徵著帝王手中不可逾越的皇權。
  • 太和殿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可以值得遊玩
    北京故宮最有名太和殿也是比較知名,故宮從明清開始已經成為皇帝登基的地方之一,那麼故宮的太和殿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皇帝從太和殿開始,第一次來北京,掌柜覺得大家就應該去故宮。故宮是北京,應該說故宮是北京最有名的建築,不是之一,是最有名。
  • 北京故宮「點亮」中軸線 太和殿裡首度亮燈
    北京故宮「點亮」中軸線 太和殿裡首度亮燈 2016-05-18 14:10:45「點亮歷史」原狀展陳照明方案,包括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在內的中軸線六大宮殿幾百年來首次亮燈。
  • 故宮太和殿正脊正式合龍驅邪寶匣歸位
    2006年3月28日,一名記者在拍攝即將開工修繕的太和殿殿頂。日前,正在進行大修的故宮太和殿正脊正式合龍,殿頂用於避邪的「鎮物」寶匣也被放回了正脊正中的「龍門」位置。據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介紹,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築都有寶匣,它們被安放在正脊正中的脊筒內當作「鎮物」。傳統上,在安放寶匣時要舉行相應的儀式,反映出古人趨利避害的一種心理。部分物件已經缺失晉宏逵稱,太和殿作為等級最高的皇家建築,放置「鎮物」的是銅鎏金的抽屜式寶匣,表面還鐫雕有精細龍紋。
  • 故宮核心建築太和殿進行最大規模修繕 暫別遊人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三十一日電 (記者 應妮)從二00六年一月六日起,故宮博物院中的核心建築太和殿將暫別遊人根據故宮古建築保護修繕計劃,太和殿將於明年進行全面修繕,整個修繕工作預計在二00七年年底結束,期間中和殿、保和殿照常開放。
  • 故宮太和殿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組圖]
    擺放在太和殿正中的龍椅「除塵完畢」。來源: 北京日報  太和殿終於「鬆綁」了,鑽出保護罩,脫下層層「腳手架」的包圍,重新亮相的金鑾殿仍是那般雍容大氣。15日,隨著殿內寶座除塵完畢,太和殿大修圓滿結束,遊人昨天(16日)終於可以再一次近距離欣賞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   故宮大修首次安放「鎮物」  封蓋、塗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一個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是故宮首次安放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