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21日訊 記者日前了解到,首屆中國旗袍文化節暨「盛京1636」第三屆瀋陽國際旗袍文化節即將在遼寧瀋陽盛大開幕。本次活動將進一步講好瀋陽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瀋陽的城市魅力與活力,並進一步讓大家領略旗袍的時尚魅力,品味傳統服飾帶來的獨特芳華。
據介紹,1636年皇太極在「天眷盛京」的瀋陽城建國號「大清」。隨後,又陸續頒布宗室王公與福晉、諸臣頂戴品級服色等制度。旗袍,從此成為后妃、格格等旗人的法定服飾,也成為瀋陽故宮鳳凰樓和盛京城裡最動人的一道風景。瀋陽,也由此成為世人矚目的「旗袍故都」。
今天,我們從瀋陽故宮所收藏的許多清代旗袍中,也不難想像出當年的旗袍風華——「大紅寧綢百蝶花夾旗袍」「淺豆青色暗蘭花紋直徑紗旗袍」「絳色直徑紗納金團壽單旗袍」「湖色香雲紗彩繡竹枝團壽單旗袍」「品月緞彩繡折枝桃蝶夾旗袍」等。
而實際上,最初旗袍是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高低貴賤都穿的一種長衣。因為清代滿族人實行八旗制度,凡編入旗籍者,都被稱為「旗人」,於是他們穿的衣服也就被人們習慣地稱為「旗袍」。但滿族人入關後,生活逐漸漢化,旗袍也按性別逐漸分化,男人的主要服裝變為長袍、馬褂和長褲,女人的主要服裝則仍是寬腰直身筒子式的長袍,而這種女子服裝的款式正是現代旗袍的「始祖」。
進入20世紀,旗袍在上海的興起、改良,最終成為國民的國禮服。20世紀20年代中葉,在上海出現了一種新式的長至腳面的馬甲,時髦女子一般將它罩在大袖的短襖外,從而取代了長裙的地位。後來人們將短襖的兩隻袖子移植到長馬甲上,於是就生產了民國新旗袍的最初款式。進入30年代,出現了一種「改良旗袍」。這種旗袍去掉了以往旗袍所有不合理的舊式結構,採用了西式服裝胸省和腰省的設計理念,突出了女子的豐胸細腰,使袍身更為合體,女子的曲線一覽無餘。改良旗袍的出現,奠定了旗袍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新中國成立後,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旗袍流行的主導轉向了普通百姓。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了大放異彩的旗袍,其風姿綽約尤勝當年。
現在,旗袍已經被作為女性國服,成為了國粹之一。現代女性穿上旗袍,恰似流動的旋律,舉手投足間帶著濃鬱的詩情,更體現出一種中華女性的賢淑、典雅、溫柔和清麗。
但不管旗袍未來的變化演繹將如何,旗袍的起源在盛京,旗袍的故都在沈城,在其380餘年的歷史文化發展中,瀋陽一定是抹不掉的那一韻芳華。(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