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故宮太和殿,領略「老祖宗」的智慧

2020-12-20 南書房

前言:

大約在公元前25000年,基於環境、物料等各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鑿穴而居」成為了當時「人類」最常見的一種居住方式。史料《易繫辭》中所記載的「上古穴居而野處」,描繪的便是這樣一個時代。也大概是在這一時期,「建築」這一全新的概念在人類腦海中逐漸萌芽。與此同時,伴隨著這一概念出現的還有史上第一批的「建築大師」和「室內設計師」。歷史進入公元前16000年前後,「洞穴」已不再滿足「人類」居住需求,為了謀求更舒適的居住環境,這一時代的「建築大師」和「室內設計師們」集思廣益,最終想到了以巨大而又堅固的猛獁骨架作基礎、以獸皮當覆蓋物的方法來建設自己的「家園」。顯而易見,相較於居住在冰冷的洞穴內,這一居住方式無疑是一大劃時代意義的進步。其具體主要體現在這兩個方面:第一,「人類」的生存範圍不再囿於嚴寒的山嶺附近;第二,保暖性能更佳。最終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促進了「人類」的繁殖和進化速度。

隨著歷史年輪的進一步邁進,由於種種原因造成了猛獁這一大型動物滅絕。而猛獁的滅絕,「人類」建設家園所需的主要建築材料——「猛獁骨架」隨之不復存在。為了維持原有的居住環境,尋求可替代的建築材料這一重擔自然也就落到了這一時期偉大的「建築師們」的肩膀上。最終,「木質帳篷」這一先進的建築方式得以問世。毋庸置疑,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算是促進了一次材料學的進步——即「木頭」這一優良的材料終於進入了建築領域,且至今仍未被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材料所完全淘汰。

縱觀歷史,自木頭被「建築師們」引入建築領域之後,人類居住方式革新的速度受到明顯的推動從而進一步加快。另一方面。從「帳式」到「幹欄式」再到「木骨架式」等等其建築方式、建築風格雖然有所區別,但從本質上講,(19世紀以前)「木頭」這一材料在建築領域的地位卻始終沒有被撼動過一絲一毫。這也進一步印證了「木頭」這一建築材料的適用性及優良性。

本文的研究內容:

01、以「木」為軀——屹立不倒的中國古建築

公元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48分,在我國四川省汶川映秀鎮發生了8.0級特大地震,震中烈度高達11度,數十個城市(縣、市)瞬間毀於一旦,無數座地面建築被夷為平地。截止當年9月18日12時「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震後地面勘測專家驚人地發現:相較於以鋼筋混凝土作基礎的現代建築,那些年代久遠的古建築的破壞程度卻要輕微的多。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大部分古建築在地震中的破壞症狀往往表現在牆體破壞、瓦片掉落等可修復再利用的節點,而其木質構架基本保存完好;反觀以鋼筋混凝土作基礎的現代建築,部分直接完全倒塌,另一部分雖未倒塌卻也難以修復。由此可見,中國古建築的抗震性能之高。有鑑於此,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以木質結構的代表之作——故宮太和殿為例,從最基本的構造角度出發,來對隱藏在中國古建築裡邊的美及其「智慧」進行一番深入的探索。

02、太和殿簡介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被譽為漢族宮殿建築之精華,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時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稱皇極殿。由於其建築材料的特殊性(易燃),導致自建成之後屢遭焚毀,爾後又多次重建,今天我們在故宮有幸能看到的太和殿出自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作為紫禁城的核心建築,太和殿在明清時期的地位可想而知,可以這麼說,它的存在不僅僅是用來舉行盛大典禮,更重要的則是象徵著帝王手中不可逾越的皇權。因此,將太和殿建設的高大莊嚴宏偉這是毋庸贅述的,其次,將其建設的堅固、結實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封建王朝時代,如此高規格的建築如若不具備一定的抗災能力的話,輕易損毀必然會牽扯到國運、帝王氣數等等。

03、基礎

擁有良好的基礎支撐,這是一座建築佇立於空間的先決條件,正如我們所知,「凡事要從基礎做起」。以上海的環球金融中心為例,其地基深度就高達80米,且澆築了數以萬噸計的混凝土及鋼筋,最終才得以支撐起492米的摩天大樓,由此可見基礎的重要性。

然而,太和殿卻恰恰相反,嚴格意義上講它並沒有堅不可摧的基礎,而是以類似於海綿的軟結構為受力層,從而達到對外力的分散和阻尼作用,以此間接提升整體結構的抗破壞性能。

1977年,故宮中和殿安裝避雷針時,經有關部門鑽探和地質勘查發現太和殿的臺基在常規的建築工序之上至少增加了3個方面的加固處理,分別為:木樁層、灰土層及橫木層。首先,「木樁層」即在填充土之間垂直打下一定硬度和長度的木樁,以此提升土層的夯實度,保證土與土之間的緊固性和整體性,避免上部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產生的不均勻下沉問題。且木樁與土夯實在一起後,具備一定的柔性和彈性,可有效地分散地震帶來的結構變形。相較於木樁層,「灰土層」的製作工序則複雜得多,不僅要將地下原有的鬆軟土層挖出,還要填充進一定配比的灰土材料。相較於普通的土質,灰土經過了一定工序的加工,如增加江米汁等含有鈣、矽、鋁元素的物料,以此提升灰土層的粘結力。所謂「橫木層」,從字面意思上去理解也可略知一二,即採用大量的圓形橫木連接在一起製成一個木筏形式的樁承臺,遇地震時「木筏」可跟隨地震振動方向進行一定程度的移動,從而降低地震對上部結構的破壞。

04、柱子

作為皇權的象徵,太和殿的用料自然是不會拘泥於金錢,因此,價值堪比黃金的金絲楠木(具有硬度高、韌性好、防腐等諸多優點)也就成為了太和殿的主要建築材料。柱子大部分亦是採用了金絲楠木。太和殿柱子的抗震構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柱子底部不直接與地面接觸,而是浮擱在表面平整的柱頂石上,此舉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止柱子底部長期與雨水接觸導致腐爛,還可以將建築物的上部結構和下部基礎隔離開來,從而使柱根不會直接傳遞彎矩,只能靠柱根與柱頂石之間的摩擦來傳遞來自外部的剪力和自身的豎向力。通俗點講,太和殿的柱子在強大的地震作用下也是可以移動的,通過這種移動來分散部分多餘的地震能量,進而降低地震波對建築物整體架構的影響。

金絲楠木

05、榫卯——強大的「阻尼器」

所謂「榫卯」,指的是古代時期一種常見的連接方式,其主要組成結構分為兩大部分:「凸出為榫,凹進為卯」。相信有不少年齡稍大的讀者在一些老式家具中或多或少也曾也見識過這一獨特而又古老的連接方式。毫無疑問,太和殿內梁和柱的連接方式也是採用了榫卯連接,那麼筆者為何要將這一連接方式喻為太和殿的「阻尼器」呢?且聽筆者細細道來。

燕尾榫

首先,太和殿內榫卯節點形式有很多種,歸納起來基本可分為燕尾榫和直榫兩種節點形式。所謂「燕尾榫」,即指的是形狀猶如燕尾一般的榫,也是老式木製家具當中最常見的一種節點形式,該種榫的端部寬、根部窄,與之對應的卯則裡面大、外面小,二者剛好結合在一起,可用於拉扯聯繫構件,如簷枋、脊枋等部位。而直榫的形狀特點則與燕尾榫全然不同,該種榫既沒有燕尾榫的怪異形狀,又沒有良好的豎行拉扯性能,由於其榫的端部與根部一樣寬,且常為矩形,因此可以與卯之間形成一種只可縱向移動而不可橫向移動的連接形式,有效的分散來來自於豎向的外力。總而言之,兩種榫卯連接方式在外力的作用下均可進行一定程度和一定方向的移動,進行自身的內力調配,從而提升結構的整體性。這與現代阻尼器的原理不就十分相似麼?

06、鬥拱

與榫卯如出一轍,鬥拱在我國建築領域同樣有著很久遠的歷史。史乘記載,我國春秋時期古人就已經開始將鬥拱運用在高層建築當中,使其提升建築整體結構的穩定性及可觀賞性。那麼太和殿中所採用的溜金鬥拱真的能提升建築結構的穩定性嗎?相關領域專家給出了解釋:「鬥拱構件由於在豎向分層疊加,這些木構件充當了彈簧墊作用,可將上部荷重的重力勢能,並通過上下層的壓縮變形巧妙地將能量耗散掉,從而起到減震作用」。簡言之,太和殿所運用的分層的鬥拱構件就像一個個串聯的彈簧,通過彈簧本身所具備的彈性變形來發揮其整體的隔震作用。

寫到這裡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單從一個鬥拱裡邊就可發掘出如此多的精華,可想而知整座太和殿,乃至整座紫禁城裡邊蘊藏了多少「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智慧。(註:儘管筆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工科生,但由於在大學裡邊沒能學好結構力學和材料力學這兩門學科,導致如今水平有限,沒能更深一層次的分析出鬥拱及其他建築構造所具備的性能,實在慚愧,在這裡筆者需要重申的是:太和殿裡邊的「智慧」絕不止以上所述!)

參考文獻:

張鵬程:《中國古代木構建築及其抗震發展研究》

周乾、閆維明、紀金豹《故宮太和殿抗震構造研究》等

相關焦點

  • 聚焦故宮太和殿
    太和殿修繕歷程回顧     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  太和殿盛裝迎客六大亮點     ☆太和殿重新開放 推出10個重量級展覽       工作人員介紹,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個孩兒枕,是定窯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首次放「鎮物」        封蓋、塗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一個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
  • 城薦|世界現存最大的木建築——故宮太和殿,當年有多難建?
    因著文物保護的需要,我們去故宮玩時,最多只能湊到太和殿大門口,遠遠地使勁往裡面瞅兩眼。  因此,我敢打包票,你肯定沒有見過這樣的太和殿↓    本書作者是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專員、古建專家周乾博士,他曾參與太和殿大修工作,對太和殿的研究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有常人罕有的實際修葺經驗。
  • 故宮太和殿年初大修(圖)
    國新圖片  據新華社電  (記者楊玉峰、容安才)記者日前從北京故宮博物院了解到,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2006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據悉,目前太和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畢,修繕方案也已獲得國家主管部門批覆。
  • 故宮太和殿比太廟高出兩米,為何說太廟要高三尺?答案振奮人心
    它位於北京故宮南北中軸線上最顯眼的位置,始建於永樂十八年。起初,這裡叫奉天堂。嘉靖四十一年改為皇極堂。清順治二年改為今名。太和殿是北京故宮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它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水平。然而,如此高規格的太和殿,卻被另一座建築「超越」。北京自古就有「太廟比太和殿高三尺」的說法。祠堂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祖用的家廟。
  • 二女開車進故宮與太和殿合影,太和殿同意了嗎,知道它的地位嗎?
    昨晚, 一個很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小年的祥和氣氛,有兩位美女開大奔進北京故宮的不雅事件(人雖美,但做的事堪稱不雅)引起網友眾怒,媒體跟進報導,輿論持續發酵,此事件竟然接連上了四個微博熱搜↓在其他熱搜榜也名列前茅。有關此事件的起因、經過和最新進展,相信大家了如指掌,不過有一個被忽略的問題是,照片中雄偉的太和殿顯得很失落,它有話要對兩位美女說,也想對所有人說。
  • 故宮太和殿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
    擺放在太和殿正中的龍椅「除塵完畢」。來源: 北京日報    太和殿終於「鬆綁」了,鑽出保護罩,脫下層層「腳手架」的包圍,重新亮相的金鑾殿仍是那般雍容大氣。15日,隨著殿內寶座除塵完畢,太和殿大修圓滿結束,遊人昨天(16日)終於可以再一次近距離欣賞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     故宮大修首次安放「鎮物」     封蓋、塗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一個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是故宮首次安放鎮物。     「『龍門』是指正脊中心的位置,將寶匣放入正脊的過程就叫『合龍』。」
  • 故宮太和殿完成修繕重開放 閉關兩年殿外長荒草
    墩接修補腐朽木柱 更換破碎琉璃瓦 故宮太和殿完成修繕今天重新開放  閉關兩年太和殿外長荒草  本報訊(記者李潔陳斯)今天上午,故宮太和殿在經過歷時兩年半的修繕後,恢復清朝鼎盛時期的面貌,重新向遊客開放。
  • 故宮太和殿年初大修 重繪彩畫更換琉璃瓦
    後年十月竣工  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明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主任李永革如此形容這次大修。根據此前的勘察,太和殿的一些木結構存在歪閃、變形問題,這主要是太和殿的結構部件荷載超大。此次大修將對這些信息進行核實,如果確實存在影響建築安全的狀況,將會毫不遲疑地進行修繕。  外部彩畫重新繪製  「太和殿內的彩畫保存完好,不會重新繪製,但外部彩畫將重新繪製。」
  • 北京故宮太和殿十年首次大規模保養[組圖]
    2014年01月20日,北京故宮太和殿十年首次大規模保養。 圖片來源:CFP2014年01月20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長期以來連續開放,很多展廳因照顧觀眾參觀而不能及時、徹底地維護修整,積累了很多問題,原狀陳列的宮殿尤其如此。一進太和殿,單院長就手指房梁,透露了一個常年來困擾故宮人的問題——故宮大殿溫暖避風的房梁,常常變成鳥兒溫暖的安樂窩。「故宮的鳥兒都很胖。
  • 舉世聞名的「金鑾殿」故宮太和殿有望於明年修繕
    舉世聞名的「金鑾殿」———故宮太和殿明年有望啟動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修繕。27日,記者從故宮博物院了解到,代表著皇家頂級規制的太和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成,修繕方案也已送報北京市及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據悉,2008年前這座中國最大的單體古建築將再現其恢宏、莊嚴風採。
  • 故宮太和殿大修竣工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圖)
    昨天,隨著殿內寶座除塵完畢,太和殿大修圓滿結束,遊人終於可以再一次近距離欣賞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  從2006年1月5日起,太和殿就被保護罩團團包圍,停止對外開放。歷時2年半的修繕時間裡,在高達35米的保護罩下,太和殿有什麼變化?  外簷彩繪原樣「拷貝」內簷  彩繪是此次太和殿大修的重頭戲。
  • 故宮太和殿百年大修工程過半(圖)
    封蓋、塗灰泥……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標誌著金鑾殿百年大修工程完成近六成。」昨天,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透露,明年奧運前,彰顯皇家氣派的太和殿有望重新迎客。
  • 北京故宮「點亮」中軸線 太和殿裡首度亮燈
    北京故宮「點亮」中軸線 太和殿裡首度亮燈 2016-05-18 14:10:45「點亮歷史」原狀展陳照明方案,包括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宮(乾清宮、交泰宮、坤寧宮)在內的中軸線六大宮殿幾百年來首次亮燈。
  • 比故宮太和殿還牛的建築——太廟
    話說北京有這麼一座大殿,比故宮的太和殿還牛。朋友們驚呼,是誰,這麼大膽,敢超過皇上的金鑾殿。回答:皇帝他爸爸,他祖宗。啊!驚出一身汗,我說的呢?除了皇帝他祖宗,誰還敢呢?當時修建故宮的時候,按照左祖右社的原則而修建,右邊就是社稷壇。右邊就是祭祀祖宗的地方,老百姓家叫祠堂,而皇家呢?就叫太廟,最大的廟!看出來了吧!皇帝坐在金鑾殿上,一邊要想著江山社稷,一邊要想著祖宗。對老百姓而言,皇帝是最大的,但是和江山社稷比起來,皇帝就小了;和祖宗比起來,皇帝就小了。
  • 故宮太和殿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組圖]
    擺放在太和殿正中的龍椅「除塵完畢」。來源: 北京日報  太和殿終於「鬆綁」了,鑽出保護罩,脫下層層「腳手架」的包圍,重新亮相的金鑾殿仍是那般雍容大氣。15日,隨著殿內寶座除塵完畢,太和殿大修圓滿結束,遊人昨天(16日)終於可以再一次近距離欣賞這座金碧輝煌的大殿。   故宮大修首次安放「鎮物」  封蓋、塗灰泥……2007年9月5日,太和殿正脊合龍,一個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這是故宮首次安放鎮物。
  • 故宮太和殿正脊正式合龍驅邪寶匣歸位
    太和殿正脊合龍,寶匣被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安放回「龍門」。2006年3月28日,一名記者在拍攝即將開工修繕的太和殿殿頂。日前,正在進行大修的故宮太和殿正脊正式合龍,殿頂用於避邪的「鎮物」寶匣也被放回了正脊正中的「龍門」位置。
  • 圖:大修後的北京故宮太和殿即將重新開放
    圖:大修後的北京故宮太和殿即將重新開放 2008年07月15日 19: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7月15日,工作人員在北京故宮太和殿內忙碌,為即將重新開放做準備。故宮太和殿大修工程持續兩年半,7月16日起,竣工的故宮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將重新開放。
  • 《我要去故宮》:太和殿浴火重生,經歲月洗禮後最珍貴的歷史見證
    02"水火無情人有情",在紫禁城內就發生了幾十次的火災,在太和殿就發生了四五次重大的火災。剛開始在建太和殿時,就有想到防火系統,可是上天還是要考驗太和殿,而康熙爺的智慧,讓太和殿倖免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太和殿經歷了多次的大火,然而這些東西依然保存完好,呈現在世人的眼中。古人的智慧,在這些稀物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讓後人遇見太和殿最美的文化遺產。04而在新中國成立後,在太和殿裡看到了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薄儀。
  • 故宮的養心殿為何會很「冷」,專家拆了地板感嘆:老祖宗太聰明
    故宮的養心殿為什麼會很「冷」,專家拆了地板感嘆:老祖宗太聰明養心殿建於明嘉靖十六年六月,清代沿用明代養心殿,順治朝曾作為皇帝的寢宮之一。雍正元年,養心殿成為了皇帝的寢宮和日常理政的中心,是清代宮廷政治活動的中心,見證了清代歷史事件的發生。
  • 故宮太和殿的磚頭來自無錫,還是金的?!
    【故宮太和殿的磚頭來自無錫,還是金的?!】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所在的大窯路,在過去的600多年時間裡,誕生過300多座磚瓦窯。曾經,無錫窯群還燒制過一批金磚。因敲之作金石之聲,並且運送到京城,在故宮太和殿鋪設,故稱為金磚。現在來這裡,還可以體驗古窯的手工磚瓦哦!via @無錫-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