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500年間,24個皇帝住在故宮,別說老百姓紫禁城進不去,它周圍6.8平方公裡的皇城也進不去;但1925年10月10日,乾清門被打開了,究竟有多少人進入了第一天開放的故宮博物院,今天不得而知。
25日晚,第6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上海交大文治堂告訴師生,「據我們老員工回憶,當天下午當觀眾離去以後,他們從地上撿起被踩掉的鞋,撿了一大筐。」在「堂·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首講中,他幽默地表示,當今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其實正好是世界五大博物館的所屬國。
然而,他也反思說:如果你說你的官舍大,70%空間都立一個牌:非開放區、觀眾免進;如果你說你的藏品多,90%藏品在庫房裡睡覺;如果你說你的觀眾多,80%的人進了以後目不斜視往前走,根本不看你展覽——你就不是一個人們真正喜歡的博物館。
為此,單霽翔全程站立、滴水不喝,在2小時20分鐘中盡力展現了一個要「收藏」更要「開放」的故宮。他承諾說,1420年紫禁城在永樂皇帝手中建成,再過3年,2020年,她600歲,我們希望那時人們再來看紫禁城更加壯美、更加完整,我們也要把她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在「退休女性的世界」找甄嬛
「朋友領著我們、導遊領著我們,一進宮門就去看皇帝坐的什麼地方,然後再去看皇帝躺在什麼地方,最後再去看御花園,一個多小時就走出去了。過去,80%的人都是這麼參觀故宮的。」聽了這話,現場大小聽眾,都笑了。
另一方面,現代故宮確實仍有不少「禁區」。5年前,故宮開放面積只佔紫禁城30%;2014年終於開放到了50%以上;2015年開放「西路」,使開放面積佔65%;去年至今,3/4的面積都開放了。單霽翔透露,按規劃,到2020年,開放面積佔比將超80%,目標則是85%以上。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國家已批准,正在北京西郊籌劃建設大型的新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面10萬多平方米,使博物院能夠辦出更多有震撼力的、主題鮮明的大型展覽,更多大型藏品能得到修復和保養。
地圖上長方形的故宮西部開放了,這一區域被博物院員工稱作「女性的世界」。單霽翔則加了兩個字,「更準確,也有點搞笑,叫:退休女性的世界」。因為這邊有的是太后、太妃、太嬪,她們很有時間,建了很多花園、很多佛堂,「一些年輕人進去,就找甄嬛住哪屋」。
同時,故宮開放了慈寧宮花園,至此紫禁城4個花園,兩個明代的、兩個清代的都給開放了。僅明代慈寧宮花園,就有106棵古樹。同樣,今年故宮開始綠化,種了800多棵樹,西邊種的主要是石榴,東邊種的主要是海棠,恢復生態景觀。單霽翔希望,今天再到故宮博物院,看到的是綠地藍天、紅牆黃瓦,「其他都沒問題,相信藍天也會越來越多」。
此外,故宮還開放了城牆。儘管京城城牆拆了,但紫禁城城牆是完整的,只是從來沒有開放。開放後,觀眾可從高處看故宮,特別是沿著城牆走過去,以前只能遠眺、不得而進的角樓裡,還有一個25分鐘的VR片子供人賞玩。
「其實,除了石質廣場、木製宮殿,故宮兩邊有非常好的自然環境,比如說有個著名景觀叫「十八槐」,18棵將近300年的大槐樹,今天觀眾都可以看到。」單霽翔背後的幻燈演示,不時讓全場驚嘆,「總之,現在人們到故宮就不用都走中軸線了,可以東邊上城牆,西邊看花園。」
局長把自己單位「拆遷」了
別人都說單霽翔是故宮掌門人,但他自己卻說是故宮看門人。他用最喜歡穿的北京老布鞋,走遍了故宮9371間古建房屋,也摸清了故宮近190萬件文物。他透露,外界說他5個月穿壞了20雙鞋,這是不實誇張;但他請秘書在網上一口氣買了20雙鞋,確實是真的。
「全國4700多座博物館,收藏國家頂級的珍貴文物401萬件,其中保存在故宮博物院的佔41.98%。」「故宮一共23萬平米的古建築,現在51000平米還沒有開放,我們要把它開放。」對於家底,單霽翔倒背如流、脫口而出。
要更開放,先要「拆遷」。在單霽翔眼中,進故宮看到的應該只有古代建築,除了經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復建的少量古代建築之外,應該都是原汁原味的世界遺產。
然而,此前,故宮之內,還有為數眾多的現代臨時建築,從彩鋼房到小賣部、小吃店、禮品屋等。為此,單霽翔參加了不少「開工儀式」,把種種臨建拆掉再拆掉。
事實上,單霽翔的前任鄭院長,就做了一件被形容為「非常偉大」的事:把當年「盤踞」在故宮裡的13個外單位一家一家清退,其中有7家是國家文物局下屬單位。而單霽翔做了10年國家文物局局長,他幫助鄭院長把7個單位遷出故宮博物院。「沒想到,最後一個單位搬走以後,「第二年不小心我就到故宮博物院了」。
於是,單霽翔繼續向自己「開刀」。全院一共1500名員工,院方只把那些每天都要跟故宮打交道的750名員工安排在博物院內:把跟古代器物有關的員工安排在西南,把跟古建築有關的員工安排在東面,把和觀眾有關的保衛處、開放處等安排在北面;然後,院長、副院長帶著一半的員工,也是另外750名員工離開故宮博物院,搬到外面去。同時搬到外面去的,還有全部員工的私家車830輛,「我們跟大家說故宮博物院不能當私人停車場」。
另外,被「拆遷」的還包括一個職工浴室。以往,職工修完古建築、修完文物,想乾乾淨淨回家,但「現在只能號召全體員工都回家洗浴,把它拆掉」。只有這樣,故宮的面積才能開放到超過85%。
限流之後淡旺季只差6800人
單霽翔關心的,是更多希望走遍故宮每一間房間、看遍每一件文物的觀眾。他向大學生們展示了另一名大學生的形象:她在去年12月31日11:26:54花了20塊錢,買了一張學生票,走進了故宮——她自己不知道已經成了故宮博物院有史以來第一個當年第1600萬人次的那個人;在她身後,又進了18000人。因此,故宮去年首次突破1600萬客流量,已超過法國羅浮宮和大英博物館的客流之和。
故宮突破1500萬年客流量,正是單霽翔2012年到故宮博物院工作的那一年。「如果不進行客流管理,今天它可能就會2000萬了!紫禁城就這麼大,所以要平衡觀眾參觀感受和我們文化遺產安全的關係。」單霽翔不得不限流,經測算,如果每天接待4萬觀眾的話很輕鬆,觀眾3分鐘就能買張票;但如果接待8萬觀眾,就飽和了,要15分鐘才能買上票;如果要接待18萬,那一切就可能崩潰了。「人們進了故宮博物院就沒看見地面長什麼樣,一直被人推著往前走,這種叫參觀博物館嗎?」
其實,以往故宮冬天淡季每天只有一兩萬人,一到旺季就是兩三萬人,特別是7月份學生們放假以後,在客流量柱狀圖上有「一座山」就堆起來了。除了「這座山」,還有兩根最高的「針」,一根「五一」,一根「十一」。「十一」那根針的「針頭」,就是每年的10月2號,客流高達十七八萬人。因此,博物館就畫了一道線,每天只接待8萬觀眾。這一道線「削峰填谷」,來之不易,也收效明顯。據透露,目前故宮淡季平均每天48000人,旺季平均54800人,旺季比淡季只多6800人。
為了解決全天參觀者的吃飯問題,單霽翔團隊甚至把清宮冰窖改造成了餐廳。想當年,每到冬天,4座冰窖,每座可以各存15×15尺的5000塊冰。兩米厚的冰牆將其封起來,到7月8月再取出來冰鎮西瓜、調節室溫。百年之後,別具風味的冰窖修繕為觀眾服務中心,建了書吧、咖啡、快餐,同時可供300名觀眾在此用餐,一個中午能翻三四次,1000多人一邊就餐一邊看冰窖,感覺良好。其中,還包括賣北京烤鴨的餐廳。
單霽翔半開玩笑地說,從前到北京是3件事:「逛故宮、登長城、吃烤鴨」,如今故宮這一個地方,就可以觀遺產、登城牆、吃烤鴨了。
圖片來源:上海交通大學、故宮博物院 圖片編輯:雍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