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臨董其昌行書現身,瀋陽故宮藏清宮珍品在國博展出

2021-01-15 澎湃新聞

盛京皇宮是清朝入關前的政治中心,備受歷朝皇帝的重視。瀋陽故宮博物院以盛京皇宮為基礎建立,典藏有十分豐富的清代宮廷藝術珍品。

澎湃新聞獲悉,近日,「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是系統展示其館藏清宮藝術珍品的一次大型文物展覽,包括200多件清代宮廷藝術品,既有製作精良的官窯瓷器(御用器、陳設器),又有錦繡華美的衣物帽冠,以及康熙、雍正、乾隆等的書法等,如康熙臨董其昌行書詩軸,詩後署款「臨董其昌」。

康熙臨董其昌行書詩軸,詩後署款「臨董其昌」

展覽海報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在接受遼寧媒體採訪時表示,瀋陽故宮十分重視原創展覽的策劃和展示,注重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傳播,陸續推出了「金玉滿堂——瀋陽故宮的奢華典藏」「龍耀帝鄉——清代宮廷御用品展」等精品展覽,此次與國家博物館合作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就是在這些精品展覽的基礎上,雙方緊密合作不斷打磨而成的。

「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出現場「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是系統展示其館藏清宮藝術珍品的一次大型文物展覽。展覽分「皇權與秩序」「生活與習俗」「陳設與清供」「藝術與信仰」「文治與武備」五大部分,將200多件清代宮廷藝術品展示與複雜的清代歷史斷面緊密地結合,通過代表性展品向觀眾介紹清代宮廷的禮儀、生活、習俗、信仰、文化、武備等諸多面相。展出的文物既有製作精良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官窯瓷器(御用器、陳設器),又有錦繡華美的衣物帽冠、富麗華貴的首飾佩飾;既有精緻華美的美食美器,又有深具滿民族特色的炊食具;既有康熙、雍正、乾隆諸帝王的御筆書畫,又有詞臣、皇子、宗室的應制之作。聿造故宮,故宮赫赫。

聿升太階,太階奕奕,

無彩之飾,惟厚之積。

這是乾隆八年(1743)乾隆帝在《盛京賦》中所描繪的盛京皇宮盛景。

盛京皇宮又稱瀋陽故宮,是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始建自努爾哈赤時期,建成於皇太極時期,康熙、乾隆時期多次擴建完善,是清朝在關外時期最龐大的宮殿建築群。盛京皇宮是清朝入關前的政治中心。清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了「陪都宮殿」,又因系「龍興重地」,備受歷朝皇帝的重視。康熙、乾隆帝除了先後多次撥內帑修繕、擴建盛京皇宮外,還從北京皇宮不斷送來大量皇家用器、珍寶貯藏於此,以示「不忘根本」。

瀋陽故宮博物院以盛京皇宮為基礎建立,典藏有十分豐富的清代宮廷藝術珍品。隨著「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的開幕,這些盛京遺珍、深宮典藏的風採得以呈現在觀者面前。

「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出現場

「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出文物

「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出文物

「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出現場清代的皇權與秩序清承前制並加以發展完善,建構起了完備的皇權物化體系。在莊嚴的寶座、璽印、穆穆聖容和赫赫威儀中,在彰顯等級的帝後錦繡華服裡,無不透露著清代皇權的威嚴及其背後的政治權力與秩序。

清太祖努爾哈赤諡寶

皇太極半身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皇權與秩序」單元通過莊嚴的寶座、帝後朝服像、常服像,代表著身份與權力的帝後璽印、信牌、御用物,供奉於盛京太廟的帝後諡寶、諡冊等,宮廷中和韶樂、丹陛大樂所用樂器及滷簿儀仗, 雍容華貴的帝後服飾等展品,意在說明皇權的建構與生成,及其背後等級秩序與政治意涵。生活與習俗

「生活與習俗」單元展出大量精緻華美的宮廷生活用品和遺物,讓觀眾從日常起居、飲食、文娛、習俗等側面,對清代宮廷生活狀況與面貌,有具體而微的了解與認識。

清乾隆·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精美的盆景、花盆,華麗的如意、火鐮,精美華貴的碗、盤餐具,精緻的唾盂、渣鬥,質樸火盆,工藝高超、形制各異的裝飾物等,錦繡華美的後宮衣物帽冠、富麗華貴的首飾佩飾、精巧華美的日常器用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觀眾對清代宮廷精緻奢華的日常生活的想像。

料石牡丹頭花

康熙款五彩十二月花卉杯陳設與清供「陳設與清供」單元通過金、玉、瓷、銅、琺瑯等材質的瓶、盤、盆、缽、筒、鐘錶等類清宮陳設和清供器物,讓觀眾從中了解清代宮廷造物觀念;通過乾隆帝仿商周青銅器、宋元瓷器、古代玉器等摹制的仿古器,認識清代帝王的審美情趣;通過大量寓意吉祥,紋飾類型豐富,製作精美的陳設與清供器物,展現清宮吉祥文化。

銅鍍金甪端(lù duān)(一對)

畫琺瑯三羊開泰六角盆景

「在川知樂」款五彩魚蓮盤藝術與信仰「藝術與信仰」部分展出帝王、宗室、皇子、詞臣們的書畫作品,可以一窺康熙、雍正、乾隆諸帝的文化修養與文人情趣。

清代的帝王中,很多人都對書法創作有著濃厚的興趣,其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的書法較好。本次展出的「玄燁臨董其昌行書詩軸」為灑金蠟箋綾本。右上引首鈐篆文白文「淵鑑齋」長圓印,行書寫七絕詩一首,全詩為:「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詩後署款「臨董其昌」,下鈐篆書朱文「康熙宸翰」「敕幾清宴」二方印。

玄燁臨董其昌行書詩軸(局部)

清 郎世寧、唐岱合繪 《設色松鶴圖》軸

清·胤禛行書《平安如意》軸佛教信仰是清代宮廷生活與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本部分展出的部分瀋陽故宮藏金銅佛造像,融匯了漢、蒙古、藏等民族及域外地區藏傳佛教文物的藝術精華,多裝飾華美,雕刻細膩,法相莊嚴,是清代金銅佛造像的代表。

清·鄒一桂繪 《百花圖》卷(局部)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清乾隆·掐絲琺瑯海水雙龍筆架

展出的佛造像文物文治與武備搜集貯藏曆代典籍、組織官修典籍,是中國古代宮廷文化景觀之一。「帝王敷治,文教是先」,隨著國家統一,政治承平,康熙、雍正、乾隆諸帝先後大規模搜集和整理歷代典籍,修書治史,出版了種類繁多、卷帙浩繁、集大成式的文化典籍,其中以康熙時編纂雍正時成書的《古今圖書集成》和乾隆時期編纂的《欽定四庫全書》最為著名。

「文治與武備」部分展出的順治帝、康熙帝、乾隆帝的御用刀劍、弓箭、櫜鞬等,皆是清宮武備中的代表。其中尤以乾隆帝大閱時穿用的甲冑、馬鞍、馬鞭、大閱鈚箭等最為著名。

清·《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本文根據國家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院資料及東北新聞網綜合整理)(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文彭行書七言聯與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董其昌「行書四言聯」。 董其昌「行書四言聯」。讓我們欣喜的是,《中國楹聯法書精品集》中文彭與董其昌的兩副楹聯,被專家公認為世間現存最早的楹聯墨跡珍品。   文彭「行書七言聯」:滿庭詩景飄紅葉,繞砌琴聲滴暗泉。蕭燕翼先生說:文彭的「行書七言聯」,應是我國存世最早的楹聯墨跡,書寫得體體有法度,咄咄逼其父,為文彭的真跡,十分珍貴難得。文彭長州(今蘇州)人,為明代「吳門四家」文徵明長子,生於1498年,卒於1573年。
  • 《簪花仕女圖》《瑞鶴圖》都現身,遼博展出歷代書畫名跡
    遼寧省博物館以其清宮舊藏古代書畫而知名,今年春天遼博公布了將大規模呈現遼博館藏唐宋元珍品書畫的消息。前不久,遼博相關工作人員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相關展覽籌備已近尾聲。今天,遼博中國古代書法展、中國古代繪畫展終於正式對公眾開放,其中的古代名跡如唐代歐陽詢的《仲尼夢奠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旭《草書古詩四帖》,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北宋徽宗趙佶的草書《千字文》、《瑞鶴圖》,元代趙孟的《紅衣西域僧圖》、《秋聲賦》等只是展品的一小部分。兩大書畫展廳共計展出85件珍貴館藏書畫展出。
  • 瀋陽故宮精選36幅館藏清代書法、繪畫作品在師善齋、協中齋集中展出
    當日,瀋陽故宮精選36幅館藏清代書法、繪畫作品在師善齋、協中齋集中展出,在寒風凜冽的冬季,為民眾奉上「一齋春色」的節日暖意。 1月17日,瀋陽故宮精選36幅館藏清代書法、繪畫作品在師善齋、協中齋集中展出,為民眾奉上「一齋春色」的節日暖意。
  • 瀋陽故宮典藏清宮珍品亮相國博
    畫琺瑯三羊開泰六角盆景以盛京皇宮為基礎建立的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並列為目前中國僅存的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築群,典藏有十分豐富的清宮珍貴文物。此次展示了200餘件(套)清宮藝術珍品,其中既有威嚴莊重、典雅靜穆的禮儀用器,帝後玉寶、玉冊,富麗華美、工巧藝絕的陳設佳器,紋飾精美、寓意吉祥的生活用器;又有富有文人意趣的君臣書畫,法相莊嚴、裝飾華美的金銅佛造像等。此外還精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30餘件(套)清宮器物同場展出。
  • 高士奇與書畫作偽:臺北本董其昌《煙江疊嶂圖》何以系其摹本
    此現象董其昌在世時便已出現,1604年,董氏在贈友人楊玄蔭的《嘉樹垂陰圖》軸上自題透露54歲時已有贗品行世。 眾所周知,上博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皆藏有一幅董其昌《煙江疊嶂圖》,系兩岸有名的「雙包案」。兩者孰為真,孰為假?在此次董其昌書畫藝術國際研討會上,關於其畫作的真偽之辨,引得學界議論紛紛。 古書畫鑑定中,董其昌作品的真偽辨析是其中一個繞不開的重點與難點。
  • 瀋陽故宮博物院19日宣布珍貴文物赴臺灣展出計劃
    新華社瀋陽10月19日電(記者 魏運亨)瀋陽故宮博物院19日對外宣布,經各方商定:明年年底,臺灣歷史博物館將舉辦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清代宮廷繪畫展覽;2011年和2012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將舉辦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的有關康熙文物展覽和院藏清代宮廷珠寶展覽。    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武斌日前對臺灣進行了訪問。
  • 臺灣美術史學家傅申作品在國博展出
    展覽共展出傅申作品220餘件,涵蓋書法、繪畫、書畫刻瓷及印譜等形式,全方位展現了傅申作為藝術史學家在書學研究領域的成就。展覽將持續至11月26日。傅申曾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美術史,以學術成就為藝術史學界、書畫鑑定界熟知。此次展覽讓觀眾了解到傅申學術成就之外的書畫藝術造詣。此次展覽名為「傅申學藝展」。
  • 瀋陽故宮四季主題書畫展收官 館藏冬景作品展出
    瀋陽故宮四季主題書畫展收官 館藏冬景作品展出 發布時間:2020-12-20 00:27:32      來源:中國新聞網   (韓宏)「冬雪妖嬈
  • 崇禎四年,董其昌77歲行書作品《小園賦》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董其昌行書《小園賦》卷為國家二級品。紙本, 縱27、橫249釐米。書錄了《小園賦》全文, 共736字。卷尾有書者跋:「義興吳光祿丞澈如, 寄餘佳紙索書。數日風雨如晦, 泓穎久廢, 朝來始見霽色, 偶然欲書為竟, 此卷頗得破方為圓削繁為簡之意。
  • 瀋陽故宮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辦展——金滿堂,玉滿堂擺駕進京展典藏
    1月7日,記者從瀋陽故宮了解到,「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自2020年12月3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以來,大受觀眾的歡迎。在為期3個月的展覽期間,將為觀眾揭開中國最後一個皇朝的神秘面紗,展現清代宮廷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最高工藝。
  • 董其昌落款及鈐印特點
    原標題:董其昌落款及鈐印特點 上博董其昌書畫大展給我們這些董其昌的熱愛者提供了學習、再認識董氏的機會。筆者近期結合上博展品和《中國繪畫全集》,對董其昌的標準書畫進行了梳理,逐步從宏觀到微觀對董氏其人、其事、其書、其畫、其書畫理論、其成就乃至其對後世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學習。
  • 把董其昌單字放大30倍後,難怪康熙愛不釋手!
    不得不說,通過放大30倍後,雖說線條頗為陰柔,但亦可見董其昌獨特的用墨,行雲流水般的書寫狀態,尤其是幾乎每個字都極具立體感。明日俠客將為大家詳細講解如何將字寫出立體感,記得關注。康熙酷愛董其昌書法是人盡皆知的,現存康熙臨董書多達36件。在康熙十七歲那年,全國徵集書法老師,沈因事遭貶還未上任,便毛遂自薦以求翻身,結果各體具精的他被破格錄用,做上了翰林。
  • 董其昌交遊好友朱敬韜為何許人也?
    積素臨楓岸,飛英墮槿籬。催妝殊早計,起隴異恆期。冷豔心堪許,幽芳眾豈知。冰壺舒夜蕊,黍谷變春姿。調鼎徵天瑞,濡翰共補之。』瀋陽故宮博物院所藏董其昌書法作品《行書東方朔答客難並自書詩》卷尾即書寫此詩,詩前題:『朱雲來太常園中八月梅花大開,詩以表異。』落款戊辰年(一六二八)八月,是年董其昌七十四歲,此卷書寫灑脫奇秀,遊刃有餘,輕靈多變,是董其昌晚年作品。但跋中所提朱雲來是何人?和董其昌又有什麼交集呢?
  • 董其昌研討會論文摘要(下):重新認識董其昌的書畫史意義
    本文即基於此,探討王文治如何審視董其昌,期以此視角,窺探董其昌的影響發展到清代中期的轉變之一貌。(32)陶喻之:關於「上博」藏巴金先生捐贈的董其昌詩書冊此文對「上博」藏巴金先生捐贈的董其昌詩書冊《行書贈王大中丞詩》所涉及到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考辨,從而使人能在較為清晰的歷史背景中鑑賞這一藝術珍品。
  • 故宮又有新花樣!珍品宮廷金魚來了,要看就來延禧宮!
    30日上午,「觀魚知樂——宮廷金魚文化與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聯展」在延禧宮開幕。聯展分為金魚展和金魚題材文物展兩個部分。其中,金魚展以16個木海陳列於延禧宮院內,持續至8月11日;故宮博物院藏金魚題材文物展位於延禧宮東側一層展廳,展出金魚題材文物藏品34件(套),持續至8月30日。
  • 鑑賞|「雲山得意」,臺北故宮展出的兩件米家山水與題跋
    「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於2020年4月8日起正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對外展出。此次展覽包括兩件「米家山水」中的傑出手卷,且均是全卷呈現——宋代米友仁《雲山得意圖》山水長卷與元代方從義的《雲林鐘秀》山水長卷,均可稱得上是「米家山水」中的代表之作,其中,方從義的《雲林鐘秀》為寄存之作。
  • 臺北故宮博物院至寶《祭侄文稿》要赴日本展出,網友說,不能去
    中國書法擁有著迷人的魅力,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中有三件作品堪稱國之至寶,這三件就是「天下三大行書」。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真跡已經失傳,只有臨本存世。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和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如今都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 故宮三寶之一珍品五花肉現身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肉形石   圖片: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一件被譽為臺北「故宮三寶「之一的藝術珍品將於本月在舊金山亮相如今這塊玉石在美國的首次亮相勢必將掀起一股熱潮,甚至連它的專屬標籤也已出現:#PricelessPorkBelly (珍品五花肉)。
  • 兩件晉唐書法「換下」顏魯公,唐代草書法華玄贊卷在上博首展
    》12月23日撤展回日本後,12月25日是上博換展品的第一天,上博方面介紹,此次「晉唐」部分的撤換方式為以二換一,即原來顏真卿《楷書自書告身》卷處,換上了東晉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卷、唐佚名《草書法華玄贊卷·第六》;而在董其昌《行草羅漢贊等》卷處則換上了董其昌的《行書雜書卷》與董其昌《行書汪虹山墓志銘冊》。
  • 廣東省博物館藏董其昌書畫作品摭談
    董其昌曾言:「吾書無所不臨仿,最得意在小楷書,而懶於拈筆,但以行草行世,亦多非作意書,第率爾應酬耳。若使當其合處,便不能追蹤晉魏,斷不在唐人後乘也。」而「董其昌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最多,次草書,次楷書,小楷書最為少見」。從這一角度而言,《樂毅論》卷的重要價值和意義自不待言。《樂毅論》卷作於1620 年,為白鏡面高麗紙本,縱26 釐米、橫224.5 釐米,一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