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2020-12-18 澎湃新聞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葉榕 整理

2020-11-26 08:45 來源:澎湃新聞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正式公布了2021年的展覽計劃。澎湃新聞獲悉,在延續2020年的策展思路,繼續推出「國寶聚焦」「筆墨見真章」「筆歌墨舞」等精品展覽外,2021年,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將展出「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畫琳琅—貨郎圖」「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其中「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作為開年大展,將展示臺北故宮最重要的收藏之一——南薰殿帝後像。

明年秋季,臺北故宮推出的「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將同時呈現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

「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

故宮博物院南薰殿始建於明代,位於紫禁城西南角。曾當過庫房,養過警犬,幾十年來,它一直秘不視人,用於存放各類建材和雜物。在更早之前,這裡還存放過中國歷史上成完整系統的歷代官方畫制的帝後畫像。

1747年的十月辛巳,乾隆在內務府庫中發現一批來自前明留下的畫像,這些畫像以歷代帝後的標準像為主,還雜以名臣聖賢畫像,均描繪精緻,不似民間所為。它們是明清易代之後,由清政府統一收貯在內務府庫中,幾十年來無人問津,「塵封蛀蝕,不無侵損」。於是皇帝下令,將這批圖像統一裝裱,在這個命令下達幾天後,也就是十一月初六,這批圖像被送到造辦處的秘殿珠林處重新裝裱。乾隆很關心此事,詳細指示了裝裱的等次,用料,顏色等細節。短短的一個月多,也就是十二月二十日,這批畫就裝裱完成了。並被奉藏在修整一新的南薰殿中,為此,乾隆還作《南薰殿奉藏圖像記》,刊刻於石,立在殿前。所以,這批畫像又被研究者稱為南薰殿圖像。

唐太宗立像(一)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945年,南薰殿的大部分畫像都被運至臺灣地區,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剩餘部分則分散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比如這些天正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妙合神形——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肖像畫展」中,就出現了幾幅南薰殿舊藏帝王像。

《出警入蹕圖》(局部)

如今,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薰殿圖像,包括帝後像67軸,冊頁10冊,《明太祖御筆》2冊,明人《出警入蹕圖》2卷。其中《出警入蹕圖》是臺北故宮所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鉅作。此外,臺北故宮所藏曆代帝後像中,以南薰殿圖像中宋代帝後像最為完備,且頗多可見半身像與全身像是一致的,是探討宋代肖像畫的重要資料。

宋高宗後坐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高宗後坐像(局部)

宋仁宗坐像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的「權利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展件清單,其中有九件被定為「國寶」級別,包括《夏禹王立像》,《宋代帝半身像冊》中的宋仁宗,《元代帝半身像冊》中的《元世祖》《元文宗》《元英宗後》《元帝後納罕》,以及《明宣宗馬上像》與明人畫《入蹕圖》卷等;其餘均為「重要古物」,包括《唐太宗立像》《宋英宗》《宋仁宗》《宋玄宗》《宋光宗等坐像》,《明太祖》《明宣宗》《明仁宗坐像》等。

「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

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北宋時,中國山水畫發展至高峰時期,後代繪畫大致依循此時建立的山水畫概念拓展至新的創作途徑。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美術史赫赫名跡、三件北宋山水巨作,包括宋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

範寬 《溪山行旅圖》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在北宋初年,為「巨碑式」山水樹立了最佳典範,除了範寬本人的籤款外,另外還有宋代錢勰(1034-1097)及明、清兩代的印記。後世傳摹這幅畫的不在少數,以臺北故宮為例,就有明董其昌題的《仿範寬溪山行旅圖》、清人(原題範寬)的一件《行旅圖》、唐岱(1673-1752後)的《仿範寬山水》等數幅。這些作品有立軸和冊頁等不同形式,雖然布局大致相似,但都不及原作的壯偉。北宋滅亡,皇宮裡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溪山行旅圖》便是其中之一;明代初年它被收藏在宮中,後來流入民間,大鑑賞家董其昌在詩塘上觀後題字;清初經收藏家梁清標之手,轉入乾隆皇帝內府;上世紀三十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將紫禁城的珍寶分批南遷,這其中也包括《溪山行旅圖》。最終,此畫珍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在樹叢中的畫家籤款

七十餘年後,神宗朝(1068-1085)的宮廷畫家郭熙,繼續《溪山行旅》的雄偉山水風格,在《早春》中,利用「高遠」、「深遠」、「平遠」的構圖法,經營出一幅全景式的「真山水」。作於1072年的《早春圖》,不僅是郭熙傳世的代表作,也是山水畫史中最重要的裡程碑。李唐為河陽人,曾入徽宗畫院,其時李唐正當盛年。約三十年後,又在南方重入高宗畫院,發展出影響深遠的大斧劈水墨風格。此作既為珍貴的李唐資料,亦可用以理解南北宋之變。

郭熙 《早春圖》

將範寬《溪山行旅圖》(約1000)、郭熙《早春圖》(1072)及李唐《萬壑松風圖》(1124)三件國寶名跡並列展出,可以觀察北宋山水畫在最盛期的成就與百餘年間的演變情形。

李唐 《萬壑松風圖》

「畫琳琅—貨郎圖」

《貨郎圖》是南宋畫家李嵩創作的團扇絹本水墨淡設色畫。李嵩創作過多幅貨郎圖,分別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美國堪薩斯州阿肯博物館的尼爾遜美術館及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此次臺北故宮公布於2021年春季推出的「畫琳琅—貨郎圖」,將展出收錄於名賢妙跡冊裡的國寶級文物李嵩《市擔嬰戲圖》。這幅畫作中以精密寫生的筆法呈現出了宋代琳琅滿目的民生百貨:貨郎身上的擔分為六層,各式物品、食物、玩具應有盡有,引得婦女、孩童蜂擁而至。其次圖中還有以文字為標記的貨品,如「仙經」「文字」「山東黃米酒」「酸醋」等。畫面右方枝椏有畫家名款「嘉定庚午李嵩畫」,樹幹上有「三百件」小字。

宋 李嵩 市擔嬰戲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市擔嬰戲圖 局部

「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

日本大阪天王寺公園內的茶臼山,是1614年德川家康與豐臣家族展開大坂之戰時的營部。300多年後的1936年,當這座城市開始快速地朝近代化發展之時,在茶臼山的山腳下誕生了近代大阪的第一座美術館——大阪市立美術館。而該館的核心藏品,最主要的就是阿部房次郎後人捐贈的中國古代書畫,重磅名跡,皆宋元非凡精品。

大阪市立美術館舊影

明治維新以來,崛起的日本湧現出許多庋藏中國藝術品的藏家,尤其是在滿清覆亡之後,他們通過不同渠道,大肆購藏曾經仰慕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因個人品味、愛好不同,收藏類型亦各不相同,中國書畫是其中最受關注的類別。

日本藏家阿部房次郎,在內藤湖南及長尾雨山(1864-1942)的薰陶之下,醉心於中國法帖、名畫的收藏。阿部房次郎所收藏中國書畫,主要來源有三類:清末民初書畫收藏大家完顏景賢舊藏、《石渠寶笈》著錄書畫作品以及阿部在日本與同好間交換或購藏獲得的藏品。完顏景賢舊藏共8件,都可謂一等一的名品。其中,唐及之前的作品有:(傳)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卷》、(傳)唐王維《伏生授經圖卷》,宋元名跡有:李成、王曉合作《讀碑圖軸》、燕文貴《溪山風雨圖卷》、李公麟《臨盧鴻草堂十志圖卷》、宮素然《明妃出塞圖卷》、龔開《俊骨圖卷》和趙孟頫《真書三門記卷》。

1937年,阿部房次郎去世,享年70歲。6年後,其子阿部孝次郎尊奉父親遺囑,將其畢生心血——160餘件重要書畫捐贈於大阪市立美術館。如果說顧洛阜、王季遷兩人的收藏,最終成就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那麼,阿部房次郎的捐贈則成就了「大阪市立美術館」。

目前,臺北故宮官網尚未公布的「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展件清單,但從大阪市立美術館的藏品來看,此次展覽同樣值得讓人期待。

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2021年展覽資訊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2021年展覽資訊

(本文圖文資料綜合整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資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臺北故宮,南薰殿,北宋山水,範寬,郭熙,李唐,大阪市立美術館,《貨郎圖》

相關推薦

評論(15)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又換了一批書畫巨作,來看看!
    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 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 據臺北故宮官網信息 五代後梁 荊浩《匡廬圖》 絹本水墨 縱185.8釐米,橫106.8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拋卻目前在展的碑拓作品
  •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就在你家門口
    在河東區津塘路地鐵旁, 8 月初開幕的格調藝術館,有條露天藝術畫廊。策展方從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五千餘件國寶級藏畫中,精選四十七幅進行了微噴複製,在畫廊進行全天候展示。其中有三幅還是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  說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事實上,要論珍貴程度,這兩件文物恐怕連前一百名都擠不進去。
  • 臺北故宮又換了一批書畫巨作,一起來看!
    4月初 臺北故宮的202展廳 (長期陳列巨幅書畫的專用展廳) 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
  • 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他是北宋愛國畫家,75歲畫了《萬壑松風圖》,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有別與《早春圖》和《溪山行旅圖》,這幅畫作裡沒有出現任何一個人物,其中之意表達的是什麼?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臺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臺北故宮。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故宮的寶物都被運到了臺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以館藏文物數量而言,北京故宮有一百多萬件,遠多於臺北的近七十萬件。不過以國寶級文物的數量和質量而言,兩岸故宮的水平基本上在伯仲之間。
  • 臺北故宮「鎮館三寶」被指是「典型的以訛傳訛」
    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臺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臺北故宮。  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故宮的寶物都被運到了臺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以館藏文物數量而言,北京故宮有一百多萬件,遠多於臺北的近七十萬件。不過以國寶級文物的數量和質量而言,兩岸故宮的水平基本上在伯仲之間。
  • 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
    眾所周知,臺北故宮有三件文物最負盛名,它們分別是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而你知道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是什麼嗎?它們均是水墨畫,被譽為北宋巨碑式水墨畫,又有北宋山水三巨碑之稱,它們是什麼呢?它們分別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1948年遷往臺灣。   北京故宮老照片   兩大故宮博物院,哪裡的國寶多?
  • 臺北故宮藏巨幅書畫換展了!
    四月初,臺北故宮的202展廳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如果單以畫的大小來論,與北京故宮相比,臺北故宮「石渠」書畫特多大軸中堂。這是因為目前大陸的遺存,絕大多數是被末代皇帝溥儀盜出宮去的,大都為手卷、冊頁等易攜帶者。雖說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但因為展館的原因,這批藏品裡的巨幅書畫展示曾一度受到阻礙。
  • 臺北故宮精品有什麼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總數雖然不及北京故宮,但頗多精品。2 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汝窯為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於世。此盆高6.7釐米,深3.5釐米,長23釐米,寬16.4釐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窯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約20件,可惟獨此盆光潔無紋,充分展現了制瓷工藝對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臺北故宮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鑑賞|「雲山得意」,臺北故宮展出的兩件米家山水與題跋
    「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於2020年4月8日起正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此次展覽包括兩件「米家山水」中的傑出手卷,且均是全卷呈現——宋代米友仁《雲山得意圖》山水長卷與元代方從義的《雲林鐘秀》山水長卷,均可稱得上是「米家山水」中的代表之作,其中,方從義的《雲林鐘秀》為寄存之作。
  • 走近臺北故宮珍寶 看一看盛世的瑰寶
    汝窯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約20件,水仙盆盆體簡雅大方,由於重複施釉的關係,釉層略具厚度,並帶有流動性。口沿處釉層較薄,隱約透出胎土色澤;而四個雲頭足的轉折部分,又有釉層堆積,柔膩如脂。釉層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與質感的細膩變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窯器多有開片,獨此件光潔無紋,益發顯得勻淨端莊,充分展現北宋制瓷工藝對於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
  • 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 臺北故宮藏張大千國畫精選
    備註:本文圖片均來自臺北故宮官網我一向最關注臺北故宮的書畫展覽,一方面這裡的藏品舉世無雙,另一方面臺北故宮的學者在策劃展覽上在學術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 偽物也有好物?臺北故宮一年內將「假畫」集中展出兩次
    將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假畫」在一年之中兩度展出,這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展覽中實屬罕見。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這兩日對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了相關採訪,得知這些傳統意義上的「假畫」也有藝術和學術價值,不可一概而論。臺北故宮博物院對這批作品集中展示,恰好是尊重學術、尊重藝術史的表現。
  • 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排最末,沒有「肉形石」
    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毛公鼎是中國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五百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
  • 觀點|關於臺北故宮藏巨然《雪景圖》作者的幾點商榷
    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幅《雪景圖》,由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鑑定為北宋巨然的畫作,且畫上最早的收藏印為南宋的「緝熙殿寶」,而後又由清四王之一的王時敏收藏,王時敏之後歸崑山徐氏所有,最後收入清宮內府。王時敏、王翬都有臨摹此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品,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草書帖《適意帖》
    從宏觀上論述北宋書法與其它各代的區別,三家並舉未嘗不可,因為他們都是北宋尚意書風的主要旗手,他們的藝術主張基本上是一脈相承,前後呼應的。但是,當我們進行斷代分析時,就會發現他們不僅擁有個人風格,而且藝術趣味也頗有區別。
  • 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是什麼?郭熙《早春圖》為何是鎮館之寶?
    郭熙的《早春圖》有何魅力?為何是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被譽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三寶」,那麼,郭熙的《早春圖》有何魅力?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郭熙的《早春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