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典藏清宮珍品亮相國博

2021-01-15 中工網

畫琺瑯三羊開泰六角盆景

以盛京皇宮為基礎建立的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並列為目前中國僅存的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築群,典藏有十分豐富的清宮珍貴文物。

此次展示了200餘件(套)清宮藝術珍品,其中既有威嚴莊重、典雅靜穆的禮儀用器,帝後玉寶、玉冊,富麗華美、工巧藝絕的陳設佳器,紋飾精美、寓意吉祥的生活用器;又有富有文人意趣的君臣書畫,法相莊嚴、裝飾華美的金銅佛造像等。此外還精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30餘件(套)清宮器物同場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一改常規曬寶式展陳,將清代宮廷藝術品展示與複雜的清代歷史斷面緊密地結合,通過代表性展品向觀眾介紹清代宮廷的禮儀、生活、習俗、信仰、文化、武備等諸多層面。而且,對清代冠服制度、帝後御用等級制度等專業性問題,均給予相應知識普及,尤其對大眾感興趣的后妃生活、皇帝大婚用瓷給予專題展示,增添了趣味性。

相關焦點

  • 瀋陽故宮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合作辦展——金滿堂,玉滿堂擺駕進京展典藏
    1月7日,記者從瀋陽故宮了解到,「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展」自2020年12月3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以來,大受觀眾的歡迎。在為期3個月的展覽期間,將為觀眾揭開中國最後一個皇朝的神秘面紗,展現清代宮廷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最高工藝。
  • 康熙臨董其昌行書現身,瀋陽故宮藏清宮珍品在國博展出
    瀋陽故宮博物院以盛京皇宮為基礎建立,典藏有十分豐富的清代宮廷藝術珍品。澎湃新聞獲悉,近日,「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是系統展示其館藏清宮藝術珍品的一次大型文物展覽,包括200多件清代宮廷藝術品,既有製作精良的官窯瓷器(御用器、陳設器),又有錦繡華美的衣物帽冠,以及康熙、雍正、乾隆等的書法等,如康熙臨董其昌行書詩軸,詩後署款「臨董其昌」
  • 清代宮廷珍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瀋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開幕以來受到觀眾熱捧。該展通過「皇權與秩序」「生活與習俗」「陳設與清供」「藝術與信仰」「文治與武備」五個單元,集中展示瀋陽故宮博物院典藏的200餘件(套)清代宮廷藝術珍品,同時還精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30餘件(套)清宮器物參與展覽。圖片來源:ic photo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瀋陽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開幕以來受到觀眾熱捧。
  • 沉睡在瀋陽故宮的旗袍珍藏:正版后妃穿著典範
    中國網5月28日訊 沉睡在瀋陽故宮的旗袍珍藏,歷數百年歲月的遮掩,於日前再次躍入人們的視野。作為首屆中國旗袍文化節暨「盛京1636」第三屆瀋陽國際旗袍文化節中的一個活動亮點,這裡正舉辦「花樣旗裝——瀋陽故宮館藏清宮后妃袍服展」。記者了解到,該活動已吸引大量觀眾前往,共同感受旗袍的文化魅力。
  • 瀋陽故宮博物院19日宣布珍貴文物赴臺灣展出計劃
    新華社瀋陽10月19日電(記者 魏運亨)瀋陽故宮博物院19日對外宣布,經各方商定:明年年底,臺灣歷史博物館將舉辦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清代宮廷繪畫展覽;2011年和2012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將舉辦瀋陽故宮博物院院藏的有關康熙文物展覽和院藏清代宮廷珠寶展覽。    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武斌日前對臺灣進行了訪問。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首先是《清明上河圖》前進臺北故宮南院,臺北故宮博物院說,故宮南院年節強棒推出「清明上河圖特展」(01/22~04/26),首度南下展出超人氣書畫名品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宋代張擇端《清明易簡圖》及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圖》,搭配新媒體作品「古畫動漫-清明上河圖」、「書畫互動桌-清明上河圖」與「話畫-清明上河圖」,讓民眾透過豐富感官體驗,遙想汴京的繁華盛景。
  • 小志願者帶你「雲」逛瀋陽故宮博物館
    6月1日,小志願者於冰清在瀋陽故宮博物館內通過直播向觀眾講解「古趣童心——清宮文物中的兒童世界」展覽。當日是「六一」國際兒童節,瀋陽故宮博物館的小志願者利用網絡直播的形式,帶領小朋友「雲」逛瀋陽故宮博物館,並向小朋友們詳細講解正在館內展出的「古趣童心——清宮文物中的兒童世界」展覽。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6月1日,小志願者於冰清在瀋陽故宮博物館進行直播。
  • 瀋陽故宮博物院、張氏帥府博物館景區開放公告
    瀋陽故宮開放時間清明節假期4月4日——4月6日瀋陽故宮正常開放開館時間:09:00「金玉滿堂——瀋陽故宮的奢華典藏」「館藏珍寶展」「皇帝賀歲——清宮年事文物特展」「春色滿園——瀋陽故宮藏清代書畫展」「盛京禮物——瀋陽故宮迎春文化創意展」
  • 老北京文化:清宮藏書散落何方?故宮宮殿、宮門為何沒有滿文?
    歷史上的很多朝代,每逢大局初定時,總喜歡以「稽古右文」為朝堂大政之一,非常重視對圖書的校理、編纂、徵集、典藏工作,以此為鞏固統治的工具之一。清代宮廷鑑於以往的歷史經驗,在圖書典藏方面尤為上心。其一面銷毀對自身統治不利的典籍,一方面又大力收集、編纂有利於本朝統治的典籍,《四庫全書》等曠世巨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藏書遺產。
  • 這5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五彩龍鳳大盤在列,個個都是稀世珍品!
    汝窯因為傳世很少,所以十分珍貴,目前世界上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這5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五彩龍鳳大盤在列,個個都是稀世珍品!蘇軾《寒食帖》,這件寶物是蘇軾的代表作,這件藏品先是在民間輾轉收藏,後被清廷收入內府,在戰亂的時候流亡於國外一段時間之後,由愛國人士重金取回,十分珍貴。西周散氏盤,這件寶物是西周書法藝術的典範之作。
  • 與故宮來一場親密接觸 故宮博物院公益講座亮相蘇州尹山湖美術館
    12月12日下午,以《清宮包裝藝術評析》為主題的故宮知識講座在尹山湖美術館舉行。100餘名中國文物和藝術愛好者聆聽了故宮博物院書畫教育中心主任陳連營的精彩演講,在蘇州與故宮來了一場親密接觸。它們和皇家典藏相互輝映,衍生出了精巧細緻的包裝藝術與文化。講座現場,陳連營從包裝及其沿革、清宮包裝藝術概觀、清宮包裝藝術特徵、清宮包裝藝術對當代文創產品借鑑價值等方面進行闡述,使大家對清宮包裝的生產管理、藝術特徵及其繼承和創新價值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講座吸引了各個領域的聽眾,有熱愛藝術的高校學子,有工作在一線的藝術工作者,還有年過花甲熱愛文物鑑賞的老人。
  • 瀋陽故宮典藏珍寶:皇宮裡的精美唾器,卻也有重臣將痰吐侍女嘴裡
    作者:M·辰#瀋陽故宮篇-3#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伊朗、中國一直走到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以及亞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現在,中國篇之——瀋陽故宮篇正在進行中……速度圍觀啦!
  • 地區文化 | 瀋陽故宮參加中囯博物館海報設計年度推介活動
    今年,瀋陽故宮四幅原創展覽海報設計作品參與推介活動,分別為「古趣童心——清宮文物中的兒童世界」「皇帝賀歲——清宮年事文物特展」「宮中邂逅——當青花瓷遇見剪紙」以及「龍耀帝鄉——清代皇家御用品展」四大展覽海報,展現2020年度瀋陽故宮在展覽方面海報設計的視覺成果
  • 一周觀展指南|唐代沉船特展倒計時,盛京清宮遺珍現國博
    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近期推出的「金玉滿堂——瀋陽故宮典藏清代宮廷珍品」是歷年來瀋陽故宮博物院在國內舉辦的文物展覽中文物數量最多、類型最為豐富的一次展覽;在浙江,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即將推出的「金石不朽:書寫、複製與文化衍生」展則精選百餘件金石拓本、金石圖書與金石學者的信札手稿,配合以古代銅鏡、簡牘、磚瓦、碑刻、墓誌的實物;在上海,「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
  • 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亮相國博,盛唐名琴「九霄環佩」琴展出
    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由鄭振鐸主持購藏的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昨天,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奏一曲「天地同和」。還有一件大名鼎鼎的文物是故宮博物院藏「九霄環佩」琴。資料顯示,此琴傳為盛唐雷氏作品。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紫漆,琴底龍池上方篆書「九霄環佩」琴名,下方有篆文「包含」大印一方。這件文物幾經流轉,在1953年由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主持購得入藏故宮至今。一件件樂器,也是一部別樣的文明史。
  • 來瀋陽故宮「非遺匠意市集」,發現遼寧之美
    10月23日,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創新基地」)和華晨寶馬聯合舉辦的2020「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在瀋陽開幕。此次成果展,於10月23至24日在瀋陽故宮面向公眾開放,邀請遼寧地區40餘位非遺傳承人,通過「遼寧非遺匠意市集」的形式,對20項遼寧非遺項目產品進行展示售賣,讓更多公眾「發現遼寧之美,感受遼寧之好」,持續助力遼寧非遺保護和文旅產業的振興發展。
  • 逛國博故宮集體預約可走快速通道
    原標題:逛國博故宮集體預約可走快速通道   天安門廣場、國博、故宮、人民大會堂……遊客前往天安門附近的這幾處熱門景點,都需要分別排隊接受安檢或者單獨預約遊覽。但當這些景點納入北京市旅遊委、市交通委聯合開發的旅遊團隊電子行程單系統後,團隊遊客有望實現集體預約、整體安檢,進入快速遊覽通道。
  • 故宮三寶之一珍品五花肉現身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肉形石   圖片:Courtesy of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一件被譽為臺北「故宮三寶「之一的藝術珍品將於本月在舊金山亮相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博物院」)近日罕見地將位列鎮館之寶之一,由19世紀中國清朝匠人用瑪瑙打磨而成的肉形石,出借給了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這件雕塑由不透明的瑪瑙在表面形成不同顏色層次的紋理,使它看上去如同一塊栩栩如生的東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