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文化:清宮藏書散落何方?故宮宮殿、宮門為何沒有滿文?

2020-12-17 傑哥聊歷史

關於藏書,在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據說從春秋時期開始,民間就已經出現很多的私人藏書,及至清朝,藏書活動更是十分盛行,民間有很多的藏書樓,皇宮內的藏書更是善本雲集,珍籍眾多。歷史上的很多朝代,每逢大局初定時,總喜歡以「稽古右文」為朝堂大政之一,非常重視對圖書的校理、編纂、徵集、典藏工作,以此為鞏固統治的工具之一。清代宮廷鑑於以往的歷史經驗,在圖書典藏方面尤為上心。其一面銷毀對自身統治不利的典籍,一方面又大力收集、編纂有利於本朝統治的典籍,《四庫全書》等曠世巨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藏書遺產。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很多清宮的藏書都流失了。

很多圖書愛好者不禁要問:那些清宮藏書因何流失?昔日珍貴的清宮藏書,如今又身說起清宮藏書流失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毀於火災,如武英殿、昭仁殿、方略在何處呢?館等藏書處的許多藏書都在清代時遭遇過火災,被燒毀;有的是由於保管不善,藏書被蟲蛀毀損;有的是經過了各種顛沛流離,在這種頻繁的遷移中被丟失;還有的是因被竊賊盜走而流失…正是在這種種變故中,清宮藏書有的徹底消失,有的散落到四而散落的這些清宮藏書,如今又在哪裡呢?據史料記載,當時清宮內的很多藏書,被遷入國家的各大圖書館,安置於環境優越的庫房內。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一位明清古籍研究學者曾說,清宮藏書目前主要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和遼寧省圖書館、第一國家其中,故宮博物院圖書館的清宮藏書最為豐富,是以清代皇室藏書為基礎建立起檔案館等處。文物博物館、專業性圖書館。

該圖書館的清宮藏書不僅豐富,而且還有許多世人難得一見的珍本秘笈,如《四庫全書》原本「天祿琳琅」所藏部分宋遼金元明善本等。而在國家圖書館中所存的清宮藏書主要是內閣大庫的部分藏書和乾隆至嘉慶年間清宮皇家藏書處「天祿琳琅」的藏書。其中,內閣大庫所藏非常豐富,大多是皇宮內廷的一些檔案。「天祿琳琅」是清廷收藏善本珍籍的專門書庫。所處的昭仁殿位於乾清宮東側的昭仁殿內,於清朝末期開始流失。目前存放在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是被清朝而位於京城之外的那些大型圖書館,尤其是臺北博物院圖書館,又是怎麼獲得清末代皇帝溥儀運出宮的那一部分故宮藏書的呢?

原來,在「九一八」事變後,為了躲避侵華日軍的掠奪,當時的民國政府將故宮所藏的「天祿琳琅」珍籍火速轉移到了南京、上海、武漢、重慶等地,其中的一部分經過多次輾轉,流進了當地的大型圖書館。而為什麼臺北博物院圖書館有那原來,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前夕,國民黨逃往臺灣時,捎帶著將三千餘箱麼多清宮藏書呢?文物運到了臺灣,其中僅藏書就達十六萬冊,其中還包括很多珍貴的宋元刻本。後來,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立,國民黨將這十六萬冊藏書藏於其中。對後世人來說,清宮藏書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古代的文化、歷史,更承載了一種厚重的文化傳承傳統。悉心地保存這些清代遺產,不僅為後世的研究提供一手的資料,還將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將這些珍貴文物保管好,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故宮外朝宮殿、宮門為何沒有滿文?到故宮遊玩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細節,那就是在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而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則是只用漢文書寫。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最初並不是這樣子的。在明朝時,紫禁城內所有的宮殿、宮門上的匾額上都沒有滿文,而是用漢文來書寫的。到了清朝時,滿文取代了漢文的國文位置。順治年間,皇宮內所有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增加了滿文,由此所有的匾額都是用漢、滿兩種文字來並列書寫的,並且在一些匾額上還出現了蒙文。辛亥革命爆發後,清王朝的統治生涯結束宣統帝被迫退位,但並沒有離開紫禁城,而是住在了乾清門以北的宮殿中。而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宮殿都交給了民國政府使用。

後來,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登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寶座,還企圖重新恢復帝位,自己做皇帝。他的這一想法,終於在他的「努力」下,成為現實。他最終篡權成功,並自封年號為「洪憲」。袁世凱稱帝的行為遭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反對,袁世凱越來越不得民心。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袁世凱便找來自己的得力助手王景泰進行商議。王景泰建議把紫禁城內所有宮殿、宮門上匾額的滿文都去掉,只留下漢文,以表明袁世凱的反清決心,博得人民的支持。在王景泰的建議下,袁世凱下了一道「聖旨」,說要在十天之內,將紫禁城內所有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可還沒等這道「聖旨」下發下去,狡猾的袁世凱又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時紫禁城內還住著宣統帝和清廷的遺老遺少們,如果將所有宮殿、宮門上的滿文去掉,恐怕他們會不同意而惹事,所以,袁世凱趕緊將「聖旨」的內容修改為「把外朝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都去掉」。

袁世凱的下屬接到這道「聖旨」後,趕緊將外朝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給去除了。這也就是為何內廷官殿、官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外朝宮殿、官門上的匾額則是只用漢文書寫的原因。袁世凱雖然為了平復人民的反對情緒,而將外朝宮殿、宮門匾額上的滿文去掉但並沒有博得人民的支持,他的皇帝夢只做了八十幾天就徹底破滅了。雖然袁世凱的皇帝夢最終破碎,但紫禁城中那些被他下旨修改過的外朝宮殿、宮門匾額卻都悉數保留了下來,成為如今遊客感興趣的故宮奇觀之一,也讓人們那段歷史有了深入的了解。

相關焦點

  • 故宮外朝宮殿為什麼沒有滿文?
    故宮外朝宮殿為什麼沒有滿文?(網絡圖)  到故宮參觀遊覽時人們會發現,乾清宮、坤寧宮、寧壽宮、神武門等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等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只是用漢文書寫,這是為什麼呢?
  • 故宮的許多匾額上都有滿文,但有些匾額上卻沒有滿文,這是為啥?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其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在明代,故宮曾遭遇多次火災,到清兵入關前夕,李自成在撤退前又縱火焚燒故宮,導致包括故宮主殿奉天殿在內的大部分建築被毀。
  • 聚焦故宮太和殿
    ,並推出陶瓷展、書畫展、清宮民族語文辭書展、典籍展、捐獻文物展5大精品展。北京故宮博物院稱,在北京奧運會和帕運會期間,中外殘疾人士可以藉助宮內新建的無障礙設施,遊遍紫禁城內「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等精華景觀。                       開心遊覽Tips
  • 為什麼故宮太和殿的匾額上沒有滿文?今天可算搞清楚了!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叫做紫禁城,可謂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集大成之作。相信去過首都北京旅遊的朋友,都會選擇去北京故宮遊玩,感受明清文化,感受歷史的厚重。那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匾額上是沒有滿文的,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當初滿族攻入北京城,為了能平定漢人的反叛,讓漢人能接受清朝統治,於是統治者就讓人把所有宮殿的匾額上都寫上滿漢兩種文字,一般都是滿文在左邊,漢文在右邊。
  • 故宮六百年︱如何讀懂故宮裡的滿文匾額
    一招讀懂滿文匾額去過故宮的朋友,一定都看到過形形色色的匾額。所謂「匾額」,橫者為匾,豎者為額,有的懸於宮門,有的掛於大殿,以標明房屋或院落的名稱。宮裡的這些匾額,其實還有很多門道。我們現在看到的紫禁城,基本上是清代留下的。
  • 行走北京之故宮一日遊攻略
    6.5h,慢遊故宮一日行!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故宮的開放區域很大,如果完全參觀完的話2天時間都不夠。
  • 中國僅存的兩大皇家宮殿建築群之一——瀋陽故宮
    旅遊不僅只有美食與美景,您還可以了解一段歷史、感受一種文化、領略一種風情、體驗異地民俗……,最美的你在路上,尋找自己心中的詩和遠方。說起故宮,想必每個人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宮。不得不說,瀋陽故宮的存在感那真是沒有了。哈哈哈。
  • 瀋陽故宮典藏清宮珍品亮相國博
    畫琺瑯三羊開泰六角盆景以盛京皇宮為基礎建立的瀋陽故宮與北京故宮並列為目前中國僅存的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築群,典藏有十分豐富的清宮珍貴文物。此次展示了200餘件(套)清宮藝術珍品,其中既有威嚴莊重、典雅靜穆的禮儀用器,帝後玉寶、玉冊,富麗華美、工巧藝絕的陳設佳器,紋飾精美、寓意吉祥的生活用器;又有富有文人意趣的君臣書畫,法相莊嚴、裝飾華美的金銅佛造像等。此外還精選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30餘件(套)清宮器物同場展出。
  • 韓國一座宮殿,比北京故宮早建11年,世界知名度卻比故宮低
    韓國一座宮殿,比北京故宮早建11年,世界知名度卻比故宮低很多去韓國旅遊的驢友,首選打卡地一定是濟州島,要不就是江原道,但是韓國作為中華文明圈內的國家,在它的首都首爾,就存在這麼一個在韓國人心中非常重要的景點,它便是韓國的故宮景福宮
  • 參觀不一樣的宮殿,體會不一樣的風情——瀋陽故宮
    畢竟凡人都有個近大遠小的錯覺,越是近期的,感覺上對人的影響越是巨大,離我們最近的清王朝,便有這樣的印象,這從影視劇中的清宮戲比例便可看出端倪。瀋陽故宮並不大,尤其在高樓林立的當代,位於城市中心的瀋陽故宮,就更沒有多少富麗堂皇的氣勢了,同樣也少了許多威儀。初冬略帶著霧霾的天氣裡,瀋陽故宮看上去昏昏暗暗的,感覺倒有些陰森,讓人不禁想起宮鬥劇裡的殺機。那些演繹出來的故事,不知有多少是在這樣。
  • 想去故宮的「路痴」不容錯過! 故宮旅行必備的宮殿分布路線圖
    只要是來到北京的遊客,或早或晚都會去一個地方—故宮。眾所周知,故宮是明清兩代帝王(公元1368~1911年)生活的宮殿。故宮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之一,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南京城內藏一宮殿,北京故宮竟是仿它建造?為何如今只剩一座門
    很多時候,我們為中國5000年的歷史和文化感到驕傲,因為這些歷史的痕跡可以讓我們發展得更好。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如西安和南京,大多是幾個朝代的首都。在西安隨便挖塊地,下面可能都藏著歷史文物,而在南京,那些看似普通的建築,可能有幾千年的歷史。
  • 世界文化遺產,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一篇建議收藏
    北京紫禁城,原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宮殿,位於皇帝居住和居住的北京市中心,是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現在紫禁城也是中國的象徵。紫禁城的建設不僅滿足了皇帝辦公和居住的需要,而且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古物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少的人工製品能夠存活。
  • 北京故宮知識大全!「圖文詳解」
    故宮全部建築由「前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四周有城牆圍繞。四面由筒子河環抱。城四角有角樓。四面各有一門,正南是午門,為故宮的正門。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比北京故宮還大的宮殿,如果沒被毀,它才是中國宮殿的巔峰之作
    有著幾千年華夏文明的中國歷經了很多王朝的變遷,當然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獨特的宮殿,不過無一不透露著大氣和奢華。要說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應該是位於北京城內的紫禁城了吧,它還有個文明全世界的名字叫做「故宮」。相信去故宮旅遊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感嘆古代匠人的智慧。故宮是從永樂年間1420年建造而成的,距今剛好有六百年的歷史。這座宏偉的建築經歷幾百年的風雨依然完好無損,可見當時的建造工匠花費了不少的心思,從故宮的分布到建造所需要的磚瓦材料都需要精心,當然也跟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的多次修繕有很大關係。
  • 故宮裡最悲慘的宮殿,燒過2次炸過1次,誰住進去誰倒黴
    故宮為明清兩朝皇帝們的家,按理來說,它裡面的建築肯定是明和清兩種風格,但鮮為人知的是,整個故宮裡有兩處「奇葩建築」,都採用的是西洋式建築,而且有一座貌似還怪事頻發,故民間將其稱為「故宮裡最倒黴,最悲慘的宮殿」。那麼,這座宮殿是哪一座呢?
  • 北京的故宮和開封的龍亭哪個建成的最早?
    覺得好,請轉發您朋友圈 北京的故宮和開封的龍亭 哪個建成的最早? 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發生? 宮殿君歷史問答專家 現在清宮劇泛濫,導致很多小夥伴都有誤解,認為北京故宮是清朝人所建,其實這座宏偉宮殿最初的主人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如下圖)
  • 故宮地下還有宮殿!故宮負責人在上海揭秘故宮...
    傳聞中故宮地下還有宮殿,真的是如此嗎?日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在上海參加上海廣播電視臺《書聲》2020年度文博盛典時揭秘:除了巍巍宮殿和186萬件精美的文物,故宮「地下的故事」同樣精彩。趙國英說,故宮背後是一代代「故宮人」的守護,讓故宮考古工作得以傳承。紫禁城的城牆非常牢固去年剛剛過了600歲生日的故宮,城牆能否經得起歲月侵蝕?
  • 滿文木牌 民族瑰寶
    (1632),皇太極(即後來的清太宗)又命人改制老滿文,在原字母旁邊加圈點來區分相同字母的不同讀音,被稱為新滿文或有圈點滿文,努爾哈齊時期創製的滿文相應地被稱為老滿文或無圈點滿文。197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在整理內閣雜檔時再次發現兩件滿文木牌;2013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處在整理內閣滿文檔案時又發現兩件與前述形制相同的木牌。至此,共發現滿文木牌30件。滿文木牌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簡牘文書的遺續。從形制上看,木牌多以楊木、柳木、松木等削成,形狀各異。存世的30件滿文木牌,大多數削為薄片,正反兩面書寫文字,其中一件為稜柱狀長方體,四面書寫。
  • 上海書展|祝勇談《故宮六百年》:它的故事,一千零一夜也講不完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和宮殿營造思想的集中體現,也是明清歷史上許多重大宮廷事件的源發地。在此基礎之上建立的故宮博物院不同於一般的博物館,不僅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的皇家宮殿和舊藏珍寶,而且對古建築、院藏文物、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和95年的故宮博物院歷程有著更為深入細緻的研究。祝勇現任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