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故宮六百年》丨從故宮的獨特角度看古典中國的歷史風雲變幻

2020-12-18 十裡荷塘秋水長

文丨十裡荷塘秋水長

在故宮,絕大部分建築空間都容納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歷史風雲。當大家跟隨著我的文字,走完了故宮的主要領域,從神武門出來,我們也不知不覺地,完成了對故宮六百年歷史的回望與重溫。——祝勇

祝勇博士近年來一直堅持著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故宮的歷史風雲變幻,作為故宮博物院的一名研究者,祝勇博士對故宮的相關典故和傳奇手到拈來,從獨特的角度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豐富深邃、古典中國,可以說他的文字體現了文化學者對於歷史人文的溫情與敬意。

「在紫禁城,生命的參照系太大,一個人就像宮殿裡的一粒沙,不值一提。」

紫禁城的壯麗和威嚴,在六百年後,依然會讓我們感到氣勢磅礴,顯示著皇家稱霸天下的王者至尊。某種文化意義上,它變成了象徵著中國的一個文化符號,體現著東方古代建築的繁複結構和複雜宏大。前一段的一本銷售業績非常好的繪本類讀物《建築的故事》中,將中國的紫禁城收入其中,和代表了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代表了紐約的克萊斯勒大廈一樣,成為了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符號。

01「故宮」的概念,至少在漢代就有了,也在唐詩宋詞裡出出入入,在這裡它是歷史的見證

對於祝勇博士筆下的故宮,我得承認自己的歷史知識是欠缺的,雖然以前很多古文字方面的老師在我的求學經歷中不止一次告誡我「文史不分家」絕對不只是一句漂亮話,可是看著這些歷史相關的文字,我居然還需要略翻一下明代和宋代的歷史典籍,查找幾個印象中似是而非的詞語。

看到書中寫有一次開會,從院辦的會議室出來,已是晚上九點。走過黑寂無人的宮殿回到西北角樓下,研究院的門口,發現院門已鎖,而祝勇博士的書包還在辦公室裡,家門的鑰匙則在書包裡。祝博士不得不第一次去了鑰匙房,找到備用鑰匙才能打開研究院的門,進而才能拿到家門的鑰匙回到自己家。祝博士說那晚的經歷,那麼富有隱喻性,無窮無盡的門,開啟我們不同空間之間的旅程。

我忽然感覺,祝勇博士這本《故宮六百年》好像也是一把讀者想要了解故宮歷史急需的鑰匙,幫我們打開過去藏有很多秘密的知識宮殿的倉庫。

歷史不再像流水,像曠野上刮過的風,過去就過去了,毫無意義可言。

02乾清宮與坤寧宮傳達出來的是夫婦之道,也是天地之道

《第八章 傾城之戀》用小說《白鹿原》開頭引出的,一生失去了三位摯愛皇后的康熙大帝。

這幾年的螢屏上,後宮演繹的各種野史故事霸屏的方式存在著,可是故宮不能言,史學家不屑於言,畢竟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做老學究,在古紙堆裡做學問。「板凳坐得十年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康熙在失去了五位小皇子之後,再得的皇子保住了,但是22歲的皇后赫舍裡氏卻因失血過多在當天的坤寧宮咽下了最後一口氣。三年後,康熙冊封了妃子鈕祜祿氏為皇后,但不出半年,第二任皇后就病死在坤寧宮。再十二年後,貴妃佟佳氏被冊封為皇后,但在冊封的當天下午,病入膏肓的佟佳氏就撒手人寰,連坤寧宮都未來得及踏入。

因而,對於康熙來說,坤寧宮就是他感情上的祭壇,不到40歲,就經歷了多次與愛妻離別的痛苦。

月掩椒宮嘆別離,傷懷始覺夜蟲悲。淚添雨點千行下,情割秋光百慮隨。雁斷衡陽聲已絕,魚沉滄海信難期。繁憂莫解衷腸夢,惆悵銷魂憶昔時。

03故宮中的書畫和植物:「此心安處是吾鄉」

看著祝勇博士這本書,想起來我一位家人在2017年故宮展出《千裡江山圖》時專程跑去參觀,那天接待觀摩者是有限的,需要預約和排隊,但他依然懷著敬畏的心情和滿足的感受近距離觀摩了這幅偉大的作品。

故宮展出的《千裡江山圖》令人流連忘返

對於故宮中的那些寶物來說,也不妨借用蘇軾的詩句「此心安處是吾鄉」,對於這些在故宮住了上百年、上千年的文物古蹟、珍本古籍、書畫傳承、竹蘭梅菊之類的珍品與植物,它們歷經了時代的滄桑巨變,依然靜靜地呆在應該在的地方,默默地承受著這一切,和故宮一起見證著古往今來的變化。

故宮裡的竹影婆娑也是有的
《臨三希帖》卷,清,愛新覺羅·弘曆

祝勇老師也說乾隆一朝是將書畫藏品分別存放於不同的宮殿裡,按照地點來編纂主要分卷方式,也算是在我國歷史上對於檔案類的文書等保管方式的第一次變革。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的發展,書畫藏品對保管條件的需求,面對著故宮總數為1807558件藏品(2010年12月清理工作統計數字)的保管和維護的要求,故宮的路要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在祝勇博士筆下的故宮是一個大多數人心裡的濃縮了湖光山色、水波瀲灩的儒家含蓄之美的庭院,是講究三步一景、五步一畫意境的皇家園林,是橫踞在北京城中心位置上,體現著皇者風範的帝國之城、王者之城。

謝謝祝勇博士的講解,幫助我們貫穿起來一道門和一道門之間那些不同空間之間節點,在這個意義上說,《故宮六百年》就是我們了解過去和現在、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那把不可或缺的鑰匙。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它太大了,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8月15日下午,著名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帶著《故宮六百年》亮相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與現場讀者一起探討故宮的魅力,分享這本書的獨到之處。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全社會關注的一件文化盛事。
  • 祝勇 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 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祝勇:在故宮書寫整個世界
    祝勇《故宮六百年》獲得「作品獎」。「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面對每一個建築空間,我也只能選取一個時間的片段(當然是我認為重要的片段),讓這些時間的碎片,依附在不同的空間上,銜接成一幅較為完整的歷史拼圖。」在新書《故宮六百年》中,作家、學者祝勇這樣寫道。這是祝勇關於故宮的第八本書。
  •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歷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圖源@故宮博物院所以在紫禁城裡面我們經常會找到超越六百年明清兩代文化的範疇,如果我們僅僅從王朝的意義上去看,很多事情看不明白。比如我們僅僅從明清的歷史範疇去題寫故宮的話,很多東西不會理解,因為它裡面所容納的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五千年,只不過建設是從明朝開始建的。
  • 作家祝勇:「網紅」故宮要走得更深遠,學術研究是核心
    在這條長約78分鐘的視頻中,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著名作家、《故宮六百年》等故宮系列圖書作者祝勇以一貫獨特的視角,和我們聊了聊他眼中的紫禁城。 同時,作為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他也表達了對於「故宮熱」的看法:當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到故宮「打卡」,故宮需要如何與他們「對話」?
  • 人物|祝勇:在故宮,儘管有許多人,最終連名字都沒有留下
    自2011年始,他呆在這六百年大宮殿的邊上,近一點,遠一點,高一點,低一點地看著,就這樣以一個學者、一個作家的姿勢,看了數年。祝勇也從人們心目中的那個寫大散文和歷史隨筆,同時製作著各種歷史題材紀錄片的祝勇,成為一名「故宮專業戶」。「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這一瓢深情,正是故宮。
  • 13萬「老鐵」同時在線刷直播,故宮六百年背後的故事憑什麼讓網友...
    作為《故宮六百年》出版方,人民文學出版社首次在快手平臺直播,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助理宋強表示,快手的3億日活用戶、200億條視頻存量和特有的「老鐵文化」,對傳統出版社來說是新的資源與天地;國內最老牌文學出版社的這次創新嘗試,希望以更親民、開放和接地氣的方式助力傳統文化傳承,讓文學進入更多人的世界。
  • 故宮,讓我處於永無止境的探索中
    祝勇說。以故宮為題材寫小說  2011年祝勇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供職於故宮學研究所,擔任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故宮裡的空間,故宮裡的時間,一直滋養著祝勇的寫作。他充分運用「近水樓臺」,從書畫、建築、器物等多個領域入手,寫出大量關於故宮的文章。截至目前,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祝勇已經出版了包括《故宮六百年》《故宮的古物之美》《故宮的隱秘角落》等九本書,並且即將出第十本。
  • 這16本書,帶你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
    故宮是一座燈塔,更是華夏文明的匯集地,一代一代華夏兒女,都能在深厚的歷史和文化中,汲取養分和力量。本書單獻禮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讓我們一起跟隨故宮院長和學者們的文字,走進一座「紙上的故宮」,一起聆聽故宮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歷史的沉澱,再次驚嘆中華文化的偉大與獨特。
  • 故宮的文物、遺產和「國家寶藏」
    獻俘、頒朔、出入、防洪,矗立六百年的午門功能多樣,承載著古往今來人們對故宮最豐富的感情,寄託著中國人的莊嚴與正氣。六百年後,午門上的東、西雁翅樓和正中門樓成為故宮最大的臨時展廳,向全世界觀眾展現著海納百川、交流互鑑的中國情懷。
  • 六百年前,紫禁城正式落成
    故宮是什麼?是一座凝聚了中華文明之美的城池。而美自何而來?祝勇先生在《故宮六百年》中的回答是:萬萬千千的勞動者成就了它的美。今天,我們就分享《故宮六百年》的後記—— 祝勇《故宮六百年》丨人民文學出版社應當承認,這些構成了中國歷史中不堪的一面,為柏楊先生所說的「醬缸文化」提供了生動的案例。
  • 用文字之美解鎖故宮之美
    好書品鑑    故宮的宏大深邃是難以名狀的,但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卻是那個偏要掀開它重重面紗的人。從《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故宮的古物之美》,到新作《故宮的古物之美繪畫風雅1》,作者一次次尋覓獨特的切面,為人們打開進入故宮的全新通道。
  • 六百年的故宮,五千年的文明!VR直播帶你「穿越」歷史
    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片恢弘大氣的古建築,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紅色柱子在藍天白雲映襯下顯得金碧輝煌,輕輕滑動畫面,則可以對其進行前後左右不同角度觀看。 600年前的宮殿,5000年的文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貫穿了整個中華文明史,故宮的美一是美在建築,二是美在古物。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微博話題閱讀量2.2億、豆瓣評分9.3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探向歷史記憶的深處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見微知著解鎖文明密碼  ■本報記者 宣 晶  丹,是宮牆的紅;宸,為深邃的宮殿;紅牆內,深宮中,烙下了歷史的印痕。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主題書單丨好久不見!故宮博物院自5月1日起有序開放
    按照原本的計劃,故宮博物院今年將在九月、十月間推出大批重磅展覽。從一個戒備森嚴的皇家禁苑變成了面向公眾開放的歷史文化博物館,故宮擁有著六百年的滄桑歲月,六百年的紅牆碧瓦,六百年的宮廷故事。這部書希望以故宮的實地為線索,將與之相關的清代宮廷歷史向讀者進行介紹,例如故宮御花園是清代宮廷秀女選看時最常用的場所,通過歷史檔案和官書記載,向讀者介紹清代皇帝在這裡選秀的制度和故事,讓讀者能夠對北京故宮的各處景物有一個更為深度的體悟。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畫家高明就是其中一位,他用自己手中的畫筆,表達著一個老北京人對於故宮的所見、所思、所感,敘述著一個文化傳播者對歷史的情愫,表達著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自豪,表達著新時代藝術家對文化復興的堅持與自信
  • 薦書丨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享書社」
    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海錯圖榮獲大鵬自然童書獎、微博童書榜2019年度好書、央視、新華社重磅推薦,故宮與中科院專家共同創作,用大幅故宮珍貴藏畫,從自然、地理、歷史等角度講述神秘的動物傳奇!清代乾隆時期,由皇家收藏的動物圖鑑《獸譜》、《鳥譜》、《海錯圖》,是中國古代動物物種的一套傳世巨著,在中國古代文化史和科技史上,實為罕見。
  • 薦書丨故宮裡的博物學:給孩子的清宮獸譜-「享書社」
    榮獲大鵬自然童書獎、微博童書榜2019年度好書、央視、新華社重磅推薦,故宮與中科院專家共同創作,用大幅故宮珍貴藏畫,從自然、地理、歷史等角度講述神秘的動物傳奇!清代乾隆時期,由皇家收藏的動物圖鑑《獸譜》、《鳥譜》、《海錯圖》,是中國古代動物物種的一套傳世巨著,在中國古代文化史和科技史上,實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