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許多匾額上都有滿文,但有些匾額上卻沒有滿文,這是為啥?

2020-12-22 千佛山車神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其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在明代,故宮曾遭遇多次火災,到清兵入關前夕,李自成在撤退前又縱火焚燒故宮,導致包括故宮主殿奉天殿在內的大部分建築被毀。

1644年清兵入關,順治皇帝遷居紫禁城,此後到康熙三十四年,清廷花費半個多世紀終於完成了對故宮的修復。

不過清代的故宮並非完全復原明代故宮,滿人按照自己的習俗對故宮進行了一些改建,並且由於建築工藝和資金問題,很多宮殿的規模也被縮小。

(明代奉天殿要比清代的太和殿大多了)

此外,作為異族王朝,滿人在入關前就發明了自己的文字,因此故宮的所有牌匾右側都被刻上了滿文。

然而今天故宮內的許多建築牌匾上並沒有滿文,例如故宮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上都沒有滿文,只有漢文。

(太和殿牌匾只有漢文,沒有滿文)

其實整個故宮外朝(皇帝辦公場所)宮殿的牌匾上都是沒有滿文的,只有到了內廷(皇帝起居之所)才會有滿文牌匾,而這種情況是由袁世凱造成的。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所謂的勸進,復闢帝制,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同時下令改元「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

袁世凱稱帝後,登基大典就選在了故宮。

作為一個漢人,袁世凱肯定不願意看到登基大典現場有滿文,便要求將匾額上的滿文全部摳下來,但根據民國政府給予清室的優待條例規定,此時清廢帝溥儀仍舊有權住在故宮的後庭,不能趕走。

於是袁世凱便僅將故宮外朝的滿文全部摳掉,而內廷則依然如故。

(內廷,也就是後宮中的牌匾上還保留著滿文)

相關焦點

  • 故宮六百年︱如何讀懂故宮裡的滿文匾額
    19 世紀末,德國的語言學家穆林德夫首創了以拉丁字母轉寫滿文的方式,這也是現在學習滿文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用拉丁字母標音,雖然不是我們熟悉的漢語拼音,但它的字母發音和英文字母的發音類似,只是拼法上有一些不同。比如我們熟悉的「香港」,其英文為「Hong Kong」,這其實就源於拉丁文的拼寫。所以用拉丁文標音滿語,我們普通人對它的讀音也能看出個大概來。
  • 為什麼故宮太和殿的匾額上沒有滿文?今天可算搞清楚了!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叫做紫禁城,可謂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集大成之作。相信去過首都北京旅遊的朋友,都會選擇去北京故宮遊玩,感受明清文化,感受歷史的厚重。那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匾額上是沒有滿文的,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當初滿族攻入北京城,為了能平定漢人的反叛,讓漢人能接受清朝統治,於是統治者就讓人把所有宮殿的匾額上都寫上滿漢兩種文字,一般都是滿文在左邊,漢文在右邊。
  • 故宮外朝宮殿為什麼沒有滿文?
    故宮外朝宮殿為什麼沒有滿文?(網絡圖)  到故宮參觀遊覽時人們會發現,乾清宮、坤寧宮、寧壽宮、神武門等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午門、東華門、西華門等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只是用漢文書寫,這是為什麼呢?
  • 故宮宮殿、宮門為何沒有滿文?
    故宮外朝宮殿、宮門為何沒有滿文?到故宮遊玩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細節,那就是在內廷宮殿、宮門上的匾額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的,而外朝宮殿、宮門上的匾額則是只用漢文書寫。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來,最初並不是這樣子的。在明朝時,紫禁城內所有的宮殿、宮門上的匾額上都沒有滿文,而是用漢文來書寫的。到了清朝時,滿文取代了漢文的國文位置。
  • 天安門匾額是在這兒發現的!為何在故宮裡還出現漢文居左的情況?
    滿漢雙語匾額群裡有朋友問我故宮匾額滿漢文的音譯與意譯的問題。談談我的看法和朋友們交流。清朝入關以後,為了加強滿語文的地位,強化本民族的統治地位,作為國語和國文,最明顯的就是把故宮所有原明朝的匾額加上了滿文,起碼從形式上表明大清國已一統天下。
  • 清朝官方主流,是漢字還是滿文?看康熙和雍正的硃批就知道了
    近年來,網絡上流傳著許多雍正和乾隆的硃批原文,很多人嘆為觀止。然而,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滿清貴族實際上是滿人,他們是有自己的滿語和滿文的。就連故宮的匾額上書寫著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然而皇帝們的硃批上,大多都是漢字。那麼,清帝國的主流文化什麼時候從滿文轉變為漢字的呢?
  • 滿文木牌 民族瑰寶
    清入關以後,滿文木牌漸漸不再使用,日益鮮為人知。直至1935年,北平故宮博物院文獻館在整理清代內閣大庫檔案時發現了26件被高麗紙包裹的滿文木牌,引起轟動。這26件滿文木牌均編有號碼,編號用黑字書寫在白色圓形小紙片上,貼在木牌空白處。高麗紙包外寫有滿文,包內還有紙寫檔案40餘件,內容與木牌所記間有相同,應是抄自木牌。
  • 聚焦故宮太和殿
    有些細心的人會注意到,在紫禁城所有門匾中,繁體的「門」字最後一畫筆勢垂直向下,沒有勾腳,從勾變成了豎,為什麼要寫成這樣呢?在古代,每個字的筆畫都可以區分其五行屬性,「門」字的勾腳是屬於「火筆」,因古代建築多為土木結構,易被火焚,古人擔心帶有「火筆」的「門」字會招火,所以將門匾中的「門」字最後一畫從勾筆改為豎筆,這種寫法很早就有,明清宮殿的匾額中的「門」字都這樣書寫。
  • 北京故宮匾額上有一支箭,為何200年不摘?
    隆宗門位於北京故宮乾清門前廣場西側,西向,與東側景運門相對而立,形制相同。面闊5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單昂三踩鬥拱,徹上明造,梁枋繪墨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明間及兩次間闢為門道,門扉設於後簷金柱處。門道內外設礓磋慢道以便車輿出入。接著說這個箭的由來,原來這是發生在嘉慶十八年的故事。
  • 故宮太和殿牌匾發現塗抹痕跡,前朝牌匾皆為滿文,唯獨後宮有兩種文字
    2006年,故宮博物院對太和殿進行了一次大修。在修繕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一些不同尋常之處——在大殿的木牌匾上仿佛有滿文的痕跡。太和殿眾所周知,清朝入關,明朝滅亡,滿族皇帝成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在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修整後,三大殿的牌匾上便刻上了兩種文字:滿文和漢文。前朝三大殿據小哇了解,三大殿還有過曾用名。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皇帝駕崩,朱厚熜繼位,改年號嘉靖。
  • 二女開車進故宮與太和殿合影,太和殿同意了嗎,知道它的地位嗎?
    明成祖朱棣當年建造紫禁城的時候,對我最好,給我用的可是最昂貴的楠木,楠木都是從川、廣、雲、貴等地的大山裡找來的,不容易呀!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檔次降低了點,關鍵是楠木實在沒有了,這松木都是從東北三省的深山那嘎達整來的。
  • 【匾額書法大家談】匾額是建築物的臉面——崔樹強談匾額書法
    總之,匾額是中華大地上一種非常普遍的文化現象,無論王公貴族、平民百姓,還是婚喪喜慶、新屋落成,過去在城市和鄉村都使用得非常普遍。  崔樹強:關於匾額,一種說法認為,橫式為匾,豎式為額;另一種說法認為,題字內容為精神情感寄託的為匾,給建築物命名或描述建築物性質特徵為額。從形制上看,按照中國人自古以來從右往左、從上往下的書寫習慣,單行的匾額題字大多採用從右往左橫式書寫,所以橫匾佔絕大多數。但是,像故宮裡很多匾額,也並非純是漢字,有的用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
  • 滿文篆字與清代官印
    清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在各種制度建設方面可謂歷代集大成者,而在官印製度上亦甚為完備。清代「凡印之別有五,一曰寶、二曰印、三曰關防、四曰圖記、五曰條記 」,不同的規格則代表著不同的等級。        清代官印製度經歷了從初創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乾隆十三年(1748)則可視作一個重要的裡程碑。在這一年,滿文三十二體篆字創立。此前,清代官印的印文一般是漢文篆體與滿文楷體。
  • 宮苑雜談|民國初年故宮太和殿的三次「換匾」
    這其中,滿文便是具有代表性的滿文化符號之一。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字母創製滿文,自此,滿文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又令達海在「老滿文」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並稱之為「新滿文」。1644年,隨著清軍入關,滿文的輻射面也從東北一隅擴展到了大江南北。作為新國都,北京自然成為統治者最為看重的地方。
  • 蒙古族居然認識清錢背後的滿文,那麼清錢上的滿文到底是什麼意思
    原來,朋友是蒙古族,而滿文是從回鶻(古維吾爾)式蒙古文衍生而來。159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二人參照蒙古文字母創製滿文,稱為無圈點滿文( ,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稱老滿文,與蒙古文字頭數目和形體大致相同,使用了30餘年。
  • 故宮一塊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無人敢碰,真相大家可能不信
    故宮一塊匾額上插著一支箭,200多年無人敢碰,真相大家可能不信故宮是我國現存最大,也是唯一一個中國的寶貝,雖然在瀋陽,也有一個清朝的皇宮,不過,從規模、樣式、存在時間,各方面都與北京故宮無法相提並論,那麼,在故宮之中,自然存在著不少的謎團,今天
  • 「漲知識」故宮每塊匾額都有出處
    近幾年,隨著宮鬥劇的熱播,故宮再一次走進大家的視野。今天我們一起順著天安門(紫禁城南門)走進故宮,去了解一下部分宮殿的匾額出處和含義。01中和殿「允執厥中」匾是乾隆御筆。這就是允執厥中的出處。意思是舜堯告誡大禹說,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的秉性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02保和殿中「皇建有極」匾也是乾隆御筆。
  • 故宮匾額背後的含義,你懂多少?
    因此合起來可以這樣理解匾額的含義:懸掛於門屏上做裝飾之用,反映建築物名稱和性質,表達人們義理、情感之類的文學藝術形式即為匾額。一、乾清宮 「正大光明」匾正大光明,出自宋代大家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至若範公之心,則其正大光明,固無宿怨,而惓惓之義,實在國家。」
  • 故宮裡的匾額都出自哪位皇帝之手?又都是什麼用意?
    馬未都先生曾說,古人的語義比今天的人嚴謹,許多詞拆開,在古代其實有不同的含義。比如匾額,在今天指懸掛於門屏上做裝飾,反映建築的名稱或性質。 但在古代還得細分: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稱「匾」,例如「正大光明」;表達建築物名稱和性質之類的稱「額」,例如「勤政殿」。
  • 細說故宮:太和殿匾額及內外擺件,都是什麼意思?一分鐘看懂
    看太和殿也像看文章,應該抓要點,泛泛地看,不會有大收穫。太和殿內部正上方的匾額,是個核心。「建極綏猷」,是乾隆御筆。但今天的匾額,是十幾年前還原複製的。原件已經被袁世凱扔掉了。「建極綏猷」,「極」,是指房屋的正梁。「綏」是順應、安撫的意思。「猷」 是道、法則。