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多圖!臺北故宮藏巨幅書畫換展了!

2020-12-20 雅昌藝術網20201029

四月初,臺北故宮的202展廳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

如果單以畫的大小來論,與北京故宮相比,臺北故宮「石渠」書畫特多大軸中堂。這是因為目前大陸的遺存,絕大多數是被末代皇帝溥儀盜出宮去的,大都為手卷、冊頁等易攜帶者。

雖說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但因為展館的原因,這批藏品裡的巨幅書畫展示曾一度受到阻礙。

2011年,完工於1965年,經過5次擴建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仍然無法呈現院藏巨幅書畫掛軸、長卷、巨幅地圖等作品,直至臺北故宮啟動「大故宮」計劃。

經過多年擴建,臺北故宮的展示空間大增,並專為那些因超大尺幅平日無法在一般展櫃中陳列的展品修建了專用展廳,長期陳列巨幅書畫作品,這就是臺北故宮的202陳列室。

據臺北故宮官網信息,自202陳列室開放以來,幾乎每隔三月,這裡就會更換一批展品,時至今日,202陳列室已展示過的巨幅書畫已逾百幅。

究竟有哪些巨幅書畫在這裡展示過?為什麼是這些作品?中國美術史中的哪些名家尤其偏愛畫大畫?

下面我們從剛換的這批作品說起。

碑拓:《好太王碑》與《 石臺孝經》

4月,202陳列室對外展出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幾件碑拓,碑拓是將碑版上的文字或圖像,用宣紙拓印下來,所以它們的尺寸往往與碑等同,一般都比較巨大,如此次展出的高句麗《好太王碑》、唐玄宗《 石臺孝經》。

高句麗《好太王碑》高6.39米

《好太王碑》是中國東晉時期高句麗第19代王談德(374—413)的記功碑。碑體呈方柱型,高6.39米,底寬在1.34—1.97米之間,四面環刻碑文,記載了高句麗的建國神話,以及好太王打敗百濟、倭國、東夫餘及援救新羅等功績。

好太王碑是現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高句麗考古史料。它的發現,確認了自中世紀以來為世人遺忘的高句麗文明及中心之所在,在東北亞考古遺蹟中佔有重要地位。

書法藝術方面,好太王碑書體似隸似楷,筆法相當簡樸,極具古拙、虔敬的氣息。自清末此碑被發現以來,百多年來,人們捶拓、考釋、研究,好太王碑在國際上已成為一種專門學科。

民國 莊嚴 《臨好太王碑》

莊嚴(1899-1980),藝術史家、書法家,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此冊為莊嚴於1976年臨寫的,由莊因、莊喆、莊靈崑仲捐贈。書體、字形與原作相仿,但作隸如篆,給人一種反璞歸真的瀟灑意象。

唐 玄宗《 石臺孝經》高620釐米

《石臺孝經》刻於唐玄宗天寶四年(745年),高620釐米,共4面,每面寬120釐米,現藏西安碑林博物館。此碑碑文《孝經》為文帝孔子所撰,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和書寫,唐肅宗李亨題寫碑額,集「三帝」人文於一身,被譽為「西安碑林第一碑」。書法上,《石臺孝經》得漢隸之精髓,堪稱歷代帝王最美隸書。

民國 張光賓 《層巒疊巘》(右1)、《山重水複》(右2)、《廬山高》(右3)、《古柏行》(右4)

作品局部

張光賓(1915-2016),號於寰、痴翁等,書畫家,美術史家。此四幅皆作於2008年,由畫家本人捐贈。

繪畫傳統「巨碑式山水」

五代後梁 荊浩 《匡廬圖》 絹本水墨,縱185.8釐米,橫106.8釐米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拋卻目前在展的碑拓作品,在此之前,202陳列室的展品幾乎都是書畫。其中山水畫尤多,如馬遠《畫雪景》、吳鎮《秋江漁隱》、戴進《春酣圖》、髠殘《山高水長》等,幾乎囊括了千年中國繪畫史。

提起臺北故宮的巨幅山水畫,這要從荊浩的《匡廬圖》說起,這是一幅尺寸頗大的立軸,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屏風式的「大中堂」,亦是中國美術史上標準的巨碑式山水。

作為開創北方山水畫派的代表人物,荊浩擅畫巨碑式山水畫。在他之後,關仝、李成、範寬,以及南宋的馬遠、夏珪等藝術家,繼承荊浩畫風多表現大自然的雄偉氣勢,從而形成學界的一大繪畫傳統「巨碑式山水」。

宋代 馬遠 《畫雪景》 尺寸:256.3×101.7釐米

臺北故宮202室展出的巨幅書畫,北方山水畫派的的作品必不可少。傳為宋代馬遠的《畫雪景》,白雪皚皚的雪景中,一訪客騎著馬過橋而來,雖然下方有「馬遠」籤名,但是從繪畫筆法判斷,應該是明代畫家所作,但樹枝的畫法和山石的斧劈皴,仍保有馬遠餘韻。

作為一位皇家畫家,馬遠多通過百姓的歡歌跳舞表現社會的安定和諧、國泰民安。此外,《畫雪景》中的宮殿尊貴典雅,而這類對政府歌功頌德的作品,尺寸往往更大。

明 戴進 《春酣圖》,絹本,291.3 X171.5釐米

戴進的山水畫與李成、郭熙的風格類似,所以尺幅也都不小。作品中,戴進以山巒為主體,精心鋪排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高士、舟楫等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點景,可謂精確到了極點。

明 謝時臣《仿李成寒林平野文徵明題長歌合卷》(局部)

作為一位職業畫家,謝時臣傳世作品和見於著錄的作品很多,尺幅也比較巨大。風格上,雖然他對沈周非常景仰,但大幅作品有些更近於「浙派」戴進的風格。此外,他還經常接到王世貞、項篤壽、陳官等有身份、有品位的收藏家、富商的訂單,這些作品的尺幅往往也非常巨大。

旅遊導覽手冊「臥遊圖」

古代由於交通的原因很多人一生都沒有旅遊的機會,所以無論畫院畫家或是人文畫家,但凡有旅遊的機會,就希望把自己的旅途所見表現在畫面上,讓人們在畫面中可觀、可玩、可居、可遊。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作品也相當於一種旅遊導覽手冊,讓士大夫在旅遊時注意某些景觀。所以如果畫家的行程夠長,並以長卷的形式呈現,那麼一卷下來可能會有七八個,甚至十幾個景點,當人們看完長卷,也就相當於做了一次很過癮的藝術風景旅遊。

元代,吳鎮《秋江漁隱》 尺寸189.1×88.5釐米。

這件作品描繪了山崖、飛瀑、林木、雙松、樓閣、屋舍等景物,並通過漁夫逍遙的形象寄託元代文士的情感。

清代,姚文瀚、袁瑛《合筆盤山圖》,尺寸440×315釐米。

盤山位於天津薊縣境內,以林泉、古松、怪石著稱。這件作品是乾隆四十四年,宮廷畫家姚文瀚、袁瑛的合力之作,描繪了盤山的景色。圖中,畫家用界畫的形式描繪了峰巒之間的屋宇、亭臺、寺廟,並把這些景點名稱均以楷書標註在相應位置。

清代,髠殘《山高水長》,尺寸332.1×127.8釐米。

此軸描繪了黃山天都峰雲海、奇松,朝夕晴雨的變化,其用筆皴擦渲染,頗得王蒙意境。本幅為張群先生捐贈。

近代,張大千《華嶽高秋》 尺寸361×133.6釐米。

陝西華山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這件作品是張大千於1960年,憶寫故國山川、舊遊懷鄉的作品。

《名賢雅集》(局部),沈周,明代,252.9cm x 44.5cm

除了對景點的描繪外,也有記錄與友人共同出遊場景。沈周《名賢雅集》描繪的是弘治己酉年,也就是1489年的三月十七日,當時吳愈要調守敘州,就邀請了十三個文人朋友前來,為他餞行賦詩,並由沈周作畫記錄。他並沒有選擇長卷的形式,而是選擇狹長立軸的形式布局畫面,畫中山是「之」字形走向,十多位友人三到四人為一組,上下錯落有致地被安排在畫面中,形成一張特別的古代「大合照」。

同此同時,沈周的臥遊圖冊亦不再局限於山水,而是廣泛涉及到了花果、禽、畜、蟲等多種題材,擴大了「臥遊」所表達的範圍。

明 陳洪綬 《著色桃花》 冊頁,紙本設色,18×53.7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著色桃花》冊頁選自《明人畫扇集冊》,作於崇禎五年(1622),為陳洪綬早年的酬贈之作。陳洪綬在好友沈相如即將出守武陵前夕,借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畫桃花扇相贈。畫中描繪了隱藏於雲霧之中的老樹和一枝繫著彩帶的桃花。

藝術家最具雄心和創作熱情的成果

縱觀藝術家的一生,他們什麼時候的作品尺幅最為巨大?一般都是在其最具雄心和創作熱情的時間段。

臺北故宮2017年10月份的「名山大川——巨幅名畫展」,僅展出兩件作品,一件是張大千的《廬山圖》,一件是呂佛庭的《黃河萬裡圖》。

展覽現場

張大千,《廬山圖》(局部),1980-1981年

張大千《廬山圖》是他畢生尺幅最大的作品,也是晚年最精彩的力作。1979年,已經80歲高齡的張大千接受了好友黃天才的請求,作一幅長10.8米,寬1.8米的巨幅山水畫。其實當時的他右眼視力已嚴重下降,不易再提筆作畫,可張大千偏不聽。他說:「畫家不畫畫,和死了有什麼區別?」就這樣,他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搜集資料,作腹稿預備處理,直至1981年7月才正式動筆。

作畫期間,張大千多次心臟病發作被送往醫院搶救,稍微恢復便又重新被抬上畫案,醫生、家人,都勸不住。就這樣,經過二年多的努力,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一刻,才最終完成了這幅巨作,堪稱張大千畫藝上的巔峰。

民國,呂佛庭,《黃河萬裡圖》,66.7×5106.7釐米,為呂佛庭遺贈。

臺灣國畫家呂佛庭的《黃河萬裡圖》,全長逾51米,詳細描繪了黃河綿延四千六百餘公裡的壯闊景致,前後共費時兩年四個月,時年藝術家已七十五歲。

呂佛庭的繪畫講究師法自然,他早年廣遊祖國名山大川,1983年5月,他開始製作《黃河萬裡圖》,至1985年9月完成。此幅長卷,是用絹料畫成,闊二尺五寸,長二百一十尺,是一幅不朽的巨作。

與中國傳統民居相結合

前文已提及,臺北故宮「石渠」書畫大軸中堂特多,中堂畫是指掛在中國傳統民居廳堂正中的畫,豎軸裝裱。除了山水畫題材外,人物、花鳥等也非常受歡迎。

明,佚名繪,《明太祖坐像軸》,絹本設色,縱291.4cm,橫162.8cm。

這是明太祖的官方畫像之一。眾所周知,朱元璋的長相一直頗受大家爭議,但這件作品中,朱元璋卻容貌豐偉,氣派堂皇。這恰是官方版本帝王相的基本標準。

在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凡是統一或促成了統一的帝王,都被他描繪得形象高大;而亡國之君則多有猥瑣萎靡之態。此外,為了將帝王與周邊侍者區分,帝王的身材通常都比較偉岸、高大,這體現出當時的人物畫以尺寸大小來象徵人物尊卑的特點。

清代,陳兆鳳,《博古花草》,該幅231.7x117.7公分;全幅141公分

清代晚期宮廷畫家陳兆鳳的《博古花草》,描繪的是一件清廷皇宮擺設,他用寫生的手法描繪了內插紫藤、桃花等花卉的琺瑯彩花尊,器物旁邊是一個透明的玻璃魚缸,裡面成雙成對的金魚正悠遊於荇藻間,象徵著盛世清平、富貴平安、和諧美滿的景象。

此圖以花卉、魚草組合,並置於尊盆器物中,應為案頭清供之物,為居室廳堂增添新的生活情趣。

《畫白鷹》,清代,楊大章

楊大章,乾隆時供奉內廷。本幅設色畫綏遠城將軍興肇所進白鷹,全作色彩鮮豔,明麗工整。

《瑤圃採芝圖》,清代,金廷標 立軸,紙本設色

金廷標,乾隆內廷畫家。本作描繪了雪中採芝的情景,人物臉部、衣紋凹凸分明,或略受西洋光影法影響。

《瑤仙獻瑞》,錢慧安,清代,244.2cm x 121.2cm

錢慧安是海派人物畫家,畫風受民間年畫,以及陳洪綬、黃慎、費丹旭等畫家影響,又融合西洋畫技法。瑤池仙人蟠桃獻壽,寓意喜慶吉祥,是民間典型的祝壽裝飾題材。

今 | 日 | 課 | 程 | 推 | 薦

奇想補給站——陳蓮華《白露》

男人、女人和仙鶴

還有六個重複的場景

3月28日-4月28日

藝術頭條獨家線上首發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又換了一批書畫巨作,一起來看!
    4月初 臺北故宮的202展廳 (長期陳列巨幅書畫的專用展廳) 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
  • 臺北故宮又換了一批書畫巨作,來看看!
    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 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 據臺北故宮官網信息自202陳列室開放以來 幾乎每隔三月 這裡就會更換一批展品 時至今日 202陳列室已展示過的 巨幅書畫已逾百幅 一起來看看此次 換展的部分藏品
  • 一周觀展指南|臺北故宮將推巨幅書畫,敦煌呈現吐蕃藝術珍品
    暑假來臨之際,國內外美術博物館新策劃的特展頻頻亮相。7月1日起,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推出包括《明太祖坐像》等在內的「巨幅書畫」以及「筆墨見真章—歷代書法選萃」「受贈名品展—現代書畫選萃」和「故宮動物園」4場特展,其中「臺北故宮動物園」是首次為兒童專門策劃的展覽。
  • 臺北故宮藏張大千國畫精選
    備註:本文圖片均來自臺北故宮官網我一向最關注臺北故宮的書畫展覽,一方面這裡的藏品舉世無雙,另一方面臺北故宮的學者在策劃展覽上在學術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 高清|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絹本設色,縱101.9釐米 ,橫54.7釐米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圖表現遊春情景。近景山嶺間有長松桃竹掩映,煙水浩淼,意境深遠。整個畫面山勢起伏、江天遼闊,很有氣勢。山石林木以曲折的細筆勾勒,畫樹交叉取勢,變化多姿。山石著色,用石青、石綠兩種濃重色彩, 顯得金碧輝煌。
  • 臺北故宮公布2020年展覽計劃!
    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其2020年度臨時展覽名錄。其中有深受觀眾喜愛的系列展覽《巨幅名畫》《受贈名畫展》等,也有新晉推出的《國寶聚焦》《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等專題展覽,新的一年,具體有哪些值得期待展覽?讓我們先賭為快吧!
  • 臺北故宮今起換展:《西狹頌》《好太王碑》裡的筆墨見真章
    在中國大陸的博物館閉館2個月後相繼開館,香港地區的博物館則開館後又復閉館的形勢下,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沒有因為疫情而閉館的博物館。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兩大專題陳列「筆墨見真章」和「巨幅書畫」今起(4月1日)將更換新的展品與觀眾見面。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記者幾年前趕在旅遊旺季拜訪臺北故宮,當時因中文語音導覽器早被人佔盡,只能以英文導覽器勉強代替,為了穿越人潮,在侷促的展室中多看文物一眼,也是被折騰得夠嗆。 聽說臺北故宮的「兄弟」南院籌建過程長達15年,其間遭遇天災人禍導致工期延宕。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如馬英九所說,恰逢臺北故宮建院90周年,這份生日賀禮,「來得正是時候」。
  • 臺北故宮免費開放七萬多國寶大圖下載,細節清晰如觸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去年將其收藏的37.5萬件藏品的高清圖像資源免費向公眾開放曾引起廣泛影響,而臺北故宮博物院昨天也放出大招:當天起正式免費開放中、低階段圖像約七萬多張供公眾使用。郭熙《早春圖》對於普通觀眾和書畫愛好者而言,即使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現場也不可能看全的限展展品,卻可以通過網絡一睹芳容。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示,這是首次免費釋出典藏文物的圖像供商業使用,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的最大創舉。
  • 臺北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展廳 展櫃可防彈
    華夏經緯網6月1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南院打造專屬書畫展廳,即日起盛大推出《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南院打造專屬的書畫展廳。(呂妍庭攝)隨疫情逐步解封,臺北故宮南院推出《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院長吳密察10日下午親自到南院主持開展記者會,表示「臺灣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翻轉,南北院也一樣要翻轉」。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永遠令人遺憾。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  無數「國寶」也因此被典藏在了兩家「故宮博物院」內,  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指明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放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1955年,臺灣成立「國立故宮、中央文物院聯合管理處」。1957年,在亞洲協會的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1年,在現址即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館,1965年新館落成。同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幕。 設計師是黃寶瑜(本為五人競圖,王大閎勝出,但高層不滿其方案無中國傳統建築)。
  • 國慶觀展指南|上海展美國藝術與錢瘦鐵,臺北呈書畫國寶菁華
    在上海,有上海博物館重磅推出的「1865-1945:美國現代藝術八十年」大展,中華藝術宮今起對外展出的則有籌備策劃極久的「錢瘦鐵藝術展」,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也持續展出關注度頗高的展覽。10月1日起,臺北故宮將推出一系列特展,其中「國寶再現—書畫菁華特展」可謂遼博「中國古代繪畫展、書法展」後 ,下半年最重磅、陣容最強大的特展,26件展品,件件皆是國寶級名跡。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農曆新年之際,臺北故宮博物院於華表廊道階梯,以院藏「鳥譜」為主題設置了春節應景的地貼,期待觀眾於年節期間走春遊臺北故宮時,能感受到鳥語花香的氣息。同時,新年之際,正在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展出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等,臺中院區的「新媒體藝術展」都值得期待。
  •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澎湃新聞獲悉,在延續2020年的策展思路,繼續推出「國寶聚焦」「筆墨見真章」「筆歌墨舞」等精品展覽外,2021年,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將展出「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畫琳琅—貨郎圖」「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其中「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作為開年大展,將展示臺北故宮最重要的收藏之一——南薰殿帝後像。
  • 南宋藝術文化特展 臺北故宮十月亮相
    臺北故宮博物院繼去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後,兩岸博物館即將再度展開大規模文化交流合作,浙江省長呂祖善今天在結束訪臺行程之前,特別前往臺北故宮參觀,並且敲定今年10月份在臺北故宮推出「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展出三百餘件珍貴文物,全方位呈現南宋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創新作為與成就。
  • 2019故宮乾隆朝君臣書畫特展時間地點門票詳情
    2019故宮乾隆朝君臣書畫特展  展覽時間:2019年4月30日-2019年6月30日  展覽地點  故宮博物院門票:60元  2019年4月30日,「幾暇怡情——乾隆朝君臣書畫特展」在文華殿拉開帷幕,展期兩個月,至6月30日結束。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卻對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所知甚少,這次去臺灣恰逢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臺北故宮舉辦了「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特展,並展覽了故宮真正的天字第一號國寶《溪山行旅圖》,同期,北京故宮也舉辦了「石渠寶笈特展」,與《溪山行旅圖》堪稱雙壁的《清明上河圖》以及《伯遠帖》等重量級展品展出,為一時兩岸文化盛事。藉此機會,我覺得應該寫一點東西以正視聽。
  • 臺北故宮「鎮館三寶」被指是「典型的以訛傳訛」
    遷臺文物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品質一流,堪稱清代民國兩朝收藏之精粹。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臺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臺北故宮。  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故宮的寶物都被運到了臺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以館藏文物數量而言,北京故宮有一百多萬件,遠多於臺北的近七十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