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館院專家詳解清代帝後服飾之美

2020-12-18 全球紡織網

故宮博物館院專家詳解清代帝後服飾之美

2013-06-14 09:29:51 來源:網上輕紡城

徜徉在「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中,你會讚嘆明清宮廷服飾的精美絕倫,也會禁不住發出疑問:清代帝後服飾有著怎樣嚴格的規定?電視劇中的著裝是否正確?   

6月8日上午,在山東博物館明清服飾特展期間,展覽策劃者、故宮博物館院清代宮廷服飾研究專家房宏俊,來濟帶領觀眾走進清宮帝後服飾的殿堂,揭秘在肅穆森嚴的典章制度之下,大清帝後服飾中所展現的對美的追求。同時,又帶領觀眾走出清宮戲的著裝誤區,還原了清宮帝後在日常生活、出席重大活動、出巡狩獵等一系列場合真實的著裝畫面。

影視劇的服飾認識「有誤區」 

作為博物館收藏中的重要門類,由於受溫度、溼度和光照度的影響較大,我國以及周邊國家明代以前的服飾存世極少,所以一般很難與觀眾見面。   

基於此,大眾的古代服飾知識來源有限。對此,房宏俊對公眾表示了歉意,「很多觀眾對清代帝後服飾的認識大多來自影視劇,因此有很多誤區。我想,這也是因為我們博物館方面的相關工作還有欠缺,是我們需要跟大家道歉的地方。」   

據了解,這次的明清服飾特展,創造性地匯集了國內收藏明清服飾的3家單位,包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皇室服飾,山東博物館、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所藏明代貴族階層服飾、孔府絕版衣冠,多為蜚聲海內外的稀世珍品,也極具視覺衝擊力。   

傳統服飾愛好者董進認為,博物館將長期沉睡在庫房的文物展示給大眾,讓更多人能根據文物提供的信息進行研究,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服飾研究工作的前進。

冠服「更替」意味著改朝換代  

傳統服飾是內容豐富的文化寶庫,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歷代以來的服飾,除了具有蔽體禦寒的物理屬性之外,還有著鮮明的政治屬性。   

房宏俊解釋說,中華民族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冠服便具有了「嚴內外,明等級,辨尊卑」的政治屬性,歷代統治者也對冠服制度十分重視。「清朝早在入關之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等已在釐定冠服制度。直到清乾隆時期,冠服制度方趨於完善。」   

房宏俊表示,冠服的更替往往意味著改朝換代。「雖然朝代更迭了,但是任何一種服飾的產生都有其延續性。清代服飾在禮法制度上依然承襲了明代,並參照了中原古禮制的傳統,比如對中國古代傳統的雲龍紋樣和明黃色彩的運用。」   

同時,清代服飾又保持了騎射民族的淳樸生氣。房宏俊表示,在明代袞冕制的基礎上,清代服飾加入了騎射、狩獵等民族元素。「清代帝後服飾中最為明顯的特點在於:寬大的領子象形弓箭,稱之為披肩領;袖子狀如馬蹄,稱之為馬蹄袖,這兩者都是和滿族的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可以清晰地看到滿清『馬上開弓、射獵、得天下』的歷史。而清代帝後服飾中最為精細、秀美之處也莫過於領和袖,體現了清服的內斂與彰顯的文化內涵。」

皇帝服飾顏色「豐富多彩」   

對於影視劇中的服飾與歷史史實不相符之處,房宏俊表示,「在許多影視劇中,皇帝總是身著一身黃色龍袍,似乎只有「黃袍加身」,才能證明自己是個皇帝。但實際上,皇家雖重視黃色,但是皇帝的服飾色彩卻並非只有黃色。」   

房宏俊解釋說,「皇帝服飾的顏色『豐富多彩』,幾乎你能想像到的顏色都有。在具體穿著時,主要根據場合來決定。同是祭祀大典,皇帝在祭日時會穿紅色朝袍,祭月時穿月白色,而明黃色主要是祭地或太廟時才穿。除了朝袍,皇帝還有深色暗紋的常服等諸多顏色各異的服飾,以滿足在不同場合穿著的需求。」   

皇室成員衣服上所繡圖案,因其地位高下而有龍、蟒之分。房宏俊表示,「龍」和「蟒」的區別主要是等級的區別。「龍袍主要是指皇帝、皇太后、皇后及其他女眷所穿的吉服,此下皇子、諸臣所穿的便是蟒袍。有時候,儘管皇子穿的是五爪龍,和妃子所穿的圖紋基本一樣,但是妃子的可以叫『龍袍』,皇子的只能屈尊叫『蟒袍』。」   

影視劇中,常常出現某個角色穿著皇帝賞賜的黃馬褂招搖過市的場景。房宏俊說:「在清代,黃馬褂除了御前侍衛穿著外,最大的意義就是行賞,具體分為賞賜和賞穿。賞賜意味著你需要把它拿回家供著,不能穿;賞穿雖然可以穿,但是皇帝什麼都不給,需要自己回家做。影視劇中對這兩種打賞不同方式的混淆是很不應該的。」(大眾日報)

相關焦點

  •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澳門展出 反映滿漢文化交融
    由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下轄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大型展覽「一代昭度——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16日在澳門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帝後服飾近90件套,涵蓋禮服、吉服、常服、戎服及行服、便服五個部分,其中包括彰顯乾隆皇帝天子地位的明黃色彩雲龍紋朝袍、代表鹹豐皇帝軍權在握的御用盔甲、凸顯皇后綽約風姿的點翠嵌珠石鈿子等,同時還展示繪有帝王后妃在不同場景身穿相應服飾的繪畫,讓觀眾一窺宮廷生活的輪廓和認識清服飾制度。
  • 故宮APP推出清代皇帝時裝秀
    [摘要]故宮博物院系列APP之《清代皇帝服飾》iPad應用發布。通過應用上配有詳細解讀皇帝服飾的「動態圖錄」即皇帝的「時裝秀」,觀眾可以系統清晰地了解宮廷服飾制度。只需通過一款名為《清代皇帝服飾》的APP,你就可以看到皇帝的「時裝秀」。
  • 臺北故宮赴美辦展,呈現宋至清代九位帝後收藏品位
    1996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曾赴美展出「中華瑰寶」大展,20年後臺北故宮的文物將再度踏上美國舊金山與休斯敦盛大展出。經過兩年多的策劃,此次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將於五十周年館慶之際,推出年度大展:「帝王品位——臺北故宮精品展」。
  • 7月31日-10月7日可到香港歷史博物館看清朝宮廷服飾展
    香港歷史博物館下周三(31日)起舉行香港歷來最大型清朝宮廷服飾展覽,展出逾130件故宮服飾精品,有三成展品更屬首次展出,包括昔日慈禧太后所穿的高逾4寸「花盆底鞋」,以及末代皇帝溥儀年少曾穿著的禮服等。  展故宮逾130館藏三成首展出  香港康文署與故宮博物院合辦的「國採朝章——清代宮廷服飾」展覽,清朝歷代帝後服飾共冶一爐。
  • 馮林英:我在故宮理服飾,一理就是一輩子,一生寫就一本書
    作者工作照我結合工作實際和自己的體會,完成《淺談博物館藏品定名》的論文,發表在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博物館》期刊上,後被收錄到《博物館藏品保管文集》中,對全國文博系統藏品定名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作者部分著作讓清宮之美走出國門根據中日雙方議定,「故宮博物院明清宮廷文物展覽」於1990年春季在長崎市舉辦。院裡把這次展覽的工作交由我負責。
  • 香港歷史博物館將展故宮服飾精品 三成首次展出
    香港歷史博物館下周三(31日)起舉行香港歷來最大型清朝宮廷服飾展覽,展出逾130件故宮服飾精品,有三成展品更屬首次展出,包括昔日慈禧太后所穿的高逾4寸「花盆底鞋」,以及末代皇帝溥儀年少曾穿著的禮服等。
  • 瀋陽故宮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辦展——金滿堂,玉滿堂擺駕進京展典藏
    1月7日,記者從瀋陽故宮了解到,「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自2020年12月3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以來,大受觀眾的歡迎。在為期3個月的展覽期間,將為觀眾揭開中國最後一個皇朝的神秘面紗,展現清代宮廷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最高工藝。
  • 臺北故宮新展「清代文書」:呈現清帝起居及詔書奏摺裡的故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為數眾多的清代檔案文獻,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的新展「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將以往深藏大內的官書詔令、檔案奏摺、名臣傳記、檔冊輿圖等珍貴史料公之於世,力圖向觀眾呈現清代文書發展與面貌,揭示清王朝的政治秘辛、君臣關係、政經文化與朝代興衰。展期持續至8月30日。
  • 遙想盛京旗袍秀 今看沈城風光美
    時隔近30年,瀋陽故宮鳳凰樓再次向遊人開放 遙想盛京旗袍秀 今看沈城風光美 作者:陳鳳軍 劉海搏 2019-05-22 10:13   來源:瀋陽日報
  • 臺灣故宮博物院之行
    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紫禁城、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 康熙臨董其昌行書現身,瀋陽故宮藏清宮珍品在國博展出
    澎湃新聞獲悉,近日,「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是系統展示其館藏清宮藝術珍品的一次大型文物展覽,包括200多件清代宮廷藝術品,既有製作精良的官窯瓷器(御用器、陳設器),又有錦繡華美的衣物帽冠,以及康熙、雍正、乾隆等的書法等,如康熙臨董其昌行書詩軸,詩後署款「臨董其昌」
  • 中國最年輕的故宮,中國三大博物館之臺北故宮的文物來自哪裡?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凸顯亞洲文化多元與交流,分別為「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揚帆萬裡——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和「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 歷代清帝愛讀什麼書?臺北故宮新展「院藏善本古籍」裡有答案
    澎湃新聞獲悉,從昨天(6月13日)起,「院藏善本古籍選粹」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展出,展覽分「清宮藏書」及「訪舊搜遺」兩大單元。前者旨在說明前清宮廷圖書庋藏與分布概況,兼及其卷帙之浩繁、裝幀之考究;比如清代皇帝究竟看些什麼書?殿閣內又收藏了哪些書?
  • 博物館歷史:紫禁城曾有3個博物館 毛主席兩遊故宮
    五大臣出洋同時也考察先進國家的圖書館、博物館、動物園等現代設施,並呈請朝廷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設立公共文化場所。同年,狀元張謇奏請皇太后、皇上「在京師設立帝室博物館」,但終未被採納。直到清朝滅亡後的1912年7月,中國第一座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提上日程,但由於時局動蕩,國立歷史博物館直到14年後的1926年才在紫禁城午門正式開館。今明兩天我們將推出連續報導,梳理北京早期博物館興起的歷史。
  • 從《延禧攻略》中看清代服飾究竟有多美
    原來傳統服飾也可以美得如此驚豔,看慣了各種國外時髦秀場圖,熟不知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竟也這般精美絕倫。· 服裝配色·            劇中富察皇后等一眾妃嬪的服飾一反清宮劇中大紅大紫的配色常態,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高級灰古裝盛宴」。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設計者表示,這三種建築線條象徵中華、印度、波斯三種亞洲文明,三種文明的動物象徵龍、象、馬,其形象也不斷出現在南院建築中,契合「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的定位。除了飽含文化氣息,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在27日晚的點燈儀式上特別介紹,南院博物館主體建築設計結合最高等級防震措施,兼具防洪、防旱等功能,堪稱鑽石級「綠色建築」。 不少人好奇臺灣南北故宮差異何在?
  • 《故宮觀止》:故宮之美,一本書「觀止矣」
    以《三聯生活周刊》的業界口碑以及實力,讀完這本故宮的視覺盛宴後,真的可以「觀止矣」!在《故宮觀止》中,前故宮院長鄭欣淼這樣評價故宮:「故宮博物院是依託於明清兩代的皇宮。它既是中國歷代藝術品博物館,又是一個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同時是一個世界遺產遺址,還是一個特殊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的博物館。
  • 臺北故宮發布新圖冊迎接嘉義南院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發布新圖冊迎接嘉義南院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18日電(記者傅雙琪、李寒芳、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將於28日開館試營運。博物院18日在嘉義發布8本開幕首展圖錄和兩部影片,讓觀眾先睹為快。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將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
  • 故宮吉祥物亮相:清朝帝後 龍鳳「壯、美」
    23日,在2014年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故宮吉祥物「壯壯」「美美」首次與公眾見面。據悉,吉祥物主體形象推出後,故宮還將開發系列文化產品。故宮吉祥物亮相23日,在2014年博物館及相關產品與技術博覽會上,故宮吉祥物「壯壯」「美美」首次與公眾見面。據悉,吉祥物主體形象推出後,故宮還將開發系列文化產品。這次故宮吉祥物的形象,源於中國傳統的吉祥龍鳳,以「壯、美」為名,則表達了故宮作為世界現存皇家宮殿建築之首的恢弘博大和溫婉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