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榕 整理
2020-11-26 08:45 來源:澎湃新聞
故宮博物院南薰殿始建於明代,位於紫禁城西南角。曾當過庫房,養過警犬,幾十年來,它一直秘不視人,用於存放各類建材和雜物。在更早之前,這裡還存放過中國歷史上成完整系統的歷代官方畫制的帝後畫像。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後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畫像,均描繪精緻,不似民間所為。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後,由清政府統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塵封蛀蝕,不無侵損」。於是皇帝下令,將這批圖像統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後,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圖像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乾隆很關心此事,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短短的一個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這批畫就裝裱完成了。並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為此,乾隆還作《南薰殿奉藏圖像記》,刊刻於石,立在殿前。所以,這批畫像又被研究者稱為南薰殿圖像。
唐太宗立像(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945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畫像都被運至臺灣地區,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餘部分則分散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比如這些天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中,就出現了幾幅南薰殿舊藏帝王像。
《出警入蹕圖》(局部)
如今,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薰殿圖像,包括帝後像67軸,冊頁10冊,《明太祖御筆》2冊,明人《出警入蹕圖》2卷。其中《出警入蹕圖》是臺北故宮所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此外,臺北故宮所藏曆代帝後像中,以南薰殿圖像中宋代帝後像最為完備,且頗多可見半身像與全身像是一致的,是探討宋代肖像畫的重要資料。
宋高宗後坐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高宗後坐像(局部)
宋仁宗坐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的「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展件清單,其中有九件被定為「國寶」級別,包括《夏禹王立像》,《宋代帝半身像冊》中的宋仁宗,《元代帝半身像冊》中的《元世祖》《元文宗》《元英宗後》《元帝後納罕》,以及《明宣宗馬上像》與明人畫《入蹕圖》卷等;其餘均為「重要古物」,包括《唐太宗立像》《宋英宗》《宋仁宗》《宋玄宗》《宋光宗等坐像》,《明太祖》《明宣宗》《明仁宗坐像》等。
「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北宋時,中國山水畫發展至高峰時期,後代繪畫大致依循此時建立的山水畫概念拓展至新的創作途徑。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包括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
範寬 《溪山行旅圖》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在北宋初年,為「巨碑式」山水樹立了最佳典範,除了範寬本人的籤款外,另外還有宋代錢勰(1034-1097)及明、清兩代的印記。後世傳摹這幅畫的不在少數,以臺北故宮為例,就有明董其昌題的《仿範寬溪山行旅圖》、清人(原題範寬)的一件《行旅圖》、唐岱(1673-1752後)的《仿範寬山水》等數幅。這些作品有立軸和冊頁等不同形式,雖然布局大致相似,但都不及原作的壯偉。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溪山行旅圖》便是其中之一;明代初年它被收藏在宮中,後來流入民間,大鑑賞家董其昌在詩塘上觀後題字;清初經收藏家梁清標之手,轉入乾隆皇帝內府;上世紀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將紫禁城的珍寶分批南遷,這其中也包括《溪山行旅圖》。最終,此畫珍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在樹叢中的畫家籤款
七十餘年後,神宗朝(1068-1085)的宮廷畫家郭熙,繼續《溪山行旅》的雄偉山水風格,在《早春》中,利用「高遠」、「深遠」、「平遠」的構圖法,經營出一幅全景式的「真山水」。作於1072年的《早春圖》,不僅是郭熙傳世的代表作,也是山水畫史中最重要的裡程碑。李唐為河陽人,曾入徽宗畫院,其時李唐正當盛年。約三十年後,又在南方重入高宗畫院,發展出影響深遠的大斧劈水墨風格。此作既為珍貴的李唐資料,亦可用以理解南北宋之變。
郭熙 《早春圖》
將範寬《溪山行旅圖》(約1000)、郭熙《早春圖》(1072)及李唐《萬壑松風圖》(1124)三件國寶名跡並列展出,可以觀察北宋山水畫在最盛期的成就與百餘年間的演變情形。
李唐 《萬壑松風圖》
「畫琳琅—貨郎圖」《貨郎圖》是南宋畫家李嵩創作的團扇絹本水墨淡設色畫。李嵩創作過多幅貨郎圖,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堪薩斯州阿肯博物館的尼爾遜美術館及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此次臺北故宮公布於2021年春季推出的「畫琳琅—貨郎圖」,將展出收錄於名賢妙跡冊裡的國寶級文物李嵩《市擔嬰戲圖》。這幅畫作中以精密寫生的筆法呈現出了宋代琳琅滿目的民生百貨:貨郎身上的擔分為六層,各式物品、食物、玩具應有盡有,引得婦女、孩童蜂擁而至。其次圖中還有以文字為標記的貨品,如「仙經」「文字」「山東黃米酒」「酸醋」等。畫面右方枝椏有畫家名款「嘉定庚午李嵩畫」,樹幹上有「三百件」小字。
宋 李嵩 市擔嬰戲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市擔嬰戲圖 局部
「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日本大阪天王寺公園內的茶臼山,是1614年德川家康與豐臣家族展開大坂之戰時的營部。300多年後的1936年,當這座城市開始快速地朝近代化發展之時,在茶臼山的山腳下誕生了近代大阪的第一座美術館——大阪市立美術館。而該館的核心藏品,最主要的就是阿部房次郎後人捐贈的中國古代書畫,重磅名跡,皆宋元非凡精品。
大阪市立美術館舊影
明治維新以來,崛起的日本湧現出許多庋藏中國藝術品的藏家,尤其是在滿清覆亡之後,他們通過不同渠道,大肆購藏曾經仰慕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因個人品味、愛好不同,收藏類型亦各不相同,中國書畫是其中最受關注的類別。
日本藏家阿部房次郎,在內藤湖南及長尾雨山(1864-1942)的薰陶之下,醉心於中國法帖、名畫的收藏。阿部房次郎所收藏中國書畫,主要來源有三類:清末民初書畫收藏大家完顏景賢舊藏、《石渠寶笈》著錄書畫作品以及阿部在日本與同好間交換或購藏獲得的藏品。完顏景賢舊藏共8件,都可謂一等一的名品。其中,唐及之前的作品有:(傳)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傳)唐王維《伏生授經圖卷》,宋元名跡有:李成、王曉合作《讀碑圖軸》、燕文貴《溪山風雨圖卷》、李公麟《臨盧鴻草堂十志圖卷》、宮素然《明妃出塞圖卷》、龔開《俊骨圖卷》和趙孟頫《真書三門記卷》。
1937年,阿部房次郎去世,享年70歲。6年後,其子阿部孝次郎尊奉父親遺囑,將其畢生心血——160餘件重要書畫捐贈於大阪市立美術館。如果說顧洛阜、王季遷兩人的收藏,最終成就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那麼,阿部房次郎的捐贈則成就了「大阪市立美術館」。
目前,臺北故宮官網尚未公布的「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展件清單,但從大阪市立美術館的藏品來看,此次展覽同樣值得讓人期待。
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021年展覽資訊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2021年展覽資訊(本文圖文資料綜合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資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臺北故宮,南薰殿,北宋山水,範寬,郭熙,李唐,大阪市立美術館,《貨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