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4 09:29:51 來源:網上輕紡城
徜徉在「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中,你會讚嘆明清宮廷服飾的精美絕倫,也會禁不住發出疑問:清代帝後服飾有著怎樣嚴格的規定?電視劇中的著裝是否正確?
6月8日上午,在山東博物館明清服飾特展期間,展覽策劃者、故宮博物館院清代宮廷服飾研究專家房宏俊,來濟帶領觀眾走進清宮帝後服飾的殿堂,揭秘在肅穆森嚴的典章制度之下,大清帝後服飾中所展現的對美的追求。同時,又帶領觀眾走出清宮戲的著裝誤區,還原了清宮帝後在日常生活、出席重大活動、出巡狩獵等一系列場合真實的著裝畫面。
影視劇的服飾認識「有誤區」
作為博物館收藏中的重要門類,由於受溫度、溼度和光照度的影響較大,我國以及周邊國家明代以前的服飾存世極少,所以一般很難與觀眾見面。
基於此,大眾的古代服飾知識來源有限。對此,房宏俊對公眾表示了歉意,「很多觀眾對清代帝後服飾的認識大多來自影視劇,因此有很多誤區。我想,這也是因為我們博物館方面的相關工作還有欠缺,是我們需要跟大家道歉的地方。」
據了解,這次的明清服飾特展,創造性地匯集了國內收藏明清服飾的3家單位,包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皇室服飾,山東博物館、曲阜文物管理委員會所藏明代貴族階層服飾、孔府絕版衣冠,多為蜚聲海內外的稀世珍品,也極具視覺衝擊力。
傳統服飾愛好者董進認為,博物館將長期沉睡在庫房的文物展示給大眾,讓更多人能根據文物提供的信息進行研究,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服飾研究工作的前進。
冠服「更替」意味著改朝換代
傳統服飾是內容豐富的文化寶庫,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歷代以來的服飾,除了具有蔽體禦寒的物理屬性之外,還有著鮮明的政治屬性。
房宏俊解釋說,中華民族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冠服便具有了「嚴內外,明等級,辨尊卑」的政治屬性,歷代統治者也對冠服制度十分重視。「清朝早在入關之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等已在釐定冠服制度。直到清乾隆時期,冠服制度方趨於完善。」
房宏俊表示,冠服的更替往往意味著改朝換代。「雖然朝代更迭了,但是任何一種服飾的產生都有其延續性。清代服飾在禮法制度上依然承襲了明代,並參照了中原古禮制的傳統,比如對中國古代傳統的雲龍紋樣和明黃色彩的運用。」
同時,清代服飾又保持了騎射民族的淳樸生氣。房宏俊表示,在明代袞冕制的基礎上,清代服飾加入了騎射、狩獵等民族元素。「清代帝後服飾中最為明顯的特點在於:寬大的領子象形弓箭,稱之為披肩領;袖子狀如馬蹄,稱之為馬蹄袖,這兩者都是和滿族的生產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可以清晰地看到滿清『馬上開弓、射獵、得天下』的歷史。而清代帝後服飾中最為精細、秀美之處也莫過於領和袖,體現了清服的內斂與彰顯的文化內涵。」
皇帝服飾顏色「豐富多彩」
對於影視劇中的服飾與歷史史實不相符之處,房宏俊表示,「在許多影視劇中,皇帝總是身著一身黃色龍袍,似乎只有「黃袍加身」,才能證明自己是個皇帝。但實際上,皇家雖重視黃色,但是皇帝的服飾色彩卻並非只有黃色。」
房宏俊解釋說,「皇帝服飾的顏色『豐富多彩』,幾乎你能想像到的顏色都有。在具體穿著時,主要根據場合來決定。同是祭祀大典,皇帝在祭日時會穿紅色朝袍,祭月時穿月白色,而明黃色主要是祭地或太廟時才穿。除了朝袍,皇帝還有深色暗紋的常服等諸多顏色各異的服飾,以滿足在不同場合穿著的需求。」
皇室成員衣服上所繡圖案,因其地位高下而有龍、蟒之分。房宏俊表示,「龍」和「蟒」的區別主要是等級的區別。「龍袍主要是指皇帝、皇太后、皇后及其他女眷所穿的吉服,此下皇子、諸臣所穿的便是蟒袍。有時候,儘管皇子穿的是五爪龍,和妃子所穿的圖紋基本一樣,但是妃子的可以叫『龍袍』,皇子的只能屈尊叫『蟒袍』。」
影視劇中,常常出現某個角色穿著皇帝賞賜的黃馬褂招搖過市的場景。房宏俊說:「在清代,黃馬褂除了御前侍衛穿著外,最大的意義就是行賞,具體分為賞賜和賞穿。賞賜意味著你需要把它拿回家供著,不能穿;賞穿雖然可以穿,但是皇帝什麼都不給,需要自己回家做。影視劇中對這兩種打賞不同方式的混淆是很不應該的。」(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