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於三皮兒
「點亮思想之光,嘉獎向學之心。同學們好,我是《一堂好課》的班主任康輝。」
2019年,伴隨著主持人康輝渾厚低沉的聲音,央視製作的文化類節目《一堂好課》拉開了序幕,節目中匯集了12位不同領域的「學科領路人」,分別從國學、藝術、軍事、體育等領域,為觀眾傳道、授業、解惑,受到了觀眾的無數好評。
2020年,《一堂好課》的圖書版席捲而來,把「十二堂好課」的精華內容轉化成文字的形式,讓讀者真正能夠做到「學而時習之」,這與其初衷不謀而合。
今天,三皮兒就帶你走進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堂課——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帶來的文博課。
要說近幾年來,最煥發生機的旅遊景點,北京故宮當屬之一。
600年的故宮,從一個垂垂老者搖身一變成為新晉「網紅」,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功不可沒。
2012年1月單霽翔成為故宮的新任院長,一上任,他就發現了一個難題。
眾所周知,故宮是世界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也是全世界最豐富的的中國文物藏品寶庫,同時也是全世界來訪人數最多的博物館,簡言之,就是地方大,藏品多,參觀人數多。
但當時故宮的遊覽現狀是,遊客可參觀區域只佔故宮整體的一小部分,其中99%的藏品都沉睡在庫房之中。
加之售票窗口少、休息區少、參觀文物光線低、講解不專業等問題,故宮的遊客體驗並不好,許多遊客遊覽後叫苦連天,甚至有些人還只停留在「到此一遊」的遊客照的體驗環節上。
守著「故宮」這麼個大寶庫,卻無法讓其得到合理的利用,真是暴殄天物。
於是,單霽翔院長穿著懶漢布鞋走遍故宮9371間房後,開始了他對故宮的「大改革」。
故宮的改變是先從門前廣場、板凳和燈開始的。
原先故宮門前廣場聚集著各種商戶,既擁擠又不美觀,還和故宮文化沒有任何關係,於是,下令整治後,門前廣場變得更加清新、莊重、典雅,讓遊客還沒開始遊覽就滿懷期待。
原先故宮遊覽最痛苦的就是排隊買票,於是,加開售票窗口,保證遊客三分鐘之內就可以買上票,不僅保證了遊覽前的好心情,也可以將節省下來的時間,轉化為參觀時間。
原先人們總抱怨故宮博物院內只能坐在臺階上、欄杆上,於是,加裝實木座椅11000個座位,保證遊客的休息。
原先遊客抱怨看不清大殿內的展覽,於是,經過研究換上了LED冷光源,既保證文物的安全,又點亮了紫禁城,讓遊客的遊覽更加清晰。
故宮的改革,除了更加注重遊客的遊覽體驗外,對文物本身物盡其用則是重中之重。
為了讓更多的珍貴文物能與遊客見面,故宮對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格外重要,隨著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觀眾認識到,一件文物修復過程中的艱辛和彌足珍貴。
因此,故宮建立了人類第一個為文物而設的醫院——故宮文物醫院,這裡匯集了200名故宮文物醫生。
同時,故宮還為故宮文物醫院建立了23個科研實驗室,來支撐數百種文物修復的平臺。
在科技和人力相結合的今天,經過不懈的努力,現在故宮博物院的對外開放區域越來越大,大大滿足了遊客對於故宮的好奇。
可以說,在單霽翔院長的帶領下,故宮變得越來越「人性化」,也變得越來越可愛,隨著《我在故宮修文物》和《上新了,故宮》等紀錄片的熱播,故宮早已不再是「一輪遊」的景點,而是變成了一個可以多次探險的文物寶庫。
不論是早春時節,還是秋意濃濃之際,漫步在故宮內,仿佛與時空對話,感受著歷史的滄桑。
而每到初雪紛紛落下,故宮就變成了紫禁城,讓人欣喜不已。
當我們說起文物時,很自然地會聯想到「保護」二字,那究竟什麼是好的文化遺產保護呢?
單霽翔院長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不認為把這些文物鎖在庫房裡面死看硬守,就是好的文物保護狀態。我認為它們應該重回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呵護,讓人們體會它們的魅力,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受到保護的文物才會更有尊嚴,有尊嚴的文化遺產才能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
深以為然,當文物變得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歷史」,而是與我們有了更深地聯結後,歷史和文化才能得到更廣泛地傳承。
而這正是,文化遺產的真正意義。
看完了,單霽翔院長上的文博課後,明白了文化和歷史對於一個國家和個體的意義,也明白了故宮成為「網紅」背後的故事,突然好想再去故宮逛一逛,也許那時,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
雖然,單霽翔院長的文博課結束了,但是關於電影、航天、外交、體育等的12堂好課還在繼續。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12位資深學科領路人為讀者帶來了12場頂級學科「盛宴」,在與各行業內佼佼者進行一場面對面的對話中,定會讓人有所收穫。
「點亮思想之光,嘉獎向學之心!同學們,再見。」
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