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為孩子打造了100集紀錄片:中華文化的趣味科普,BBC遠比不上

2020-12-18 HandyKid

600歲的故宮,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符號,中國人永恆的精神坐標。對於不少網際網路時代出生的孩子而言,他們接觸了大量來自西方的美,不少卻忘記了中國人自己的美。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我希望故宮不但是一個知識的課堂,而且能夠成為一片文化的綠洲,它是一座活著的文物之城。」

故宮就是一座凝聚著五千年中華之美的匠心之城,其實,中國最好的美育就在這裡。一聽說故宮下雪,大家都會吵吵嚷嚷想去。

可惜,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去到故宮。就算是北京的孩子,每去一次故宮也都不容易。最近因為疫情故宮決定閉館,原本的出遊計劃取消,看故宮紀錄片就成了我們家的重要親子活動。

尋常的人文紀錄片,動輒都是幾十分鐘乃至2小時的視頻,低齡娃很難能堅持看下去,所以很多紀錄片都是適合大孩子。

而《故宮100》由6分鐘左右的小短片構成,每一集都是相對獨立的故事,隨時都可以撿起來繼續看。

這可相當於一個頂配的導遊團,為咱們貼身服務。往常在遊覽時所忽視的細節,所欠缺的專業背景,以及被清宮戲帶歪了的歷史觀,《故宮100》能很好地彌補上,引導我們更好地去欣賞故宮。

有趣的歷史故事

比如有一集介紹了紫禁城裡最大的廣場——太和殿。這可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築物內部廣場,面積超過三萬平方米。

雖說它現在是我們遊覽必經的地方,但曾經,除了舉行國家的重大儀式,這裡沒有人可以踏進。

在1661那年正月初九,愛新覺羅玄燁將舉行登極大典的日子,那時他才8歲。太和殿廣場上侍臣鳴鞭,官員們向小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

其實,廣場上的人根本看不到殿內的皇帝,他們之間的垂直落差足足有十米。而皇帝並不是在人前接受跪拜,而是坐在殿內寶座上,視線被重重丹陛遮擋,也完全看不見廣場上的大臣。這場儀式,表演出來只有天在看了。

而大殿內的地磚,看上去黑黢黢的,平平無奇,大家都會很自然地會忽視它的存在。

它是以江南的土造成,質量要求非常嚴格,從選土到成磚,經過掘、運、曬、椎、漿、磨、篩等七道工序。前後歷時495天,而且要從備選的4塊磚中只留一塊,沒選上的一律銷毀。

算下來造價抵得上當時1兩黃金了,也被稱為「金磚」。紫禁城裡也不是到處都鋪這種磚,只有皇帝常光顧的宮殿才會有資格。成品看上去光潤似墨玉、踏上去不滑不澀。

突然感覺自己好像去了假故宮,儘管走馬觀花似地把故宮逛過幾次,但卻似乎又什麼都沒看到。下次也要低下頭認真看地了。

在後宮故事裡,聽得最多的得屬坤寧宮了,遊故宮時看到殿內的房間,讓我和娃大感意外。

坤寧宮是皇后寢宮,也是帝後舉行大婚的洞房之地。在如此尊貴的宮殿裡,室內裡卻安著土灶,架著三口大鍋,看上去和鄉下伯伯家的廚房別無兩樣。

滿族入關前,皇后的寢宮,就是皇室進行薩滿教祭神的場所;入關以後,大祭就搬進了坤寧宮。

每天一大早,就有個老婦人趕著兩頭活豬來祭祀,在這裡現場宰殺後,用清水煮熟。重要日子,帝後還會親自祭神,然後把祭肉分給王公大臣以示恩寵。

但這祭肉不是啥好吃的,其實就是白水煮肉,沒有任何調料,而且都是大塊大塊的端過來,但不吃是大不敬。於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裡,藏一點鹽來度過難關。

天天殺豬,這樣的坤寧宮跟屠宰場有什麼區別?所以它名義上是皇后們的「法定」寢宮,她們中很多也不愛住這裡。

《故宮100》的特別之處在於,它通過一個個小物件、小細節,將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有機的串聯在了一起,給孩子極大的知識點擴充。

每集時間雖短,只有6分鐘左右,但卻非常凝練,沒有一分一秒的浪費。而且小朋友的注意力,也正好能保持高度集中。堅持看下去後,孩子們的知識面大大開闊,也會對故宮有更多不一樣的領悟。

當孩子面向太和殿,故宮將告訴他,什麼是中式審美中的氣勢磅礴,什麼是國人心中的永恆;

當孩子置身御花園,故宮將告訴他,什麼是傳統文化中的情趣之妙,什麼是中式的雅致;

當孩子看見故宮裡的186萬件國寶,故宮將告訴他——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故宮上新了

在故宮600歲生日之際,我驚喜地發現,故宮為孩子們帶來一份超珍貴文化大禮:《我要去故宮》叢書,給孩子系統講解故宮。

故宮終於上新了!書到手立馬帶孩子閱讀起來,我內心一直驚嘆:這真的是一套超權威、超級重磅、超高顏值的故宮兒童讀本!

這是由故宮宣傳教育部,聯合了資深故宮研究專家,在海量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歷時3年曆經心血打磨而成。妥妥的宮中出品,匠心打造,家庭必藏。

從威武莊嚴的午門,到清宮戲中頻頻出現的延禧宮、慈寧宮,到因為檢修難得一見的養心殿,甚至包括未向公眾開放的乾隆花園、重華宮等「神秘宮殿」,都在書中一一亮相,真的做到將故宮完完全全呈現在大家面前。

全套書一共有20本書,每本書對應一個核心建築。為了讓孩子們更直觀地理解不同建築對應的功能,全書以紅、黃、藍三種顏色,分別對應三大功能區域。

比如金水橋右側協和門前的的「石別拉」。它的中間有個空洞,那可不是歲月侵蝕的痕跡,也不是人為破壞,而是一種特殊的號角。

一旦紫禁城遇襲,侍衛就將一種特製的小銅喇叭插入孔中,用力吹出聲音,以警示宮內其他區域。

孩子可以看完書之後,下次去故宮,就可以帶上書尋找「同款」寶物了。

書裡不僅僅講建築,建築背後歷史故事、文物典籍、藝術瑰寶,都一一道來。其中有很多融會貫通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習俗的文化知識,還包括43個語文歷史考點,妥妥的就是大語文學習的寶藏庫,等待孩子們去挖掘、去學習。

雖然是一套超有知識含量的中華文化百科書,但它好讀得很,文字輕鬆有趣,高清實拍圖和Q萌的插畫,完全貼合孩子的閱讀視角。低齡的可以親子共讀,三四年級獨立閱讀都毫不費力。

不能實地探秘故宮的日子,不妨在家就和孩子逛起故宮來。讀完書,父母們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探秘書中提到的細節,發現過去從未留意的寶物,甚至可以定製一條家人都感興趣的故宮路線。

《我要去故宮》共20冊,原價536,咱們頭條團購價僅需268元。點下方商品卡即可下單

相關焦點

  • 故宮為孩子打造的100集紀錄片:中華文化的趣味科普,BBC遠比不上
    沒錯,又是我們的老朋友@熊貓,他帶來了三部有關故宮的紀錄片。來看看,他為什麼極力推薦這三部給孩子看呢?故宮600歲了!前些年的時候,故宮在我眼裡就像一座圍城,對歷史裡那些久居深宮的皇家人來說,大概就是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
  • 600年故宮為孩子拍紀錄片,這種文化的科普,是給孩子美好的禮物
    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故宮的美麗,賞析到故宮的文化內涵。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精品,譬如火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等;同時,故宮人用這個大IP,打磨出故宮文創這個大禮物。大文創包含的範圍極廣,其中的產品包括節日禮品、首飾、盲盒、服飾、伴手等多個領域。做的無比美觀,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有些昂貴。
  • 央視《故宮》《故宮100》配音員是誰?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1、以故宮為主題的三大紀錄片2005年,央視以故宮為主題,播出了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故宮》拍攝視角廣大,像一本百科全書,將故宮的肇建歷史、建築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等向觀眾娓娓道來。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故宮600年大展,一生僅此一次!紀錄片《故宮100》第1集:天地之間...
    《故宮100》是央視歷經數年策劃籌備,近1年時間拍攝製作,以故宮建築為主題打造的百集大型紀錄片,每集用6分鐘的時長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講述一百座建築的命運,呈現故宮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通過一百個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以既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
  • 暑期觀影推薦 | 7部中華傳統文化紀錄片,越了解越熱愛
    一部好的紀錄片能為孩子打開一扇門,引起孩子的深思和共鳴,走進更廣闊的人生風景。中華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推薦家長陪孩子在暑假期間觀看以下7部紀錄片,幫助在放鬆之餘打好傳統文化的底子。對孩子的啟發:漢字使我們成為我們,使中華成為中華。引導孩子進行規範書寫,呼籲「在漢字之美中成長」。
  • 百集紀錄片《故宮100》解說詞及藝術解析,值得珍藏(上)
    《故宮100》通過每集6分鐘時長講述故宮博物院內100座建築的命運,兼具演繹故宮建築的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揭秘傳統的宮廷建築技藝,向觀眾展示了一個人們從未見過的偉大宮殿,為故宮打造一座超越時空的影像博物館。
  • 央視紀錄片 故宮100 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在育兒的道路上,家長和孩子一同成長;慢慢陪孩子走,把我們的時間浪費在孩子身上,是世間最有價值的浪費!
  • 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 推薦10部經典紀錄片!暑假讓娃漲知識
    趁這個特殊時期,觀看一些經典的紀錄片,能增長見識、開拓視野,並且激發孩子們對世界的思考和對某些領域的興趣。 紀錄片都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以展現真實為本質,並用真實的時間去引發人們思考和啟迪。
  • 200部BBC紀錄片(中英字幕),免費領取!
    因為它不僅代表了紀錄片的最高水準,匯集了各個領域的前沿思潮,萬千世界的風俗文化和地理歷史。同時,也是非常好的【全英文材料】地道純正的英式發音,對於英語學習者,更是練習英語閱讀、聽力、口語的絕佳學習資料!小醬整理了超過200集BBC紀錄片,視頻包含中英文字幕,讓你一次看個夠!
  • 不做「藝術小白」,4部高分美育紀錄片,安排
    是不是幫孩子報個畫畫班、舞蹈班或樂器班就足夠了?實際上,培養青少年關於「美」的能力,至少需要經過「感受、鑑賞、創造、追求」四個階段。這不,小編搜羅了一堆線上或線下的美育資源,在每周的「美育雲課堂」欄目中與大家分享。這一期,小編為大家整理了4部適合孩子看的美育紀錄片,豆瓣評分一部更比一部高!
  • 推薦 | 6部紀錄片和孩子一起品味傳統文化魅力
    因此很多家庭都有和孩子一起閱讀或者看知識性紀錄片的習慣。不同於說教式教育,和孩子一起沉浸在圖書或影音的世界裡,收穫可能要比上一堂課還多。紀錄片沒有渲染獵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學術性敘事。在每集5分鐘的時間裡,文物用通 俗易懂的語言與觀眾平等對話,「訴說」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傳奇。
  • 豆瓣高分紀錄片和書單,帶孩子領略博物館奇妙夜
    童 書 來 了很多孩子對歷史書不感興趣,因為知識點繁雜,無法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影像」。下面為大家帶來的是5本畫面與知識點兼備的兒童歷史讀物,讓孩子在閱讀中,仿佛參觀了各大歷史博物館,在潛移默化中學到豐富的知識。
  •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
    ,故宮與中科院專家共同創作,用大幅故宮珍貴藏畫,從自然、地理、歷史等角度講述神秘的動物傳奇! 【 內容簡介 】 《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是專為孩子打造的中華文化通識讀本,以清代乾隆時期的皇家動物圖鑑《清宮海錯圖》為藍本,打破人文與科學的界限,從文學、藝術、動物、地理、自然、民俗、神話、志怪、典故、歷史等方面,以現代博物學的探究方式,把波瀾壯闊的中華文化與自然科學融會貫通,
  • 4部適合孩子觀看BBC神級紀錄片:教育孩子,要讓孩子真正認識世界
    一開始,我還擔心孩子會不會不喜歡看紀錄片,但是,看起來,我是多慮了,孩子看的比我還上癮呢。看BBC的紀錄片有什麼好處呢?既可以追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心深處的奇妙境界,而及其超級精彩的畫面即使定格,也是一幅攝影佳作,和孩子一起看,可以引發孩子對生命的思考,對地球的敬畏,對自然的熱愛,也能提升孩子的審美。
  • 中華文化如何傳承與出海?VIPKID籤約故宮文具帶來新思路
    據悉,故宮文具是人民日報社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打造的文創項目,故宮文具以故宮文化基因為核心,推出基於故宮文化元素的全品類文具,將故宮及故宮文物所承載的歷史底蘊與藝術魅力通過與孩子日常密切相關的文具觸達每一個孩子。作為全球最大的在線教育企業,VIPKID已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優質平臺。
  • 騰訊開心鼠和故宮出版社打造首款少兒版《故宮月曆》:面向孩子的...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從戒備森嚴的皇家禁苑到面向公眾開放的文化博物館,600歲的故宮如今已重新煥發生機,成為一個超級大網紅。尤其是近幾年,故宮跨界推出的一些創新內容玩法,將嚴肅的歷史趣味化,一度刷爆年輕人的朋友圈。
  • 中華風水!圖文詳解北京故宮的風水布局!
    中華風水 | 考察故宮紫禁城風水,揭開帝王居住地的風水玄機《中華風水》考察系列紀錄片是由郭公風水嫡系第72代傳承人郭福星先生主講,從選址與格局科普小劇場:關於故宮與易經的聯繫▼故宮的很多宮殿名取自易經。
  • 強烈推薦這16部優秀紀錄片,孩子在家也能長見識!|漲知識
    一部經典的紀錄片,能拓展視野、增長學識、滌蕩心靈。一部好的紀錄片,能為孩子打開一扇門,走進更廣闊的人生風景。主題性紀錄片需要旁徵博引,更需要長時間專注研究。暑假在家,正是看紀錄片的好時候,我們為您收集了這16部優秀的紀錄片,快帶著孩子看起來吧!
  • 央視與BBC攜手推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
    原標題:央視與BBC攜手推出《中國的寶藏》 如何通過中國館藏頂級文物講述中華文明故事?如何在現代中國找到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印記?1月10日起,每晚8點在CCTV-9播出紀錄片《中國的寶藏》試圖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