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歷史:紫禁城曾有3個博物館 毛主席兩遊故宮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博物館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展示文明成就的重要窗口,是全民族文明記憶的實物體現,對保護文化遺產和人類環境物證具有重大作用。北京各類博物館已超過150座,從數量和種類上僅次於倫敦,位列世界第二位。但中國的博物館興起可謂一波三折。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了資產階級改良派「立憲」的口號,特派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等五大臣分赴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大臣出洋。五大臣出洋同時也考察先進國家的圖書館、博物館、動物園等現代設施,並呈請朝廷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設立公共文化場所。同年,狀元張謇奏請皇太后、皇上「在京師設立帝室博物館」,但終未被採納。直到清朝滅亡後的1912年7月,中國第一座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提上日程,但由於時局動蕩,國立歷史博物館直到14年後的1926年才在紫禁城午門正式開館。今明兩天我們將推出連續報導,梳理北京早期博物館興起的歷史。

    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文明記憶的實物體現,作為首都和全國文化中心,北京各類博物館已超過150座,不僅是全國第一,從數量和種類上也僅次於倫敦,位列世界第二位。

    中國文物收藏史源遠流長,但幾千年來,收藏都限於私人領域。先秦時期,王室、宗廟、府庫已開始收藏文物珍品。宋朝後,以官僚、士大夫為主的私人收藏也漸成風氣。但這些收藏始終為皇家或私人所專有,不向社會開放,公開展示即便到了民國初期,都是新鮮事物。戊戌變法以後,西方先進思想迅速傳入我國,為了開啟民智,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仿效外國開辦博物館的主張。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狀元張謇奏請皇太后、皇上「在京師設立帝室博物館」,但未被採納。同年他在自己的家鄉南通建立「南通博物苑」,這是我國最早建立的現代意義的公共博物館。

    北京的博物館從民國初年正式興起,最早的博物館與「皇家禁地」紫禁城密不可分,經過時代變遷,昔日的紫禁城最終也成為了今天的故宮博物院。

故宮午門位於天安門與端門之北,俗稱五鳳樓,平面呈倒凹型,形似宮闕。北京的首家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經過14年的籌備,於1926年10月10日在這裡正式開館。

    1 民初設立博物館籌備處

    在安定門內大街北段路東,有一條東西向的街道。街內有四座宏偉的牌坊,在北京二環路內僅此一例,這就是著名的國子監街。在這條古老的街上,路北有始建於700多年前的國子監與孔廟兩大皇家建築群。國子監在孔廟西側,是元、明、清三代國家設立的最高學府和朝廷掌管國學政令的最高官署,是官教合一、監學合一的皇家大學。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立學部,廢國子監,國子監作為最高學府的使命才最終結束。

    辛亥革命後的第二年,1912年7月,中國第一座國立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在國子監內成立。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為許多新事物在中國出現創造了條件。1912年6月,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提出籌建國立歷史博物館。7月9日,籌備處在國子監成立,任命胡玉縉為籌備處主任。胡玉縉曾任清末學部主事、禮學館纂修,後任京師大學堂講習。蔡元培邀請他到教育部就職,還發生過一段有趣的誤會。1912年3月蔡元培在報上讀到胡玉縉寫的《孔子商榷》一文,見解獨到,文筆暢達,他很欣賞,便吩咐承政廳發函請胡玉縉來部任職。不料,胡接到函後不僅沒有接受,而且回了一封措辭嚴厲的抗議信。原來問題出在那封邀請函上,邀請函文為:「奉總長諭:派胡玉縉、王丕謨接受典禮院事務,此諭。承政廳謹傳。」

    胡玉縉在信中質問蔡元培:「我曾經在前清學部任過職,前清學部與今天的教育部原無繼承關係,不知從何『諭』起?……『諭』字乃繼承滅亡的清朝陋習,現在民國制度雖未完善,而帶有專制性質的字樣必須擯而弗用……」蔡元培接到胡玉縉的回信後,深感不安,邀請函雖不是他所擬,但他立即給胡玉縉覆信表示歉意,並希望胡能來教育部工作。蔡元培態度誠懇,胡玉縉欣然答應到教育部任職。國立歷史博物館要籌備,蔡元培立即想到這位博學而具有民主精神的胡玉縉,任他為籌備處主任。

    魯迅先生當時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僉事兼第一科科長,主管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及文物、文藝等事務。他對歷史博物館的籌備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親自參加規劃,並將珍存的古物贈送給該館。

    在當時風雨飄搖的亂世下,籌備工作一波三折。1915年袁世凱恢復帝制,籌備工作被迫中斷。1917年張勳復闢,籌備工作再次中斷。1918年因國子監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籌備工作轉至故宮午門。北京局勢動蕩不定,但籌備工作一直在艱難地進行,至1926年,館藏已收集到數萬件,決定開館展出。

    2 歷史博物館在紫禁城午門開館

    籌備達14年的歷史博物館決定設在紫禁城午門開館。端門與午門間的朝房為庫房。但在開館之前,經費又出了問題,博物館再次面臨窘境。危難之時,實業家洪業伸出了援助之手,捐助了開業經費。歷史博物館於1926年10月10日開館。國立歷史博物館1929年改名為中央研究院北平歷史博物館,後又數度更名,在戰亂與經費困難中慘澹經營。

    1948年12月,平津戰役開始。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無力顧及歷史博物館事務,北平歷史博物館移交北京大學接辦。北京大學接收北平歷史博物館移交時,曾造文物清冊,文物總計203949件。1949年3月2日,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文物部派尹達、王冶秋接管北平歷史博物館。

    關於毛主席遊故宮,有正式記載的僅有兩次,而且僅是登上了午門。而這兩次都是參觀國家博物館(當時名稱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展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過程中,開展了包括治水、築路、建廠、建校、發展農業等大規模土木建設工程,各地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遺址和墓葬,珍貴的出土文物隨之面世。其中,自1949年至1954年短短六年之內,六個大行政區在基本建設工程中一共發現了131713件文物。為展示這些珍貴歷史文物,當時的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和社科院考古所聯合,經過精挑細選,將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匯集到一起,於1954年4月籌辦了「全國基本建設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覽」。1954年5月2日和20日,毛澤東在陳叔通、羅瑞卿的陪同下,兩次前往午門參觀展覽。館長韓壽萱負責接待,文物專家耿宗仁擔任講解。展覽正式開放後,引起轟動,參觀人數總計達17萬人。

    1958年國家決定在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基礎上建立中國歷史博物館,並將建館工程列入國慶十大工程。經過不到一年的緊張施工,一座氣勢宏偉的建築出現在天安門廣場東側。

    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於1969年9月合併,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3年兩館恢復獨立建制。2003年2月28日,兩館再次合併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如果從191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成立算起,中國國家博物館已走過百多年的歷程。國家博物館2007年進行改擴建。博物館西南北三面整體保留,新擴建部分鑲嵌在老館中間並向東擴建,風格與老館保持一致。2010年完工,面積由6.5萬平方米擴大至近20萬平方米。藏品數量達120餘萬件。為收藏中華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整體規模在世界博物館中也位居前列。

1954年5月毛澤東在陳叔通、羅瑞卿的陪同下,兩次前往午門北京歷史博物館參觀「全國基本建設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覽」。1959年北京歷史博物館正式遷出紫禁城,搬到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新址,並更名中國歷史博物館。

    3 古物陳列所在紫禁城前朝開放

    在民國教育部成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稍後,1912年10月,內政部向總統報送了籌設古物保存所的呈文。不到兩年時間,1914年保存所開放,開放時名稱改為古物陳列所。從呈文時的「保存」到開放時的「陳列」,雖僅兩字之差,性質卻從「收藏」轉為「展示」。名稱一變,古物陳列所具有了現代博物館的功能。

    古物陳列所何以建成如此迅速?這與熱河(承德)避暑山莊的清廷古物盜竊案有關。1913年夏,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古玩市場上大量出現避暑山莊的文物,一時間盜賣山莊文物成為古玩行內盡人皆知的熱門生意,引起社會各界嚴重關注。各界有識之士紛紛提出將熱河(承德)避暑山莊和奉天(瀋陽)故宮遺留文物「由民國政府備價收歸國有」,並運京保存、展出。從1913年10月始,內政總長朱啟鈐數次派人前往熱河、奉天,將20餘萬件銅器、瓷器、珠寶、書畫等珍貴文物安全運至北京,「均告無恙」。

    在朱啟鈐的主持下,在著名畫家,曾任清內務府盛京行宮總管的金梁參與謀劃下,從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中撥給二十萬元為開辦費。1914年10月,古物陳列所在紫禁城前朝部分開館了。

    進了午門就到了真正的宮城——紫禁城。古代認為紫微星在北鬥星之北,居於天庭中央,為群星拱衛,是天帝所居之處。帝王為天帝之子,帝王所居的宮殿稱紫宮,它又是百姓不可接近的禁城,因而宮城稱為紫禁城。從明成祖開始至清宣統,明朝的14個皇帝和清朝的10個皇帝都居住在紫禁城,統治全中國。紫禁城共有宮殿房舍9000餘間,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構建築群。

    1912年2月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宣布退位。按照與南京臨時政府達成的「清室優待條件」,退位後的清帝仍暫住在紫禁城內廷部分,而前朝部分歸中華民國所有。居於內廷的小朝廷照樣過著奢侈的生活,民國政府每年供給400萬兩銀子仍不夠用,宮內的古玩珍寶不斷被變賣。清室盜賣國寶的行為引起各界憤懣,紛紛籲請政府嚴加制約。蔡元培等學者提出向西方學習建博物館,陳列展出宮中文物。

    古物陳列所的陳列室主要在前朝三大殿兩翼的文華殿與武英殿內。開館前僅將殿堂進行了簡單維修,添置了陳列櫃。文華殿在太和門東牆外,是一組由文華門、殿堂、配殿和廊廡組成的長方形院落,曾是東宮太子讀書處,清代曾是會見外國使臣的殿堂。在文華殿後明代建有藏書樓,收藏《永樂大典》,明末時樓毀。清乾隆年間仿寧波天一閣重建,名文淵閣,藏有珍本《四庫全書》共36000冊,79337卷。

    武英殿在太和門西牆外,與文華殿相對稱,規制相同。明、清兩代皇帝多次在此聽政,處理朝政。明末李自成進京後,曾在武英殿舉行登基大典。在武英殿西側原有鹹安宮,康熙的長子曾被囚禁於此,清末此殿毀於火災。1914年在鹹安宮舊址建寶蘊樓,作為儲藏各種珍貴文物的庫房。

    在紫禁城前朝部分開館的古物陳列所不僅是北京,也是全國第一座開館的國立大型綜合博物館,又是全國第一座宮廷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創造了我國博物館事業的多項第一。

古物陳列所位於故宮武英殿與文華殿

    4 故宮博物院在紫禁城內廷開館

    在古物陳列所開館後的11年,即1925年10月故宮博物院於紫禁城內廷設立。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組建攝政內閣。11月5日,馮玉祥部下鹿鍾麟將溥儀驅逐出宮。鹿鍾麟向清皇室宣布了宮內藏物的處理規定:清室私產歸清室享有,一切公產歸國民政府所有。設立清室善後委員會,專司宮內藏物的清理、公產與私產的區分。11月7日攝政府命令:所有接受公產,責成該委員會妥慎保管,俟全部結束,即將宮禁一律開放,備充圖書館、博物館之用。但在此後的近一年裡,關於宮內藏品的區分與保管卻掀起了軒然大波。清朝的遺老舊臣主張清室多分古物,他們四處活動,不遺餘力。他們在段祺瑞、張作霖的放縱下更妄圖恢復舊有的清室優待條件,使溥儀重新入宮。親日的《順天時報》竟以國內政局混亂為由,主張國寶「由最近之日本民族代為保管責任」。在此混亂之際,孫中山北上到達天津。他兩次明確表示:「修改清室優待條件,請溥儀出宮順乎民心,合乎情理」,孫中山的嚴正態度使頑固勢力不敢再為所欲為,善後委員會順利進行宮內物品的清查。

    然而孫中山1925年3月12日病逝後,復闢勢力重又抬頭。善後委員會委員長李石曾召開會議,磋商應對辦法。委員一致同意,儘快成立博物院,保護國寶安全。因院址在故宮,保藏的又是故宮的文物,會上正式議定了博物院的名稱為「故宮博物院」,會上還草擬了《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章程》,遴選了21名董事,都是軍政要人與社會名流,如鹿鍾麟、張學良、蔡元培、熊希齡、于右任等,大會並決定博物院於10月10日正式開院。

    1925年10月10日午後,開院典禮在乾清門內進行,應邀出席的有各界貴賓3500名,盛況空前。當時報刊稱,北京城內「萬人空巷,鹹欲乘此國慶佳節以一窺此數千年神秘之蘊藏。」

    開院後的故宮博物院仍是步履艱難。1926年「三一八」慘案中,段祺瑞以「共黨嫌疑」罪名緝拿故宮博物院理事長李石曾和博物院古物館館長易培基,兩人只得離京南下避難,故宮博物院失去首領。

    1928年,南京政府的一位委員提議將故宮改稱廢宮,並廢除故宮博物院,拍賣故宮及藏品,輿論一片譁然。後在易培基、張繼等人奔走呼籲、據理力爭下,南京政府否決了這一提議,故宮博物院得以保留,並任命易培基為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

    易培基是毛澤東母校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的校長,他曾教過毛澤東3年國文,毛澤東畢業後,易培基聘請他任一師附小主事,全面主持附小工作。這一安排不僅為毛澤東解決了生計問題,還為他提供了一塊進行早期革命活動的沃土。

    易培基來京後曾任北平女子師範大學校長、教育總長等。他任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對博物院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33年易培基被誣告盜竊故宮寶物,後來易培基辭職,晚年生活處境悽苦。1937年9月易培基病故,終年57歲。毛澤東得知校長去世十分悲傷,他與斯諾談話時,還多次提到易培基,對他念念不忘。

    在日軍侵華的囂張氣焰下,民國政府決定將故宮文物南遷,1933年選出精品,幾經周折直到抗戰勝利後才運抵南京。接著國民黨發動內戰,於1948年初將2972箱文物精品運往臺灣。

    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曾數次動議將古物陳列所與之合併。1948年3月古物陳列所正式併入故宮博物院。

    新中國成立後,故宮博物院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收集各類文物。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關懷下,國家花重金買回早期書法珍品「三希堂」中曾一度下落不明的《伯遠帖》和《中秋帖》。毛澤東主席將友人贈送的《王船山手跡》等送給故宮博物院保管。著名收藏家張伯駒捐獻了隋朝展子虔的《遊春圖》、西晉陸機的《平復帖》等書畫珍品……今日的故宮博物院收藏文物25大類180餘萬件(套),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

相關焦點

  • 她給孩子們講故宮四季賞花地圖,更出書帶孩子們遊博物館
    《去博物館》日前與小讀者見面。第一位把開學典禮搬進紫禁城的總策劃師黃樂在書中以自己和女兒去博物館的經歷為線索,講解了博物館必看的鎮館之寶,對實物藏品進行歷史還原,再現文物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
  • 歷史中的紫禁城——故宮
    提起故宮,很多人會沉迷於他的輝煌,然而等到夜深人靜之時,當人聲鼎沸歸於平靜,這時的故宮便回到原本的紫禁城,「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正是描寫了故宮往日的悽涼。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 故宮元宵燈會:一點燈更有紫禁城的味道
    「一點燈,故宮更有紫禁城的味道了」。月光如水,燈火闌珊,沉浸在故宮的夜景當中,真會讓人有穿越回古代的感覺。如同「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一樣,「一點燈,故宮更有紫禁城的味道了」。月光如水,燈火闌珊,沉浸在故宮的夜景當中,真會讓人有穿越回古代的感覺。在社交媒體上,「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有網友開玩笑,建議遊客帶好手機與歷史書,「萬一穿越了呢」。
  • 博物·印象(1)丨六百年紫禁城:中國最好的博物館
    每一座博物館,都有自己的性格。而博物館裡的每一件「文物」,都深藏著人類文化的一段故事。現在,這些文物靜靜地佇立在那裡,訴說著它們所經歷的陳年往事,見證著如今的歲月靜好。在博物館裡邊走邊看,你會不知不覺間就融入無邊的歷史長河……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2020年,600歲的故宮,經歷了歷史的風霜雪雨。
  • 2019國際博物館日 | 人民日報聯手故宮文具,用生活美學傳承歷史
    對於博物館產業而言,傳統博物館的改造與革新是比建造一個新型博物館更難的命題。即將到來的第43個「國際博物館日」亦延續了這一思考:今年的博物館日以「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為主題,聚焦博物館在社區中作為活躍參與者的新角色,推動傳統博物館重回聚光燈。傳統博物館的改造並不拘泥於形態的更改、或者是某些功能的增減,而是更多元化的文化表達。
  • 中國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毛主席曾讚嘆過一件,你家鄉的是什麼?
    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鼎這是舉世聞名的國寶,也是我國最著名的一件絕世文物,有著「鎮國之寶」的名譽,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是一件距今3000多年商朝時期的青銅器文物。故宮故宮是我國收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院,故宮本身就是一座古老的宮殿,裡面珍藏的文物數不勝數,其鎮館之寶是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畫之首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圖畫一直備受世界關注。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北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雕梁畫棟,堆金彩畫,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紫禁城見證六百年歲月流轉,故宮博物院沉澱九十五載寒來暑往,故宮文化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眺大嶼,南望港島,上寬下窄,中西合璧……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2年預計啟幕,將故宮文化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換算成陽曆,當天就是1420年12月8日,正好是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造完成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
  • 從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到國家博物館
    《丹宸永固》是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紀念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宮博物院成立九95周年的展覽,正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展出。據說展覽火爆、遊人如織,故宮已採取限流措施,云云。午門展廳風頭一時無兩。若將時間退回到19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離開辦公6年的地點國子監搬遷到故宮端門到午門區域。此時,從午門城樓北望,文華殿、武英殿是成立於1914年的古物陳列所。
  • 「博物館媽媽」黃樂:博物館裡藏著孩子的好奇心
    繪本《去博物館》的作者黃樂和女兒就住在北京的胡同裡,她們經常不是在博物館裡,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黃樂已經與女兒遊歷了全世界101家博物館,是親子博物館遊身體力行的倡導者。在繪本中,黃樂以自己和女兒漫遊博物館的經歷為線索,串聯起知識素材,講解博物館必看的鎮館之寶,並通過對實物藏品進行歷史還原的方式,「修復」博物館對孩子的魔力。幾乎沒有煙囪的故宮如何取暖?
  • 新書上架|帶女兒遊全球101座博物館的媽媽 與插畫師合作出書「神遊...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去故宮都要準備什麼?紫禁城必看路線怎麼走?皇宮角落裡的「最美建築」是什麼?紫禁城等級最高的建築是哪一個?幾乎沒有煙囪的故宮怎麼取暖?故宮裡的「大怪獸」誰最厲害?紫禁城尋花路線怎麼走?你近距離看過故宮名畫嗎?你能找到御花園號小火車嗎?
  • 北京故宮貓AR繪本 帶你遊紫禁城
    華夏經緯網1月7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隨著故宮成為大陸熱門IP,故宮貓也成為北京故宮的一道風景,故宮出版社近日順勢推出《故宮宮喵家族》系列圖書,是故宮出版社第一套以故宮貓為原型的親子繪本,也是系列文創的首發作品。
  • 《上新了故宮》第三季開播,帶你探訪紫禁城的秘密
    微信編輯:張曉盈提起故宮,你能想到什麼?是滄桑厚重的歷史,還是大氣磅礴的建築......前兩季,鄧倫曾為節目獻唱過同名主題曲《上新了·故宮》以及片尾曲《牽星術》。一首歡快青春,一首溫暖柔情,兩首歌曲發布不到一日,評論都破萬。第三季,鄧倫的獻唱再度讓觀眾開啟「單曲循環」模式。從「銀杏紛飛」「紅牆」「金色琉璃」,到「金水流觴」「浩瀚晴空」,《紫禁秋》歌詞將故宮的美娓娓道來。
  • 故宮打造「零廢棄博物館」
    原標題:故宮打造「零廢棄博物館」   自5月1日實施垃圾分類以來,故宮博物院累計收集可回收物超2.6噸。本周末,故宮通過官微呼籲,號召參觀者一起參與「零廢棄」項目,力爭兩年內打造國際領先的「零廢棄博物館」,今年故宮實現80%以上可回收物回收。   故宮宣傳環保理念,從「古」說起。
  • 不得不去的世界著名歷史博物館,分別在哪裡?
    不得不去的世界著名歷史博物館,分別在哪裡?世界各地有哪些著名的歷史博物館值得我們去打卡,我們一起探尋歷史的遺蹟吧。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共分成五個展示館,每個館均有不同主題皇家馬來西亞三軍歷史博物館位在馬來西亞國防部所在的營區內,現址所在地是於1985年選定的。它是由數棟單層營房所構成,共分成五個展示館,每個館均有不同主題。
  • 「老故宮」李文儒榕城開講紫禁城
    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  10日是故宮博物院95歲生日,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當過10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館員的李文儒,7日晚帶著新出版的《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走進三坊七巷麒麟書局,與榕城書友面對面交流。開講前,68歲的李文儒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 不能出門遊?別急,足不出戶,也能遍覽全球博物館!
    網絡世界一線牽,這頭是你,那頭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線上看展,足不出戶就可以遍覽全球珍奇。上月初,在國家文物局的部署下,全國各地博物館利用已有的數字資源,推出了一批精彩的網上展覽。比方說,故宮博物院就推出了「全景故宮」和「紫禁城裡過大年」兩項大展。
  • 解密紫禁城名字來歷 現在為什麼叫做故宮
    去天安門遊玩的朋友,一定會去故宮看看,明清兩朝時,故宮是國家權力中心,現在雖然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博物館,但走進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皇家的威嚴。但是故宮這個名字,並不是它原來的稱謂,明清時被稱作紫禁城。許多人會好奇:這紅牆黃瓦的宮殿為何叫紫禁城呢?那什麼時候又改名叫了故宮呢?
  •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從2014年1月1日起,北京故宮博物院幾乎每周一閉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即紫禁城內。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
  • 關於博物館的最全書單:吃透每一件文物的歷史故事(上)
    半島記者 仲維莉整理/劉宜慶博物館是歷史的日記,是藝術的影集,是一個喚醒參觀者探求之心的神奇地方。博物館的種類有很多,如藝術博物館、歷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等等,館中藏品涉及到我們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故宮滄桑》 劉北汜 著 紫禁城出版社《故宮滄桑》介紹紫禁城的滄桑故事,從末代皇帝溥儀出宮,到一九二五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後經歷了北洋政府時期、八年淪陷時期、抗戰勝利以後國民政府行政院接管時期、北平解放後至院慶六十年時期。讀者可以了解到故宮博物院在這六十多年中的歷史,包括人物、事件以及成就和不足。附有《故宮滄桑》作者、著名報人、編輯家劉北汜先生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