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宮 故宮始建於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始建。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那麼故宮為何又被稱為紫禁城呢?
紫禁城取紫微星居於天地中心之意,表示這裡是世界的中心,「紫」是指居於中天的紫微星,古代是天地的象徵,另外皇宮戒備森嚴,又是禁地,所以稱為紫禁城。
故宮宮殿建築均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中國古代星象北天極處一區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故宮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制——滿清,1924宣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裡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
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3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太和殿是外朝的主殿,俗稱金鑾殿,現在人們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三十四年重建的,殿前廣場面積3萬多平方米,是皇帝舉行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的地方。舉行盛典時,文武官、儀仗隊近千人在此整齊地排列等待謁見皇帝,由於過於寬廣,大臣們可以說完全看不到在殿內的皇帝,使皇帝和眼前的金鑾殿越發顯得神秘莫測。向太和殿延伸的臺階,雕鑿著雲和龍的紋樣,這樣的臺階只能允許皇帝一人通過。上面就是中國民間所說的金鑾寶座。寶座正上方有「盤龍藻井」。藻井上雕刻著一條龍,龍嘴下面叼著一個晶亮的圓球,稱為「軒轅鏡」。
據說它是中國古代祖先「軒轅氏」製造的,可以分辨真假天子。更有趣的是,故宮的一草一木都有某種象徵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粹。「紫禁城」這個名字就與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或「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二十八宿,其中紫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垣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正中」。「紫」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細心的遊客會發現故宮裡的地名,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太和殿等,這些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傳統的儒家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