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東南面立面效果圖。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11月下旬,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大樓主體結構封頂儀式。薄薄的綠紗下,這座承載著文化互鑑之美的香港新地標雛形初現,既傳統又現代,既厚重又簡約,將為維多利亞港畔增添一分亮麗色彩。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是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香港西九龍文化區管理局合作推動的文化項目。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封頂儀式時表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定位為一座世界級的中國文化藝術博物館,它背靠祖國,紮根香港,放眼世界,致力於推動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賞,促進世界文明的對話。
當故宮紅牆遇上維港碧波,東西融匯的別樣魅力由此迸發。作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境外首個故宮項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由著名華人建築設計大師嚴迅奇設計,在設計上尊重香港當代都市文化,又糅合中國傳統視藝文化與空間文化,以縱向的立體空間體現中國古代建築的匠心藝術。
2019年4月24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樓主體正式開工建設;歷時一年半,建築主體結構順利封頂。博物館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總樓面面積約3萬平方米,其中展廳面積約7800平方米。
「我們的使命,就是將設計師的構想化為現實。」項目總監、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房屋工程部助理總經理王勇說。
遠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其主體外形仿佛中國古代的方鼎,「上寬下聚、頂虛底實」,凸顯厚重的歷史感。
「『上寬下聚』是斜面設計,其中東殿外牆斜度高達1∶3,夾角約70度,需要大型組合結構柱來實現。」王勇介紹,項目外牆採取大懸臂的4層懸挑結構,最大懸臂長度達14.6米,單個工字鋼構件約重12噸,需要4組工人連續燒焊12個小時才能完成接駁。
為呈現出流光溢彩、行雲流水的視覺效果,博物館外牆鑲嵌了3999塊曲面鋁合金「琉璃瓦」,以獨特的肌理和色彩,襯託傳統中國文化內斂而華麗的氣質。
「一塊鋁板約重500公斤,每件都有獨一無二的橫向圓錐造型。」王勇向記者展示「琉璃瓦」樣品時感嘆,由於鋁板之間採用卯榫拼裝結構,其弧度、尺寸等細節必須分毫不差;為提升成品率,施工團隊採用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築信息模型)技術,先以3D雷射掃描儀呈現立體的曲面建築信息,經精細化調整後,再轉化為平面圖紙供生產之用。
「從上往下數,總共19圈,預計年前就全部裝嵌完成了!」王勇說,在整個故宮建築中,這些精緻巧妙的「琉璃瓦」是他最喜愛的部分。
走進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垂直遞進的空間感恰到好處,立體、縱向的中軸線串聯起多個中庭,結構緊湊、層次分明;遊客可在不同樓層欣賞不同朝向的景觀,包括香港島城市天際線、大嶼山及西九文化區海濱長廊等。
「建築內部的造形天花以平面銜接波浪形設計,採用上萬塊50%透光度的三維鋁板,配合自然採光,可令中庭空間時刻保持明亮。」王勇為記者演示BIM工程模型時介紹說,其智能識別系統能打造「可視化」建築空間,評估各類構件布置的合理性,已解決潛在的結構缺陷及碰撞問題逾5.5萬次,「以科技賦能,真正實現智慧工地。」
林鄭月娥致辭時特別感謝項目工程團隊,稱讚建設者們懷著使命必達的精神,兢兢業業、全力以赴,使博物館建造工程按時間表順利推進。作為團隊的一員,王勇伴隨著香港故宮從無到有,內心倍感滿足,「當初組建施工團隊時,部門不少老員工毛遂自薦,『故宮』這麼有歷史意義的項目,大家都想參與進來。」
「待博物館整體竣工時,相信會為香港帶來全新的城市魅力。」王勇說。
據介紹,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築主體結構封頂後,將進入館內機電安裝、石材飾面等施工高峰期。博物館計劃於2022年年中對外開放,為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獻禮;屆時館內將設9個展區,預計展出800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藝術收藏、書畫及陶瓷等,其中約兩成為國寶級文物,不少展品是首次對外展出。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6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