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聞客戶端訊 「在這裡生活太幸福了,我早上忍不住早點出門,沿著富春江邊走了走。」5月17日,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做客杭州富陽博物館,並帶來「文化的力量——讓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主題演講。開場第一句,就表達了對富陽這片綠水青山的喜愛。
「網紅」院長講述「故宮那些事兒」
從2012年走馬上任,到2019年4月退休,執掌故宮七年,單霽翔成為第一個走遍故宮9371間古建築房屋的院長、第一個將故宮藏品數量精確到個位數的院長。
當年上任時,「故宮博物院的館舍宏大,但是我看到大部分區域並未開放;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藏品豐富,但是我看到99%的文物藏品在庫房裡面沉睡,展出的文物不到1%;故宮博物院的觀眾最多,但是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單霽翔向觀眾娓娓道來他與「故宮的那些事兒」。
這些年,故宮以人為本,進行了「大整治」「大清理」,庭院深深的紫禁城開始接地氣了。
「有遊客反映,室內的物件太黑,看不清。」單霽翔說,故宮使用科技手段,用不會傷害文物、又能讓觀眾看得舒服的光線,點亮了故宮。「這是故宮600年來,第一次被點亮。」
經過三年環境整治,故宮有些從沒有人進去過的房間,全都整理得乾淨整潔。一些雜物堆放、雜草叢生的院落也被「大清理」,變成遊客可以休閒和觀賞的新空間。屋頂雜草被清理、裸露及雜亂的電線被整理、積水的廣場地面變平整……「不管北京城下多大的雨,故宮博物院都不會積水。」「故宮博物院的屋頂沒有一根雜草。」單霽翔驕傲地說。
故宮大部分文物被修繕,並逐漸展出,故宮開放面積逐年增大。如今,人們進入博物院後,不再一味地沿著中軸線往前走,而是多了更多的選擇。「文物得到保護的時候,展示在觀眾面前,才是有尊嚴的,光彩熠熠的。」
此外,增設母嬰室、衛生間、休憩座椅、售票窗口……故宮一切工作都以服務觀眾為中心。「希望遊客來到故宮,看到的是綠地、藍天、紅牆、黃瓦,春看牡丹、夏賞荷花、秋看銀杏、冬賞臘梅。」單霽翔說,「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我們做到了!」
做好硬體設施的同時,故宮還走進了文創世界。搭載高科技,建立起數字博物館,可以與遊客互動,開發故宮口紅等文創產品等。「600歲的故宮越來越年輕化,與觀眾的距離越來越近。」
讓文化有尊嚴地融入現代生活
「如何叫文化遺產活起來,我理解就是叫它們走入今天人們的社會生活,成為促進我們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單霽翔說。
2019年,單霽翔從故宮退休後,依舊不遺餘力地向大眾普及故宮文化,分享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心得。
此行來到富陽,做客富陽博物館,單霽翔認為,富陽的綠水青山就是強大的文化力量,孕育了歷代的名人。「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多種形式生動地將這些寶貴的地域文化展現出來,讓子孫後代對家鄉故土的熱愛根深蒂固。」
博物館是一個地區的文化標誌,「它應該是學生的知識課堂,人們休閒的文化綠洲。」 單霽翔說,博物館首先要感動當地人,他認為一個好的博物館,應該有出版物、有研討會、有展覽策劃、有展覽相關的數字服務、還有一兩種甚至更多的文化衍生產品等,「我們要讓市民對地域文化充滿興趣,讓他們知道博物館不是一成不變的。」
提到《富春山居圖》,單霽翔回憶,當年第一次在日本見到《富春山居圖》全卷,內心很感動。「多年前《千裡江山圖》並不出名,5年前展出時看的人寥寥無幾。」這幾年通過立體的宣傳,如今《千裡江山圖》成了「明星圖」,它所營造的室內環境用於很多國際會議的背景。單霽翔說,「《富春山居圖》也具有這樣的潛質,它應該走向更廣闊的領域,讓人們理解什麼叫中國的山水。」
本次活動有300餘位觀眾現場聆聽,單霽翔「金句」頻出,場上多次爆發出陣陣掌聲。杭州市富陽區銀湖中學的老師盛華玲是個「故宮粉」,曾經買過暖手寶等一些故宮文創產品, 「有中國文化元素,既美觀又實用,故宮更加接地氣了。」她還很認可故宮的數字文化,「疫情期間不方便出門,但現在足不出戶也有機會深入了解故宮文化,對故宮的印象不再只停留在幾個大殿了。」
「有魅力的文化遺產才能有尊嚴,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惠及我們的生活。」單霽翔說,「好的文物保護,就是要讓它們能夠有尊嚴地融入現代生活,並能夠永續地得到保護。」
【來源:杭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