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紫禁城——故宮

2020-12-18 小小迷糊emoji

提起故宮,很多人會沉迷於他的輝煌,然而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當人聲鼎沸歸於平靜,這時的故宮便回到原本的紫禁城,「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正是描寫了故宮往日的悽涼。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2014年11月23日,北京故宮吉祥物首度對外亮相,該吉祥物源自中國傳統的吉祥龍鳳形象,分別為龍「壯壯」和鳳「美美」。2019年2月19日-20日,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和故宮博物院將聯合於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這是故宮94年來首次開放夜場參觀。

其中故宮博物館更是珍品無數,讓人目不暇接,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從2014年1月1日起,北京故宮博物院幾乎每周一閉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即紫禁城內。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17年10月10日起故宮博物院正式實施全網絡售票。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故宮為何被稱為紫禁城?
    歷史上,故宮為何被稱為紫禁城?故宮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皇家宮殿,建於明成祖時期,有24位明清帝王在這裡居住過,大家都知道的是,故宮在歷史上還有一個稱呼叫紫禁城,故宮為何被稱為紫禁城,你知道嗎?古代帝王一般都是以真龍天子自居,他們認為在地上有皇宮,在天上也是有皇宮的,天上的皇宮也就是天宮,天宮也叫紫宮,這是根據紫微星來命名的,帝王自比天子,自己住的地方自比天宮,因此故宮被帝王們比作紫宮。在古代封建社會,故宮可不是像今天這樣,隨便進出全民開放的,當時的故宮由重兵把守,對老百姓來說,這裡就是禁地,因此故宮又被稱為禁宮,駐守故宮的軍隊被稱為禁軍。
  • 紫禁城的由來:故宮為什麼俗稱叫做「紫禁城」?
    故宮是中國明清時代的皇家宮殿,在那時候被稱之為紫禁城,故宮是後來才叫的。這座城是中國古代宮廷的建築精華,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的佔地面積就達到了15萬平方米,整座城裡面大大小小的宮殿有七十多座,毫不誇張的說光房屋就上千間。
  • 博物館歷史:紫禁城曾有3個博物館 毛主席兩遊故宮
    北京的博物館從民國初年正式興起,最早的博物館與「皇家禁地」紫禁城密不可分,經過時代變遷,昔日的紫禁城最終也成為了今天的故宮博物院。故宮午門位於天安門與端門之北,俗稱五鳳樓,平面呈倒凹型,形似宮闕。北京的首家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經過14年的籌備,於1926年10月10日在這裡正式開館。
  • 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叫故宮?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明清時期人們都稱呼其為「紫禁城」。許多人也許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又是什麼時候改名叫了故宮的呢?關於紫禁城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紫微垣乃天帝所居,皇帝自稱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故所居皇宮被喻為天上的紫宮。
  • 紫禁城600歲刷屏了!王旭東:讓故宮活起來
    2020年,紫禁城迎來建成600年。站在歷史的交匯點,故宮博物院計劃著,用一系列慶祝紀念活動更好地突出故宮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努力著,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並舉,在保護基礎上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也期待著,把更多文物資源和數字資源變成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讓故宮活力真正迸發出來。圖為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
  • 解密紫禁城名字來歷 現在為什麼叫做故宮
    去天安門遊玩的朋友,一定會去故宮看看,明清兩朝時,故宮是國家權力中心,現在雖然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博物館,但走進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皇家的威嚴。但是故宮這個名字,並不是它原來的稱謂,明清時被稱作紫禁城。許多人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那什麼時候又改名叫了故宮呢?
  • 耗時600天打造的故宮立體書!看盡紫禁城600年歷史~
    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一場如約而至的邂逅。 但是,皇帝是如何吃飯的?一天吃幾頓,每頓幾個菜?皇子們都要學什麼課程?古代的手爐和冰箱長什麼樣?紫禁城午門的門洞,正面和背面的門洞數量竟然不一樣?交泰殿中的自鳴鐘是怎麼運行的?這些你都知道嗎?  2019年,故宮的遊客人數超過了1900萬人次。2020年,恢弘的紫禁城,迎來了自己600周歲的生日。
  • 故宮3本新書亮相,解讀600年紫禁城文化
    故宮出版社介紹,這3本書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故宮文化,提升公眾對紫禁城文化遺產的熱愛,推進紫禁城古建築的保護修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三本書雖說都說的是「城」裡事兒,但是側重點各有不同。《紫禁城建築之道》像一把鑰匙,帶領讀者探索紫禁城建築背後的奧秘,探求古人在都城營建上所遵循的原則和哲理。這本書的作者王子林在故宮博物院工作30多年,是宮廷研究的專家。在這本書中,讀者不僅能看到紫禁城外在的風貌,更能深了解紫禁城的歷史和內涵。紫禁城的紅牆黃瓦、一草一木、一磚一瓦,背後藏著的「秘密」在書中揭開。
  • 故宮半解之色彩,紫禁城深秋的色彩
    鬱達夫先生在《故都的秋》中寫道「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前一句很同意,後一句,可以商榷了。不信,就一起去看看古都裡的核心「紫禁城」的秋,是靜嗎?有悲涼之感嗎?套用一句常用於形容故宮美景的話,「一入秋,故宮就美成了紫禁城」。
  • 當溥儀手中的蘋果掉落 紫禁城成了故宮
    這一件國寶與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曾是乾隆皇帝存放在三希堂中的摯愛。這間位於紫禁城養心殿西暖閣裡的小小溫室中,懸掛著主人書寫的齋名和對聯「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而西暖閣正中則懸掛著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書寫的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如今,這兩副對聯正展出於故宮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舉辦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中。
  • 故宮是哪個朝代建的,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
    中國現在保存最好、佔地面積最大以及居住過皇帝最多的皇家宮殿應該就是位處於北京的故宮了,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皇朝的皇家宮殿,在舊時被稱為紫禁城,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位置,也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之作。北京故宮是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下令開始建設,是基於南京故宮為藍本建造的,建築工期比較長,直到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歷時12年。北京故宮是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南北總長961米,東西共寬753米,四面築有高度達10米的城牆,城外則有寬52米的護城河。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 北京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宮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始建。那麼故宮為何又被稱為紫禁城呢?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 故宮為什麼又叫紫禁城?故宮裡有條人工河,它起著什麼樣的作用?
    導讀:故宮為什麼又叫紫禁城?故宮裡有條人工河,它起著什麼樣的作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留下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即便現在是幾年千後,優良的文化依舊在傳承,這些都是中華的魁寶,不過有些文化是需要載體的,例如我們熟知的古代建築以及古書籍,古書類的有《九章算術》、《本草綱目》等,宏偉的建築更是數不勝數,萬裡長城、兵馬俑、布達拉宮等,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春天,他們接到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策劃籌備一場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丹,是宮牆的紅色;宸,為深邃的宮殿。六百年來,紫禁城曾見證無數風雲變幻,如今,它也成為歷史本身。展覽講述的,是有關紫禁城建築規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而紀錄片記錄了策展過程中,故宮人探尋紫禁城古建前世今生的獨特經歷。追根溯源。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坐落在北京中心的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迎來了建立600周年紀念重要時刻。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 「老故宮」李文儒榕城開講紫禁城
    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  10日是故宮博物院95歲生日,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當過10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館員的李文儒,7日晚帶著新出版的《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走進三坊七巷麒麟書局,與榕城書友面對面交流。開講前,68歲的李文儒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 故宮元宵燈會:一點燈更有紫禁城的味道
    「一點燈,故宮更有紫禁城的味道了」。月光如水,燈火闌珊,沉浸在故宮的夜景當中,真會讓人有穿越回古代的感覺。而且故宮的首次「燈會」,參觀線路走的是「高規格」——很多環節,觀眾都可登城牆,俯瞰整座紫禁城。無需過多介紹,元宵節能漫步故宮賞燈,這本身就是一幅立刻能讓人浮現於腦海的浪漫畫面。在「秒沒」的搶票活動中成功奪得一張門票的人是幸運的。
  • 2019故宮春節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時間主題
    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地點:故宮午門-雁翅樓展廳【交通指南】  紫禁城裡過大年展覽門票: 40元(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免費參觀)  2019紫禁城裡過大年門票展品主要精選自故宮博物院珍藏,並得到中國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瀋陽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天壇公園管理處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實景體驗部分包括整個紫禁城開放區域,都成為春節文化的展場,在宮殿門口懸掛著寓意吉祥的春聯、門神,在廊廡下裝飾著華美的宮燈,在乾清宮的丹陛上下樹立起高大的天燈、萬壽燈。
  • 知識分享: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019.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宮又稱"紫禁城",這裡的"紫"不是指顏色,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又因為皇宮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最高級別的"禁區",於是便用"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  紫禁城可是名副其實的"禁區"。明清兩代的皇帝,出於維護皇權尊嚴和自身的安全的考慮,所修建的皇宮既富麗堂皇,又壁壘森嚴。紫禁城內不光是宮殿重重,樓閣櫛比,還圍以10米多高的城牆和52米寬的護城河,而且崗哨林立,戒備森嚴,平民百姓是根本沒辦法進去的。
  • 央視紀錄片 故宮100 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感悟眾多精英人物的命運,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見證故宮百年大修的整個歷史過程。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歷史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永樂元年農曆正月十三,禮部尚書李至剛提出北平應立為京都。永樂皇帝當即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下來。在這之後的幾個小時裡,將北平升為北京,成為王朝第二個京都的一道聖旨昭告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