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封頂(香江在線)

2020-12-20 人民網

圖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東南面立面效果圖。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11月下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大樓主體結構封頂儀式。薄薄的綠紗下,這座承載著文化互鑑之美的香港新地標雛形初現,既傳統又現代,既厚重又簡約,將為維多利亞港畔增添一分亮麗色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合作推動的文化項目。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封頂儀式時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定位為一座世界級的中國文化藝術博物館,它背靠祖國,紮根香港,放眼世界,致力於推動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賞,促進世界文明的對話。

當故宮紅牆遇上維港碧波,東西融匯的別樣魅力由此迸發。作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境外首個故宮項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著名華人建築設計大師嚴迅奇設計,在設計上尊重香港當代都市文化,又糅合中國傳統視藝文化與空間文化,以縱向的立體空間體現中國古代建築的匠心藝術。

2019年4月24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主體正式開工建設;歷時一年半,建築主體結構順利封頂。博物館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總樓面面積約3萬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約7800平方米。

「我們的使命,就是將設計師的構想化為現實。」項目總監、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房屋工程部助理總經理王勇說。

遠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其主體外形仿佛中國古代的方鼎,「上寬下聚、頂虛底實」,凸顯厚重的歷史感。

「『上寬下聚』是斜面設計,其中東殿外牆斜度高達1∶3,夾角約70度,需要大型組合結構柱來實現。」王勇介紹,項目外牆採取大懸臂的4層懸挑結構,最大懸臂長度達14.6米,單個工字鋼構件約重12噸,需要4組工人連續燒焊12個小時才能完成接駁。

為呈現出流光溢彩、行雲流水的視覺效果,博物館外牆鑲嵌了3999塊曲面鋁合金「琉璃瓦」,以獨特的肌理和色彩,襯託傳統中國文化內斂而華麗的氣質。

「一塊鋁板約重500公斤,每件都有獨一無二的橫向圓錐造型。」王勇向記者展示「琉璃瓦」樣品時感嘆,由於鋁板之間採用卯榫拼裝結構,其弧度、尺寸等細節必須分毫不差;為提升成品率,施工團隊採用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先以3D雷射掃描儀呈現立體的曲面建築信息,經精細化調整後,再轉化為平面圖紙供生產之用。

「從上往下數,總共19圈,預計年前就全部裝嵌完成了!」王勇說,在整個故宮建築中,這些精緻巧妙的「琉璃瓦」是他最喜愛的部分。

走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垂直遞進的空間感恰到好處,立體、縱向的中軸線串聯起多個中庭,結構緊湊、層次分明;遊客可在不同樓層欣賞不同朝向的景觀,包括香港島城市天際線、大嶼山及西九文化區海濱長廊等。

「建築內部的造形天花以平面銜接波浪形設計,採用上萬塊50%透光度的三維鋁板,配合自然採光,可令中庭空間時刻保持明亮。」王勇為記者演示BIM工程模型時介紹說,其智能識別系統能打造「可視化」建築空間,評估各類構件布置的合理性,已解決潛在的結構缺陷及碰撞問題逾5.5萬次,「以科技賦能,真正實現智慧工地。」

林鄭月娥致辭時特別感謝項目工程團隊,稱讚建設者們懷著使命必達的精神,兢兢業業、全力以赴,使博物館建造工程按時間表順利推進。作為團隊的一員,王勇伴隨著香港故宮從無到有,內心倍感滿足,「當初組建施工團隊時,部門不少老員工毛遂自薦,『故宮』這麼有歷史意義的項目,大家都想參與進來。」

「待博物館整體竣工時,相信會為香港帶來全新的城市魅力。」王勇說。

據介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築主體結構封頂後,將進入館內機電安裝、石材飾面等施工高峰期。博物館計劃於2022年年中對外開放,為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獻禮;屆時館內將設9個展區,預計展出800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藝術收藏、書畫及陶瓷等,其中約兩成為國寶級文物,不少展品是首次對外展出。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6日 06 版)

相關焦點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舉行主體結構封頂儀式 預計2021年底完工
    18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舉行主體結構封頂儀式。主辦方介紹,項目封頂後還將進行內部建設裝修等工程,預計2021年底完工。封頂儀式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工地舉行。主辦方介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於2017年6月29日由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合作協議籤署儀式,標誌項目正式啟動。項目由中建集團旗下中海集團負責承建,歷經三年多的建設迎來了封頂的重要時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表示,現在正在進行機電設施設備安裝工程,包括發電機、機電裝置等的安裝工作。
  • 每周聽香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計劃2022年中對外開放!
    博物館預計於2022年中開幕,屆時有約800件文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運抵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主席陳智思介紹,目前,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就展品清單的商討已經完成,策展團隊已經挑選了故宮約800件文物,準備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展覽中展出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北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雕梁畫棟,堆金彩畫,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紫禁城見證六百年歲月流轉,故宮博物院沉澱九十五載寒來暑往,故宮文化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眺大嶼,南望港島,上寬下窄,中西合璧……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2年預計啟幕,將故宮文化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 故宮香港建「別苑」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2022年竣工
    2018-05-30 09:58 | 中國搜索27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破土動工。2022年,這裡將作為故宮「別苑」,將皇家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體驗項目等帶到香港。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8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行奠基儀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一座以香港策展方式展示故宮博物院藏品的博物館,坐落於西九文化區西面的臨海位置,佔地約1萬平方米,總建築樓面面積約3.05萬平方米,預計將於2022年竣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運營和管理。
  • 探秘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於2022年中對外開放
    11月18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維港之畔舉行大樓結構平頂儀式。 這座位於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的香港地標性建築於2019年4月正式開工,計劃將在2021年11月竣工,香港回歸25周年即2022年中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動土儀式 預計2022年竣工
    儀式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能夠在西九文化區建立一所故宮文化博物館,跟中央在「一國兩制」下對香港特區的支持和香港的獨特優勢是分不開的。資料圖片:故宮博物院與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就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籤署備忘錄。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結構竣工 計劃2022年開幕
    中新社香港11月18日電 (記者 劉辰瑤)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18日宣布,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結構竣工,標誌著這座世界級博物館及香港重要的文化機構邁向另一個裡程碑。圖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介紹博物館情況。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主體結構竣工 計劃2022年中開幕
    新華社香港11月18日電(記者劉明洋、丁梓懿)位於維多利亞港沿岸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主體結構18日正式竣工。博物館預計將於2022年中開幕,屆時將有約800件文物從北京故宮博物院運抵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
  • 香港博物館:守護與傳承的魅力
    7月,在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香港特區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故宮博物院正式籤訂合作協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興建在即,也令香港種類繁多、大小各異的博物館再次成為焦點。 對於一個國際級城市而言,博物館實在是不可或缺。在香港這片110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50多家各色博物館;僅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博物館和文化館就有19個,為這個商業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養料。
  • 專訪香港歷史博物館:穿越香江的前世今生 (5)
    如果想在最短的時間裡,觸摸一座城市的脈搏和靈魂,了解她的歷史與積澱,概覽她的發展軌跡,領悟她的城市精神最便捷的方式,莫過於去博物館。要了解香港的過去和現在,有一個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香港歷史博物館;有一個展覽不能不看,那就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常設展覽——香港故事。
  • 香港歷史博物館推出大型老照片展 回溯香江百年滄桑
    新華網香港12月17日電(記者王欣)香港歷史博物館大型歷史圖片展——「影藏歲月——香港舊照片展」,18日將與香港市民見面。700多張記錄香港過去百年滄桑變遷的珍貴照片,將帶領人們走進歷史的時光隧道。
  • 全國最大私人博物館封頂 西漢編磬迎客(圖)
    全國最大私人博物館封頂 西漢編磬迎客(圖) 昨天,文物收藏者郭漢東指著已經封頂的號稱全國最大的私人博物館,欣喜地對記者說,5000多平方米的主館終於順利封頂,還有一座11層高的副樓正在破土動工,他20多年來所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可以與世人見面了。  西漢編磬引起轟動  1997年8月,郭漢東所收藏的14件西漢編磬引起了世人的注目。
  • 一名香港大學生的故宮實習故事
    原標題:「我覺得自己已是故宮人」——一名香港大學生的故宮實習故事 「現在有關於故宮的新聞我一定會關注,因為覺得自己已經是故宮人了。」香港大學文學院藝術歷史系大三學生莫芷茵近日告訴記者。
  • 故宮「看門人」單霽翔做客富陽博物館 講述文化的力量
    5月17日,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做客杭州富陽博物館,並帶來「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演講。開場第一句,就表達了對富陽這片綠水青山的喜愛。讓文化有尊嚴地融入現代生活「如何叫文化遺產活起來,我理解就是叫它們走入今天人們的社會生活,成為促進我們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單霽翔說。 2019年,單霽翔從故宮退休後,依舊不遺餘力地向大眾普及故宮文化,分享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心得。
  • 將中國傳統文化與香港現代都市融合
    新華社香港5月28日電(記者顏昊、周雪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8日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舉行奠基儀式,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設工程正式啟動。如何在香港這個東西方文化交匯之地為故宮文物設計「新家」,備受外界關注。嚴迅奇坦言,在接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設計任務時,他面對的是每一次在香港設計建築時都會遇到的挑戰——土地狹小。因為地少,設計師的理念達成受到很大限制。而為了讓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一脈相承地展示中國古代建築的特色,嚴迅奇費盡了心思。
  • 香港文化博物館
    香港文化博物館位於沙田文林路一號,是香港一所綜合博物館,內容涵蓋歷史、藝術及文化各範疇。博物館的設計是採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布局,並揉合現代建築技巧,極具特色。建築物以中 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平衡,蓋以中國式瓦頂,各展覽廳由遊廊連接。全館樓高5層,總面積達28,500平方米,其中設有12個展覽廳。除了六個定期更新的專題展覽外,博物館內有六個常設展覽廳,為介紹及保存粵劇、新界文化歷史及中國文化等作出貢獻。
  • 中華文化延續城市文脈 文化產業融入灣區發展
    從歷史街區保育活化到西九文化區的誕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香港城市肌理中復甦;從文化交流到文化產業交融,香港青年在大灣區築夢,電影、電競、文創等文化產業領域激蕩新火花。同飲香江水,共築灣區夢。無法割裂的文化血脈、無限可能的發展機遇,文化成為串聯起彼此昨天、今天與明天的紐帶,在時間與空間雙重坐標上為粵港澳三地畫出「同心圓」。
  • 博物館文創的「故宮經驗」
    博物館IP資源只有被社會廣泛使用,才能拓展文化影響力近年來,故宮文創受到普遍關注。一個博物館用幾年時間,研發近萬種文化產品,造就一系列文化現象,其中奧秘在哪裡?運用知名館藏打造IP,助力產業提升文化內涵,拓展品牌影響力,它的意義和價值又在哪裡?這一個個問題,備受博物館同業關注。作為故宮博物院文創團隊中的一員,有一些思考和感受,與大家探討與分享。
  • 對話香港文化博物館館長林國輝:你不能錯過的金庸展館
    文化博物館外,一大群穿著各色校服的小學生們已經在門外排好隊,等待進館參觀。入口處,一尊武打巨星李小龍雕塑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他們比劃著,模仿李小龍的標誌性動作。人群中,幾個黃頭髮白皮膚的外籍小學生也加入討論的隊伍,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隨著人流走進香港文化博物館,迎面看到「清帝大婚慶典」、「李小龍系列展」等巨幅宣傳海報。
  • 香港國際博物館日推出網上活動 鼓勵市民「宅家」感受文化氛圍
    新華社香港5月16日電(記者丁梓懿)為響應即將到來的國際博物館日,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16日及17日舉行「2020香港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約40間博物館、文化場地和文博單位舉辦網上活動,鼓勵市民在家感受博物館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