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亮相國博,盛唐名琴「九霄環佩」琴展出

2020-12-19 北晚新視覺網

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由鄭振鐸主持購藏的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昨天,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奏一曲「天地同和」。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200餘件(套)文物分為「鶴鳴九皋 聲聞於天」、「鐘鼓喤喤 大音至樂」、「絲竹相合 妙音飛花」、「雲間鑼鼓 日月同輝」四個部分,為觀眾梳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

一件件樂器不僅能演奏出美妙的樂曲,而且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比如展廳裡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顯得晶瑩亮潔。還有一件大名鼎鼎的文物是故宮博物院藏「九霄環佩」琴。資料顯示,此琴傳為盛唐雷氏作品。琴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紫漆,琴底龍池上方篆書「九霄環佩」琴名,下方有篆文「包含」大印一方。這件文物幾經流轉,在1953年由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主持購得入藏故宮至今。

一件件樂器,也是一部別樣的文明史。專家介紹,早期中華文明遺址中,就有以笛、哨為代表的吹樂器和以鍾、鼓為代表的擊樂器。先秦至漢代,隨著禮樂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樂器更加複雜化,出現了編鐘、編磬等大型樂器;同時,以琴、瑟為代表的彈弦樂器產生,成為文人雅士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國家的交流日益擴大,外來樂器廣泛應用於各式演奏場合。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劉冕

流程編輯:TF021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樂器展周六亮相國博,200餘件古樂器「天地同和」
    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8月8日,200餘件中國古代樂器珍品將亮相國家博物館展廳,奏一曲「天地同和」。「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上,200餘件(套)文物分為「鶴鳴九皋 聲聞於天」「鐘鼓喤喤 大音至樂」「絲竹相合 妙音飛花」「雲間鑼鼓 日月同輝」四個部分,為觀眾梳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一件件樂器,其實也是一部別樣的文明史。
  • 唐代九霄環佩古琴現身「中國古代樂器展」 傳世僅4張
    中新社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應妮)新石器時代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200餘件(套)樂器珍品文物,8日起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亮相此展的「九霄環佩琴」傳世目前僅4張,頗具盛名。
  •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演繹繞梁餘音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來,古琴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器」,亦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
  •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即將亮相國博
    特別是國家博物館,近期陸續有新展亮相。馬上跟隨我們記者鏡頭先睹為快。如果你是中國古代樂器的粉絲,那可要抓緊預約,明天也就是8月8日,「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將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第一件展品就是這件貌似不起眼骨笛,你可不要小看它,它絕對稱得上是古代樂器的鼻祖,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7800年到9000年,賈湖骨笛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
  •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以及它們背後的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由最為出名的「四大名琴」——號鍾、繞梁、綠綺、焦尾以及其他6款較為出名的古代名琴所組成。其中唐代的名琴較多,漢代的次之。以下所列舉的十大名琴均可以從歷史典故中考證。第一名:周代「號鍾」「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
  • 展覽預告|「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將在國博展出
    海報設計 | 上官天夢【展覽信息】展覽: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地點:國家博物館 南3、南4展廳即將開展【展覽簡介】音樂來源於生活,樂器作為表現音樂、實踐音樂活動的物質媒介,其歷史本身就是一部物化的音樂史。
  •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中國古代十大名琴中唐代的名琴較多,漢代的次之。以下所列舉的十大名琴均可以從歷史典故中考證。號鍾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尤其珍愛這個「號鍾」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
  • 古琴—九霄環佩是什麼制式的你知道嗎?
    接觸過古琴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有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張唐代古琴——九霄環佩,此琴歷史悠久,琴聲純粹完美。那么九霄環佩是什麼制式的大家都有看出來嗎?九霄環佩我們先看一下古琴都有什麼制式吧。1、伏羲式。特點是在下部起彎的地方有連續兩個彎。
  • 傳世唐琴大聖遺音故宮亮相 講述從「破琴」到國寶的逆襲
    新京報訊(記者 倪偉)唐代名琴「大聖遺音」近日走出故宮文物庫房,亮相鍾粹宮古琴館。鍾粹宮改為古琴館後,此次共展出11張古琴,唐、宋、元琴各1張,明代古琴2張,清代古琴6張。唐琴為「大聖遺音」,宋琴為「清籟」,元琴為仲尼式琴,明琴為「龍門風雨」和仲尼式琴,清琴為「萬壑松濤」「飛龍」「殘雷」等。
  • 古代名琴都有哪些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猶如鐘聲激蕩,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古代傑出的琴家伯牙曾彈奏過「號鍾」琴。後來「號鍾」傳到齊桓公的手中。琴背池上陰刻篆書「九霄環佩」,是為琴名;龍池下刻「清和」篆印,二印均為唐代原刻,尚有原填金漆痕跡。比照海內外公私藏家的唐琴,北京故宮博物院舊藏「大聖遺音」和北京琴家錫寶臣舊藏之「大聖遺音」,均有「至德丙申」款;遼寧省博物館藏之「九霄環佩」、中央音樂學院藏之「太古遺音」、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之「枯木龍吟」亦均有「清和」篆文方印。另有「汾陽後裔郭京家藏」和「東坡蘇軾珍賞」篆文印二方,篆刻時間略晚於唐代。
  • 故宮新開古琴館:大聖遺音等傳世名琴見證紫禁城琴學之盛
    重要展品包括著名的古琴「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玲瓏玉」等。故宮古琴館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其中,九霄環佩是盛唐雷氏作品,玲瓏玉為中唐雷氏作品,飛泉為晚唐雷氏作品。「大聖遺音」因有明確腹款,所以是最為典型的中唐琴標準器。有了這樣的標準器,盛唐琴、晚唐琴也就好區別了。唐 飛泉琴 「貞觀二年」印為後刻大聖遺音古琴有一點不同於其它樂器,就是每把名琴幾乎都有自己的名字。
  • 古代的傳世名琴如今何在?其中一張更是價值不菲,高達1.36億元
    古琴又名瑤琴,有著三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自三皇五帝時開始,就有關於琴瑟的記載,在《詩經》的《關雎》中還說:「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遇見心儀的女孩,要用優美的琴聲來打動她。撫琴被歷代文人騷客視為修身的必備技能之一,位居「琴棋書畫」之首。
  • 世界各地民族樂器展覽亮相湖北省博物館(組圖)
    《心與音——世界民族樂器特展》16日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世界各地200餘件民族樂器亮相。作 者:艾啟平  圖反映印尼用於國家典禮的大型樂器合奏品種——甘美蘭。作 者:艾啟平  中新網武漢11月16日電(記者艾啟平)《心與音——世界民族樂器特展》16日在湖北省博物館展出,旨在「把世界音樂這個大視野帶給我們的觀眾」,來自世界各地200餘件民族樂器首次於此間亮相。  據了解,該展覽由湖北省博物館、上海音樂學院主辦,湖北省文化廳、省文物局、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協辦。
  • 歷史的音符,論述中華民族傳統樂器古琴,在古代的演變和發展
    後人附會,把一弦琴歸於炎帝神農氏發明而巳。但這也證明了中國彈拔樂器古琴的源淵流長,歷史悠久。古琴從它出現後,就以它獨特清脆幽靜的音質,百變的音調成為古代文人雅士的最愛,成為了一種情操陶冶和精神升華,素養修煉的藝術品。相傳孔子非常喜歡喜愛古琴,所以他把琴藝列為儒家六藝之首,大力推崇和推廣,孔子琴藝高超可以彈唱詩經三百首。
  • 中國古代十大名琴,李師師卻一把都沒彈過!
    當時宋徽宗去找他,兩人半夜三更,師師琴癮難耐,於是抬手從牆上把古琴取了下來,端坐在案幾邊上,彈得是古琴名曲《平沙雁落》。「輕攏慢捻,流韻淡遠」,古琴彈得出神入化,在寂靜清泠的秋夜格外動聽。那麼在中國的古代,到底有哪些名琴呢?首先是號鍾。號鍾是周代的名琴。其次是春秋繞梁。三是漢代的綠綺。四是東漢焦尾五是唐代春雷。
  • 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發現中國最早的琴和瑟
    ,為目前所知最早的琴和瑟,再次刷新了人們對於中國古代音樂的認知。墓地處於隨棗走廊入口,該走廊是我國古代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郭家廟墓地分布在2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告訴記者,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郭家廟、曹門灣兩片墓區墓葬相對集中的三個區域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墓葬88座、車馬坑一座,揭露面積約1278平方米。
  • 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彈弦樂器,琴,竟是由神農伏羨創造的!
    琴是我國一種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彈弦樂器,也是我國樂器的主要代表,影響極大,因而在音樂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常常成為士大夫抒發感情的高雅樂具。凡是名貴的琴幾乎都有其專名。如齊桓公的「號鍾」、楚莊公的「繞鍾」、司馬相如的「綠綺」、蔡邕的「焦尾」等,這四琴曾被稱譽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名琴」。現存故宮博物院的唐朝名琴「九霄環佩」,另一張唐琴保存在日本正倉院,名為「金銀平紋琴」,它們當然已是稀世之寶了。說起我國的古琴,人們自然就會聯想起《高山流水》這首古樂曲,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
  •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見證中國音樂史的悠久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於近日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單位商借的文物共計200餘件(套)。其中包括新石器時代的賈湖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養性情、娛民眾的文化價值。
  • 「破琴」逆襲成國寶 唐名琴「大聖遺音」亮相鍾粹宮
    故宮博物院鍾粹宮古琴館裡,唐代傳世名琴「大聖遺音」領銜11張古琴擺開陣勢。與其他樂器不太相同,每一把古琴都有自己的名字。「大聖遺音」「清籟」「龍門風雨」「萬壑松濤」……一把把樂器宛若有了生命。而「大聖遺音」的琴聲特色是——以指扣琴背,音堅松有迴響,按彈發音清脆,饒有古韻。
  • 中國國家博物館丨「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 彰顯中華傳統...
    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就是希望系統展示反映中國古代音樂發展演變歷程的代表性物證,彰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展覽包括四個部分: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鐘鼓喤喤,大音至樂絲竹相合,妙音飛花雲間鑼鼓,日月同輝集中展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單位商借的文物共計200餘件(套),其中包括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一定程度上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