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清帝愛讀什麼書?臺北故宮新展「院藏善本古籍」裡有答案

2020-12-27 澎湃新聞
若以量而言,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善本古籍不謂豐,然孤本佳槧往往而在,既可資考鏡中國傳統學術源流與圖書印刷裝幀的發展,亦可供校勘後代各種傳本,在古文獻資源保存與版本目錄學術研究方面,具重要意義。

澎湃新聞獲悉,從昨天(6月13日)起,「院藏善本古籍選粹」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展出,展覽分「清宮藏書」及「訪舊搜遺」兩大單元。前者旨在說明前清宮廷圖書庋藏與分布概況,兼及其卷帙之浩繁、裝幀之考究
;比如清代皇帝究竟看些什麼書?殿閣內又收藏了哪些書?

後者則以介紹臺北故宮成立後不斷搜購、徵集、獲贈之所得為要,其中不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欠闕,且深具文化學術價值者。觀眾置身其間,當可進一步認識院藏善本古籍的遞嬗過程及其文化意涵,以及中國傳統印刷技法與圖書裝幀之類型特色。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善本古籍數逾二十一萬四千五百冊,內容包括宋代以降歷朝刊本、活字本、名家批校本、稿本、舊鈔本,以及少數高麗及日本刊本、鈔本。以量而言,此批藏書雖不謂豐,然孤本佳槧往往而在,既可資考鏡中國傳統學術源流與圖書印刷裝幀的發展,亦可供校勘後代各種傳本,在古文獻資源保存與版本目錄學術研究方面,具重要意義。

清朝入主中原後,不僅承繼前明遺留的宮廷藏書,更將其規模逐步擴充;無論皇帝撰述或敕令臣工編修的御纂、御筆、御製、欽定圖書,抑或清宮著意訪求,專供御覽的孤本秘笈,皆燦然可觀。此外,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尚包括部分前北平圖書館明代古籍輿圖、清末駐日公使隨員楊守敬自東瀛搜得之罕見漢籍與和刻菁華,以及各界捐贈的宋元善本、地方志書、清人詩文集等。此等珍本佳槧適可補充院藏宮廷善本闕遺,而其出自民間寫繪刊印者,尤足體現坊肆版印之變化巧思與樸實莊重。

展覽海報

此次展覽布陳內容含「清宮藏書」及「訪舊搜遺」兩大單元,復各分若干子題。前者旨在說明前清宮廷圖書庋藏與分布概況,兼及其卷帙之浩繁、裝幀之考究;後者則以介紹臺北故宮成立後不斷搜購、徵集、獲贈之所得為要,其中不乏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欠闕,且深具文化學術價值者。此番展出之件,皆為一時之選;觀眾置身其間,當可進一步認識院藏善本古籍的遞嬗過程及其文化意涵,以及中國傳統印刷技法與圖書裝幀之類型特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善本古籍,大多承繼清宮,原貯於外朝與內廷的各殿閣。位於外朝的武英殿系專門製作朝廷敕修書籍的機構,文淵閣則為彰顯皇室氣派的宮廷藏書樓。內廷自來為皇帝、后妃們的日常起居宮室,然其間之養心殿、昭仁殿、慈寧宮等處,亦存置皇帝及皇室成員日常翻閱或私藏寶愛的善本典籍。

清代皇帝究竟看些什麼書?殿閣內又收藏了哪些書?在本單元觀眾透過「武英聚珍」、「文淵瑰寶」、「天祿琳琅」、「宛委別藏」、「龍藏經」諸項說明及圖書展示,當可了解清帝主導宮廷藏書的中心思想,亦得從中探索皇帝崇文重道的政教態度,以及宣揚文治功業的偉大壯志。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武英聚珍

故宮武英殿落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最初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場所。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在此設立造辦處,負責工藝製作,併兼辦圖書刊印與裝潢事宜。雍正七年(1729),武英殿造辦處更名為修書處,自此成為專門製作朝廷敕修書籍的機構,可謂為當時的國家出版社。

有清一代,「欽定」、「御製」等廷臣奉敕修撰的書籍陸續問世,成為皇帝宣揚個人意志或延伸政治、文化力量的官方出版品。這些由武英殿刊刻印造的書籍,後人稱之為「殿本」;不僅內容豐富,校勘精審,所選用的字體、紙墨、裝幀材料等,尤其講究,外觀顯得格外富麗典雅。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全書》纂修副總裁金簡(?-1794)建議以木活字排印部分罕傳善本,獲得皇帝支持,並賜「活字」以「聚珍」嘉名。此後,武英殿修書處陸續排印一三四種書籍,連同已經雕版印行的四種而成「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是清宮殿本圖書的重要部分。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文淵瑰寶

文淵閣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年間,初為皇家藏書之所,明末遭到焚毀。乾隆三十九年(1774),高宗令於紫禁城外朝東南方重建文淵閣,歷時二年完工,其目的係為庋藏規模宏偉的鉅編——《四庫全書》。

乾隆三十七年(1772),安徽學政朱筠(1729-1781)奏請校核《永樂大典》中的佚書,高宗遂諭令各省徵集、採進各類圖籍,繼於次年(1773)開設四庫全書館,敕命內閣大學士于敏中(1714-1779)等纂輯《四庫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收錄三千四百餘種歷代圖書菁華。為妥善貯存這套大書,乾隆特諭杭州織造寅著(生卒年不詳)前往浙江寧波,考查著名藏書樓天一閣的建築格局,並照「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概念興建文淵閣。首部《四庫全書》於乾隆四十六年(1782)鈔繕完成後,便入藏於此。全書共裝成六一四四函、三六三八一冊,寫繪工致,校勘嚴謹,裝潢典雅,今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富特色之善本典藏。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天祿琳琅

「天祿琳琅」是乾隆皇帝搜羅歷代名刻佳槧,匯聚於昭仁殿的善本特藏。昭仁殿初為康熙讀書起居所在,乾隆為紀念祖父,特將之改為珍藏曆朝善本圖書的處所,並以漢宮天祿閣藏書典故,為存置其間的宋、元、明善本及稀見秘笈命名「天祿琳琅」。乾隆四十年(1775),高宗命大學士于敏中等編訂「天祿琳琅」藏書解題目錄,匯為《天祿琳琅書目》。嘉慶二年(1797),昭仁殿慘遭祝融,殿內善本盡失。仁宗皇帝亟欲恢復舊觀,乃命大學士彭元瑞(1731-1803)等再行搜求檢閱,編成《天祿琳琅書目後編》。本院所藏「天祿琳琅」圖書,幾為嘉慶年間重新整理續輯的珍貴善本。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宛委別藏

「宛委別藏」系嘉慶年間浙江學政阮元(1764-1849)為準備日後續修《四庫全書》,特意於東南一帶搜訪,分三批進呈的書籍。仁宗嘉其用心,以夏禹登宛委山得金簡玉字之書典故,賜名「宛委別藏」,貯置養心殿。

阮元意在延續乾隆朝《四庫全書》文化工程,故所搜多為四庫館臣未收之書;除徵集原刊本之外,又逐一精鈔繕寫,並親撰提要。嘉慶皇帝繼而命人整理,將之編成《宛委別藏總目提要》及《宛委別藏續編書目提要》,計收書一七○餘部。正編仿《四庫全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並以木匣裝幀;各書首葉上方可見「嘉慶御覽之寶」璽印,顯見仁宗皇帝對全書的珍視。民國以後,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宮中物品時,「宛委別藏」僅見存一六○部。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龍藏經

《藏文龍藏經》簡稱《龍藏經》,系康熙皇帝奉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之命所修造;內容包括秘密、般若、寶積、華嚴、諸經及戒律六大部,是總集釋迦牟尼一生所說「教法」與所制「律典」的藏文譯本。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據《秘殿珠林初編》卷二十四記載:

「(孝莊)太皇太后欽命修造,鑲嵌珠寶、磁青箋、泥金書、西域字《龍藏經》一部,共一百八本,內有釋迦牟尼佛口授口傳諸經」。

《龍藏經》內含五萬餘葉經文,原置慈寧宮花園佛堂鹹若館殿內。藏文經文以泥金書寫於特製的磁青箋紙,泥金成色飽滿,書體端正;上、下經板內可見七百五十六尊諸佛彩繪,造像華麗,周圍飾以各式鑲嵌珠寶,其上覆以黃、紅、綠、藍、白五色絲繡經簾。每函經葉、經板外配以裝幀所用之絲、棉等材質經衣,附五色捆經繩,最外層則為保護經函的黃棉袍袱。全帙裝幀考究精美,極富皇家氣派,為院藏藏傳佛教法典中最受矚目的一部。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一所博物館的特色,取決於其藏品之內容與質量。臺北故宮博物院雖以北宋以迄清代宮廷累積之文物菁華為典藏核心,自1925年以來,不斷搜購徵集,亦接受海內外公私捐贈,補充昔日宮廷收藏闕遺,終得使涵蓋範圍益趨廣闊。

展覽第二單元「訪舊搜遺」計含「平圖薈萃」、「觀海堂藏書」、「珍藏購贈」三項子題,分別介紹原北平圖書館典藏之善本圖書,清末駐日使館隨員楊守敬(1839-1915)自東瀛攜回之罕見漢籍與和刻本,以及各界捐贈的宋元善本、地方志書、清人詩文集等。布陳展出之件跨越宋、元、明、清四朝,內容與版本豐富多樣。無論孤罕珍秘之書林重寶,抑或民間版行之皇皇巨構,皆蘊藏珍貴的版本考校資源與獨特的時代風貌;若論刻印之謹嚴、紙墨之精雅,亦無不令人驚豔神往。部分善本鈐印累累,間可見名家品賞題識,除可資梳理遞藏跡緒,字裡行間更流露出藏家愛書惜物、感世懷人的情誼。書籍承載知識學術之演變原委,亦體現版刻工藝之顯晦脈絡,因書而生的收藏與鑑賞,尤使人炫目神迷。

觀海堂藏書

觀海堂為清末藏書家楊守敬書樓名,所收之書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善本典藏中獨具特色。楊氏字惺吾,晚號鄰蘇老人,籍隸湖北宜都,畢生研究金石史地之學,地理一門,尤於當代稱冠。他亦擅長書法,篆、隸、草、行、楷諸體具佳,在日期間風靡東瀛書壇,獲譽為「近代日本書道之祖」。

光緒六年(1880)起,楊守敬先後奉駐日公使何如璋(1838-1891)、黎庶昌(1837-1897)召請,擔任使館隨員。期間,他多方留心搜訪珍稀圖籍,所得不僅包括自中國散出之佚書,也及於日本、朝鮮刊行的漢籍與珍貴鈔本、醫書,成果極為豐碩。十年(1884),楊氏差滿歸國,在日訪求之圖書亦盡數攜回。其後,他先在湖北黃州闢築「鄰蘇園」(取其地比鄰東坡先生所遊黃岡赤壁之意),貯藏群書,繼又將之移存武昌菊灣新建之「觀海堂」書樓。民國四年(1915),楊氏去世後,觀海堂藏書由北洋政府收購,其中一部分撥交松坡圖書館,現歸中國國家圖書館;另十之五六貯置集靈囿,嗣於十五年(1926)由政府撥交故宮博物院保存。抗日戰爭期間,觀海堂藏書凡1634部、15491冊亦隨文物南遷,復轉徙至西南後方,後播遷臺灣。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平圖薈萃

光宣年間,清廷推動新政,期以變法圖強。宣統元年(1909),軍機大臣張之洞(1837-1909)等奏請成立京師圖書館,由學部管轄(故又稱學部圖書館),翰林院、國子監、內閣大庫所存宋、元、明秘閣孑遺隨之入藏,另加入由各省徵集而得之豐富藏書。其時,京師圖書館館藏精善程度,堪稱舉國之冠。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民國十七年(1928),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國立北平圖書館。二十年(1931)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國立北平圖書館陸續將館藏圖籍文物裝箱南運,分貯上海、南京等地。三十年(1941),袁同禮(1895-1965)館長經與駐美大使胡適(1891-1962)聯繫,特精選一○二箱善本運往美國,寄存於華府國會圖書館。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蔣復璁(1898-1990)院長(兼臺灣地區「中央圖書館」館長)建議索回,獲國會圖書館同意。同年歲末,一○二箱善本圖書安全運返臺灣。另原國立北平圖書館十八箱明清古輿圖,則於1949年隨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遷運抵臺。1985年,一○二箱善本及十八箱輿圖撥交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使同樣源自清宮的善本輿圖與院藏文物得以統合凝聚。

珍藏購贈

自1965年以來,臺北故宮博物院承海內外收藏家不斷以其珍藏之圖書分別捐贈,而自1985年始,遇有坊間或私人出售文物精品,亦銳意搜購;五十餘年間,計得善本古籍四萬一千餘冊。此等新增圖書入藏臺北故宮,受到妥適的整理維護,透過展覽提供觀眾賞析,復開放予學術界參考研究,最足體現善本古籍的價值與內涵。

本圖像僅提供文物式樣,非當期展件。

展覽名稱:「院藏善本古籍選粹」

展期:2020年6月13日-2020年9月20日

地點: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 第一展區 104

(本文圖文資料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新展「清代文書」:呈現清帝起居及詔書奏摺裡的故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為數眾多的清代檔案文獻,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的新展「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將以往深藏大內的官書詔令、檔案奏摺、名臣傳記、檔冊輿圖等珍貴史料公之於世,力圖向觀眾呈現清代文書發展與面貌,揭示清王朝的政治秘辛、君臣關係、政經文化與朝代興衰。展期持續至8月30日。
  • 臺北故宮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
    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其2020年度臨時展覽名錄。其中有深受觀眾喜愛的系列展覽《巨幅名畫》《受贈名畫展》等,也有新晉推出的《國寶聚焦》《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等專題展覽,新的一年,具體有哪些值得期待展覽?讓我們先賭為快吧!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凸顯亞洲文化多元與交流,分別為「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揚帆萬裡——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和「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臺北故宮北院,來禽圖特展展場內臺北故宮北院「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汪正翔攝澎湃新聞了解到,新春喜慶二月,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有花果禽鳥和鳴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經絡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及第二展覽區的重量級印象畫派特展「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後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畫像,均描繪精緻,不似民間所為。其中《出警入蹕圖》是臺北故宮所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此外,臺北故宮所藏曆代帝後像中,以南薰殿圖像中宋代帝後像最為完備,且頗多可見半身像與全身像是一致的,是探討宋代肖像畫的重要資料。
  • 臺北故宮新展:走進古畫裡的「動物園」,營造共學共玩情境
    2019年7月5日起,想看動物的兒童除了去動物園外,還可以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澎湃新聞獲悉,今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首度與臺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壽山動物園及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聯手為小學童策劃「故宮動物園特展」, 將真實動物的照片、標本和古畫同臺呈現。
  •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他們都是做什麼的你清楚嗎?
    說起故宮,在我們的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北京故宮了。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值得每一個國人去自豪。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摹山水實景,巴黎蓬皮杜憶大地藝術
    臺北故宮博物院則在近日迎來「新展攬勝——近現代實景山水畫」與「筆歌墨舞」,呈現歷代名作,並探討實景與山水畫之間的複雜關係。在國外,英國國家美術館於7月8日起重新開放,標誌著英國的藝術機構開始回歸正常軌道。法國蓬皮杜與羅浮宮也開始迎接公眾,其中,蓬皮杜於7月1日起展出大地藝術家克裡斯託與妻子讓娜-克勞德的回顧展,克裡斯託於兩個月前去世,展覽也成為了人們紀念他的一種方式。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氣勢宏偉,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院內設有20餘間展覽室,文化瑰寶不勝枚舉。   院內收藏有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瀋陽故宮、熱河行宮、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餘件文物,所藏的毛公鼎、散氏盤等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如西周毛公鼎、散氏盤;鎮宮之寶的玉器翠玉白菜、闢邪雕刻、《核舟記》的原型等;王羲之、顏真卿、宋徽宗書法手跡,近代張大千廬山圖卷等;還有北魏以下歷代金銅佛像,清恭王府紫檀家具等。
  •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 中國最年輕的故宮,中國三大博物館之臺北故宮的文物來自哪裡?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  無數「國寶」也因此被典藏在了兩家「故宮博物院」內,  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指明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放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記者幾年前趕在旅遊旺季拜訪臺北故宮,當時因中文語音導覽器早被人佔盡,只能以英文導覽器勉強代替,為了穿越人潮,在侷促的展室中多看文物一眼,也是被折騰得夠嗆。 聽說臺北故宮的「兄弟」南院籌建過程長達15年,其間遭遇天災人禍導致工期延宕。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如馬英九所說,恰逢臺北故宮建院90周年,這份生日賀禮,「來得正是時候」。
  • 沒有高顏值的紅牆綠瓦,老物件才是臺北故宮真核
    沒有做攻略,沒有看錦囊,沒有查找圖片,臺北故宮到底什麼樣子,腦海中有無數想像:是如同北京故宮一樣青磚綠瓦氣勢宏大?還是更接近瀋陽故宮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抑或是完全不同於以上兩者的另一個模樣?這是一個藍天白雲的明媚冬日,空氣中略帶涼意,卻也正是一個舒爽的好天氣。
  • 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值得一去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這裡之前最好做點功課,畢竟這裡收藏著故宮一半的珍寶,而且大部分都必留在大陸的更加貴重,值得細細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 南京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 北京 故宮、 瀋陽 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 臺北故宮精品有什麼
    臺北故宮精品有什麼 2005-10-11 15:07 作者:袁越 2005年第38期
  • 故宮博物館院專家詳解清代帝後服飾之美
    故宮博物館院專家詳解清代帝後服飾之美 2013-06-14 09:29:51 來源:網上輕紡城 徜徉在「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中,你會讚嘆明清宮廷服飾的精美絕倫
  • 博物館 | 細數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坐落於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臺北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
  • 臺北故宮博物院,可愛孩兒枕,沒忍住偷拍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又叫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48年,解放戰爭勝利在望,國民政府命令挑選故宮博物院的重要文物,至1949年2月,共有2972箱文物,運抵臺灣。臺灣1962年開始建造臺北故宮博物院,1965年夏天落成,從大陸運到臺灣的文物,幾經周轉,終於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