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明清時期人們都稱呼其為「紫禁城」。許多人也許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又是什麼時候改名叫了故宮的呢? 關於紫禁城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紫微垣乃天帝所居,皇帝自稱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故所居皇宮被喻為天上的紫宮。
而皇帝居住的地方,防備森嚴,尋常百姓是不可以隨便出入的,否則就是「犯禁」,所以故宮就被稱為紫禁城。
另一種說法認為紫禁城的來歷跟「紫氣東來」的典故有關,紫氣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徵,預示聖人和賢臣的出現。傳說神仙居住的地方稱為紫海,把神仙稱為紫泉,把城郊外的小路稱為紫陌。所以,紫禁城中的「紫」取祥和、吉祥之意。
公元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清代末帝溥儀驅逐出了紫禁城。次年,在原來紫禁城的基礎上建立了故宮博物館,從此「故宮」取代了「紫禁城」。
莊嚴氣派的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歷經600年風雨侵襲,至今依然金碧輝煌、氣宇軒昂,不得不佩服古人非凡的創造力。直到今天,故宮依然見證著歷史的進程,講述著那段無聲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