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免費開放七萬多國寶大圖下載,細節清晰如觸

2020-12-20 澎湃新聞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去年將其收藏的37.5萬件藏品的高清圖像資源免費向公眾開放曾引起廣泛影響,而臺北故宮博物院昨天也放出大招:當天起正式免費開放中、低階段圖像約七萬多張供公眾使用。也就是說,只要登錄臺北故宮博物院網站的Open Data專區(http://theme.npm.edu.tw/opendata/)「文物查詢下載」和「精選圖像下載」(下圖紅框處)中的圖像,無需申請,不限用途,不需付費,公眾可直接下載。臺北故宮博物院在發給「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的信函中表示,今後每季還將繼續增加500張中大小達20MB的中階段數碼圖片。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對比此次公開的中階段電子圖片,如一些書畫圖片的細節包括題跋的筆鋒皆清晰可見如觸,而在展廳觀看時,由於玻璃阻隔與光線原因,反而不及電子版清晰。
臺北故宮博物院網站的Open Data專區頁面

2017年2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宣布按照 「Creative Commons Zero」(下簡稱CC0,無權利保留協議)將其收藏的37.5萬件藏品的高清圖像資源免費向公眾開放版權, 而更早之前位於華盛頓的美國國家美術館(其網站稱開放45000件藏品圖片提供下載,且數量不斷增加)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均已經開放了館藏資源的高清圖片下載,其規模和廣度另公眾大開眼界。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也從去年開始在線提供了展覽相關圖片資源的下載。

蘇東坡《黃州寒食帖》(局部)

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例,點擊網站Open Data專區,其「文物查詢下載」中書畫類及器物類多達70,000張低階(72dpi)數字圖像可供下載;「精選圖像下載」中則有2163張中階(300dpi)數字圖像可供下載,目前可供下載的從陶寺文化時期的玉琮到民國時期書畫一應俱全,且每季將增加500張;另「展覽包下載」中則暫歸類整理出「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明四大家特展:唐寅」等4場展覽的資料。所有這些圖像資料公眾均可以直接上網搜尋、下載、張貼,甚至作為文創設計使用。

郭熙《早春圖》

對於普通觀眾和書畫愛好者而言,即使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現場也不可能看全的限展展品,卻可以通過網絡一睹芳容。

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示,這是首次免費釋出典藏文物的圖像供商業使用,也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以來的最大創舉。此次開放故宮典藏所有書畫及器物的文物圖像,其中包括故宮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及毛公鼎),以及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懷素的《自敘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北宋蓮花溫碗等。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之一「毛公鼎」(局部),通過Open Data專區下載的圖片可見鼎內銘文。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圖像為「數位典藏計劃」的重要成果,只要在臺北故宮博物院Open Data專區下載的文物圖像皆可自由下載,並免費使用。如有需要之圖像無法於Open Data專區中找到,或需使用更高解析度的圖檔,可書面向臺北故宮博物院提出申請授權取得,而臺北故宮也將以收費辦法予以計價。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獲悉,此次開放數位藏品圖像供全民利用,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共化政策的一環,除開放臺北故宮至寶讓全民共享外,更希望能藉此扶植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廠商,透過圖像的授權能讓更多文創廠商以故宮典藏文物為創意發想泉源,並實際應用於產品開發,不但能提高商品附加價值,更能加強文創品牌競爭力。

懷素《自敘帖》(局部)

懷素《自敘帖》文創絲巾

臺北故宮博物院也認為文物不應在博物館裡,而應是全民共享的溫暖療愈物,同時也可以是致富的寶物。

未來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持續落實公共化政策,並擴充Open Data專區中的圖像數目,希望透過圖像免費釋出,讓文物以更加透明、便捷的方式開放近用,以達到博物館教育之公益的目標。

延伸閱讀:

如何通過公開電子圖像解讀範寬真跡《溪山行旅圖》

範寬(約950年-1032年後),字中立,華原人(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初學荊浩、李成,後自成一家。範寬的「寬」和「中立」,並非他的名和字,而是他山水作品的品格和嚮往。面對一張畫芯2米多高的巨軸時,會產生面對氣勢雄壯大山的仰望之感,觀者自覺渺小。

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軸 205.5x103cm 詩塘 31x103cm

這得益於《溪山行旅圖》的空間表現, 畫面正中「巨碑式」的高聳的主峰是一種精神象徵,全幅以方折墨線勾勒,雨點皴模擬出了北方土石的質感,主峰上一瀉而下的一線瀑布成為了恰到好處的留白且顯出距離感,瀑布形成的水霧和煙靄流嵐在山腰處剛好分開了遠景和中(近)景。位於中景樹叢清晰可見的枝幹結瘤拉近了中景和觀眾的距離。主山推遠、中景拉近,兩者作用之下大山與觀者隔出一個難以實測的距離感。而主山在畫面三分之二的分割方法在比例上接近500年後達文西在文藝復興時期尋找到的「黃金分割」。

欣賞中國山水畫講求「遠觀其勢,近觀其質」。近看,一隊從畫面右邊走入的行旅驢隊成為了視覺焦點,「行旅」的渺小與「溪山」的壯大形成了鮮明對比。

西方中國畫學者高居翰認為,這幅《溪山行旅圖》是範寬僅存的作品,畫中世界似乎既不忠實地反應物質宇宙,也不以人的意志統御宇宙,而具有自身絕對的存在。

溪山行旅圖中的雨點皴

這一張《溪山行旅》在學界被認為是最可信的範寬真跡,被臺北故宮視為藏品中的「熱門巨星」和「鎮院之寶」,然而,和其他中國古畫一樣,它的身世曾今也撲朔迷離:

根據宋徽宗時期《宣和畫譜》記載的御府收藏,範寬作品共58件,但其中並沒有《溪山行旅》之名,而後從宋到明600餘年間此畫由宮廷到私人(畫上一方「忠孝之家」收藏印疑屬北宋文人錢勰),再由私人到宮廷(明內務府接受元朝收藏印),一直沒有這幅畫的太多文字記載,直到「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時敏(1592-1680年)收藏期間,由其師董其昌(1555-1636年)在詩塘上所跋「谿山行旅圖」後這個名字漸為人熟知並沿用,後入藏清宮,至乾隆年間正式編入《石渠寶笈》(1744-1745年),但僅僅列為次等之作(與《富春山居圖》相同,另一副製作精良的偽作被乾隆皇帝奉為真跡「神品」,題詩蓋印)。

(傳)宋 範寬 行旅圖 軸 155.3x74.4cm,疑為清代王翬仿本

1949年《溪山行旅圖》隨著其他故宮文物遷往臺灣,在1955年臺北故宮編印的《故宮藏畫錄》,此畫仍註明為無款。

直到1958年8月5日,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李霖燦在觀賞此畫時,在右下角一隊馱馬行旅的最後一個人的後上方的闊葉樹林間發現「範寬」二字籤款。

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局部)右上有「範寬」款

但是「範寬」二字是否為畫家作畫之際所籤下,學界並沒有共識,然而,這些對於籤款的質疑,卻不影響此畫被認為是範寬山水風格的代表作。也為後來判斷範寬作品提供了參照。

陳佩秋先生曾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對比了範寬和郭熙的作品。她認為範寬是代表藝術家,但郭熙不是。她曾在抗日戰爭結束後在遷回南京的故宮博物院看過郭熙的《早春圖》,她覺得郭熙的好言過其實,但範寬的畫作從大到小無可挑剔,非常小的內容放大後看仍然很精細。

範寬 溪山行旅圖中水口的表現

宋郭熙《早春圖》水口的表現

此次臺北故宮博物館開放藏品高清圖片,暫時無緣見到真跡的讀者也可以通過圖片對比同為「宋四家」的兩個的差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典藏珍品65萬件,百萬億國寶在臺灣 雲集寶物精華中的精華的「臺北故宮」,擁有1萬餘卷書畫、8萬件器物和56萬份文獻圖書,囊括了當年故宮南遷文物的22%,其中包括孤品奇珍,有「冰裂紋」的宋代汝窯「水仙盆」和明成化瓷、明永樂宣德青花及清乾隆官窯等2.5萬件中國瓷器藝術的瑰寶。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北京故宮老照片   兩大故宮博物院,哪裡的國寶多?   北京故宮全景圖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藏品多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都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雖然比起北京故宮還是稍微遜色一點,但是名聲卻比大陸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更為流傳廣泛、深遠。這個和其中保存的國寶有分不開的必然聯繫,當然也和他本身的建造歷程有很大的聯繫。臺北故宮的建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關門了?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千年國寶竟被臺北故宮送到日本展出
    不僅如此,就文物的安全情況,主持人也是一連串的發問:「(國寶)半夜去到東京,沒人有知道,(這)是來自我們中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你(當局)是怎麼同意的?《祭侄文稿》篇幅其實非常小,全篇皆用一管禿筆寫成,情如潮湧,多處塗改。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相關文物管理部門雖囿於房舍、人員、經費,博物院業務不易開展,工作多局限於編目守藏,然相關人員於藏品管理、保存維護、研究出版、展覽傳播方面之作為,可謂臺北故宮新館建成後不斷拓展新境界的基石。
  • 媲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玉器珍品名錄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48年,前身是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一年可接待超過614萬人次參訪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參觀人數第六多的藝術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近70萬件冊的藝術品和文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大部分是原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機構所藏來自紫禁城、盛京行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皇家舊藏;另有部分是編列預算購置,接收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歸還文物,以及透過各界捐贈和徵集而來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  無數「國寶」也因此被典藏在了兩家「故宮博物院」內,  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指明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放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
  • 臺北故宮博物院首次免費釋出三寶翠玉白菜等圖像供商業使用
    新華社臺北7月11日電(記者 何自力 齊湘輝)臺北故宮博物院11日表示,將首次免費釋出典藏文物的圖像供商業使用。此次開放典藏的文物圖像,包括三寶翠玉白菜、肉形石及毛公鼎等圖像可供下載,還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懷素的自敘帖、蓮花溫碗等。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大突破性舉措。  即日起臺北故宮Open Data專區「文物查詢下載」及「精選圖像下載」中的圖像,無需申請,不限用途,不需付費,大眾可直接下載使用。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臺當局花80億建臺北故宮南院 免費開放都沒人看
    摘要:有臺灣民代在臺立法機構會議上首次披露,即使臺北故宮南院舉辦免費開放活動,每天也只能吸引1500多名遊客,而臺灣當局為建設該博物館已先後花費近80億臺幣的巨額資金。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成的,一建成就大辦展覽、廣作宣傳,而恰好那段時間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沒有得到全面清理,因此也無法對外開放。這一對比之下,臺北故宮的文物就「搶眼球」得多,再加上刻意的宣傳,便造成外界有了「故宮精品盡在臺北」的錯覺。 不過,李秀恆也聲明,在單院長的眼中,臺北故宮確實有一些上等文物,例如宋元書畫、五大官窯、琺瑯彩瓷器等,還有幾件青銅器。
  • 小南國攜手臺北故宮晶華 在上海虹梅路店推出「國寶展」
    近日,上海迎來一場難以拒絕的饕餮雅集, 小南國(集團)首次攜手臺北故宮晶華,在開春之時展開兩岸美食交流「對話」。繼2015年3月中,小南國(集團)將招牌海派味道引去臺北餐桌之後,時隔一月,臺北故宮晶華的廚師回訪上海,於4月22日起,為上海食客帶來其久負盛名的故宮晶華珍寶宴。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國寶遷往海島  故宮,顧名思義,舊王朝的宮殿,指的是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愛國將領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強令「皇帝」溥儀出宮。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年底開館 翠玉白菜打頭陣(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昨在故宮南院宣布,因應臺北故宮南院12月28日日開館試營運,人氣「國寶」翠玉白菜屆時將暫離「老家」臺北故宮北院,到「新家」臺北故宮南院展出10個月。臺北故宮南院目前工程完成95%,預計10月底完工。昨邀請中外媒體參觀,馮明珠說,將在臺北故宮本院及南院成立「至寶廳」,未來包括翠玉白菜、肉形石、金甌永固杯等將在兩處交換展出。
  •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官窯簋式爐高清大圖鑑賞
    下面發幾張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南宋官窯簋式爐清晰大圖讓大家鑑賞,此爐的釉色是最典型最漂亮的南宋官窯正燒品質的粉青釉色,極為難得。此爐的口部和足部都鑲有銅扣目的是起到保護的作用,主要是怕爐的口部和底足在使用過程中磕碰了。
  • 「北溝傳奇」:故宮國寶深藏臺中山洞的那些往事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相關文物管理部門雖囿於房舍、人員、經費,博物院業務不易開展,工作多局限於編目守藏,然相關人員於藏品管理、保存維護、研究出版、展覽傳播方面之作為,可謂臺北故宮新館建成後不斷拓展新境界的基石。
  • 從臺北故宮博物館國寶創意課看臺灣STEAM教育進中小學課堂
    在櫥窗裡靜靜躺著的國寶文物與STEAM有何聯繫?海峽對岸的臺北故宮做了一次嘗試——與STEAM課程設計公司合作,開發出一套題材新穎的國寶文物創意課程。第一期課程挑選了包括毛公鼎,乾隆霽青描金遊魚轉心瓶,橄欖核舟,鏤雕象牙球等10件故宮代表性文物為主題,結合編程,3D列印和鐳射切割等科技創客技術,將歷史文化與動手實作完美融合。課程設計完成後,臺北故宮一方面舉辦面向中小學老師培訓的教學應用工作坊,同時以示範課巡演的方式將課程送到全臺灣中小學的課堂上。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院內收藏有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瀋陽故宮、熱河行宮、中國青銅器之鄉-寶雞運到臺灣的二十四萬餘件文物,所藏的毛公鼎、散氏盤等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如西周毛公鼎、散氏盤;鎮宮之寶的玉器翠玉白菜、闢邪雕刻、《核舟記》的原型等;王羲之、顏真卿、宋徽宗書法手跡,近代張大千廬山圖卷等;還有北魏以下歷代金銅佛像,清恭王府紫檀家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