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的皇宮在建成時,原本就叫「紫禁城」,而不是現在所說的「故宮」。說起紫禁城名字的來源,還要從天上的星星說起。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曾把天上的恆星分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明亮耀眼,太微垣和天市垣陪設兩旁,因而有「紫微正中」的說法。
、紫禁城:「紫」取自紫微垣,古代人們對於宇宙的一種遐想。人們把天上的數以百計星星們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位於中央的是「紫薇垣」,住著眾仙之王的天帝,所以人間的皇帝自稱天子,也幻象自己住在天下的中央,所以取了「紫薇垣」中的「紫」字。「禁」,就是禁止入內的意思,這裡皇帝住的地方,一般老百姓禁止入內。「城」,指「城市」,四面用高牆圍起來。
一種說法認為這與古時候「紫氣東來」的這個典故有關,傳說老子出函谷關,有紫氣從東至,被守關人看見,不久老子騎著青牛而來,守關人便知道這是聖人,守關人請老子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因此紫氣便被認為具有吉祥含義,預示著聖賢和寶物出現,從這以後古人就把祥瑞之氣稱為紫雲,傳說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稱為紫海,由此可知紫禁城中「紫」大有來頭,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難以接近,所以稱為紫禁城。
公元1416年,朱棣在朝廷上正式提出遷都的建議,當時也有一些大臣站出來反對,都被朱棣下旨革職或嚴懲,之後就沒有官員再敢反對了。第二年,營建北京紫禁城的工程正式開工,直到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才修建完工。在今後將近500年時間裡,北京一直是明清兩朝的皇家都城,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
"故宮"顧名思義就是以前的宮殿.故宮這個詞的出現在辛亥革命之後,清滅亡,中國封建社會節束,不存在皇帝,也就不再存在皇帝居所了,所以當初的紫禁城就被稱為了"故宮". 目前中國的故宮有三處,一處在北京,一處在臺灣(實非故宮,只是故宮博物院),一處在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