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
*本文據祝勇在北方圖書城分享速記稿整理
張一:我很想聊一聊這本書,我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我是最早看到這本書的,但我拿到樣書的時候第一時間打開,有一個很大的疑惑,祝勇老師提到有兩個故宮的概念,一個叫做文化意義上的故宮,一個叫做王朝意義上的故宮,當時我讀到的時候不太理解,因為故宮可以劃分概念,但是為什麼用文化和王朝來界定?因為劃分方法有很多,我想問一下祝老師,為什麼你把故宮理解為兩個不同的概念?
祝勇:這是在動筆之初就要面對的問題,你想寫的這個故宮是什麼樣的故宮。剛才講了,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經歷了24個皇帝,同時故宮的文化內涵又不止明清兩代,它裡面所包含的中國文化的內容是貫穿上下五千年的。比如故宮的建築,按照《周禮考工記》的規矩來建的,周禮是周代就有的,周代到進多少時間了。所以它裡面的內部結構和體現的文化,不是說在明朝皇帝朱棣想起這麼一初就完全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的,而是他按照周代禮制的要求,把它落實到建築的空間當中,所以這裡有至少三千年以上的脈絡。
圖源@故宮博物院
所以在紫禁城裡面我們經常會找到超越六百年明清兩代文化的範疇,如果我們僅僅從王朝的意義上去看,很多事情看不明白。比如我們僅僅從明清的歷史範疇去題寫故宮的話,很多東西不會理解,因為它裡面所容納的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五千年,只不過建設是從明朝開始建的。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風水的觀念,朱棣為什麼要在北京建都城,原本朱元璋已經在南京把都城建完了,南京紫禁城已經完工,而且非常漂亮,到朱棣這個明朝第三個皇帝,當然這裡的原因非常多、非常複雜,我們今天講不完,但是簡單的從文化上來看有一個根據,天子居天則天下之中而立,這是孔子說的,天子一定居天下之中,你才能統治這個國家。問題是哪裡是天下之中?秦始皇認為西安是,我們看地圖覺得西安的確是在中國版圖的中間,差不太多。但是到後來又移到汴梁,又移到洛陽,中國的首都不斷在遷移。為什麼北京成為天下之中或者說成為帝王所認為的帝國中央,必須在這裡建都?我們看今天的地圖,北京也不是在中央,它也不是處在中心的位置,但是這個跟風水有關。
我們看北京的風水,如果對風水有一點了解的話就會意識到,這個天下之中或者說這個首都只能在北京,別無選擇,為什麼?北京的背面是天壽山。我們知道居住蓋房子一個最基本的風水是要背山面水,背山就是有靠山,迷信的說法或者老百姓民俗的說法是有靠山,房子沒有靠山不行。但是從環境科學的角度來講,因為中國在北半球,冬季的時候北風非常厲害,在東北農村能夠體會到北風颳起來非常厲害,包括我在新疆拍《天山腳下》的時候,新疆到冬天的時候,一下雪,風吹雪,北面的雪可以跟房子一邊高。所以北方的北風特別厲害,一定要有一個靠山是最好的,這是從居住角度來講的。面水,中國人講水生財,有水才能活,所以老百姓居住有背山面水的選擇。
作為一個帝王的選擇也要背山面水,但這個山不能是平常意義上的山,我們看天壽山,北京城的背面有一個天壽山,這個天壽山是燕山的一脈,燕山連著太行山,太行山連著秦嶺,再往西是崑崙山,崑崙山是中國的神山,是通天之山。在中國古人的觀念裡面,我們看《山海經》裡面專門講到崑崙山,崑崙山是玉皇大帝下凡的地方,也是人類能夠通天的地方,所以在中國人的風水觀念裡面,崑崙山是一座神山,神山這個龍脈通過秦嶺,通過太行山、燕山,一直貫通到天壽山,這是北面。南面就是一塊開闊的平原,然後是淮河、黃河、長江。所以紫禁城面對的水不是說天安門前面的金水河,那個格局太小了,而是整個天下的格局。
所以當時叫面南而王,為什麼我們的首都偏北,它不在南京?南京在中間,它不能滿足帝王面南而王的需求,天子一定要面南而王,面對著他的整個天下,他要看見自己的天下,所以這個中心不是我們幾何的那個中心,而是風水上的中心。這個中心不是在朱棣的時候或者在明朝時候才有的,至少在南宋朱熹的時候,朱熹已經劃定當時的薊州(今天北京)就是天下中心。非常難得的一點是,朱熹是南宋的一個理學家,南宋首都在杭州,那時候北京在誰的地盤下?根本不在南宋的地盤下,在金國的地盤下,所以當時朱熹的眼光已經超越了他的那個當代,從整個中國文化的視角來看待天下的中心,所以我們今天從朱熹的著作裡面完全可以找到相關的論述。
我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我們了解北京,了解明朝歷史,了解紫禁城的歷史,這個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去向更遠的文化源流中尋找,這樣很多東西才能看的清楚。這個眼光就是文化的眼光,所以故宮我們一定要從兩個眼光來看,一個是王朝意義上的故宮,還有一個就是文化意義上的故宮。我寫《故宮六百年》既要關照到王朝意義,因為畢竟有兩代、24個皇帝。同時也要關注到文化意義,因為目前我們對於故宮的表述,包括電影、電視劇、各種書籍,比較多的局限在王朝意義上的故宮,說白了就是明清。包括一些電視劇,比如男士們愛看的帝王戲,還有女孩子們愛看的宮鬥劇,其實都是在王朝意義上轉來轉去,它的眼光始終沒有真正投到文化的視角去看待故宮,這樣去解釋故宮是把故宮看小了,把故宮所承載的中華文明的內涵大大壓縮了。所以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五大常任理事國每個國家一個,商業一點的說法是,如果沒有故宮,中國也許當不了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為什麼它是世界五大博物館,包括我們的國家元首經常把外國元首請到故宮來,西方各國元首到中國來訪問到故宮去看什麼?看宮鬥嗎?還是看帝王統治術?這些都不是,因為如果僅僅把故宮的眼光局限在王朝政治方面,大大下降了故宮文化的價值。所以真正故宮承載的是中華五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故宮真正的價值。我也希望通過我這樣一本書,能夠引導讀者、觀眾,包括通過一些電視節目,引導大家真正了解故宮,真正去體會故宮的文化價值。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在《故宮六百年》分享會致辭
遼寧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新華書店北方圖書城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趙毅在《故宮六百年》分享會致辭
張一:祝勇老師不光寫過《故宮六百年》,僅僅故宮系列的書就有很多本,像《在故宮裡尋找蘇東坡》《故宮的古物之美》都是暢銷書,祝老師簡單講講這些書之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用這麼多書寫一個紫禁城?
祝勇:因為紫禁城的內涵太多了,一本書確實寫不完。我寫《故宮六百年》不斷捨棄、捨棄,很多東西都涉及到,但是沒法面面俱到,這是寫作的一個很大困惑。剛才臧社長講到我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已經出版了九本關於故宮的書,《故宮六百年》相對綜合、相對全面宏觀地反映故宮歷史和文化,其它八本分別選擇不同的角度去講,這樣的話可以跟《故宮六百年》形成互相彌補的關係。我也覺得特別有意思,故宮像一個大的魔方,你不斷的變換角度會不斷有新的發現,這是特別吸引我的一個神奇的地方。
我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過一本書叫《故宮的隱秘角落》,《故宮的隱秘角落》有些內容在《故宮六百年》裡面沒寫,但是也很重要,剛才我講明朝的歷史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張推一張、一張推一張,最後推來推去明朝亡了,明朝為什麼亡?跟建都北京也有關係,皇太極沒有統一中國就去世了,後來是多爾袞率領遼寧的大軍突破山海關攻到北京去,假設當時明朝首都是南京,也可能清朝不會那麼快一統天下,因為當時還有幾支農民起義軍在奪天下,有李自成、張獻忠等等不同的勢力,當時的情況也很複雜,所以歷史怎麼演變我們也不太好說。可能明亡清興的過程跟最初朱棣定都北京的位置也有一定關係,因為過了山海關北京就拿下了,所以多米諾骨牌不斷地去推。
關於李自成在北京的歷史,我在《故宮六百年》裡面沒有空間把它展開,李自成在北京到底是什麼情況,我自己在寫之前也懷有問號的,毛主席不是說過嗎,1949年從西柏坡進北京的時候說過一句話,我們不當李自成。郭沫若先生有過很有名的一篇文章,也收錄語文課本了,叫《甲申三百年祭》。所以李自成進北京是歷史上非常重大的一個拐點。但是李自成進北京到底怎麼地了,沒有人說這個事,我們為什麼不當李自成,李自成怎麼了?這個沒有人說。所以這段歷史我給它補上了,這個補上沒有在《故宮六百年》裡面去補,因為《故宮六百年》講六百年,他只是六百年當中的很短暫的瞬間,但是在《故宮的隱秘角落》裡面我可以把它展開,專門講了李自成在北京這四十多天到底發生了什麼,找了很多史料,我也查了很多,幾乎沒人寫這段東西,所以我覺得特別需要把這段歷史銜接起來,在《故宮的隱秘的角落》就可以充分展開。從這個角度來講,《故宮的隱秘角落》和《故宮六百年》完全可以形成呼應的關係。
說到明亡清興,因為《故宮六百年》是講大歷史,還有很多芸芸眾生在歷史浪潮當中被卷進去了,他們的命運沉浮,隨著歷史隨波逐流也是很耐人尋味的,也是很值得玩味的。當然這些芸芸眾生當中也有很多大人物,只不過他們當時的力量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所以我在別的書裡面通過一些角度也講到了這樣的過程。
比如我有一本書叫《故宮的古物之美3》,這個「古物之美」系列的一二三部分別講不同的角度,一是講器物,三是講到書畫,在故宮的書畫裡面我挑出一個人,我們特別熟悉的柳如是,柳如是的作品故宮博物院有收藏,因為她能書善畫,所以她的作品在故宮博物院也有收藏。這裡面有一篇文章就是通過在故宮裡面看到的柳如是的作品,來講柳如是的內心世界。其實她的個人經歷跟我剛才講的明亡清興,這個大的歷史潮流關係特別密切。像這樣的個人,在整個明亡清興的過程裡太多了,沒法放在《故宮六百年》裡面寫,但是在講古物之美的時候,就這一幅畫,不僅寫歷史,而且寫人的命運,但最後被歷史洪流衝走的很無奈的命運軌跡,我是想寫這些。所以寫柳如是,因為柳如是的一生特別坎坷,她的情感世界也很曲折,前面她喜歡的幾個人都沒有成,因為她等於說是歌妓,青樓女子,但是能書善畫非常有才,所以她跟明朝末年江南的文人關係非常密切,但情感上都不成功,最後她嫁給誰了?嫁給錢謙益,明末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學問家,也是一個官員,26歲嫁給62歲,做小妾,這對於柳如是來說已經是非常滿意的結果了,一個風塵女子大家都看不上她,最後嫁給錢謙益做小妾,儘管錢謙益已經是滿頭白髮的老頭,但是錢謙益是真心的,錢謙益專門給她蓋了一個樓,裡面各種古玩,弄得挺有文化,讓她在那生活。
但是這個事情發生了轉折,也是發生反轉,怎麼反轉?就是明亡清興,清朝入關,打垮明朝之後,錢謙益本來是明朝官員,這時候面臨著何去何從的選擇。本來在婚姻關係當中錢謙益是強勢的,柳如是是非常弱勢的,但是在這個時候誰表現出奇?柳如是表現出奇,錢謙益貪生怕死,所以明朝打到江南,多鐸率領多少萬大軍打到江南的時候,我們知道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非常慘烈。這時候柳如是拉著錢謙益說我們跳河,錢謙益說我不跳,柳如是說你為什麼不跳,錢謙益說水太冷。那時候估計是秋冬之季,我下不去,這個水太冷,實在下不去。這個事情一下子讓錢謙益在柳如是心中的地位下降。後來錢謙益怎麼樣了?當多鐸率領大軍進入南京(還是哪裡)的時候,錢謙益在地上屁股撅得很高,給多鐸叩頭,多鐸連正臉都不看一眼。這時候柳如是覺得受不了。最後錢謙益覺得他這個本事,好像明朝在南京還有一套班子,他是南京的尚書(部長級幹部),他覺得清朝會重用他,實際上也沒重用。最後錢謙益在晚年幹了什麼事?舉旗反清,錢謙益開始反清,反清沒多久就去世了,因為他年紀太大了,他去世以後柳如是怎麼辦呢?我給大家念書裡的一段。其實我寫這些大歷史的時候對這些人物都特別有感情,我在進故宮之前就開始寫故宮,寫了很多年,到故宮工作以後又繼續寫故宮,很多人包括記者採訪我的時候也在問,你進入故宮之前寫故宮和進入故宮之後寫故宮有什麼區別,我想了一下,我進故宮之前寫的故事歷史上的人物寫的都是他們,進故宮之後寫的是我們,我把書裡的每個人物都當成我自己來寫,或者當成我們之中的某一個人來寫,我覺得他們的命運就是我們的命運,所以我寫蘇東坡也好,寫柳如是,我都覺得是寫我自己,特別懷感情的去寫這些人物。通過寫柳如是,我也特別理解為什麼陳寅恪先生,那麼大的一個國學大師,用那麼大的力量專門為柳如是做傳,《柳如是別傳》上中下三卷,差不多一百萬字。陳寅恪先生專門為柳如是做傳,真的是有文化內涵在裡面。
這篇文章的結尾是這樣寫的:「第二年春天到來的時候錢謙益撒手人寰,錢謙益屍骨未寒,錢氏家族的人們就來催逼柳如是這個未亡人交錢交房產,否則就把柳如是和她的女兒們趕出家門。面對這一片亂鬨鬨的景象,柳如是臉上略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笑,說,你們等等,我上樓取錢。許久她都沒有下來,有人不耐煩了,說上去看看,推門時,見一白色身影孝衫孝裙,靜靜的懸掛在房梁上。」
我寫到這裡這篇文章結束,寫到這的時候我自己就不行了,眼淚奪眶而出,我寫東西的時候還真沒怎麼哭過,但是寫到這一段的時候眼淚覺得受不了,我說不行,必須得冷靜一下。這篇文章到這戛然而止,沒有往下再寫,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結尾,當人們上樓的時候看見一個白色的身影,孝衫孝裙靜靜的掛在房梁。
所以在這樣的六百年當中,有很多人的命運和很多人的情感夾雜在當中,我們回看歷史的時候有一個理性的眼光,我們看歷史要有理性,不能完全跟著感性去走。但是也不能沒有感性,因為歷史是由很多具體的人和事組成的,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前幾天我去看了《八佰》,看完以後我女兒問我好看不好看,我說你去看一看,那個時候的人太難了,我們再難都沒有他們難。所以我們寫歷史、面對歷史的時候,還是帶著生命關照,理性的看待整個歷史發展的大的趨勢。康德講歷史的發展是有理性的,有人說這個世界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壞?用康德的觀點來說這個世界不會變得越來越壞,為什麼?因為歷史的進程好像生物界的淘汰和發展是一樣的,它一定是趨利避害的,它會有一個自然的趨利避害的過程。比如二戰發生了,那就成立聯合國,比如不讓日本這樣的發動戰爭的國家有軍事能力。人類歷史發展是趨利避害的,跟自然界的選擇是一樣的。
梁漱溟先生的父親梁濟在辛亥革命前後,我在《最後的王朝》裡面寫到這個,也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這爺倆也是特別有意思,梁濟是保皇派,而兒子梁漱溟是革命黨,他參加了北方同盟會,堅決要推翻清廷的。所以梁濟和梁漱溟父子倆有一段對話特別有意思,梁濟問他兒子說,這個世間會好嗎?梁漱溟回答這個世間會好。梁濟說會好就好,說完三天以後投湖自殺。你說梁濟說得對還是梁漱溟說得對?我想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一時得到確切的回答。但是就康德觀點,人類發展是趨利避害的。所以我們回顧歷史發展進程的時候應當有理性的眼光,但是歷史歸根結底還是落實到人,它不能離開人去架空談論,這樣對歷史的了解勢必膚淺。
張一:所以一本《故宮六百年》涉及到中國歷史的各個角落,非常值得大家去讀。時間原因今天分享會到這裡,我們進入下一個環節,讓祝老師為大家籤售。
祝勇:在座朋友去過北京故宮的舉手看一看?基本都去過。去過兩次的舉手?也是大部分,對北京故宮應該比較熟悉。我插播一條廣告,9月份故宮將舉行蘇東坡大展,兩個重要的展覽,一個是故宮六百年,紫禁城六百年的紀念大展,在午門展廳,規模浩大。還有一個是蘇東坡大展,這個蘇東坡大展是國內外都非常難得的大展,9月份舉行,歡迎各位朋友們去參觀。
×
相關圖書
本書以紫禁城建築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築、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祝勇近年來持續書寫著故宮的典故與傳奇,或借物詠懷,或憑卷追思,從獨特角度展示了一個豐富深邃的古典中國。《故宮六百年》更可以視為他此類作品的集大成者,有系統有條理地講述了故宮的方方面面,似水流年,小處生動,大處磅礴,充滿了一個文人與學人對於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在故宮(紫禁城),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了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這樣,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區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
——祝勇
故宮,一座性格的宮殿,情感的宮殿,美與趣的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