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印象(1)丨六百年紫禁城:中國最好的博物館

2021-01-07 七一網

每一座博物館,都有自己的性格。而博物館裡的每一件「文物」,都深藏著人類文化的一段故事。現在,這些文物靜靜地佇立在那裡,訴說著它們所經歷的陳年往事,見證著如今的歲月靜好。

在博物館裡邊走邊看,你會不知不覺間就融入無邊的歷史長河……

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2020年,600歲的故宮,經歷了歷史的風霜雪雨。它曾是權力的象徵,是具有「紀念碑性」的宏大建築群;見證了帝制的終結後,它從帝王的宮苑變成人民的博物館——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

如果沒有宋徽宗,就沒有今天的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清明上河圖》。

如果沒有以蒯福能、蒯祥父子為代表的建造者,就不會有「高敞壯麗」的明代紫禁城。

如果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沒有在明代萬曆年間來到中國,西方世界就無從得知中國有座紫禁城。

利瑪竇在中國生活近20年後,終於借進獻自鳴鐘的機會,進入紫禁城。他在札記中記錄,他們進入一間大殿,「看上去足可容納三萬人,是一座壯麗的皇家建築,大殿的另一端,有一個頂部高拱的房間,有五扇大門,通向皇帝的起居室。皇帝的寶座就在這個高拱著的圓頂的下面」。

如果莊士敦沒有擔任溥儀的老師,教溥儀英語、向他灌輸西方文化,溥儀就不會過上西式生活。

當年,溥儀迷上騎自行車,為了騎車方便,他命人鋸掉了從養心殿到御花園的所有門檻;他還把騎車變成了宮裡的時髦活動,有皇后婉容留下的騎車照片為證。

如果退位後的溥儀和他身邊的人沒有巧立名目、以各種手段將寶物帶出宮外,導致故宮的文物大規模流失,海內外就不會形成「流動的故宮」。

如果沒有清代的滅亡,就沒有今天的故宮博物院。

1914年10月,中國近代第一座國立博物館——古物陳列所在武英殿正式開幕,紫禁城外朝開始對公眾開放,首日即迎來2000餘名觀眾。1925年10月10日下午2時,故宮博物院開幕式在神武門前舉行。

正如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長李煜瀛在1929年所說,「以前的故宮是皇家的私有物,但現在是全國的共有物,也是世界的公有物」。

如果沒有馬衡(故宮博物院第二任院長)、莊尚嚴、吳瀛、那志良、歐陽道達、梁廷煒和梁匡忠父子等故宮人及一大批工人、眷屬的一路扶持,1933年南遷的13427箱又64包故宮博物院精品文物就不會在歷時十多年、輾轉數萬裡之後,神奇地沒有一件遺失、沒有一件損毀。

故宮人將之歸因於「文物有靈」。

「我看過他們在異鄉拍下的照片,生逢亂世,人若飄蓬,但看不出絲毫的倉皇疲憊,悵惘傷感。他們衣履簡陋,表情裡卻蘊藏著無限的驕傲。」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祝勇在一次受訪中這樣說。

南遷故宮文物中的9000多箱曾存放在四川省樂山市安谷鄉,今天,此處建有「故宮文物南遷史料陳列館」,又稱「戰時故宮博物院」。

如果沒有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舉行、故宮文物佔一半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歐洲人就沒有機會「認同中國藝術之美」。

這是故宮博物院藏品第一次走出國門,向全世界集中展示。當時的歐洲,一說起「東方藝術」,言必稱日本;此次展會之後,日本藝術在歐洲的地位被中國藝術取而代之。

如果沒有《御香縹緲錄》《宮女談往錄》等清宮回憶錄,我們會對紫禁城的日常生活缺乏實感。正是通過這些在宮裡生活過的人的講述,我們才得以了解宮裡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

正如祝勇所說,故宮600年的歷史不僅是政治史,還包含了建築史、思想史甚至日常生活史。相較於重大歷史事件,其實日常生活才是歷史的常態。

如果沒有以電影《末代皇帝》為代表的與紫禁城相關的影視作品,我們就無以建構對紫禁城的視覺想像。

尤其是《末代皇帝》中那些講究的場景、畫面和美術,比如小皇帝仿佛被漫天的黃色門帘「吸」進去那一幕,為我們描述了教科書裡找不到的歷史圖景——儘管它是虛構的,但符合歷史真實。

再比如,電影中寂寞至極的太妃們通過小望遠鏡偷窺溥儀的一幕,很魔幻,但細想又覺得理當如此。這些影視劇共同形成了一個「影像故宮」。

故宮,當然是600年來最重要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它太宏大、太豐富、太複雜了,因此有了「故宮學」這個提法。即便身在其中的研究員如祝勇,也不得不感慨:「故宮有牆,但故宮又是沒有邊際的。我們說什麼,都是掛一漏萬,我們怎麼說,都如瞎子摸象。」

故宮是什麼?它是一個大概念、一個超級大IP,其下又劃分為眾多子概念。

比如「地理故宮」——北京故宮有180多萬件文物,臺北故宮有近70萬件文物,瀋陽故宮有近10萬件文物。而圍繞文物的流轉,又有「南京故宮」、「戰時故宮」、「流動的故宮」等說法。

而影像故宮、文學故宮、動漫故宮、遊戲故宮、虛擬故宮等等,則是「故宮」這個超級大IP所衍生的眾多「故宮+」概念。

正因為故宮的龐雜,每個人眼中的故宮都有所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傳奇、一座迷宮,或者是借用卡爾維諾文學的表述——命運交叉的城堡。

相關焦點

  • 六百年紫禁城,初雪依舊,人不同
    白雪鑲紅牆,碎碎墜瓊芳 雪中的宮牆金瓦、欄杆彩畫 都變的寧靜、詩意 六百年的厚重和悠遠 六百年的雍容和神氣 也在皚皚白雪中 再次被打開
  • 我市11件館藏文物進京「祝賀」紫禁城建成六百年
    鳳陽縣博物館供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國內收藏文物數量最多、等級最高的博物館,北京故宮是世界著名遺產地及旅遊目的地。為紀念故宮建成600周年,自9月10日起,「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紀念展亮相故宮博物院。
  • 六百年的紫禁城,領略極致之美!
    攝影/劉順兒妞 六百年紫禁城 為什麼是中國人的「鎏金典藏」? 位於太和門外的斷虹橋,引出了故宮彎彎繞繞的金水河。這可能是故宮最早的一座建築,而橋上那頭有點逗比的石獅子,是故宮新晉的網紅之一,它的目光也許曾穿越六百年,抵達那個著名的歷史瞬間: 1403年,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即位皇帝,改年號為永樂。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遷都北京。一場浩大的工程拉開序幕。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正式宣告紫禁城的落成。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人民文學出版社應當承認,這些構成了中國歷史中不堪的一面,為柏楊先生所說的「醬缸文化」提供了生動的案例。
  • 六百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成,單霽翔講述故宮是一座怎樣的博物館
    「換算成陽曆,當天就是1420年12月8日,正好是600年前的今天,紫禁城建造完成了。」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今天(12月8日)在北京市東城區圖書館的一場講座上說。「去年故宮全年參觀量達到創紀錄的1933萬人次,這麼多人進入故宮,開啟這場文化之旅,如果能提前對故宮有一些了解,會讓這趟旅程更有意義。」單霽翔說。
  •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詳細介紹  展覽時間:2020年9月10日-2020年11月15日  展覽於2020年9月1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2020年11月15日結束。  展覽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  展覽門票:不單獨售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進院後可免費參觀。
  • 策展人帶你看懂紫禁城六百年大展:太和殿的第十隻走獸到底是啥
    這是紫禁城六百歲生日之年,最受關注的展覽之一。 這個展覽不以明星文物為亮點,故宮所藏186萬件文物退居次席,紫禁城六百年的歷史走上前臺,成為主角。展覽基於歷史研究,選取從1406年到2002年中的18個歷史片段,連起六百年的變遷。 缺少明星的展覽,更需要細看。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歷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圖源@故宮博物院所以在紫禁城裡面我們經常會找到超越六百年明清兩代文化的範疇,如果我們僅僅從王朝的意義上去看,很多事情看不明白。比如我們僅僅從明清的歷史範疇去題寫故宮的話,很多東西不會理解,因為它裡面所容納的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五千年,只不過建設是從明朝開始建的。
  •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六百年走過風雨歷程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自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後,這座城裡住過24位皇帝。作為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紫禁城用600年的...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自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後,這座城裡住過24位皇帝。
  • 【博物嶗山】走進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帶您體驗百年老家電穿越之旅
    【博物嶗山】走進海爾世界家電博物館,帶您體驗百年老家電穿越之旅 2020-12-14 19: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單霽翔來魯開講:讓文物活起來,讓紫禁城走向下一個六百年
    「堅定不移貫徹讓文物活起來的思想,驕傲地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現任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表示。1月8日,「京行大講堂」在山東會堂舉行,活動現場座無虛席,各方踏雪趕來的觀眾,聽「網紅院長」講故宮往事。
  • 一周觀展指南|穿越紫禁城六百年,走近蘇東坡汪曾祺
    近期,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剛開幕的故宮600年的特展「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和即將到來的「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前者以中國文人畫的推行者與實踐者蘇軾為核心,多方位呈現平常而偉大的東坡先生;後者是鎖定了18個關鍵年份,以文物來回望紫禁城600年歷史。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坐落在北京中心的古老而神秘的紫禁城迎來了建立600周年紀念重要時刻。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在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領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在紫禁城,生命的參照系太大,一個人就像宮殿裡的一粒沙,不值一提。」紫禁城的壯麗和威嚴,在六百年後,依然會讓我們感到氣勢磅礴,顯示著皇家稱霸天下的王者至尊。某種文化意義上,它變成了象徵著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體現著東方古代建築的繁複結構和複雜宏大。
  • 和聲:1949年之前中國博物館的眾流格局
    今南通博物苑新館建築上的張謇「營博物苑」詩刻習慣上,1949年之前的中國博物館全景被簡單地描述為由多個孤立的事件節點構成的單一線索,從作為近代意義博物館的肇始環節——實業家張謇創辦的南通博物苑,經過清宮帝室舊藏改造而來的古物陳列所和故宮博物院,到籌備中的中央博物院便戛然而止
  • 博物館歷史:紫禁城曾有3個博物館 毛主席兩遊故宮
    五大臣出洋同時也考察先進國家的圖書館、博物館、動物園等現代設施,並呈請朝廷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設立公共文化場所。同年,狀元張謇奏請皇太后、皇上「在京師設立帝室博物館」,但終未被採納。直到清朝滅亡後的1912年7月,中國第一座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提上日程,但由於時局動蕩,國立歷史博物館直到14年後的1926年才在紫禁城午門正式開館。今明兩天我們將推出連續報導,梳理北京早期博物館興起的歷史。
  • 今晚就踏上你的紫禁城時間之旅吧!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2日CCTV-9每晚8點檔,跨年播出,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石木磚瓦,穿行600年六百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自建成以來,這片古老建築群的生命和故事一直都深深地埋藏於歷史的深處。一石一木,一磚一瓦,皆為時間的痕跡,歷史的見證。
  • 「老故宮」李文儒榕城開講紫禁城
    福州晚報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  10日是故宮博物院95歲生日,今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當過10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17年故宮博物院研究館館員的李文儒,7日晚帶著新出版的《紫禁城六百年:帝王之軸》《紫禁城六百年:東宮西宮》兩本書,走進三坊七巷麒麟書局,與榕城書友面對面交流。開講前,68歲的李文儒接受了記者的獨家專訪。
  • 「博物館媽媽」黃樂:博物館裡藏著孩子的好奇心
    走進去第一印象就是看建築,這裡有六百年的建築。深入到裡面,還可以看故宮博物館,現在館藏了180多萬件文物,每一件文物背後都可以去延伸了解。除此以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方面都可以去看。在《去博物館》的第一頁,我專門寫到紫禁城想把整個宇宙都裝進來。當時的科學知識沒有現在這樣發達,但古人能夠通過觀察自然宇宙中的一些現象,讓自己的建築、自己做的事情符合規律。紫禁城放眼望去,並沒有紫色,為什麼要叫紫禁城?在「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海報裡,有一個很多人都會忽略掉的秘密。大部分人可以看到什麼?象徵時間的日晷,還有天空是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