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辰
#瀋陽故宮篇-3#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伊朗、中國一直走到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以及亞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現在,中國篇之——瀋陽故宮篇正在進行中……速度圍觀啦!
(掐絲琺瑯蓮蝠長方手爐,清中期)
瀋陽故宮是清代初期營建和使用的皇家宮苑,始建自努爾哈赤時期,建成於皇太極時期,是清朝在關外時期營造的龐大宮殿建築群,又稱盛京皇宮,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
清朝遷都北京後,盛京從昔日的「輦轂之地」轉變為「國初舊都」,盛京皇宮也成為「陪都宮殿」。之後,歷代皇帝源源不斷地把數量龐大的瓷器、琺瑯器、銅器等宮廷珍寶運送至此,並把歷朝聖訓、實錄、玉碟等珍藏在這裡,盛京皇宮由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內務府大庫,所藏宮廷器物也以數量之多、種類之繁、製作之精而聞名於世。
今天,咱們就來欣賞一組瀋陽故宮博物院所藏珍寶:
皇宮裡那些不起眼卻價值連城的小玩意兒
(本文圖片由M·辰、色影拍攝,版權所有)
一、手爐
喜歡看清劇的小夥伴們一定對上面這件東西不陌生,皇宮裡的女眷們到了冬天幾乎人手一個,甚至是皇上的手中也離不開它——手爐。手爐,也稱「袖爐」、「捧爐」或「火籠」,其由火盆發展而來,是舊時中國皇宮和民間普遍使用的取暖工具。
手爐通常由爐蓋(爐罩)、爐身、提梁(提柄)三部分組成,爐身結構分為內膽和外殼兩部分;外殼多以漆器、銅器、琺瑯等工藝進行製作和裝飾,內膽為銅製;形狀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使用時將燃碳放入內膽,通過內外兩層的空氣傳導,使人手捧時暖而不燙,起到暖手活血的作用。
據記載,清宮手爐取暖所用之碳取自易州所產硬木燒制而成,稱為「紅籮碳」。其堅硬耐燒,灰白不爆,使用起來極為方便,是手爐燃料的上乘之物。
最早的手爐出現於明晚期,是當時文人雅士几案上冬季常備的物件,它一來可用於暖手,二來也可作為書房文案的一種裝飾,顯得風雅逸致,別有一番斯文味道。到了清代,手爐傳入宮中,作為皇家御用品,其製作工藝得到進一步提升,併集多種工藝於一身,呈現出多姿多彩的藝術風貌。
(畫琺瑯瓜瓣花卉唾盂,清中期)
二、唾盂
唾盂,是文明用語,也稱「唾壺」、「唾器」,翻成大白話就是:痰盂。但在皇宮這種高大上的地方直接說「痰盂」,確實很不適宜,皇宮就不是個接地氣的地方。
話說回來,皇宮裡不能說痰盂(多噁心啊),咱寫文章也不能用這種讓人不舒適的大白話,所以本文也必須使用文明用語:唾盂。OK!
唾盂,最早是古代貴族宴飲時用來盛放獸骨和魚骨的容器,稱為「渣鬥」。想必當時的古人根本不需要唾盂這種費事兒的東西,有貨直接隨地唾即可。唾盂這種東西一定是文明到了一定程度後的產物。之後,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渣鬥逐漸演變為唾器(渣鬥仍保留,唾器為其衍生物)。
唾盂,直到上世紀還一直出現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出現場合大到領導人會見外賓時兩沙發之間的小桌前,小到普通家庭的桌椅旁,都有它不卑不亢的身影。
清宮中的唾盂通常由上蓋和下盂兩部分組成。此件畫琺瑯瓜瓣花卉唾盂整體呈淡黃色地,以工筆重彩描繪多種花卉、瓜果與蝴蝶等,因蝶與「瓞」諧音,故該圖案有「綿綿瓜瓞」之意,寓意子孫昌盛。(綿綿瓜瓞:一根綿綿不絕的藤上結滿了無數大大小小的瓜,出自《詩經》)
唾器自發明以來一直就是一件文明用器,但在使用「唾器」上卻有些人極為變態、噁心、令人作嘔。
據記載,清重臣李鴻章在英國參加某貴族宴會時,席間就將一口濃重的肺物吐在了香檳酒杯裡,令舉座失色……還有更過分的,明朝的嚴世蕃(嚴嵩之子)每次咳嗽之後要將肺物吐在美豔的侍女嘴中,他一咳嗽侍女就張開嘴準備接應,之後再由侍女轉吐他處……
好啦,就說到這兒吧,再說辰館真要吐了。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百家號「走遍世界博物館」,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