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 故宮100 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2021-02-08 爸比資源

在育兒的道路上,家長和孩子一同成長;慢慢陪孩子走,把我們的時間浪費在孩子身上,是世間最有價值的浪費!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感悟眾多精英人物的命運,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見證故宮百年大修的整個歷史過程。
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歷史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永樂元年農曆正月十三,禮部尚書李至剛提出北平應立為京都。永樂皇帝當即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下來。在這之後的幾個小時裡,將北平升為北京,成為王朝第二個京都的一道聖旨昭告了天下。這個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國,而一座偉大宮殿將由此誕生。
故宮,曾經存放過中國歷史上最精緻的心靈的證明。將近600年的歲月中,就在這些宮殿裡,書畫傳遞著華夏文化的審美價值和觀念。今天,它們依然深入我們這個民族的內心世界。它們經歷過多少次戰火、水患和人禍,但仍然奇蹟般地保全了下來,證明著一個古老民族文明的傳承。深紅色的宮牆和金黃色的琉璃瓦是故宮最引人注目的特徵。紫禁城在建後的二百多年裡,不僅多次經歷了雷雨、失火等天災的侵害,也歷經了一次改朝換代,當時間留在18世紀時,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文明輝煌,在乾隆年間宮廷建築、皇家園林的改擴建中達到鼎盛,奠定了故宮建築群的最終布局。

故宮博物院現藏玉器三萬多件,這些珍寶凝結著大自然千年萬載點滴孕育的精華,跨越了人世間從古到今紛繁變化的滄桑,它們像是生活在這座宮殿裡的精靈,在這些古老的殿堂裡散發著歷久彌新的光芒。它們在靜默中等待,等待著今人和後人在心靈的深處,細細傾聽他們無言的訴說。

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央視紀錄片 故宮100

獲取方法:

分享到朋友圈、學習群讓更多同學看到

關注【公眾號:爸比資源】

公眾號回覆:200615

即可領取連結及提取碼

聲明:文字、圖片及連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央視《故宮》《故宮100》配音員是誰?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1、以故宮為主題的三大紀錄片2005年,央視以故宮為主題,播出了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故宮》拍攝視角廣大,像一本百科全書,將故宮的肇建歷史、建築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等向觀眾娓娓道來。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百集紀錄片《故宮100》解說詞及藝術解析,值得珍藏(上)
    【紀錄片《故宮100》藝術解析】一、引 言百年滄桑,風雲巨變。當清晨的第一抹光輝撒向那一片斑駁宮牆的時候,這座坐落在現代化都市裡的古老皇城緩緩打開城門開始迎接來自世界各地前來參觀的遊客。故宮,舊稱紫禁城,現闢為「故宮歷史博物院」。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給孩子做一本紫禁城護照逛故宮
    今年故宮600歲了,原計劃是年初就帶孩子參觀紫禁城,豈料疫情爆發,計劃一直擱淺。直到8月初,和姐姐一拍即合,準備帶著兩個小朋友去參觀故宮。如何帶幼兒參觀故宮?準備:1、故宮相關知識提前了解。疫情期間,雖然我們不能親臨故宮,感受雄偉的皇家建築群,但是在家裡我們跟著「故宮直播」(現在網上也可以看,非常推薦),提前雲遊了一遍故宮,直播裡介紹了很多有意思的小細節,我也一一記錄下來。除此之外,每集6分鐘的《故宮100》紀錄片,時長對小朋友很友好,適合親子觀看。
  • 故宮為孩子打造了100集紀錄片:中華文化的趣味科普,BBC遠比不上
    尋常的人文紀錄片,動輒都是幾十分鐘乃至2小時的視頻,低齡娃很難能堅持看下去,所以很多紀錄片都是適合大孩子。而《故宮100》由6分鐘左右的小短片構成,每一集都是相對獨立的故事,隨時都可以撿起來繼續看。這可相當於一個頂配的導遊團,為咱們貼身服務。
  • 今晚就踏上你的紫禁城時間之旅吧!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2日CCTV-9每晚8點檔,跨年播出,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
  • 故宮600年大展,一生僅此一次!紀錄片《故宮100》第1集:天地之間...
    《故宮100》是央視歷經數年策劃籌備,近1年時間拍攝製作,以故宮建築為主題打造的百集大型紀錄片,每集用6分鐘的時長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講述一百座建築的命運,呈現故宮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通過一百個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以既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紫禁城100》及《最好的皇宮》新書發布會舉行
    11月2日,故宮出版社在故宮博物院紫禁書院召開《紫禁城100》及《最好的皇宮》新書發布會,會上在展示兩本新書特點特色的同時,對外展示過去多年合作的故宮文化教育推廣的成果。其中,《國家藝術·十二美人》及《在紫禁城》分別獲得了2012年、2014年「中國最美的書」稱號。  故宮出版社總編輯趙國英著重向大家介紹《紫禁城100》、《最好的皇宮》兩本新書的特點、特色。《紫禁城100》在今年出版,以賀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院慶。
  •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說明書——紫禁城100
    在第四次遊覽故宮之後,我把這本320頁的「紫禁城100」背回了家。紫禁城100仿佛每次到故宮看到的景象都是一樣的。《紫禁城100》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不僅僅是一本布滿枯燥文字的歷史書籍,裡面用使人耳目一新的繪畫方式,多方位立體呈現給我們一個最完整的紫禁城。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這裡的原樣,很多宮殿為防止高空墜物也已經安裝防護網,使得這些老建築愈發顯得衰敗。可是書中的繪本,向我們完美地展現了它落成時鼎盛的景象。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六百年來,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不斷延續著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
  • 看完這13部高分紀錄片,我仿佛逛遍了世界頂級博物館(點開即看)
    並且博物館有些地方是我們普通參觀者去不了的,也無法拿起展品從各個角度看細節。但是沒關係,我們可以在博物館紀錄片裡一飽眼福!塗塗特意整理了13部豆瓣評分超高的國內外博物館紀錄片,讓你一次看個夠!等有機會親臨現場,一定會有一番更深刻的體驗!
  • 去不了北京不要緊,36個工匠耗時3年,一本書「打開」故宮紫禁城
    這套書是限定版「紫禁城600周年套裝」,一本是《打開故宮》全景實體書,另一本是《肇建紫禁城》工筆手繪繪本。《打開故宮》全景實體書是 12 開超大尺寸,整個鋪開有 3.2 米。全景實體書包含 10 大結構建築群, 78 個立體小建築,還原故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 故宮為孩子打造的100集紀錄片:中華文化的趣味科普,BBC遠比不上
    沒錯,又是我們的老朋友@熊貓,他帶來了三部有關故宮的紀錄片。來看看,他為什麼極力推薦這三部給孩子看呢?故宮600歲了!前些年的時候,故宮在我眼裡就像一座圍城,對歷史裡那些久居深宮的皇家人來說,大概就是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
  • 《紫禁城100》從悠悠小處述中國傳統大文化
    書中繪圖皆為趙廣超自製  中新網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你知道太和門前的鐵缸是明代的嗎,而清代的文淵閣是起在明朝文華殿後面,景仁宮前院則安置了一座元朝留下的石屏……故宮出版社日前推出最新圖書《紫禁城100》,力圖從100個意味深長的小處著手,用現代方式通俗易懂地講述中國傳統生活美學
  • 600年故宮為孩子拍紀錄片,這種文化的科普,是給孩子美好的禮物
    故宮六百年了!歷經六百年風雨的洗禮,故宮早已不是那個常人難以觸及的紫禁城,成為了都能進入的朝聖地。每一天,都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遊人來到這裡,聆聽著承繼百年的風聲,沐浴著參透百年的陽光。歐陽修的這一句話放在紫禁城裡面也同樣適用。和以前的統治者不同,故宮早已成為親民的象徵,常常在官方媒體上發布自己的美照。既有喜怒哀樂的百感交集,又有春去秋來的美神四季。故宮能夠大規模的開放,能夠和普通人親近無比,離不開幾任院長的努力。
  • 他研究故宮 10 年,「哪怕是讚美,也要有自己的腔調」| 100 個有...
    在接下來的十年,他時不時地出入故宮,編寫了《大紫禁城——王者的軸線》、《十二美人》、《紫禁城100》等書。如果不是講了一口蹩腳的港式普通話,且用詞浪漫,他這會兒一身藍格子上衣,出現在故宮東面9公裡外的大望路,看起來就像是一位北京大爺。《大紫禁城》2005年在香港出版後不久,一位叫「Secretdada」的用戶就在豆瓣裡評論了這本書。
  • 央視新聞正直播!帶你穿越紫禁城600年
    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今天正式開展清晨6點,央視新聞開啟8小時獨家沉浸式直播紫禁城晨曦旭日緩緩東升日光照耀下,角樓盡顯壯麗輝煌紫禁城在晨曦中醒來宮門開紫禁城內最大宮門浩蕩開啟太和殿的脊獸北方有這麼個說法:「一個人閒得五脊六獸的」
  • 觀察|解讀紫禁城磚瓦的文明密碼
    從2020年12月31日到2021年1月2日,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與觀眾如約見面。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
  • 九部國產高分紀錄片,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建議收藏!
    質樸的筆觸,真實生動地描繪的鄉民的生存狀態、鄉愁的文化源頭,這部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紀錄片感動了無數人。也獲得了包括「最佳中國紀錄片」等多項大獎。六、《故宮100——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評分9.3)一座城,一座大得讓人茫然的城。從標題就可以看出,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的就是故宮,這座聞名中外的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