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其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在明代,故宮曾遭遇多次火災,到清兵入關前夕,李自成在撤退前又縱火焚燒故宮,導致包括故宮主殿奉天殿在內的大部分建築被毀。
1644年清兵入關,順治皇帝遷居紫禁城,此後到康熙三十四年,清廷花費半個多世紀終於完成了對故宮的修復。
不過清代的故宮並非完全復原明代故宮,滿人按照自己的習俗對故宮進行了一些改建,並且由於建築工藝和資金問題,很多宮殿的規模也被縮小。
(明代奉天殿要比清代的太和殿大多了)
此外,作為異族王朝,滿人在入關前就發明了自己的文字,因此故宮的所有牌匾右側都被刻上了滿文。
然而今天故宮內的許多建築牌匾上並沒有滿文,例如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上都沒有滿文,只有漢文。
(太和殿牌匾只有漢文,沒有滿文)
其實整個故宮外朝(皇帝辦公場所)宮殿的牌匾上都是沒有滿文的,只有到了內廷(皇帝起居之所)才會有滿文牌匾,而這種情況是由袁世凱造成的。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所謂的勸進,復闢帝制,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同時下令改元「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袁世凱稱帝後,登基大典就選在了故宮。
作為一個漢人,袁世凱肯定不願意看到登基大典現場有滿文,便要求將匾額上的滿文全部摳下來,但根據民國政府給予清室的優待條例規定,此時清廢帝溥儀仍舊有權住在故宮的後庭,不能趕走。
於是袁世凱便僅將故宮外朝的滿文全部摳掉,而內廷則依然如故。
(內廷,也就是後宮中的牌匾上還保留著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