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有一條「大蛇」,守護故宮600多年,漲知識了!

2020-12-20 阿晨來啦

說起北京故宮應該是耳熟能詳的吧,它的位置非常的好,位於北京的中心。北京的故宮是清明兩朝的宮殿,也可以把故宮稱為紫禁城,故宮保存得非常完好,是世界上存在最完整的木質建築之一。

故宮能夠在戰爭年代中保存下來也是來之不易的,所以我們現在更應該好好珍惜它,有機會多去參觀欣賞它。那你們知道嗎?故宮裡面有一條「大蛇」在紫禁城中隱藏600年之久,至今都還在守護著故宮。

這究竟是怎樣一條「大蛇」呢?此蛇非彼蛇,它並不是那種真實的蛇類,而是位於故宮內部的金水河,大家應該都沒有想到吧。

這條大蛇的地勢是北高南低,總長度也是非常的長,長達2100多米,從高處往下看是歪歪扭扭的,猶如一條巨型長蛇盤在故宮裡面。正是這條大蛇守護著故宮,給故宮帶來了很多好運以及靈氣,因此招來了世界各國的遊客。

說到這裡是不是有一個疑問?一條河的形狀為什麼要設計成彎彎曲曲的樣子呢?主要原因是因為故宮的建築大多數都是木質結構,到了炎熱的夏天,非常容易發生火災。這個時候這條大蛇的守護作用就體現了出來。如果發生了大火,故宮裡面的人就會及時滅火,起到了以防萬一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說這條大蛇守護了故宮600年這一說法。

故宮除了這一條大蛇吸引人之外,還有許多宮殿也是非常吸引人的,例如金鑾殿,它被稱為故宮三大宮殿之一,它是清明兩朝歷代皇帝上朝的地方,所以非常宏偉和金碧輝煌。宮殿的正中心掛了正大光明的牌匾,提醒著歷代皇帝做事要公正公平,就跟我們現在的24個核心價值觀是一樣的道理。

在陽光的映襯下,金鑾殿顯得宏偉壯觀,是最為壯觀的建築,同樣也是中國最大的木質建築。故宮的宮殿分布都非常有規律,顯得非常整齊劃一。從高處往下看,顯得非常的完美,而且故宮當中還有許多美好的寓意,從寓意當中也可以發現古代人中的思想觀念。

這樣的故宮值得我們每個人愛護,我們不能因為一已私慾而去破壞故宮,保護故宮人人有責,這樣的故宮你們愛了嗎?(部分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紫禁城建造時放進去一條蛇,守衛歷代皇族無數次,至今仍藏在內
    北京故宮是我國歷代帝王所居住的宮殿。外表雄偉壯觀,莊嚴肅穆。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在紫禁城中居住過的皇帝一共有24位。故宮的外表以及內部構造都是經過嚴格的篩選製作的,甚至在故宮中的每一株花草樹木都是通過工匠細心挑選出來的。望著這龐大然而精巧的建築群,相信每一個到訪者都能夠感到那種莊嚴的氣氛。
  • 中山建行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年,限量版「故宮瑞獸」驚豔來襲
    文/李婧華一座紫禁城,凝聚國史之精粹。朱紅的大門,雄偉的大殿,精緻的白石臺基,歷經600年的歲月,這座祥瑞之城依然屹立。從明清時期到今天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2020年,紫禁城迎來建成600年。
  • 遊故宮漲知識,北京故宮為什麼叫紫禁城?又有多少間房子?
    整體布局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有關北京故宮的建設還得從明朝朱元璋的孫子建文帝開始說起。後來,可能是在南京愧對侄子朱允炆,可能是感覺自己大本營在北京,也可能是「天子守國門 」的原因,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建設北京故宮,歷經14年終於建成了堪稱奇蹟的紫禁城。
  • 獻禮紫禁城600年|「故宮大語文」立體書來了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國內少有雙層立體設計的圖書,《故宮人文版:這是紫禁城》出版:>學一次有聲有色的故宮大語文,一眼看盡歷經滄桑的紫禁城600年。這是一套耗時600天製作,一眼看盡600年歷史,有趣的故宮大語文書。這本書到底有何特別?
  • 世界第一「巨蟒」,藏身在紫禁城內,迄今已有600多年
    世界第一「巨蟒」,藏身在紫禁城內,迄今已有600多年提及巨蟒相信大家都會非常害怕,尤其是當年那部風靡全球的《狂蟒之災》,讓人看得是膽戰心驚,人們的好奇心所致,越是害怕就越是感興趣,說起世界第一」巨蟒「,大夥一定也是饒有興趣的,不過此巨蟒非彼「
  • 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宣告落成……
    ,通過微博向自己發出了一條簡單的生日祝福——「今天,紫禁城建成600年了!」「之前總聽到紫禁城600年,原來今天才是官宣」「願你丹宸永固,下一個600年更好!」……在微博評論區裡,一句句祝福飽含了網友對故宮的熱愛與期許。 紫禁城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堪稱厚重而又博大的中華5000年文明的承載者,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匯聚地。
  • 獻禮紫禁城600年,「故宮大語文」立體書來了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國內少有雙層立體設計的圖書,《故宮人文版:這是紫禁城》出版:學一次有聲有色的故宮大語文,一眼看盡歷經滄桑的紫禁城600年。這本書到底有何特別?孩子們去故宮看什麼,如何讓他們可以玩得起來;更重要的是,以故宮為場景,培養孩子善於發現和觀察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知識儲備,並由此開啟孩子傳統文化的啟蒙學習……該書創作歷經600餘天,結合故宮人文文化、趣味歷史、建築雙層立體展現、同步有聲解讀,等多位一體,是一套非常適合攜帶入宮,導引閱讀,寓教與樂的「故宮賞玩手冊」。首先,打破傳統立體書模式。
  • 紫禁城600歲刷屏了!王旭東:讓故宮活起來
    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做客人民日報客戶端《大咖有話》欄目。◎600歲的紫禁城將推出哪些大展?歷史的長河奔湧向前、時間的結繩銘刻閃耀,從1420年到2020年,悠悠紫禁城迎來建成600年。為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將舉辦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覽、組織一系列公益活動、製作一系列弘揚故宮文化的影視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貢獻的「故宮人」等,突出故宮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匠心呵護遺產、以文化滋養社會,把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 紫禁城今天600歲!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獻上別樣祝福
    今天,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來600歲生日。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東城區圖書館開講,為故宮獻上一份別樣的祝福。他講宮廷漫步的樂趣,聊故人匠心,揭秘文物風華。同時,故宮出版社推出的單霽翔新作《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3本新書發布。
  • 耗時600天打造的故宮立體書!看盡紫禁城600年歷史~
    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一場如約而至的邂逅。 但是,皇帝是如何吃飯的?一天吃幾頓,每頓幾個菜?皇子們都要學什麼課程?古代的手爐和冰箱長什麼樣?紫禁城午門的門洞,正面和背面的門洞數量竟然不一樣?交泰殿中的自鳴鐘是怎麼運行的?這些你都知道嗎?  2019年,故宮的遊客人數超過了1900萬人次。2020年,恢弘的紫禁城,迎來了自己600周歲的生日。
  • 500多年的紫禁城,為什麼改名叫故宮?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明清時期人們都稱呼其為「紫禁城」。許多人也許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又是什麼時候改名叫了故宮的呢?關於紫禁城名字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紫微垣乃天帝所居,皇帝自稱是天帝之子,即天子,故所居皇宮被喻為天上的紫宮。
  • 紫禁城的地基有多穩?故宮地下還有宮殿!故宮負責人在上海揭秘故宮...
    紫禁城的地基是怎麼樣的,牢不牢固?傳聞中故宮地下還有宮殿,真的是如此嗎?日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在上海參加上海廣播電視臺《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時揭秘:除了巍巍宮殿和186萬件精美的文物,故宮「地下的故事」同樣精彩。
  • 故宮3本新書亮相,解讀600年紫禁城文化
    600歲的紫禁城是一座寶庫,也是一個謎宮。最近,《紫禁城建築之道》《紫禁城古建築營建思想研究》《紫禁城365》3本新書亮相,分別從紫禁城的建築語言、思想境界、營建文化、圖像解構等方面,解讀這座「城」。故宮出版社介紹,這3本書對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故宮文化,提升公眾對紫禁城文化遺產的熱愛,推進紫禁城古建築的保護修繕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三本書雖說都說的是「城」裡事兒,但是側重點各有不同。
  • 故宮為何又被稱作紫禁城?「紫禁」又是從何而來?看完漲知識了
    說到紫禁城,你一定很熟悉。但在古代,故宮被稱為紫禁城。你知道為什麼嗎?今天我要帶你去故宮,明清皇宮。北京紫禁城是明清皇宮,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 古代風水學的絕妙設計,守護故宮600多年,形似長蛇蜿蜒曲折
    就在今年過年期間,故宮首次開放了跨年旅遊項目,一時之間成為許多旅遊愛好者最熱門的跨年地,而且預計明年故宮當中一處從未向世人展示過的景點乾隆花園也將正式開門迎客,屆時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這座明清兩代帝王起居的宮殿經歷了600多年的洗禮仍然展現出非比尋常的光芒,那紅色的城牆和金色的琉璃瓦似乎向人們訴說著這裡曾經發生過的那些動人故事。
  • 故宮「劇透」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覽計劃
    來源:央視網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宮博物院將為廣大觀眾奉上精彩紛呈的文化盛宴,韓熙載夜宴圖、蘇軾行書治平帖卷等重磅展品也將陸續亮相。故宮推出的一系列精品展覽,其題材涵蓋古代建築、專題書畫、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題,將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其中,「紫禁城建成600年展」以600年來時間軸線中的20餘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闡釋紫禁城作為宮殿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 參觀故宮為何不能和石獅合影?聽到工作人員的解釋,網友:漲知識
    參觀故宮為何不能和石獅合影?聽到工作人員的解釋,網友:漲知識北京是大多數人旅行時都會選擇的城市,畢竟它是我國的首都,有許多著名的景點,比如故宮、長城、頤和園等等,就有不同的含義。其中我相信很多人在北京遊一日遊的時候都去過故宮,對故宮也有相應的了解。在了解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很多傳奇的故事,比如故宮的水缸600年不凍,或者故宮的冷宮為什麼不對外開放。今天濤子再給大家說一個關於紫禁城的吸引人的話題。網友知道為什麼去故宮不能和石獅拍照嗎?讓我們看看發生了什麼。
  • 2021年《故宮日曆》線上發布 拉開「紫禁城600年全民閱讀」活動
    2021年《故宮日曆》內頁 故宮供圖23日的線上發布以對談的形式展開,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故宮日曆》主編陳麗華從圖書內容編纂、院藏文物的角度,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的首位主持人、著名節氣物候研究學者宋英傑從節氣與物候的角度,跨界暢談牛在中國歷史中的重要作用與文化內涵,通過深度解讀日曆中的重要藏品,如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紙本設色作品、唐代畫家韓滉所繪製的《五牛圖》,宋代李唐等畫家繪製的牧牛題材作品
  • 至高無上的宮殿:600歲的故宮有什麼?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阿房宮、紫禁城等。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在改朝換代中被焚毀。 唯獨有一座宮殿,歷經兩個大一統王朝,經歷了600年的風風雨雨仍然屹立在天地之間,它就是明清的紫禁城。
  • 「老故宮」李文儒榕城開講紫禁城
    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  10日是故宮博物院95歲生日,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當過10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館員的李文儒,7日晚帶著新出版的《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走進三坊七巷麒麟書局,與榕城書友面對面交流。開講前,68歲的李文儒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