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由鄭振鐸主持購藏的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昨天,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奏一曲「天地同和」。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200餘件(套)文物分為「鶴鳴九皋 聲聞於天」、「鐘鼓喤喤 大音至樂」、「絲竹相合 妙音飛花」、「雲間鑼鼓 日月同輝」四個部分,為觀眾梳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
一件件樂器不僅能演奏出美妙的樂曲,而且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比如展廳裡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顯得晶瑩亮潔。還有一件大名鼎鼎的文物是故宮博物院藏「九霄環佩」琴。資料顯示,此琴傳為盛唐雷氏作品。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紫漆,琴底龍池上方篆書「九霄環佩」琴名,下方有篆文「包含」大印一方。這件文物幾經流轉,在1953年由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主持購得入藏故宮至今。
一件件樂器,也是一部別樣的文明史。專家介紹,早期中華文明遺址中,就有以笛、哨為代表的吹樂器和以鍾、鼓為代表的擊樂器。先秦至漢代,隨著禮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樂器更加複雜化,出現了編鐘、編磬等大型樂器;同時,以琴、瑟為代表的彈弦樂器產生,成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國家的交流日益擴大,外來樂器廣泛應用於各式演奏場合。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劉冕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