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28日訊 沉睡在瀋陽故宮的旗袍珍藏,歷數百年歲月的遮掩,於日前再次躍入人們的視野。
作為首屆中國旗袍文化節暨「盛京1636」第三屆瀋陽國際旗袍文化節中的一個活動亮點,這裡正舉辦「花樣旗裝——瀋陽故宮館藏清宮后妃袍服展」。記者了解到,該活動已吸引大量觀眾前往,共同感受旗袍的文化魅力。
「皇太極確立和規範了旗袍的服制,由此旗袍成為大清國家禮服。」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介紹說,旗人穿的旗袍,源自滿族傳統服裝,最初由東北地區的滿洲人設計製作。
瀋陽故宮創建於1625年,它是清入關前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三代帝王的皇宮,以及康熙至道光歷代皇帝東巡盛京的行宮。有史料記載,曾有滿、漢大臣多次勸說皇太極放棄旗人服飾、改用漢人服制,都被皇太極拒絕。從1636年開始,旗袍成為清朝國家禮服。清入關後,八旗官兵開始駐防各地,盛京旗袍也被帶向全國。
可以說,作為清王朝和旗人的龍興故裡,盛京瀋陽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旗袍故都。
李聲能表示,瀋陽故宮作為清宮服飾的重要典藏之地,館藏的清宮旗袍和各類旗袍衣料享譽海內外。本次瀋陽故宮精選並展出珍藏的二十餘款旗袍,它們均是清宮后妃日常於宮苑裡所穿用的便服,由清宮造辦處和江南織造等地承做,種類豐富、紋飾吉祥,材質精美,製作繁複,既體現了清宮女性服飾的精緻奢華與高雅品位,又以其獨具的民族特色和東方氣韻美感,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通過觀看這些雍容華貴、典雅秀麗的旗袍,使觀眾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旗袍的歷史淵源,了解旗袍從古至今的演變,從而體會到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而盛京瀋陽作為旗袍故都,當年的第一位「旗袍皇后」是誰呢?專家給出了答案——孝端文皇后哲哲,博爾濟吉特氏,清太宗皇太極正宮皇后。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封了五大福晉。孝端文皇后為國君福晉,正宮皇后,居中宮。因此在清開國典禮上,她是當之無愧的「旗袍皇后」第一人。
旗袍傳承至今,樣式也幾經改良。但作為中國女性國服,國粹之一,卻依然簇花綢底,韻味幽深。
專家介紹說,早期盛京旗人穿的旗袍樣式為無領,袖口收緊,腰身較緊,衣襟右掩,不開衩,衣長至腳踝,風格樸素自然,色彩較素雅。清入關到北京後,逐漸受漢族服飾影響,樣式進行了改制,衣身為左右開衩或不開衩,平袖;清後期,袖口加大,衣領增高,袍身多繡有各色花紋,領、袖、襟、裾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鹹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花紋精美,裝飾繁瑣,十分華麗考究。1911年辛亥革命後,旗袍仍為大多數婦女所穿用。民國初期,被規定為女式禮服。近現代,受西方服飾文化和不同時期審美需求的影響,逐漸融合併演變為東西合璧的現代旗袍。從外形和結構來看,突顯了女性的曲線與柔美,使得旗袍的整體表現力更為完美,更具時代性,成為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傳統服飾。
此次在故宮展出的清宮后妃便服,其樣式主要是長款式的長袍和氅衣等。長袍的具體形式變化多樣,源於滿族以遊牧生活為主,因此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馬蹄袖長袍。其基本形式為,圓領,大襟右衽,長袖接馬蹄形袖端,左右開裾,鑲石青色領袖邊,直身式,滿身多織繡當時流行的吉祥圓案,做工考究、裝飾華麗。后妃便袍的另一種形式是圓領、大襟右衽、平袖口、左右開裾的直身長袍,做工亦很精美。(陳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