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品鑑
故宮的宏大深邃是難以名狀的,但作家、紀錄片導演祝勇卻是那個偏要掀開它重重面紗的人。從《故宮的隱秘角落》《在故宮尋找蘇東坡》《故宮的古物之美》,到新作《故宮的古物之美繪畫風雅1》,作者一次次尋覓獨特的切面,為人們打開進入故宮的全新通道。
在近日舉辦的第九屆江蘇書展上,祝勇帶著新作暢聊故宮、古畫以及故宮對他寫作的意義。
他說:「故宮是一座通識藝術寶庫,認識它,需要人們打通書畫文史的界限,用一種多元視角加以審視,只有這樣,才能領略故宮真正的神韻。在我關於故宮的眾多創作中,繪畫始終是一條隱秘的主軸。」
這一次,作者從這條「主軸」開始,解鎖進入故宮的又一重密碼。
沉浸深宮十餘載,祝勇最大的體會便是:故宮的古物及其背後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地看。「一處乾隆花園的設計,其實可以追溯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故宮雨花閣的制式,居然和相距萬裡的西藏阿里託林寺如出一轍。」
新作的封面是故宮紅牆的滿屏圖。翻開書,如穿越故宮圍牆,開啟一段探究之旅。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到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從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者從中國美術史的長河中擷取了最激蕩人心的幾枚浪花,以抽絲剝繭、解剖燕雀之術,將它們背後的文化和故事,將繪畫與歷史及人心,悄然勾連,暗暗打通。
在第四章《張擇端的春天之旅》中,作者寫道:「汴京,被視作中國古代城市制度發生重大變革以後的第一個大城市,這種變革體現在平民和商人開始成為城市的主角。這一次,畫的主角是以複數的形式出現的。」
在解讀完「複數的人」之後,作者又指引讀者關注那「唯一的河」。
在《清明上河圖》中,汴河正是對命運神秘性的生動隱喻。作者寫道,河流以其強大的象徵意義,佔據了畫作的中心位置,時間和命運,也被張擇端強化為這幅畫的最大主題。
在這一章結尾,作者寫道:「至於張擇端的結局,沒有人知道,他的結局被歷史弄丟了。時代沒收了他的畫筆,所幸,是在他完成《清明上河圖》之後。」
讀過「故宮系列」,讀者能感受到作者文筆的沉靜灑脫。藝術家冷冰川認為:「祝勇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瀾的古井,自是一派閒靜。祝勇的為人為文多是冷冷的不動聲色,但很乾淨——氣味很乾淨,心靈很乾淨,其中蘊有足夠的真誠和內在的激情。」
祝勇說,今天,無論男女老少,還都在使用筷子,吃著餃子,千裡萬裡也要回家團圓過春節,這些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它一直都在人們的血液裡,包括年輕人。只不過需要我們以更合適的方式去喚醒和激活。
「六百年的宮殿、七千年的文明,一個人走進去,就像一粒沙被吹進沙漠,立刻就不見了蹤影。故宮讓我們收斂起年輕時的狂妄,認真地注視和傾聽。」明年,祝勇會出一本聚焦故宮建築的書,為人們走進故宮再添一個新維度。
從今年3月一直到明年底,故宮陸續推出系列展覽,從歷史遺存、書畫器物、宮廷文化、文人雅士、節慶風俗到考古發現。看展覽前,跟隨故宮博物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走進「紙上的故宮」,一起聆聽故宮古物背後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