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祝勇:「網紅」故宮要走得更深遠,學術研究是核心

2020-12-14 騰訊網

「近年來,年輕人佔故宮遊客人數的比例大增,甚至有佔據主體的趨勢。這說明我們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

但怎麼把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表達給他們,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我們必須先引發他們的興趣,然後再一步步引導他們去深入了解、去研究。

這些年,故宮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嘗試。所有這些辛苦、冒的風險,我覺得都值得。」

周末到了,為你推薦一條視頻。

在這條長約78分鐘的視頻中,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作家、《故宮六百年》等故宮系列圖書作者祝勇以一貫獨特的視角,和我們聊了聊他眼中的紫禁城。

同時,作為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他也表達了對於「故宮熱」的看法:當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到故宮「打卡」,故宮需要如何與他們「對話」?

這是2020騰雲·文化周「故宮六百年」直播對話的完整回顧。以下為文字精選版。

嘉賓

祝勇: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作家

主持人

張英:騰訊社會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在故宮做研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張英:曾有一段短暫時間,你在北京作協當專業作家,是什麼契機讓你選擇了故宮?

祝勇:當專業作家是我長久的渴望。此前,我陸陸續續寫過一些關於故宮的文章,與故宮博物院有比較密切的聯繫。201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了故宮學研究所。我赴美歸來後,有幸讀了劉夢溪先生的博士,最終得益於鄭欣淼老院長和李文儒副院長,我在讀完博士後就進了故宮博物院。

此前,我無數次去過故宮,作為合作者和作者,在故宮出版社出過書。但以工作人員的身份進入故宮博物院,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難得的機會。我的師母、劉夢溪先生的夫人陳祖芬老師說,你去了一個最適合你的地方。

張英:作為研究員,在故宮中的一天是怎麼度過的?

祝勇:其實很平靜,或者說平淡。曾經有電視臺想拍我在故宮裡的工作狀態,我說其實沒什麼可拍的,並不像《我在故宮修文物》那樣「炫」,能看到很多技術。我們就是對著電腦尋找一些史料,或者提取一些文物的影像。

我在圖書館待的時間比較多。故宮博物院內部有一個圖書館,在壽安宮,是一個兩進的四合小院裡,非常安靜。我可以看《四庫全書》,幾千卷佔滿了一間一間屋子的書,被壓縮成影印版。而這樣的資料,只是我們圖書館裡的滄海一粟。

我非常喜歡故宮的這種安靜。在這裡,永遠有你不知道的東西。

故宮裡各門類的專家都有,每個學者都有他的領域。「所見皆是師」,而且互相非常平等,不論老幼、不論地位高低,和諧友善。對我來說,這是特別好的滋養。我特別珍視故宮這個環境,覺得很溫暖。

正常的學術研究和寫作不會火爆,但靜水流深,很安靜長遠。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狀態,我特別喜歡這個狀態。

張英:有點像傳統書院的日常生活,但如何將它與寫作相結合呢?

祝勇:寫作要向內去挖掘。離得近了,觀察、思考就會更近一些。

比如《故宮六百年》,我寫到慈禧。中國被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最黑暗的深淵,她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近距離觀察,就會有更多視角,會更加細緻。

很多人都關注慈禧吃什麼、穿什麼,覺得她喜歡奢華,比如正趕上「甲午戰爭」,她非要過六十大壽。而我可以有另一個視角——慈禧一進宮廷就開始宮鬥,她身不由己,青年喪夫、老年喪子。從個人生活看,她什麼都沒有,孤獨一人,一直到死。所以,她對物質生活近乎變態的需求,可以由此做這樣一個解讀:她一生削尖了腦袋去爭,結果是什麼?就是要通過奢華的生活來實現她權力的自我滿足。

從歷史的海平面上,我們看到的只是島嶼露出水面的部分,但你還要看看海平面之下的部分。在故宮裡,我可以慢慢沉下來,慢慢梳理,了解人的精神脈絡。我覺得這對我寫作特別重要。

祝勇

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平視」故宮

張英:故宮已經有600年的歷史了,它會如何看待我們這個時代?這意味著什麼?

祝勇:意味著時代的主語發生了變化。

朱棣1420年建紫禁城,到今天是600周年。這600周年裡,帝制佔了505年。這505年,是有皇帝的故宮,故宮的主語是皇帝,故宮的一切都為皇帝服務。紫禁城是北京的中心,北京是天下的中心,就是這麼一個同心圓結構,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中心。

1925年之後到今天,95年,成了沒有皇帝的故宮,有皇帝的宮殿變成過去式了。今天是故宮博物院,核心詞是博物院,故宮是個修飾詞,裡面的186萬件文物,屬於全體中國人,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故宮的建築之美、文物之美,承載的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果。

張英:大家喜歡你寫的故宮,因為你是帶著今人的視角去看這些事物,採取了一種平視的態度,你用自己的生命印跡和人生經驗在刻畫它,很有親切感。

祝勇:「平視」這個詞特別好。我寫過許多「大人物」,康熙、乾隆、漢武帝、秦始皇,還有前不久寫蘇東坡。

我也曾經躊躇,因為蘇東坡的知識結構特別龐大,對於他的知識結構,我高山仰止;對於他的文化貢獻,我是望塵莫及。

我有什麼本錢去寫蘇東坡呢?之所以動筆,是因為我覺得,蘇東坡也是一個人。

蘇東坡也沒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師,拿著大師範兒,高高在上。他在黃州時,和賣酒的、賣肉的、種田的都是好朋友,他是姿態很低、很親切的一個人。如果我們能見面,我覺得他就是我們的一個鄰居、一個大哥、一個朋友,一個可以推心置腹交談的人。我可以寫他的喜怒哀樂。

所以,在我的書裡,蘇東坡把姿態放平了,我自己的姿態也放平了。自我解放了,寫作時就會更自由,更設身處地。在寫作中,這種感覺還是挺美妙的。

張英:在你的故宮寫作中,很多文章是跨文體、互文式的寫作,涉及不同領域,是不同學科的融合,我稱之為「有框架的集成式寫作」。

祝勇:這與視野和知識結構不斷擴大有很大關係。「新散文」是一個開放性的文體,優勢在於能接納不同文體。我今天的寫作與早期文化大散文的區別,就在於綜合性增加了,呈現出跨文體寫作的特點。因為題材越來越宏大,單純的散文就有點放不進去了。

我在一些描述大歷史的題材中,很關注普通人,儘量去照顧他們。比如《最後的皇朝》,寫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那一年,也是清王朝的最後一年。帝王將相應該是主角,但我在這個作品裡,還寫了很多北京普通市民,有名有姓,不是虛構的,是真實存在的。我找到他們的史料,看看他們的人生經歷,想在大的歷史轉變進程中,看普通人的命運是什麼,我覺得這更值得我們去關注。

包括我寫《故宮六百年》,一想到故宮600年,大家自然會想到明清兩代的帝王,注意力都在帝王權力、后妃爭鬥上面。但是這600年不僅僅只是帝王、后妃、奸臣,還有很多普通人,比如宮女、太監。

過去一說太監,就想到魏忠賢、李蓮英,是特別負面的形象。其實太監也是集權制度、封建制度的受害者。而故宮這麼大,沒有太監是不行的,因太監這個階層的存在,保證了600年紫禁城各種事情的運營。但他們平時又是不被看見的,但他們也在某方面改變了歷史的進程,有的是從正面、有的是從負面。

太監離開宮廷後,他們沒有謀生技能,沒有地方要他們,然後他們也不知道往何處去。他們後來被集中收留在寺廟裡,哭聲連片。他們並不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清室優待名單中,是多餘的人,就是歷史不再需要他們了,就是被遺忘者。

我故宮寫作很重要的不同點和出發點,不是看了一些史料,用比較美的語言複述一遍,不是那樣。而是必須用一個現代人的立場,和一個新的視角去看這段歷史。

祝勇

「你永遠不知道宮門背後藏著什麼」

張英:讀者會很感興趣,在故宮工作有多少機會去庫房看平時很少展出的器物?

祝勇:我去庫房的機會不多,因為有嚴格的制度,能用圖片解決的,儘可能看電子版。實在是工作有需要,經過審批手續,也可以去看原件

張英:你在採訪中說,故宮像藏地那麼悠遠和神秘。故宮神秘在哪裡?你喜歡它的哪些部分?

祝勇:故宮有這麼多宮殿,有那麼多文物,有那麼多門。各種大門小門,不斷在打開,你都不知道門後藏著什麼。永遠有新奇的東西在吸引你,知道得越多,就越發現你知道的還很少。

比如我講到一幅畫《重屏會棋圖》,五代的作品。畫面詭異:幾個人物在下棋,背後放了一個屏風,屏風裡又畫了幾個人,那幾個人後又畫了一個屏風……這種畫中畫的形式,無窮無盡,就像鏡子反射。它可以無窮無盡這麼畫下去,讓你猜它是屏風還是真實的空間,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2015年,故宮展出了這幅《重屏會棋圖》,原作上那個棋盤和棋子更小。但是通過電子版你可以放大看得很清楚,棋盤上其實只有黑子,沒有白子。這是在幹什麼?我們就要去破解背後的秘密。

我的導師劉夢溪先生給我一句話,我至今受用,是我寫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不說別人說過的話」。你一定要有自己獨特的認識、獨特的發現。

張英:《故宮六百年》是你寫故宮十年的集大成之作,你是怎麼來找到這樣一個坐標的,就是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同時又是一種打破了以前以地方象限為主體的敘事視角的?

祝勇: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故宮六百年》歷史龐雜,建築空間也龐雜,怎麼開始,這個很難。但我非常明確的就是,不想把它寫成一部政治史,也不想按24個皇帝的順序排下來,寫帝王歷史。那是「明清二十四帝」,不是《故宮六百年》。

想了很長時間,後來我還是採取了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遊客的視角展開敘述——從午門進,走中軸線,然後東西路走一走,最後從神武門出來。在走的過程當中,看到的不只是空間,這個大殿那個大殿,而是像過電影一樣,用走的方式來看故宮600年。在每一章,都附有一張地圖。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空間帶時間」的方式去寫。

「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

張英:這幾年故宮藉助大眾媒體做了非常多的年輕化嘗試,包括故宮也和騰訊合作推出了「數字故宮」小程序。作為戰略合作夥伴,騰訊的科技優勢還將助力故宮完成更多的數位化探索。你如何看待這些嘗試?

祝勇:年輕化當然是好現象。實際上,故宮的遊客本身也確實在年輕化——原來的故宮是以中老年人為主,但近年來,年輕人所佔的比例大增,甚至有佔據主體的趨勢。

這說明我們年輕人不是不喜歡傳統文化,是喜歡的,但怎麼把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表達給他們,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喜歡?我們必須引發他們的興趣,然後再一步步引導她們去深入了解、去研究。

這些年,故宮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嘗試。所有這些辛苦、冒的風險,我覺得都值得。從結果來看,這的確引起了年輕朋友們對故宮的喜愛。

我覺得下一步,是需要讓更多年輕朋友深入去了解中華文化,了解故宮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不僅僅限於網紅打卡地。

騰訊和故宮的合作,是很好的嘗試。騰訊作為高科技企業,它有自身的技術優勢和文化優勢——我覺得科技的背後也是文化。這些年騰訊跟故宮博物院有非常密切的合作關係,是戰略合作夥伴。騰訊的科技優勢和故宮的文化資源相結合,我覺得能碰撞出很多新的火花出來,這個前景也是非常廣闊的。

我非常希望故宮的遊客,尤其是年輕的朋友能夠通過故宮的「熱」,看到故宮的文化脈絡、民族的文化脈絡,了解我們民族文化價值在什麼地方,從而找到我們的文化自信。

這個自信是我們文化自身的價值帶來的,是油然而生的自信,不是強制性的一種灌輸。因為當你了解我們文化價值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具體在什麼地方,自然就會有這種自信。這是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

僅就傳播這方面,我想故宮還是要與時俱進,要嘗試探索新的表達方式。在我看來,其實傳播的廣度和研究的深度,這兩個方面不是背離的關係。挖掘得越深,傳播得才能更加深入深刻,才更加有廣度。

我覺得這兩方面是能夠並舉的,這是挑戰,但也是很大的機會。我們覺得工作有壓力,也很有動力,因為有創造性在裡面。

還沒看夠?點此觀看完整版

×

相關焦點

  • 祝勇 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 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除了書寫和學術研究,祝勇還是故宮博物院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身體力行,不斷通過電視紀錄片、綜藝節目等新方式向全世界傳播、推廣故宮。從央視12集《故宮》(2005年播出)、《故宮一百》等等,到如今講述「故宮文物南遷」的紀錄片,一個個項目背後,都有他的身影。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祝勇祝勇博士近年來一直堅持著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故宮的歷史風雲變幻,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祝勇博士對故宮的相關典故和傳奇手到拈來,從獨特的角度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深邃、古典中國,可以說他的文字體現了文化學者對於歷史人文的溫情與敬意。
  • 人物|祝勇:在故宮,儘管有許多人,最終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今年又恰逢故宮600年華誕,故宮幾乎成了全民「網紅」,故宮的一年四季,故宮時間深處的那些往事,吸引著大眾的注意力。而祝勇,卻在這關於故宮的喧囂著,日復一日地進行著自己的書寫,這時候,故宮於他又是寧靜的。他特別珍視故宮這個寧靜的環境,覺得很溫暖。
  • 故宮,讓我處於永無止境的探索中
    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故宮博物院「故宮文物南遷史料整理與史跡保護研究」的組成部分,《故宮文物南遷》大型紀錄片於2020年啟動。該紀錄片總導演、總編劇是知名作家祝勇。他曾創作出不少優秀紀錄片作品,也得過多項紀錄片大獎。  「拍攝紀錄片和寫作都是我的所愛,但我更重視寫作。
  •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歷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本文據祝勇在北方圖書城分享速記稿整理張一:我很想聊一聊這本書,我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我是最早看到這本書的,但我拿到樣書的時候第一時間打開,有一個很大的疑惑,祝勇老師提到有兩個故宮的概念,一個叫做文化意義上的故宮,一個叫做王朝意義上的故宮,當時我讀到的時候不太理解
  • 用文字之美解鎖故宮之美
    好書品鑑    故宮的宏大深邃是難以名狀的,但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卻是那個偏要掀開它重重面紗的人。從《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故宮的古物之美》,到新作《故宮的古物之美繪畫風雅1》,作者一次次尋覓獨特的切面,為人們打開進入故宮的全新通道。
  • 13萬「老鐵」同時在線刷直播,故宮六百年背後的故事憑什麼讓網友...
    「這次活動算個人的一次新嘗試,通過新媒體平臺推廣故宮文化、傳統文化,希望在傳統和新生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讓更多人了解故宮六百年背後的故事。」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作家祝勇在直播間裡與網友線上對話,作家安意如、插畫家常怡、演員劉曉曄及快手達人「開心de核桃」等也接力助陣。
  • 故宮的文物、遺產和「國家寶藏」
    祝勇 |《故宮六百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本書以紫禁城建築的空間次序橫坐標,以紫禁城歷史的時間次序為縱坐標,立體、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紫禁城六百年歷史的回顧,揭示定都北京的歷史意義,展現中華文明在宮殿建築、園林、繪畫、讀書藏書等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 換帥一年,故宮失掉網紅C位?
    但故宮可是初代網紅,「外國領導人來了,也要步行參觀」「周一閉館,是為了保護文物」,各種Flag高高立起,也別怪群眾的反應這麼激烈。 因種種外因,大G女最終沒能被群眾「制裁」,故宮則成為網友發洩不滿的對象,餘波至今。 當時,故宮博物院通過官微深夜發布道歉聲明。然而群眾並不買帳,認為其選擇深夜十二點半是為了避開群眾的口誅筆伐,力保「大G女」。
  • 馬上評|對網紅「故宮火鍋店」,包容中要保持警惕
    馬上評|對網紅「故宮火鍋店」,包容中要保持警惕 澎湃特約評論員 與歸 2019-02-26 13:27 來源:澎湃新聞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故宮藏美》作者: 朱家溍出版社: 中華書局本書為朱家溍談古代藝術的學術隨筆集,共分古代書畫、古代工藝美術、清宮戲曲三個部分。朱家溍為文史大家,故宮文物鑑定大家,所配50幅來自故宮的精美大圖,是一部關於古代文化藝術鑑賞的之作。
  • 故宮「網紅」院長單霽翔卸任,他曾這樣定位故宮與武當山的關係
    單霽翔歷任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故宮博物院院長。2012年,58歲的單霽翔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新院長。履新後,單霽翔花了5個月時間,帶著秘書走遍宮裡的1200座建築、9371間房,踏破20多雙布鞋。單霽翔在任這些年,故宮誕生了批量「網紅」。
  • 600歲成全網網紅?故宮一舉一動都上熱搜是怎麼做到的?
    從雍正語錄,再到如今玩得風生水起的跨界聯名,甚至一隻御貓,一場大雪,都能將其送上熱搜。故宮一改刻板印象,與年輕人打得火熱。故宮作為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建築之一,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至今一直是中國聞名海內外的旅遊景點,國內外遊客到故宮,無不讚嘆其驚豔。但有著長達600年歷史的故宮,本身便是一座傳統文化的大寶庫,其中蘊藏著無數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 故宮萌娃娃一年賣10億 600歲故宮咋就成了網紅
    記者 史春陽/攝   故宮萌娃娃一年賣10億 賣萌表情包上線不到一個月使用量近4000萬次  600歲的故宮變了,變得越來越年輕,越來越時尚,越來越具有「科技感」。無論是「一年賣出10億」的故宮「萌娃娃」,還是在角落裡不被人注意的「大銅缸」,亦或是新晉「網紅」故宮保安「故宮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