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博物館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展示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是全民族文明記憶的實物體現,對保護文化遺產和人類環境物證具有重大作用。北京各類博物館已超過150座,從數量和種類上僅次於倫敦,位列世界第二位。但中國的博物館興起可謂一波三折。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了資產階級改良派「立憲」的口號,特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等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大臣出洋。五大臣出洋同時也考察先進國家的圖書館、博物館、動物園等現代設施,並呈請朝廷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設立公共文化場所。同年,狀元張謇奏請皇太后、皇上「在京師設立帝室博物館」,但終未被採納。直到清朝滅亡後的1912年7月,中國第一座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提上日程,但由於時局動蕩,國立歷史博物館直到14年後的1926年才在紫禁城午門正式開館。今明兩天我們將推出連續報導,梳理北京早期博物館興起的歷史。
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文明記憶的實物體現,作為首都和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各類博物館已超過150座,不僅是全國第一,從數量和種類上也僅次於倫敦,位列世界第二位。
中國文物收藏史源遠流長,但幾千年來,收藏都限於私人領域。先秦時期,王室、宗廟、府庫已開始收藏文物珍品。宋朝後,以官僚、士大夫為主的私人收藏也漸成風氣。但這些收藏始終為皇家或私人所專有,不向社會開放,公開展示即便到了民國初期,都是新鮮事物。戊戌變法以後,西方先進思想迅速傳入我國,為了開啟民智,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仿效外國開辦博物館的主張。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狀元張謇奏請皇太后、皇上「在京師設立帝室博物館」,但未被採納。同年他在自己的家鄉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這是我國最早建立的現代意義的公共博物館。
北京的博物館從民國初年正式興起,最早的博物館與「皇家禁地」紫禁城密不可分,經過時代變遷,昔日的紫禁城最終也成為了今天的故宮博物院。
故宮午門位於天安門與端門之北,俗稱五鳳樓,平面呈倒凹型,形似宮闕。北京的首家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經過14年的籌備,於1926年10月10日在這裡正式開館。
1 民初設立博物館籌備處
在安定門內大街北段路東,有一條東西向的街道。街內有四座宏偉的牌坊,在北京二環路內僅此一例,這就是著名的國子監街。在這條古老的街上,路北有始建於700多年前的國子監與孔廟兩大皇家建築群。國子監在孔廟西側,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朝廷掌管國學政令的最高官署,是官教合一、監學合一的皇家大學。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立學部,廢國子監,國子監作為最高學府的使命才最終結束。
辛亥革命後的第二年,1912年7月,中國第一座國立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在國子監內成立。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許多新事物在中國出現創造了條件。1912年6月,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提出籌建國立歷史博物館。7月9日,籌備處在國子監成立,任命胡玉縉為籌備處主任。胡玉縉曾任清末學部主事、禮學館纂修,後任京師大學堂講習。蔡元培邀請他到教育部就職,還發生過一段有趣的誤會。1912年3月蔡元培在報上讀到胡玉縉寫的《孔子商榷》一文,見解獨到,文筆暢達,他很欣賞,便吩咐承政廳發函請胡玉縉來部任職。不料,胡接到函後不僅沒有接受,而且回了一封措辭嚴厲的抗議信。原來問題出在那封邀請函上,邀請函文為:「奉總長諭:派胡玉縉、王丕謨接受典禮院事務,此諭。承政廳謹傳。」
胡玉縉在信中質問蔡元培:「我曾經在前清學部任過職,前清學部與今天的教育部原無繼承關係,不知從何『諭』起?……『諭』字乃繼承滅亡的清朝陋習,現在民國制度雖未完善,而帶有專制性質的字樣必須擯而弗用……」蔡元培接到胡玉縉的回信後,深感不安,邀請函雖不是他所擬,但他立即給胡玉縉覆信表示歉意,並希望胡能來教育部工作。蔡元培態度誠懇,胡玉縉欣然答應到教育部任職。國立歷史博物館要籌備,蔡元培立即想到這位博學而具有民主精神的胡玉縉,任他為籌備處主任。
魯迅先生當時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僉事兼第一科科長,主管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及文物、文藝等事務。他對歷史博物館的籌備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親自參加規劃,並將珍存的古物贈送給該館。
在當時風雨飄搖的亂世下,籌備工作一波三折。1915年袁世凱恢復帝制,籌備工作被迫中斷。1917年張勳復闢,籌備工作再次中斷。1918年因國子監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籌備工作轉至故宮午門。北京局勢動蕩不定,但籌備工作一直在艱難地進行,至1926年,館藏已收集到數萬件,決定開館展出。
2 歷史博物館在紫禁城午門開館
籌備達14年的歷史博物館決定設在紫禁城午門開館。端門與午門間的朝房為庫房。但在開館之前,經費又出了問題,博物館再次面臨窘境。危難之時,實業家洪業伸出了援助之手,捐助了開業經費。歷史博物館於1926年10月10日開館。國立歷史博物館1929年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後又數度更名,在戰亂與經費困難中慘澹經營。
1948年12月,平津戰役開始。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無力顧及歷史博物館事務,北平歷史博物館移交北京大學接辦。北京大學接收北平歷史博物館移交時,曾造文物清冊,文物總計203949件。1949年3月2日,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文物部派尹達、王冶秋接管北平歷史博物館。
關於毛主席遊故宮,有正式記載的僅有兩次,而且僅是登上了午門。而這兩次都是參觀國家博物館(當時名稱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展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過程中,開展了包括治水、築路、建廠、建校、發展農業等大規模土木建設工程,各地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遺址和墓葬,珍貴的出土文物隨之面世。其中,自1949年至1954年短短六年之內,六個大行政區在基本建設工程中一共發現了131713件文物。為展示這些珍貴歷史文物,當時的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和社科院考古所聯合,經過精挑細選,將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匯集到一起,於1954年4月籌辦了「全國基本建設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覽」。1954年5月2日和20日,毛澤東在陳叔通、羅瑞卿的陪同下,兩次前往午門參觀展覽。館長韓壽萱負責接待,文物專家耿宗仁擔任講解。展覽正式開放後,引起轟動,參觀人數總計達17萬人。
1958年國家決定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基礎上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並將建館工程列入國慶十大工程。經過不到一年的緊張施工,一座氣勢宏偉的建築出現在天安門廣場東側。
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於1969年9月合併,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3年兩館恢復獨立建制。2003年2月28日,兩館再次合併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如果從191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算起,中國國家博物館已走過百多年的歷程。國家博物館2007年進行改擴建。博物館西南北三面整體保留,新擴建部分鑲嵌在老館中間並向東擴建,風格與老館保持一致。2010年完工,面積由6.5萬平方米擴大至近20萬平方米。藏品數量達120餘萬件。為收藏中華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也位居前列。
1954年5月毛澤東在陳叔通、羅瑞卿的陪同下,兩次前往午門北京歷史博物館參觀「全國基本建設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覽」。1959年北京歷史博物館正式遷出紫禁城,搬到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新址,並更名中國歷史博物館。
3 古物陳列所在紫禁城前朝開放
在民國教育部成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稍後,1912年10月,內政部向總統報送了籌設古物保存所的呈文。不到兩年時間,1914年保存所開放,開放時名稱改為古物陳列所。從呈文時的「保存」到開放時的「陳列」,雖僅兩字之差,性質卻從「收藏」轉為「展示」。名稱一變,古物陳列所具有了現代博物館的功能。
古物陳列所何以建成如此迅速?這與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的清廷古物盜竊案有關。1913年夏,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古玩市場上大量出現避暑山莊的文物,一時間盜賣山莊文物成為古玩行內盡人皆知的熱門生意,引起社會各界嚴重關注。各界有識之士紛紛提出將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和奉天(瀋陽)故宮遺留文物「由民國政府備價收歸國有」,並運京保存、展出。從1913年10月始,內政總長朱啟鈐數次派人前往熱河、奉天,將20餘萬件銅器、瓷器、珠寶、書畫等珍貴文物安全運至北京,「均告無恙」。
在朱啟鈐的主持下,在著名畫家,曾任清內務府盛京行宮總管的金梁參與謀劃下,從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中撥給二十萬元為開辦費。1914年10月,古物陳列所在紫禁城前朝部分開館了。
進了午門就到了真正的宮城——紫禁城。古代認為紫微星在北鬥星之北,居於天庭中央,為群星拱衛,是天帝所居之處。帝王為天帝之子,帝王所居的宮殿稱紫宮,它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城,因而宮城稱為紫禁城。從明成祖開始至清宣統,明朝的14個皇帝和清朝的10個皇帝都居住在紫禁城,統治全中國。紫禁城共有宮殿房舍9000餘間,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構建築群。
1912年2月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宣布退位。按照與南京臨時政府達成的「清室優待條件」,退位後的清帝仍暫住在紫禁城內廷部分,而前朝部分歸中華民國所有。居於內廷的小朝廷照樣過著奢侈的生活,民國政府每年供給400萬兩銀子仍不夠用,宮內的古玩珍寶不斷被變賣。清室盜賣國寶的行為引起各界憤懣,紛紛籲請政府嚴加制約。蔡元培等學者提出向西方學習建博物館,陳列展出宮中文物。
古物陳列所的陳列室主要在前朝三大殿兩翼的文華殿與武英殿內。開館前僅將殿堂進行了簡單維修,添置了陳列櫃。文華殿在太和門東牆外,是一組由文華門、殿堂、配殿和廊廡組成的長方形院落,曾是東宮太子讀書處,清代曾是會見外國使臣的殿堂。在文華殿後明代建有藏書樓,收藏《永樂大典》,明末時樓毀。清乾隆年間仿寧波天一閣重建,名文淵閣,藏有珍本《四庫全書》共36000冊,79337卷。
武英殿在太和門西牆外,與文華殿相對稱,規制相同。明、清兩代皇帝多次在此聽政,處理朝政。明末李自成進京後,曾在武英殿舉行登基大典。在武英殿西側原有鹹安宮,康熙的長子曾被囚禁於此,清末此殿毀於火災。1914年在鹹安宮舊址建寶蘊樓,作為儲藏各種珍貴文物的庫房。
在紫禁城前朝部分開館的古物陳列所不僅是北京,也是全國第一座開館的國立大型綜合博物館,又是全國第一座宮廷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創造了我國博物館事業的多項第一。
古物陳列所位於故宮武英殿與文華殿
4 故宮博物院在紫禁城內廷開館
在古物陳列所開館後的11年,即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於紫禁城內廷設立。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組建攝政內閣。11月5日,馮玉祥部下鹿鍾麟將溥儀驅逐出宮。鹿鍾麟向清皇室宣布了宮內藏物的處理規定:清室私產歸清室享有,一切公產歸國民政府所有。設立清室善後委員會,專司宮內藏物的清理、公產與私產的區分。11月7日攝政府命令:所有接受公產,責成該委員會妥慎保管,俟全部結束,即將宮禁一律開放,備充圖書館、博物館之用。但在此後的近一年裡,關於宮內藏品的區分與保管卻掀起了軒然大波。清朝的遺老舊臣主張清室多分古物,他們四處活動,不遺餘力。他們在段祺瑞、張作霖的放縱下更妄圖恢復舊有的清室優待條件,使溥儀重新入宮。親日的《順天時報》竟以國內政局混亂為由,主張國寶「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為保管責任」。在此混亂之際,孫中山北上到達天津。他兩次明確表示:「修改清室優待條件,請溥儀出宮順乎民心,合乎情理」,孫中山的嚴正態度使頑固勢力不敢再為所欲為,善後委員會順利進行宮內物品的清查。
然而孫中山1925年3月12日病逝後,復闢勢力重又抬頭。善後委員會委員長李石曾召開會議,磋商應對辦法。委員一致同意,儘快成立博物院,保護國寶安全。因院址在故宮,保藏的又是故宮的文物,會上正式議定了博物院的名稱為「故宮博物院」,會上還草擬了《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章程》,遴選了21名董事,都是軍政要人與社會名流,如鹿鍾麟、張學良、蔡元培、熊希齡、于右任等,大會並決定博物院於10月10日正式開院。
1925年10月10日午後,開院典禮在乾清門內進行,應邀出席的有各界貴賓3500名,盛況空前。當時報刊稱,北京城內「萬人空巷,鹹欲乘此國慶佳節以一窺此數千年神秘之蘊藏。」
開院後的故宮博物院仍是步履艱難。1926年「三一八」慘案中,段祺瑞以「共黨嫌疑」罪名緝拿故宮博物院理事長李石曾和博物院古物館館長易培基,兩人只得離京南下避難,故宮博物院失去首領。
1928年,南京政府的一位委員提議將故宮改稱廢宮,並廢除故宮博物院,拍賣故宮及藏品,輿論一片譁然。後在易培基、張繼等人奔走呼籲、據理力爭下,南京政府否決了這一提議,故宮博物院得以保留,並任命易培基為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
易培基是毛澤東母校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的校長,他曾教過毛澤東3年國文,毛澤東畢業後,易培基聘請他任一師附小主事,全面主持附小工作。這一安排不僅為毛澤東解決了生計問題,還為他提供了一塊進行早期革命活動的沃土。
易培基來京後曾任北平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教育總長等。他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對博物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33年易培基被誣告盜竊故宮寶物,後來易培基辭職,晚年生活處境悽苦。1937年9月易培基病故,終年57歲。毛澤東得知校長去世十分悲傷,他與斯諾談話時,還多次提到易培基,對他念念不忘。
在日軍侵華的囂張氣焰下,民國政府決定將故宮文物南遷,1933年選出精品,幾經周折直到抗戰勝利後才運抵南京。接著國民黨發動內戰,於1948年初將2972箱文物精品運往臺灣。
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曾數次動議將古物陳列所與之合併。1948年3月古物陳列所正式併入故宮博物院。
新中國成立後,故宮博物院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收集各類文物。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國家花重金買回早期書法珍品「三希堂」中曾一度下落不明的《伯遠帖》和《中秋帖》。毛澤東主席將友人贈送的《王船山手跡》等送給故宮博物院保管。著名收藏家張伯駒捐獻了隋朝展子虔的《遊春圖》、西晉陸機的《平復帖》等書畫珍品……今日的故宮博物院收藏文物25大類180餘萬件(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