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赴美辦展,呈現宋至清代九位帝後收藏品位

2020-12-27 澎湃新聞

1996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曾赴美展出「中華瑰寶」大展,20年後臺北故宮的文物將再度踏上美國舊金山與休斯敦盛大展出。經過兩年多的策劃,此次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將於五十周年館慶之際,推出年度大展:「帝王品位——臺北故宮精品展」。展期為2016年6月17日至9月18日,之後展覽將巡迴至休斯敦美術館,展期為10月23日至2017年1月22日。共展出150餘組件,包括30件絕世珍品。臺北故宮表示,通過特展以展現在宋代至清代九位帝後統治下多元發展的藝術品位。

北宋汝窯青瓷奉華紙槌瓶

展覽遴選了宋、元、明、清各朝文物,包括書畫、青銅、陶瓷、漆器、玉器、織品、琺瑯器和圖書文獻,呈現了12至20世紀初期九位統治者治理下的文化藝術風貌。同時藉由個別展品的觀察,呈現每位帝王對於藝術的貢獻,以及各個時代不同風格、題材和工藝技術的發展。

此次展覽由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與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許傑館長全力促成,由雙方研究員共同策劃。澎湃新聞就此次大展專訪了舊金山亞洲藝術館中國部的賀利研究員,談及策展的思路,也提前披露了赴美展覽的精品。

澎湃新聞:

2016年正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五十周年大慶,前期選擇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作項目作為慶典的核心展覽,這樣的規劃有怎樣的考量?是否與臺灣的故宮南院開館有所關聯?

賀利:

亞博許傑館長和臺北故宮馮明珠院長多次商議,決定策劃一次重大的「雙慶」文化交流項目。亞博在迎接五十周年之際,隆重推出「帝王品位:臺北故宮精品展」。而臺北故宮為慶祝南院2015年冬季開館,做出一系列的重要特展的規劃。包括迎接舊金山亞洲藝術博首次赴臺灣的精品特展,擬定於2017年秋季開幕。

澎湃新聞:

1996年臺北故宮赴美的大展,在借展期間遭到民眾質疑與抗議,最終不得不將赴美展出的國寶文物減去23件,才使得展覽順利進行。此次臺北故宮有這麼多重量級的國寶外出借展,是否遇到過類似的困境?

賀利:

舊金山亞博是1996年臺北故宮赴美巡展的展館之一,展覽獲得極大成功,為西方觀眾展現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影響深遠。臺灣政府和民眾從中得到啟示,對文化「外交」所能發揮的做用和力量產生更深的理解和自信。為促使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臺灣方面對文物保護法做出更細緻更具體的調正。和大陸同樣,經過審核,對一些珍貴國寶級文物列入不能出境範圍,不是可商榷範圍。對於可出境文物的選擇,取決於策展方面的主導意識和特定主題。

外借文物定單的確定,無論哪裡全世界都一樣,是雙方——即出展方和借展方——的關鍵之舉,也是策展首要的協商提案。同樣,是次來美大展,亞博和臺北故宮要經過這樣的過程。雙方都是專業化的正規博物館;都有著豐富的出展借展經驗;已經建立了多年良好的合作關係,雖然經過一定的時間和繁瑣的程序,協商進行順利。

明永樂青花人物扁壺

澎湃新聞:

帝王的品位、鑑賞與喜好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往各項大小臨時展覽中常常採用的闡釋線索,考慮到此次展覽的文化環境與觀眾群體的不同,亞博策展時對「帝王品位」的闡釋、文物選擇和主題規劃時會有什麼樣的特別之處?

賀利:

其實全世界文博事業都持有共同宗旨,那就是通過宏揚文化藝術,增強相互理解,聯接人類。但是如何針對特定的國情,在民族、歷史、語言不同的背景下,採取更有效的策略、方式、手法,則是智慧的挑戰。根據各國各館的狀況和水準,差異不小。

許館長本著文博事業為廣大民眾服務的宗旨,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對博深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淺出的釋解,以故為新,啟示未來,使觀眾——不分語言、教育、文化的異同——了解文化歷史的重要,接受博物館的教育性功能,產生對藝術的興趣。

這次特展的中文題目,仍然依用臺北故宮提議的「帝王品位」。但是英文題目的措辭不同,欄目標題採用「帝王珍寶」(Emperors』 Treasures),這樣,尊重美國觀眾的視點、興趣和水準,更能強調中華國粹的宏觀視野。特別反映到展覽主題和文物選擇上,與國內包括臺灣策展的常用規則不同。不是選擇特定的某位君王或某一時代作為全展主題,而是縱橫開闔, 不拘一格,以帝王品位為點,伸延層面,涵蓋中華八百年在漢、蒙、滿族統治下,拓展文化藝術的升沉興變。

宋代墨寶冊——宋徽宗書怪石詩

澎湃新聞:

此次「帝王品位」展覽精選了宋、元、明、清的文物以呈現宮廷藝術的品位與貢獻,其中的重點會落於哪幾位帝王? 進一步而言,兩館的研究者眼中歷代帝王中最有「品位」的帝王是哪幾位呢?

賀利:

「帝王品位:臺北故宮精品展」重點選擇宋到清朝的九位皇權人物,以他們為軸心,展示他們的御筆作品及其時代的藝術成果,探討皇室藝術美學觀如何對中國美學、美術的發展產生影響,從而在風格、技術、工藝、題材各面充分拓展,形成蔚然大觀。

八位君王是: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元代世祖忽必烈,明朝永樂、宣德帝,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帝,以及帝國沉淪的最後一位女性人物慈禧太后。

澎湃新聞:

展覽主要集中在哪幾個門類?能否介紹一下其中的精品物件?

賀利:

據許館長「雙管齊下」策略,選出展出的文物既能滿足「下裡巴人」,又能和對「陽春白雪」者。包括書法、繪畫、陶瓷、銅器、玉器、漆器和少數織繡、文獻檔案。

特別精選有八件御筆作品,宋徽宗的書法作品「怪石」,不僅展現獨特的「瘦金體」,又能深入挖掘宋徽宗的哲學美學觀。其他,如南宋高宗、寧宗御筆、宣德帝的書畫聯壁作品,康熙、雍正帝的御筆書法,乾隆的書畫作品和慈禧的描梅習作等,均為首次美國亮相。不過請注意,書畫、漆器、織繡是忌光作品,將在亞博和休斯敦美術館分別輪換展出。

明成化窯鬥彩雞缸杯

世界馳名的北宋官窯汝窯瓶、定窯孩兒枕、明初西域舞樂人扁壺、紅釉僧帽壺、成化鬥彩雞剛杯、清官窯精作,舉不勝舉。

令人興奮的是,與翠玉大白菜齊名並舉的肉形石,將作為重點精品首次赴美,只在舊金山亞博一處展出三個月。肉形石是一件完美的實例,可以引申介紹玉文化、玉琢工藝和通俗文化。中華文化的特殊性之一,體現在新石器時代即銅器時代之前的玉文化中。孔子以美玉比喻君子美德,樹立了玉文化的精神本質。葬玉、戴玉、用玉形成了千年習尚。

清 肉形石

用玉石雕刻寫實性的動物花草,傳流悠久。但是用來表現家喻戶曉的燉豬肉,卻是清代玉匠的新創意。玉雕技藝中有一個專業用詞:「巧做」,用來衡量玉工的智慧設計和琢工技巧。這件肉形石,充分保留了原體材料,呈不規則塊形。利用天然形成的石層,表現深厚的刨面,從肉皮、肥脂到裡脊部位,完整具到。玉工對上表皮進行了人工染色和拋光,呈現油潤滋滑的燒肉皮。對肉塊各處點點,先做了鑿刻處理,再對坑窪處進行染色,製造出肌理紋路。整體似一塊膾炙人口的東坡肉。精心布局、纖細巧工,是晚清時期的巧做典範,凝聚了玉匠高度的自然主義、寫實主義理念。

澎湃新聞:

中國歷代帝王對藝術的鑑賞是有漢、蒙元、滿清三重文化背景的,加上另一些外來文化的因素,可以舉一些重要展品說說這些不同的文化是如何在藝術上呈現和相互交融,並構成「中國藝術」這樣一個概念的嗎?

賀利:

這個問題太複雜,不能在此具體回答。

「中國藝術」是多民族多文化的創作與融匯的結晶,這點不容置疑。不能因為歷史上政治國勢的興衰、統治者的更換等,而否定、迴避、歪曲或「偏擊」歷史的真貌。如何公正地介紹中華藝術,絕不能隨意妄作。當然,如何理解詮釋特定時期或特定個人的藝術成就,學術界應該鼓勵百家齊放。

不去論及理論史學的爭議,「中國藝術」應該體現中華文化的特點、中華民族的個性,非他所有。如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宮廷文化藝術達及鼎盛。數名歐洲耶穌會的傳教士成為宮廷藝術家,皇帝授予他們「行走」 職稱或譽稱,直接參與宮廷藝術的創作。畫院、作坊大量採納西方技術和材料,並融合西方設計概念,造成西中合併式的流行。但是,清宮藝術決非「模仿文化」,所有新型之作,仍然是由中國傳統衍生出來的原創作。如郎世寧的巨畫,採用中國媒質西方技法,表現中國哲學意念。清宮作坊對所謂「洋彩」琺瑯彩的使用,推而廣之,成功地運用到瓷器,金屬各面,在中國宮廷藝術史上是前所未有,更不見同時期的西方藝術,都是國粹新創。

這次展覽,17、18世紀的新創國粹也是重點探討的焦點之一。

清郎世寧畫白鷹軸

澎湃新聞:

據聞,展覽將從清末女性統治者慈禧太后的鑑賞觀切入,展示她在圓明園的畫室「大雅齋」中的精品,這是十分新穎的視角。為何將慈禧太后的鑑賞觀列入「帝王品位」之列,她是不是繼乾隆之後另一位眼光獨到的重要藏家?

賀利:

歷史的變革取決多種錯綜複雜的因素,君王的統治只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博物館展覽不能也不可能(或者不應該)在一次展覽中對歷史人物做出偏向性的判斷或評價。展覽基點一向立足於美術史的發展及演變,既貫通融匯古代、中世、近現代,又深入特定時期或人物。西方博物館的展覽中,極少甚至沒觸及慈禧太后和晚清景德鎮瓷業的領域。亞博這次特別策案,包括了一些晚清瓷器和工藝品。並不因為慈禧是繼乾隆之後的重要藏家,而是感到必須向西方觀眾介紹帝國終結時期的御作狀況。

19世紀中期景德鎮窯業由於外侵戰亂,陷於癱瘓。慈禧太后再次復興了御窯生產,由如意館出畫樣,景德鎮依樣照做,燒造出宮用瓷器。展覽展出為慈禧太后特製的「大雅齋」和「體和殿」兩種落款的典型陳設器,提供線索,引起廣泛關注,能為今後學術界研究課題上填補一處空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新展「呼畢勒罕」,呈現清代活佛文物與生活
    澎湃新聞獲悉,11月28日,「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布陳內容,分「清宮與活佛」「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走進活佛的生活」四個單元,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 故宮博物館院專家詳解清代帝後服飾之美
    故宮博物館院專家詳解清代帝後服飾之美 2013-06-14 09:29:51 來源:網上輕紡城 徜徉在「大羽華裳——明清服飾特展」中,你會讚嘆明清宮廷服飾的精美絕倫
  • 臺北故宮新展「清代文書」:呈現清帝起居及詔書奏摺裡的故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為數眾多的清代檔案文獻,澎湃新聞獲悉,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推出的新展「院藏清代歷史文書珍品」,將以往深藏大內的官書詔令、檔案奏摺、名臣傳記、檔冊輿圖等珍貴史料公之於世,力圖向觀眾呈現清代文書發展與面貌,揭示清王朝的政治秘辛、君臣關係、政經文化與朝代興衰。展期持續至8月30日。
  • 臺北故宮明年看點:有南薰殿帝後像,也有北宋山水巨作
    澎湃新聞獲悉,在延續2020年的策展思路,繼續推出「國寶聚焦」「筆墨見真章」「筆歌墨舞」等精品展覽外,2021年,臺北故宮北部院區將展出「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畫琳琅—貨郎圖」「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展」「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等。其中「權力的形狀—南薰殿帝後像特展」作為開年大展,將展示臺北故宮最重要的收藏之一——南薰殿帝後像。
  • 臺北故宮博物院
    】60萬件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史博館沒有固步自封落後於時代,其品位和實力仍穩居前列。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當局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史博館適時推出大陸探親攝影展,轟動全島。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又陸繼推出林風眠九十回顧展、李可染書畫展、傅抱石畫展 。1989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聘請社會學者、專家四十餘人組成委員小組,再次進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點檢驗,至1991年5月完成。
  • 兩岸故宮"十全乾隆"展 乾隆11歲"作業"展出(圖)
    兩岸故宮文物聚首「十全乾隆」栩栩如生  寫「小學作業」的乾隆、因尚古而生「貪念」的乾隆、喜歡借畫作「穿越」的乾隆、作為「背包客」的乾隆……繼清代帝王雍正、康熙特展之後,昨天,北京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的「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在臺北盛大開幕,全新視角解構呈現出一個富有才情、崇尚藝術、真實可感的鮮活乾隆帝。
  • 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將再展,延禧宮計劃改造成外國文物館
    2019年11月,故宮博物院將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舉辦「洪武、永樂、宣德瓷器大展」。作為世界上收藏明代御窯瓷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近年來院觀眾每年都可以在故宮博物院觀賞到「五大名窯」系列展覽和「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展覽。此次展覽總計展品約500件,創歷年之最,將為觀眾全面呈現明代初期宮廷手工業的生產水平,以及這一時期御用器物的特殊風貌。
  • 日本與西洋的初遇之美,臺北故宮呈現神戶文物與「南蠻藝術」
    日本與西洋的初遇之美,臺北故宮呈現神戶文物與「南蠻藝術」 澎湃新聞記者肖永軍 綜合報導 2019-06-08 09:11
  • 兩岸故宮在臺北聯手舉辦「十全乾隆」藝術特展
    人民網臺北10月8日電 (記者吳亞明、任成琦)「十全乾隆:清高宗的藝術品位」特展今天上午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展出的200件文物,有45件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繼康熙、雍正文物大展之後,兩岸故宮的又一次聯手合作。
  • 臺北故宮藏巨幅書畫換展了!
    四月初,臺北故宮的202展廳又換了一批巨幅書畫。如果單以畫的大小來論,與北京故宮相比,臺北故宮「石渠」書畫特多大軸中堂。這是因為目前大陸的遺存,絕大多數是被末代皇帝溥儀盜出宮去的,大都為手卷、冊頁等易攜帶者。雖說臺北故宮的書畫收藏,幾乎囊括了唐五代北宋的傳世名作,但因為展館的原因,這批藏品裡的巨幅書畫展示曾一度受到阻礙。
  • 春節觀展之臺北|「鳥譜」、花香、古玉,臺北故宮年味濃
    臺北故宮北院,來禽圖特展展場內臺北故宮北院「亞洲探險記特展展場」,汪正翔攝澎湃新聞了解到,新春喜慶二月,臺北故宮北部院區有花果禽鳥和鳴的「來禽圖——翎毛與花果的和諧奏鳴」、見證東西文化交流經絡的「亞洲探險記—十七世紀東西交流傳奇」及第二展覽區的重量級印象畫派特展「悠遊風景繪畫—俄羅斯普希金博物館特展
  • 臺北故宮一年內將「假畫」集中展出兩次
    收藏界通常是談「偽」色變,而目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卻頗為大方地展出了該院收藏的「偽作」,分前後兩期舉辦「偽好物——十六至十八世紀『蘇州片』及其影響」特展,呈現近五十件頗具水準、製作於十六到十八世紀、與蘇州風格相關的偽古書畫作品及其影響。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將赴日展覽 日本政府允諾保其安全
    東京國立博物館館長錢穀真美、九州島國立博物館館長三輪嘉六昨天下午2時(臺灣時間1時)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召開記者會,宣布臺北故宮文物將到日本展出一事。東京國立博物館學藝研究部列品管理課長富田淳出面做文物的說明。他說,每一項真的都是極品、神品。
  • 剛剛,故宮600歲「慶生」展覽計劃公布!
    清順治十四年重建,後經康、乾兩朝改建形成了現在的奉先殿建築布局。建國後,奉先殿經改造,先後作為文物庫房及專題展廳,目前祭祀原狀無存。為了豐富故宮博物院展示內容,將通過展覽的形式復原前堂後寢的祭祀場景,展示清代祭祖場景。前殿9間擬恢復原狀7間,陳設清高祖努爾哈赤至嘉慶朝寶座、供案、祭器。工字廊擬陳設清代奉先殿的祭祀程序、祭品說明,以便觀眾了解奉先殿的祭祖程序。
  • 南宋藝術文化特展 臺北故宮十月亮相
    臺北故宮博物院繼去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後,兩岸博物館即將再度展開大規模文化交流合作,浙江省長呂祖善今天在結束訪臺行程之前,特別前往臺北故宮參觀,並且敲定今年10月份在臺北故宮推出「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展出三百餘件珍貴文物,全方位呈現南宋在藝術與文化上的創新作為與成就。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故宮文華殿現在是陶瓷館,有四五件常設汝窯展品,包括最著名的三足樽和三足承盤。陶瓷館展品400多件,精選自故宮35萬件陶瓷館藏,我感覺是全球展示陶瓷類別最全的常設展……連商周白陶都有,其他官窯民窯品種就不說了。
  • 600歲故宮公布「慶生」展覽計劃 延禧宮或改造為外國文物館
    為了豐富故宮博物院展示內容,將通過展覽的形式復原前堂後寢的祭祀場景,展示清代祭祖場景。前殿9間擬恢復原狀7間,陳設清高祖努爾哈赤至嘉慶朝寶座、供案、祭器。工字廊擬陳設清代奉先殿的祭祀程序、祭品說明,以便觀眾了解奉先殿的祭祖程序。後殿靠牆部分按道光時的陳設恢復:「中室列龕三,奉太祖、太宗、世祖;左一室龕二,奉聖祖、高宗;右一室龕二,奉世宗、仁宗。昭穆仍舊制,餘四室分列八龕焉。」
  • 2020故宮600周年展覽時間計劃公布
    2019年11月,故宮博物院將在午門正殿及東西雁翅樓展廳舉辦「洪武、永樂、宣德瓷器大展」。作為世界上收藏明代御窯瓷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近年來院觀眾每年都可以在故宮博物院觀賞到「五大名窯」系列展覽和「明代御窯瓷器」系列展覽。此次展覽總計展品約500件,創歷年之最,將為觀眾全面呈現明代初期宮廷手工業的生產水平,以及這一時期御用器物的特殊風貌。
  • 一周觀展指南|清代潘氏收藏漸次呈現,義大利純美木雕將落幕
    跨越2018 — 2019 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提名展展期:2018年12月20日-2019年2月20日地點:上海梧桐美術館告別2018年,展望2019年。此次展覽呈現了十八位中德藝術家的作品。江蘇攀古奕世:清代蘇州潘氏的收藏展期:2018月12月15日 - 2019年3月17日地點:蘇州博物館蘇州潘氏是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收藏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