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2020-12-20 人民網

北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雕梁畫棟,堆金彩畫,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紫禁城見證六百年歲月流轉,故宮博物院沉澱九十五載寒來暑往,故宮文化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

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眺大嶼,南望港島,上寬下窄,中西合璧……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2年預計啟幕,將故宮文化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由北及南,穿越半個中國;從古至今,橫跨歷史長河;傳統中華文化與香港都市文明碰撞、交融、輝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說:「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是緊密合作的夥伴關係,我們將來會攜手合作,一起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人民網 沈婧婕 攝

紮根香港 再釋故宮經典

獨特的地理位置與人文脈絡,形成了根植中華文化,又糅合西方色彩的香港文化。別具一格的香港視角,為故宮文化的演繹再添魅力。

「傳統中國視藝文化」「傳統中國空間文化」與「當代香港都市文化」有機結合,傳統文化融入香港現代都市首先體現於建築設計之上。由香港建築師嚴迅奇設計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依照香港空間緊湊的特點,以縱向的空間呈現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

吳志華介紹,從外觀到內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兼備香港的現代特色,盡顯「陰陽平衡」「剛柔並濟」的中國宇宙觀。外部空間來看,七層樓高的建築「上寬下聚、頂虛底實」,形似中國古代的鼎;內部結構方面,汲取紫禁城中軸空間平面遞進的靈感,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打造成中庭空間垂直遞進的結構,兼具以現代手法演繹琉璃瓦圖樣的中庭天花。

故宮博物院藏品與香港文物收藏共展是交融的另一特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共設9個展廳,總面積為7800平方米,每期展出800多件故宮文物。其中5個展廳定期輪換展出故宮精選藏品,涵蓋故宮文化的不同面貌,包括紫禁城建築、清代宮廷生活、文化傳承工作等主題。另有4個展廳則展出香港文物收藏、藝術體驗互動展覽等專題展覽。

吳志華提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現代建築表達傳統精粹,除展示紫禁城珍藏外,策展團隊亦會與本地社區保持緊密互動,提供公眾參與詮釋文物的機會與平臺。同時,邀請本地藝術家合作,期望結合香港及當代元素。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接受採訪。人民網 沈婧婕 攝

創新演繹 緊扣當代生活

運用現代科技、緊扣當代生活,拉近觀眾與文物在歷史時空上的距離。推陳出新的現代詮釋,煥發故宮文化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從2018年的《數碼敦煌》到2019年的《清明上河圖3.0》,觀眾的目光所向便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策展方向。「運用現代科技解讀故宮文物,令文物藏品變得生動、活潑,成為未來策展的重點。」吳志華指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全面應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每一塊曲面鋁板都有建築信息模型,輔以3D雷射掃描儀,使整個建築充滿科技色彩;還有現代化語言、多媒體形式展示文物藏品,引發觀眾興趣;另設學習與創新中心供青年發揮創意,將學生製作的文化創新項目,透過LED屏幕呈現給觀眾。

藝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讓故宮文物走進尋常百姓家,是一代又一代策展人的使命。吳志華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致力於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將專家論述淺顯易懂地傳達給觀眾,引發他們的興趣、探索、共鳴與思考,令到他們與古人進行對話,從而透過自身經驗構建價值與意義,亦助力深化並創新文物的文化內涵。

設施方面也彰顯「藝術生活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有餐廳及咖啡室,全海景的餐廳佔地1100平方米,吳志華希望觀眾可以看日落飲咖啡,享受文化藝術生活。他特別提到,故宮的文創產品很受歡迎,期許香港也能設計和生產出既具香港特色又受歡迎的文創產品。

建設中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人民網 沈婧婕 攝

多維視角 融入國內國際

大灣區的市場、策展者的視野,助推香港融入國內國際文化雙循環。溝通中西的橋梁作用,將故宮文化從「館舍文化」走向「大千世界」。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背景之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迎來新的機遇。吳志華期待「積極融入國家文化發展大局」,將觀眾群從香港本地750萬人口,擴大至粵港澳大灣區7000萬人口。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進一步與北京故宮文化博物院「南北呼應」,以其源於一脈的珍貴收藏和共同的歷史變故,透過富含香港元素的華夏文明,展現給全國14億的觀眾。

頂尖藝術人才與國際策展團隊,成為香港將故宮文化走向世界舞臺的優勢。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來自中國內地、中國香港、英國、加拿大、美國、瑞士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精通中英文團隊成員,不僅帶來全球視野和人脈資源,亦通曉最恰當的方法向全世界展示中華文化。

「香港是祖國通向世界的『南大門』,連接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橋梁紐帶,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落成,一定能讓香港融入國內國際的文化雙循環。」吳志華如是說,「我們期待2022年年中與觀眾見面!」

相關焦點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結構竣工 計劃2022年開幕
    中新社香港11月18日電 (記者 劉辰瑤)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18日宣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結構竣工,標誌著這座世界級博物館及香港重要的文化機構邁向另一個裡程碑。圖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介紹博物館情況。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舉行主體結構封頂儀式 預計2021年底完工
    18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舉行主體結構封頂儀式。主辦方介紹,項目封頂後還將進行內部建設裝修等工程,預計2021年底完工。封頂儀式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工地舉行。主辦方介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於2017年6月29日由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合作協議籤署儀式,標誌項目正式啟動。項目由中建集團旗下中海集團負責承建,歷經三年多的建設迎來了封頂的重要時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表示,現在正在進行機電設施設備安裝工程,包括發電機、機電裝置等的安裝工作。
  • 故宮香港建「別苑」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2022年竣工
    2018-05-30 09:58 | 中國搜索27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破土動工。2022年,這裡將作為故宮「別苑」,將皇家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體驗項目等帶到香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8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行奠基儀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一座以香港策展方式展示故宮博物院藏品的博物館,坐落於西九文化區西面的臨海位置,佔地約1萬平方米,總建築樓面面積約3.05萬平方米,預計將於2022年竣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運營和管理。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封頂(香江在線)
    圖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東南面立面效果圖。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所提供11月下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大樓主體結構封頂儀式。薄薄的綠紗下,這座承載著文化互鑑之美的香港新地標雛形初現,既傳統又現代,既厚重又簡約,將為維多利亞港畔增添一分亮麗色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合作推動的文化項目。
  • 每周聽香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計劃2022年中對外開放!
    博物館預計於2022年中開幕,屆時有約800件文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運抵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陳智思介紹,目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就展品清單的商討已經完成,策展團隊已經挑選了故宮約800件文物,準備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展覽中展出
  • 探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於2022年中對外開放
    11月18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維港之畔舉行大樓結構平頂儀式。 這座位於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的香港地標性建築於2019年4月正式開工,計劃將在2021年11月竣工,香港回歸25周年即2022年中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動土儀式 預計2022年竣工
    儀式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能夠在西九文化區建立一所故宮文化博物館,跟中央在「一國兩制」下對香港特區的支持和香港的獨特優勢是分不開的。資料圖片:故宮博物院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就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籤署備忘錄。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主體結構竣工 計劃2022年中開幕
    新華社香港11月18日電(記者劉明洋、丁梓懿)位於維多利亞港沿岸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主體結構18日正式竣工。博物館預計將於2022年中開幕,屆時將有約800件文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運抵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
  • 對話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你不能錯過的金庸展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 博物館館長林國輝介紹說,「我們曾經為香港音樂教父羅文舉辦個人展,還有正在展出的李小龍個人展,有超過六百多件珍貴的李小龍文物。但這次我們把僅有的視聽導賞廳改成金庸館,專門常年展出金庸先生的珍貴資料。博物館成立16年以來,尚無先例。希望大家透過金庸先生,了解他的成就和貢獻,了解香港文化。」
  •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藝術撰就香港故事 傳承中華文化
    >每一個香港藝術館事跡,洞見跨時代的香港藝壇發展歷程;每一件藝術珍品,演繹著承接千年、貫穿中西的香港故事。「這個由藝術寫就的香港故事,勾勒出香港藝術發展圖騰,傳承著五千年來的中華文化系譜。」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介紹道。位於香港尖沙咀的香港藝術館。人民網 沈婧婕 攝回望來路 勾勒香港藝術圖騰藏品是藝術館的靈魂,一個特有的收藏體系成就一個藝術館的獨特魅力。
  • 一名香港大學生的故宮實習故事
    原標題:「我覺得自己已是故宮人」——一名香港大學生的故宮實習故事 「現在有關於故宮的新聞我一定會關注,因為覺得自己已經是故宮人了。」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歷史系大三學生莫芷茵近日告訴記者。
  • 香港欲建「小故宮」 部分港媒「文化統戰」言論遭批
    原標題:香港欲建「小故宮」 部分港媒怪異言論遭批【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孫越】港府日前宣布將在西九文化區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長期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珍藏。明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小故宮」項目被視為香港人提前收穫的一份「中央大禮」,香港文化界和旅遊界對此「喜出望外」。
  • 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香港現代都市融合
    新華社香港5月28日電(記者顏昊、周雪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8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行奠基儀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如何在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為故宮文物設計「新家」,備受外界關注。嚴迅奇坦言,在接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設計任務時,他面對的是每一次在香港設計建築時都會遇到的挑戰——土地狹小。因為地少,設計師的理念達成受到很大限制。而為了讓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一脈相承地展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嚴迅奇費盡了心思。
  • 瀋陽故宮鳳凰樓演繹國際旗袍文化
    瀋陽故宮鳳凰樓演繹國際旗袍文化5) "← →"翻頁 9月19日,「盛京1636——首屆瀋陽旗袍國際文化節」在瀋陽故宮鳳凰樓前廣場開幕並為瀋陽
  • 香港博物館:守護與傳承的魅力
    7月,在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香港特區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正式籤訂合作協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興建在即,也令香港種類繁多、大小各異的博物館再次成為焦點。 對於一個國際級城市而言,博物館實在是不可或缺。在香港這片110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50多家各色博物館;僅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博物館和文化館就有19個,為這個商業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養料。
  • 西九龍文化區:香港獨特的文化名片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設計效果圖翻拍。整個建築視覺上像一座「鼎」,上寬下窄,遊客在中庭可以看到香港西九文化區海濱廣場、香港天際線和大嶼山。「我們常常說,一個城市需要一個文化名片。香港長久以來都有一個經濟名片,我們有很多高樓大廈,全世界不同的銀行、不同的投資機構在這裡都有他們的業務。
  •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
    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皇家宮殿,國家5A級旅遊景點,世界五大宮之首,世界文化遺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是在明朝、清朝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代宮中舊藏,是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從2014年1月1日起,北京故宮博物院幾乎每周一閉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北京故宮即紫禁城內。北京故宮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5A級... 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10月10日,位於北京故宮紫禁城內。
  • 繼臺北故宮要「去中國化」後,下一個是臺灣歷史博物館了?
    【環球網綜合報導】自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上任後宣示,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被批「去中國化」後,日前,臺灣歷史博物館前主任秘書徐天福稱,史博館從今年7月1日起,罕見閉館整修3年,從河南博物院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要被送到臺北故宮、「中研院」史語所及臺灣美術館。對此,徐天福質疑青銅器、唐三彩等中華文化都是從大陸出土,難道是要「臺灣化」?
  •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做客富陽博物館 講述文化的力量
    5月17日,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做客杭州富陽博物館,並帶來「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演講。開場第一句,就表達了對富陽這片綠水青山的喜愛。讓文化有尊嚴地融入現代生活「如何叫文化遺產活起來,我理解就是叫它們走入今天人們的社會生活,成為促進我們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單霽翔說。 2019年,單霽翔從故宮退休後,依舊不遺餘力地向大眾普及故宮文化,分享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心得。
  • 南宋藝術文化特展 臺北故宮十月亮相
    臺北故宮博物院繼去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後,兩岸博物館即將再度展開大規模文化交流合作,浙江省長呂祖善今天在結束訪臺行程之前,特別前往臺北故宮參觀,並且敲定今年10月份在臺北故宮推出「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展出三百餘件珍貴文物,全方位呈現南宋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創新作為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